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散文七家论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zi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青海文坛,就创作者数量而言,诗歌书写者的人数绝对超过了散文书写者的人数,但从创作质量去评判,青海散文的高度似乎已悄然超越了当下诗歌的高度。这样的判断基准不是说获得了什么奖项,而是出于他们的创作姿态以及赋予文字的独特内涵。
  以本期“昆仑草”栏目所收“青海散文七家”作品为例——毫不夸张地讲,他们的书写保证了散文创作应有的品相——雅致、性灵、节制,小处见大,散而有神,可以从生活的细碎中翻检出生命的奥义,亦能从自然的对话中聚拢起精神的光焰,特别是那些审美与反思意味兼备的语段,读来令人心动。
  七位作家中,有编辑、记者、教师和军人,他们从各自的生活出发,将青藏高原上的一个人、一棵树、一片庄稼、一只羚羊、一座寺庙、一溜城堡和几处公园展现出来,专注而深情,深邃却不乏意趣。我似乎能够体悟他们在创作时各自沉浸其中,暂时忘却了凡俗,让文字回到文学,让自己归到心灵。
  不谈技巧,亲切自然,广博睿智。这是我所熟悉的七位散文家共有的特质,无论在文字里,还是在一些文学活动现场,他们低调、谦逊,很多时候只让文字说话,给自己说话。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所言——散文家只有学会了如何与自己说话,他才能向许多人说话。
  诚然,我在阅读七位作家的散文作品时,分明感受到了他们在自我言说的同时,也把一个立体的青藏高原呈现给了世界,读者能在愉悦的阅读过程中,读懂这座自然的、文学的、精神的高原。
  站在高原詰问远方的王文泸先生,通过小品文的形式再次展现了他深厚的古文功底,三篇序文虽为命题作文,但不失活泼灵动之气,颇有诗文大家之范。显而易见,背依祁连山下巴哇台,对话沧桑龙柏的王海燕先生在给读者讲述着一个个河湟村庄的故事,值得细品的是,他的故事里有一个巨大的时空场域,无论是一个人一棵草还是一棵树,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的书写是对过往的深情缅怀,也是对存在的细心关怀。
  军旅作家祁建青对青藏高原的书写一直保持着雄浑之气,无论是其笔下的瓦蓝青稞还是金黄油菜,他都能从中探幽发微,开掘出一片广阔的天地来。与此同时,他的散文对地域文化的解读与阐释颇有见地,值得品读。
  野鹰是一位极具生命意识和自然情怀的青海作家,他长年奔走于高山草原之间,深情凝望着动物的奔突、冰层的消融,他用一颗悲悯之心抚摸着大地,以期引起“舞台剧观看者”的觉醒。野鹰对青藏高原生态的关注与认知,以及由此写成的散文作品带给人们心灵的震颤,在当下散文创作中非常少见。
  曹建川的文字擅长从精神维度去探寻行走的意义,在不断的诘问与反思中完成自我超越与灵魂的救赎。一般而言,这样的主旨探寻容易陷入枯燥玄奥的形而上层面,然而他的高明之处便是用生活的细节和精准的词语去描摹、去探究,不做姿态、不发强力,就能轻松托出生命中那些最易失去的智慧。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作家辛茜一直葆有一种孩童般的单纯与热爱,她把这种热爱投入到文字里,每一颗文字就有澄澈与轻盈的底色——她写青海湖,青海湖就是她心灵的镜子;她写蓝马鸡,蓝马鸡就是自然美学的实践者;她写娜仁草原城堡上的石头,这些石头就是向着山顶神坛顶礼膜拜的部落子民。城堡之侧,一只不愿离开的小鸟,在等它的妈妈,同时也渴望着与人交流……辛茜用散文书写着人与自然的童话,这个童话与你我有关。
  李万华是较少受到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在青海乃至国内文坛,读者对其文字的好评多有传扬,却绝少见到她外出活动的身影。她的文字干净、简约、专注,每一个词语的使用可谓恰如其分,整个文章张弛有度,自成一势。如果再三品读,还能读到“文字背后的那个人”——她把如此遥远而又清晰的某个场景、某个人推送到读者面前,实际上,读者能够从中读到难以言说的自己。
  诚如散文《丙申年》所言: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精选》

其他文献
这是一台实景演出的剧目。  虽是舞台剧,但考虑到主角均系未曾驯化的野畜之缘故,是即兴表演,因而这也是一台只能在旷野上演的大型剧目——它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剧种,叫田野剧。舞台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背景是地平线之上的巴颜喀拉和天空,惟一的舞台道具是两道望不到尽头的铁丝网——铁丝网架设在一根根一人高的水泥柱上。为本剧担纲主角的野畜分别是两头藏野驴、两只藏原羚(也叫黄羊)、一匹狼和三只狐狸。参与本场演出的
期刊
海北即青海湖以北的门源县,“夏观油菜花海”已为青海一大盛事。现在,又可续加“秋赏青稞美景”。两样高原农事见花见果,汗水加雨水的劳动生产,一跃升级为舉世瞩目的大地艺术,七月观罢油菜花,八月再访青稞地,美哉壮哉,痛快过瘾哉!  百万亩油菜花海连年备受追捧,不多说它。回想青稞,是不是曾被忽略冷落了?此纯属无意。当青稞一展碧翠芒刺,会听到惊呼:这就是青稞?好生漂亮!油菜花,心仪久之;青稞,不期而艳遇。如此
期刊
对于上班族来说,周末如同镜花水月,兴高采烈地踏着霞光而来,垂头丧气地夹着尾巴而去。不管怎样,醉倒在这短暂的闲暇时分,是我退休前不懈的追求。除了美美地睡到自愿起以外,我还有个雷打不动的任务,那就是去超市为两个小毛球采购鸡胸肉,这对于它们而言可是饕餮盛宴。  小家伙们接到家里已经五十天了,眼看着它们从惊慌失措的“小巴掌”变成无法无天的“山大王”。眉目里的害羞胆怯逐渐褪去,长成气宇轩昂的风火之狮。它们是
期刊
一  坐在白马寺的一方石阶上,眼前是湟水河河谷。河谷其实足够开阔,尽管南北山之间的距离,不过半小时车程。湟水河的身影时常被楼层和树木遮住,偶尔闪现出来的一两段,有微白光斑跃于其上,看不出缓慢前行的模样,亦听不到泠泠水声。南山显得遥远,始终看不清山峰的容貌,烟云罩着那里,有时是炫目阳光。山脊上,草木应该没有多少,也肯定没有牛羊。河谷的大部分地方,是密集的灰色楼层,高低参差,一些信号塔矗立其间,还布有
期刊
姐妹两个字,有多少亲切的情愫在里面。姐妹之间,那是心照不宣的感悟,那是心灵相通的情感。贴心的话语,委屈的泪水,在姐妹面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道出。不管在何时,不管在何地,姐妹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姐妹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讲的心事。最好的闺蜜,莫过于自己的亲姐妹。  我的同龄人有很多都是独生子,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里。作为一个女孩子,有姐姐、有妹妹是件很幸福的事。  大姐  在我们
期刊
这么多年,我几乎走遍了青海,我曾到过青海南部草原的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阿尼玛卿雪山、长江源头的沱沱河、可可西里、澜沧江上游……以及环青海湖草原、祁连牧地、柴达木盆地。到过众多寺院庙宇,山乡村寨,并数次南达昆仑山口、唐古拉山口,直至藏北羌塘高原的安多、那曲、念青唐古拉山下、纳木措、羊八井、拉萨、世界最高峰下的珠峰大本营……青藏高原的辽阔之美、雄奇之象常让我流连忘返。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走遍青
期刊
一  老家有一棵柏树,苍苍然,郁郁然,孤立南院。其种属为祁连圆柏或刺柏,但隔壁邻舍亲朋好友都尊为“龙柏”。  龙柏岁在百年之上,具体岁时谁也说不清楚,相传是我祖上太爷亲植,树苗来自北山后,即老家以北祁连山支脉龙王山那边。那里崇山峻岭,卧虎藏龙,草木葳蕤,是祁连圆柏的故乡。  我在龙柏的注视下呱呱坠地,在龙柏的注视下艰难成人,在龙柏的注视下出门远行,也在龙柏的注视下送别了一个又一个亲人,迎来了一个又
期刊
首先需要交代,所谓奔腾,其一喻指牦牛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创造着生命的极致和不朽的神话;其二是实指一种动作状态。  牦牛之于青藏高原,犹舟船之于江河湖海,鹰隼之于浩茫天宇。鱼儿离不开水,葵花离不開太阳,牦牛离不开雪域高原。  是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给牦牛家族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草和盐碱,使牦牛种群有了绵延不绝生息繁衍的空间和理由。在青藏高原,无论低海拔地区的平野山垣还是氧气稀薄的高山草甸,甚至
期刊
從接二连三的莫名其妙地昏倒在地,到最后查出肺癌,父亲生病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来,从家到外地求医的这条路,来来回回,南下北上,风里雨里,我和弟妹三人轮流陪着他,已经走了不下几十次。其间的艰辛和无奈,加之疾病的折磨,让我每每想起的时候,心里总是一阵阵发酸。  北方的冬夜,一向冷得让人揪心。赶火车的时间往往是在后半夜。站在月台上等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条冰棱子,一不留心,就要断掉。可当我回头时,却看到父
期刊
一  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美好的一切都在那遥不可及的远方。三十年前,我怀揣着一个乡村少年的梦想从湟水岸边的小村庄出发时,我并不知道将会在生命的途中经历什么,最终将会到达哪里。当我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植在现实的大地上,在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中,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苏醒,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在我走过许多日子,经历了许多的人和事之后,当又一个秋天悄然而至时,我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仿佛温暖触手可摸,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