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义市第一初级中学贵州遵义563000)
小学升初中,是学生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对学业乃至于人生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为什么到了中学,成绩立马就下降了呢?”不时有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一现象在数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从事教学12年,常年承担班主任、数学教研教学等工作,与所有数学教师一样,我也曾经面对这种尴尬。原因就是中小学数学科的知识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入门过渡,很容易导致成绩下降,学习积极性遭受较大打击,部分学生因此厌学甚至辍学,给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不少的障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结合几年的实践,本人就初中数学入门提出如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协作,传好“接力棒”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段”的理论,把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一、二、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五、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八、九年级为第三学段。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是相辅相成,持续连贯的。但是,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中小学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应该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特别是小学高段与七年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升学时把学生这根“接力棒”传接好。中小学数学教师更该如此,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跨校协作,携手为学生铺路搭桥。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相互了解数学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好中小学数学的内在联系。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学习内容概括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把学习目标划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几个方面。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对象只不过层次、梯度不同而已。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有目的的对初中数学有所铺垫和渗透;初中数学教学更应该关心小学固有的起点和模式。把中小学数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中小学教师各尽所能,互相支持。
其次,中小学数学教师加强教学方面的研究和交流,熟悉彼此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相互反馈教育信息,交流教学心得,便于中学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
再次,小学教师应养成详细整理每位学生的成长记录的良好习惯。学生毕业时,把学生的兴趣喜好、意志品质等心理特征全面反馈给中学教师。有效的配合中学教师准确了解学生,便于因材施教。可可喜的是,数字化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合作,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入门,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将起很大的作用。这恰好是目前做得还很不够的环节,几年来,一直靠我我辛辛苦苦主动和小学教师联系。
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打好“攻心战”
新生刚入学,面对初中的全新环境,自然会有许多压力。特别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种种误解,甚至是恐惧。这要求数学教师作好初中数学的“学前教育”,打好“攻心战”,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新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下学识广博、志趣高雅、风趣幽默、宽严有度、容易亲近的印象,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年来我的数学第一课,都是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不朽贡献;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及科技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组织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的数学游戏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数学学习的乐趣。此外,讲解中小学数学的知识联系,介绍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甚至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敢于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做好初步的心理准备。
其次,上好第一章,组织好第一次测试,我总是给学生来个“开门红”,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尽量放慢教学进度,使教学内容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关注那些基础稍差容易掉队的群体;又要给学有余力的群体适当的挑战,防止他们“低估”数学而放松学习。加强学生动手活动的环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发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初中数学与小学有联系、与生活有联系,有趣、有用并不难学。
对应的第一次单元测试,教师应该让一部分学生考出“优越感”,更要想法让其余学生获得意料之外的“好成绩”。还要经常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良好表现做积极的表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尽快找到成就感。
此外,利用好第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组织集体活动,布置几项需要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真诚大方的与同学、与教师沟通交流。营造一个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师生关系融洽的轻松数学学习环境。
三、善教善学,保障数学学习 “可持续发展”
初中数学的教学,毕竟是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除以上环节外,还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过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持续稳步的进行。
小学到初中,面对新老师新教法,学生的学习适应是一个大的跳跃。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教师应对小学的教法有所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稳中求变,逐步过渡,使学生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轻松、能动的氛围中实施数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活动探究、动手实践、情景创设、信息技术教学等途径,让学生形成想学爱学、乐学会学氛围,增强他们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老师扶的较多,学生比较被动。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适当自主探究,上课有效参与,课后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进入初中后,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改变过去以分数论高下的单一评价方式,用多元的评价体系,从正面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
总之,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有责任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数学而掉队。以上只是本人一些初步的尝试,虽然取得一定效果,还值得不断探索和完善。
小学升初中,是学生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对学业乃至于人生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为什么到了中学,成绩立马就下降了呢?”不时有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一现象在数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从事教学12年,常年承担班主任、数学教研教学等工作,与所有数学教师一样,我也曾经面对这种尴尬。原因就是中小学数学科的知识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入门过渡,很容易导致成绩下降,学习积极性遭受较大打击,部分学生因此厌学甚至辍学,给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不少的障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结合几年的实践,本人就初中数学入门提出如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协作,传好“接力棒”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段”的理论,把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一、二、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五、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八、九年级为第三学段。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是相辅相成,持续连贯的。但是,目前仍然普遍存在中小学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应该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特别是小学高段与七年级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升学时把学生这根“接力棒”传接好。中小学数学教师更该如此,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跨校协作,携手为学生铺路搭桥。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相互了解数学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好中小学数学的内在联系。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学习内容概括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把学习目标划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几个方面。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对象只不过层次、梯度不同而已。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有目的的对初中数学有所铺垫和渗透;初中数学教学更应该关心小学固有的起点和模式。把中小学数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中小学教师各尽所能,互相支持。
其次,中小学数学教师加强教学方面的研究和交流,熟悉彼此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相互反馈教育信息,交流教学心得,便于中学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
再次,小学教师应养成详细整理每位学生的成长记录的良好习惯。学生毕业时,把学生的兴趣喜好、意志品质等心理特征全面反馈给中学教师。有效的配合中学教师准确了解学生,便于因材施教。可可喜的是,数字化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合作,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入门,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将起很大的作用。这恰好是目前做得还很不够的环节,几年来,一直靠我我辛辛苦苦主动和小学教师联系。
二、培养兴趣,树立信心,打好“攻心战”
新生刚入学,面对初中的全新环境,自然会有许多压力。特别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种种误解,甚至是恐惧。这要求数学教师作好初中数学的“学前教育”,打好“攻心战”,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首先上好第一节课。新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给学生留下学识广博、志趣高雅、风趣幽默、宽严有度、容易亲近的印象,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年来我的数学第一课,都是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探索精神、不朽贡献;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及科技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组织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的数学游戏等等;让学生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数学学习的乐趣。此外,讲解中小学数学的知识联系,介绍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甚至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敢于向困难挑战,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做好初步的心理准备。
其次,上好第一章,组织好第一次测试,我总是给学生来个“开门红”,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尽量放慢教学进度,使教学内容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关注那些基础稍差容易掉队的群体;又要给学有余力的群体适当的挑战,防止他们“低估”数学而放松学习。加强学生动手活动的环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发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初中数学与小学有联系、与生活有联系,有趣、有用并不难学。
对应的第一次单元测试,教师应该让一部分学生考出“优越感”,更要想法让其余学生获得意料之外的“好成绩”。还要经常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良好表现做积极的表扬,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尽快找到成就感。
此外,利用好第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组织集体活动,布置几项需要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真诚大方的与同学、与教师沟通交流。营造一个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师生关系融洽的轻松数学学习环境。
三、善教善学,保障数学学习 “可持续发展”
初中数学的教学,毕竟是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除以上环节外,还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过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持续稳步的进行。
小学到初中,面对新老师新教法,学生的学习适应是一个大的跳跃。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教师应对小学的教法有所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稳中求变,逐步过渡,使学生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轻松、能动的氛围中实施数学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活动探究、动手实践、情景创设、信息技术教学等途径,让学生形成想学爱学、乐学会学氛围,增强他们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老师扶的较多,学生比较被动。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逐步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适当自主探究,上课有效参与,课后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
进入初中后,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改变过去以分数论高下的单一评价方式,用多元的评价体系,从正面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
总之,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有责任指导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数学而掉队。以上只是本人一些初步的尝试,虽然取得一定效果,还值得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