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之难似乎是当下一个普遍的话题,随之产生的众多困惑影响着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物理学习为什么会这么“难”?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畏难心理?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及教材编排等多方面因素都制约着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的要求存在差距
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明确指出了除知识、技能之外,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重要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仍旧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发展.
(1)教师自身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难改变.教师受自身学习方式,不注重课堂教学设计,日常教学过程中仍以完成知识点的传授为任务.
(2)教师自身生活阅历的贫乏和实践经验的欠缺,不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生长环境的影响,实际生活体验(比如器械的使用、个人动手能力等)也并不多,教学知识游离于生活,忽视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3)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缺少对生活化教学素材的积累和应用.相当一部分教师平时缺少对周边生活信息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也就很难找到与实际生活相近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设置按部就班,课堂教学效率无法得以提升.
1.2 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欠缺
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很多情形下需要学生能从中提炼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物理模型,或是将抽象的模型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寻找适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式.这正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最缺乏、最困难的,这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与限制.
(1)初中、小学不适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延续.学生学习的机械式记忆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狭义概念与高中阶段广义概念混淆是学生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现行的生活方式使学生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生存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越来越匮乏.因此,在解题过程中难于将题目信息联系一定的生活情境进行分析、比较,造成思维“断路”.
1.3 教材中缺少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和案例
教材限于篇幅和逻辑体系,不可能收编过多的生活实例,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缺少了来自于课本的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则是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素材获取的有效途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材编制中生活化情景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与用、学与练、学与考的脱节.
2 理论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行或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用这种方式建立的新认知结构不仅不易退化,而且能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根据认知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同时,认知教学心理学理论也强调“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境具有高度一致性”.可见,只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这是学生能自主参与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
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两大任务之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标准》还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体现时代性,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在课程实施上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3 问题解决途径
鉴于上述原因及课程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思维特征,通过生活化情景创设促使学生在生活化体验中认识物理、了解物理、欣然接受物理.对此,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操作.
3.1 从学生认知出发,完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展开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从事物的感性认知中分析其物理原理、规律等本质的东西,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创设适宜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3.1.1 新课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化情景导入课堂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将情景引领作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基调.比如,《物理必修1》第一章的第一节,本节是高中物理第一节新课,其中又涉及第一个理想化模型——质点的概念.在引入新课时可以播放刘翔跨110米栏的慢镜视频,同时播放一段运动员长跑视频,两段视频的对比可以引起学生很大的积极性,对于随后呈现的相应问题,学生的讨论、探究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又如,《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这节内容,在新课设计上以我国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火箭从发射架起飞的视频作为情景引入,随着指挥员“3、2、1、点火”口令,学生内心无比的激动与兴奋,对物理充满了好奇.
3.1.2 习题分析课中,注重将复杂的物理情境以生活化情景模型展示
物理习题课是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物理题目(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习题)中往往涉及一定的生活化场景,这需要学生从文字描述中获取相关的物理信息与情景,并转化为物理模型,再结合相应物理规律或原理分析、求解.而这些问题有时仅仅靠老师的分析学生很难理解.比如《物理必修2》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内容后有一关于“过山车”的问题,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没有真正体验过,看到的可能更多的也是电视中,学生对其真正结构并不是很清楚,如果这样就让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就增加了困难.而实际生活中的过山车玩具若能拿到教室中,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其基本构造,就可以建构相应物理模型,也就可以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了.
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之难似乎是当下一个普遍的话题,随之产生的众多困惑影响着物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物理学习为什么会这么“难”?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畏难心理?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及教材编排等多方面因素都制约着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的要求存在差距
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明确指出了除知识、技能之外,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重要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仍旧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发展.
(1)教师自身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难改变.教师受自身学习方式,不注重课堂教学设计,日常教学过程中仍以完成知识点的传授为任务.
(2)教师自身生活阅历的贫乏和实践经验的欠缺,不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生长环境的影响,实际生活体验(比如器械的使用、个人动手能力等)也并不多,教学知识游离于生活,忽视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3)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缺少对生活化教学素材的积累和应用.相当一部分教师平时缺少对周边生活信息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也就很难找到与实际生活相近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设置按部就班,课堂教学效率无法得以提升.
1.2 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欠缺
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很多情形下需要学生能从中提炼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物理模型,或是将抽象的模型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寻找适合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式.这正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最缺乏、最困难的,这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与限制.
(1)初中、小学不适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延续.学生学习的机械式记忆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狭义概念与高中阶段广义概念混淆是学生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现行的生活方式使学生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生存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越来越匮乏.因此,在解题过程中难于将题目信息联系一定的生活情境进行分析、比较,造成思维“断路”.
1.3 教材中缺少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和案例
教材限于篇幅和逻辑体系,不可能收编过多的生活实例,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缺少了来自于课本的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则是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素材获取的有效途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材编制中生活化情景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与用、学与练、学与考的脱节.
2 理论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行或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用这种方式建立的新认知结构不仅不易退化,而且能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根据认知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同时,认知教学心理学理论也强调“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境具有高度一致性”.可见,只有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这是学生能自主参与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
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两大任务之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标准》还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体现时代性,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在课程实施上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3 问题解决途径
鉴于上述原因及课程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思维特征,通过生活化情景创设促使学生在生活化体验中认识物理、了解物理、欣然接受物理.对此,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操作.
3.1 从学生认知出发,完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展开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从事物的感性认知中分析其物理原理、规律等本质的东西,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创设适宜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3.1.1 新课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化情景导入课堂教学
在新课教学中,将情景引领作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基调.比如,《物理必修1》第一章的第一节,本节是高中物理第一节新课,其中又涉及第一个理想化模型——质点的概念.在引入新课时可以播放刘翔跨110米栏的慢镜视频,同时播放一段运动员长跑视频,两段视频的对比可以引起学生很大的积极性,对于随后呈现的相应问题,学生的讨论、探究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又如,《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这节内容,在新课设计上以我国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火箭从发射架起飞的视频作为情景引入,随着指挥员“3、2、1、点火”口令,学生内心无比的激动与兴奋,对物理充满了好奇.
3.1.2 习题分析课中,注重将复杂的物理情境以生活化情景模型展示
物理习题课是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物理题目(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习题)中往往涉及一定的生活化场景,这需要学生从文字描述中获取相关的物理信息与情景,并转化为物理模型,再结合相应物理规律或原理分析、求解.而这些问题有时仅仅靠老师的分析学生很难理解.比如《物理必修2》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内容后有一关于“过山车”的问题,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没有真正体验过,看到的可能更多的也是电视中,学生对其真正结构并不是很清楚,如果这样就让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就增加了困难.而实际生活中的过山车玩具若能拿到教室中,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其基本构造,就可以建构相应物理模型,也就可以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