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闻风格理论思想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闻将风格学、形式主义、图像学等西方理论思想与中国文人书画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视像结构分析”的风格理论研究方法。他在文章著述中通过“风格分析”,打破中国原先以感性经验为主的真伪鉴别方式和史料编纂的旧局面,充分揭示了中国山水画风格与流派的传承和变异,从而展示出西方视觉语汇下中国山水画的新面貌。
  【关键词】:风格分析;方闻
  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时代背景的需求下,逐渐向现代化转型。中国古代画论等研究史料大都以传记形式为主要的传统撰写手法,这种模式只能为研究中国绘画史提供有限的历史资料,无法满足当下中国书画研究的新需求。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等理论著述均未摆脱传统的撰写方式。与此同时,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受到西方理论思想的冲击,出现了如方闻、高居翰、大村西崖等著名海外汉学家。他们将西方艺术史的方法与中国美术史的问题相结合,借助考古学、社会学、图像学、风格学等西方理论思想针对中国书画的问题进行重新的编撰和研究,使中国艺术史在西方的艺术语境下建立新的研究思路,从而将中国传统的感性经验描述过渡为科学客观的理论研究体系。
  (一)方闻学术思想背景
  风格理论兴起于19至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史领域,是当时比较盛行的一种艺术理论,瑞士学者沃尔夫林为主要代表人物。二战后,方闻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跟随导师乔治·罗利学习艺术史。方闻意味深长地说到:“他是第一位叫我用现代观念来理解‘风格分析’的老师”①。他的形式风格方法对方闻研究中国美术史有着重要的启发。
  沃尔夫林在其著作《艺术风格学》中提出了五对范畴用于分析西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作品。沃尔夫林认为,形式并不依赖于艺术家本身,而是由特定时期的“眼睛”的“观察与想象的描述”决定的,这种基于形式分析的视觉观察方式,对同一时期所有的艺术家都是相同的②。艺术史被看成是一段按照预设的进化规律发展的历史情境。虽然方闻传承了沃尔夫林的理论思想,但他意识到沃尔夫林的“风格史”理论不适用于对尚未证实的书画作品进行鉴别和断代。沃尔夫林的形式风格理论只适用于西方特定历史时期已被“证实”的艺书史,而对于中国的书画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证实作品真伪和断代问题,他的理论思想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对于传统书画作品年代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作品属于什么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绘画风格。而中国传统的书画研究文献叙述简洁概括,作品分析带有主观的情感经验,缺乏持之有据的方法。此外,方闻也借鉴了美国艺术史家迈耶尔·夏皮罗的风格理论。迈耶尔·夏皮罗认为,风格是美术史家研究的基本对象。要在要在相同的形式要素的作品中来区分不同的风格,首先要寻找“连接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不同方式”。③中国传统绘画只注重形式要素、母体与表现,却忽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方闻认为,“不管绘画中的形式要素、母题和技法怎样,在它们表现某种哲学或伦理观念之前,必先有轮廓、样式以及构图的问题”。只有这些要素最终所构建出来的结构样式才是分析风格演变的标准。因此,方闻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从作品的形式结构入手,即使作品中的母题、技法相同,但作品结构关系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因此这对文人书画进行断代具有重要意义。
  (二)“视像结构分析”方法的实践
  自从巴赫霍夫第一次将沃尔夫林的形式风格分析运用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后,西方学者逐渐意识到风格分析对作品真伪鉴别的作用。藤固先生早年在德国留学期间也曾深受西方风格学理论的影响。1933年,他在《唐宋绘画史》中运用西方的艺术风格理论来诠释中国绘画史,希望中国绘画史研究能擺脱传统口述式的文献史料,从而与现代化的艺术研究接轨。然而,方闻认为西方的艺术风格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变化,应根据中国传统艺术自身的实际情况创建中国书画史研究的方法,即“视像结构分析法”,显然,这一方法更具有创造性,更适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
  方闻提出的山水画结构分析方法贯穿在他的文章著述当中,成为他书画研究的核心思想。石守谦在著述中同样也强调视像结构分析对于书画鉴定的重要性。方闻认为,在为尚未明确的作品之前,可以根据已被证实的作品为基准作品,进而根据分析这类作品的风格特征来分析所处的时代风格。“基准作品”来自于乔治·库布勒的 “连锁解法”, 方闻尝试通过“连锁解法”来确认一些可被证实的书画作品,并以此来分析与之相似的尚未明确作品。这一理论方法在他的《夏山图》、《溪山无尽》、《心印》等著述中皆有详尽地分析和应用。
  方闻1975年所写的《夏山图》主要以一幅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宋画《夏山图》展开个案研究。《夏山图》虽传为北宋燕文贵所作,方闻选取了同时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作品,并从用笔、母题、结构等方面对燕文贵、范宽、董源等画家作画的风格样式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梳理,并根据这些画家的作品风格,从而推断《夏山图》的作画大致年代。后又经过一系列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比对,最终确定属于燕氏风格的屈鼎之手。
  在1992年出版的《超越再现》一书中,方闻主要以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为时代背景,列举出每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及艺术作品,从而分析书画作品在不同朝代风格的传承和演变。方闻在第八章分析赵孟頫山水画《三世人马图》时,将其与唐代韩幹的《照夜白图》、宋代李公麟的《五马图》从形式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论述,从而证实他对于赵孟頫的风格定论。此外,方闻还将赵孟頫表现主义的风格样式与西方的现代性相联系,试图从西方的角度来获取中西方艺术的关联。虽然中西方的艺术从“自然模仿”到“自我表现”的风格转变相似,但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性并不代表中国艺术的西化,需要我们在其自身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去探究。
  (三)方闻风格理论的存疑
  方闻的视像结构分析方法为中国绘画的风格演变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观察方式,对传统书画的鉴定和断代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尽管如此,方闻的风格理论在某些方面也有些缺憾。方闻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西方的收藏品,而他所串联起的中国艺术从再现到表现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在其分析过程中主观地选取有推动作用的研究对象,从而忽视了一些未必符合的材料。再者,方闻的视像结构分析虽为中国古代书画断代和风格归类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但仅靠某一些作品是无法得到说明的。因此,方闻的形式结构分析的准确性问题是研究中国传统书画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的来说,方闻将西方艺术理论带入到中国的书画研究,为中国的绘画史的鉴别、断代提供了创新性了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美] 方闻《心印》第14-15页,李维琨译,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2][意] 吉多·尼里:《欧文·潘诺夫斯基的艺术理论》,汪坦译,载《世界建筑》,1987年第4期,53-54页
  [3][美]迈耶尔·夏皮罗:《论风格》,见沈语冰编著:《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美术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33页
  作者简介:何婷婷,1993年6月13日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淮安,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5级美术学专业。学历:硕士,职称:无。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史学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相对于只是关注商业利润而为产品配置性感外衣的一般包装设计而言,绿色包装设计在其理念到行动的过程中,更显示出长远的目光。今天的设计师应当建立清醒的环保意识,或许可以暂且放下各种华而不实、浮于表象的设计因素,回归到原始的、朴素的材料语言上来,让材料本体叙事,唤起人们或遥远、或飘忽于眼前的记忆,激起人们文化或情感上的呼应。本文在前人对绿色包装设计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绿色观念通过材料语言在包装设计
期刊
【摘要】: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和艺术上的大胆创造与探索而感人至深。该歌剧虽然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但尽量克服不自然的、刻板的段落衔接。咏叹调内部的结构,随剧情及情绪的发展而处理的灵活自由,使人物性格在音乐与戏剧浑然一体的对比发展中呈现出来。  【关键词】:歌剧;《茶花女》;创作特色  歌剧《茶花女》这部三幕歌剧是剧作家皮亚韦根据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
期刊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戏曲艺术渐渐失去了往昔的辉煌,整体发展环境严重滞后,不仅从事研习戏曲表演的专门人才大量减少,在中国文化中的整体地位格局也有所下降,因而受到观众冷落。戏曲艺术的衰落具体表现为戏曲剧场卖座率下降、观众观赏兴趣不大等。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传统文化建设,鼓励和推进戏曲艺术的振兴,从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戏曲艺术人才培养、戏曲舞台演出、戏曲艺术进课堂等诸多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201
期刊
【摘要】:壁画中的色彩是在一定程度上当时社会的映射,因此,壁画的色彩与当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就是以壁画中色彩关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研究中心,进而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透过壁画来分析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而有益于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壁画色彩;周围环境;影响  1.我国壁画的发展以及特点  1.1我国壁画的发展历程  壁画,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在墙壁的画,具有装饰以及美化建
期刊
【摘要】:现代景观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比较简单搭配景观的设计,而是在不断的追求让视觉的元素能够融入到景观当中,使得景观的设计能够更加的自然和谐。那么如何将视觉的元素融入到景观的设计当中,让景观能够从视觉的角度达到更加美化,这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关键词】:视觉元素;景观设计;美化  目前,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很大一部分的设计师通常都对景观所具有的功能性是非常重视的,但是,通常给人们所产生的视觉的印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进行阐述,提出了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进而体现出声乐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听众正确的审美观帮助听众更好的倾听声乐艺术,感受其蕴含的文化情感,进而促进了听众文化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声乐艺术;审美内涵;艺术价值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声乐艺术经过不断发展,其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变化,其中内容不断结合时代主流思想,形成独具时代特色的声乐艺术。这也让声乐艺术具有
期刊
【摘要】:本篇文章以Adobe Photoshop CS6版本为例(以下简称PScs6),介绍了利用Photoshop软件中的通道抠图、调整边缘等方法对人物更换背景、利用修饰工具、高斯模糊滤镜和高反差保留滤镜调整人物皮肤以及利用颜色填充、设置图层混合模式和填充调整人物发色和妆容等方法。  【关键词】:Photoshop软件;抠图;滤镜;图层混合模式  正文:上世纪80年代末,Adobe公司推出一款
期刊
【Abstract】:Today, the yellow duck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cultural hotspots, In London, Osaka, Sydney, Sao Paulo, and Amsterdam, almost twelve cities have been enthusiastically pursued, in 1992,
期刊
【摘要】:楚绣品是战国时期最为出色的丝织绣品之一,其纹样华丽,构思巧妙,绣工精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将以战国时期的经典绣品代表对凤对龙纹绣浅黄绢面衾为例,探析其审美与功能的统一,并通过对比古今绣品,来了解楚文化的魅丽。  【关键词】:绣品;对凤对龙纹绣;面衾;审美;功能  1、绣品的审美表现  丝织绣品作为楚文化颇具特色的一部分,随着楚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到兴的过程。《史记
期刊
【摘要】:自北周时期王褒入关,将南方二王蕴藉秀美的书风带入北方,自此敦煌书法开始融合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南方书风。隋唐时期,由于唐太宗的推崇,全国上下竞习王书,敦煌书法受王羲之影响之深广均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从王羲之《十七帖》、《兰亭序》临本等敦煌遗书中足见其影响。  【关键词】:王羲之;敦煌书法;影响  一、王羲之与敦煌书法的历史渊源  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是古体向今体逐渐过渡的时期。从敦煌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