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路径关键问题的探讨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孝感市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路径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稻茬麦的种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路径
  中图分类号 S50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8-076-03
  小麦是湖北省孝感市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由于稻茬麦种植规模大和单产低等问题,导致孝感市小麦平均单产是湖北省的低产地市之一。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孝感作为农业大市,必须狠抓小麦生产,特别是要挖掘大规模稻茬麦低产潜力。为此,笔者探讨了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路径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 夺取高产应以单位面积穗数为主、兼顾实粒数和千粒重[1-2]
  构成小麦产量的3个要素是指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构成产量的3个因素相辅相成,合理协调,才能获得最高单产。一般情况下,3个因素有一定的制约性和协调性。高产是3个因素优化协调的结果。当单位面积穗数较多时,穗粒数就会相应减少。同一个品种,在正常情况下单位面积穗数少时,穗粒数就会相对较多。不同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差异很大,有些大穗型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仅在450万/hm2左右,甚至更少,有些多穗型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可达750万/hm2以上。大穗型品种的平均穗粒数可达40粒以上,多穗型品种一般穗粒数在30粒左右。千粒重会因品种及栽培条件的不同存在大差异,有的大粒品种千粒重可达50~60 g,一般中粒品种千粒重在40 g左右,有些小粒品种一般穗粒数在35 g以下。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采用不同播种期、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的施肥管理措施,不同气候条件或不同的病虫发生及防治条件下,可使千粒重相差5~10 g。
  按照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在营养生长期(生育前期)以生长根、叶和分蘖等营养器官为主,一般在第4片叶出生时开始分蘖,有些品种在地力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在第3片叶时长出芽鞘蘖。适期播种,生长正常的小麦在越冬前主茎可长成6~7片叶、5~7条种子根、5~8条次生根和3~5个分蘖。随着气温的降低,小麦生长渐渐变得缓慢,当日平均气温降至0 ℃时,地上部分则逐渐停止生长,进入越冬过渡期,大多数品种1个多月才能长出1片叶左右。这也是小麦生长的第一阶段。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也称为小麦生育中期,是小麦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幼穗、小花)同时进行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小麦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称小麦生育中期,这也是小麦生长的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经过拔节、春后分蘖和部份小蘖逐渐死亡,节间伸长一直到孕穗期。此时穗分化进程是从小穗分化到小花分化完成,是决定穗大粒多的重要时期,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生产上要求植株个体健壮,群体结构合理,搭好丰产骨架。在生殖生长期,也称为生育后期,也是小麦生长的第三阶段,是指从孕穗到成熟期,此时期是以穗、粒生长为主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主要是籽粒形成、发育、灌浆阶段,营养生长基本停止,是决定结实粒数、子粒重量和小麦品质的重要时期。生产上的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增粒、增重,也就是防止根系活力衰退,提高和保护上部叶片功能,减少小花退化,延长灌浆时间,实现增加粒数和粒重的目标。
  从上述不同阶段发育规律和主攻重点目标,应该将主攻单位面积穗数的重点阶段放到营养生长第1阶段,将巩固提高成穗数、成穗率,攻大穗、提高实粒数放到第2阶段,将主攻实粒数和千粒重的问题放到第3阶段。
  2 抢住最佳播种期,提高穗数[3]
  抢住最佳播种期是夺取高产的最大关键,其内涵是充分利用小麦低位分蘖成穗、成大穗,而不是依靠增加播种量、增加基本苗和增加总苗数来达到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
  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光热资源,是实现全苗、壮苗、夺取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秋末冬初的一段生长季节,使出苗整齐,生长健壮,分蘖较多,根系发育好,越冬前分蘖节能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为小麦安全越冬、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壮杆大穗打好基础。如果播种过早,苗期温度较高,麦苗生长发育快,冬前生长过旺,不仅消耗过多的养分,而且分蘖积累糖分少,抗寒力弱,容易遭受冻害,同时早播的旺苗还容易感病。如果播种过晚,由于温度低,幼苗细弱,出苗慢,分蘖少(甚至无分蘖),发育推迟,成熟偏晚,穗小粒轻,造成减产。
  适期播种的原则是要使小麦出苗整齐,出苗后有合适的积温,使麦苗在越冬前能形成壮苗。孝感地区的壮苗标准是:3大、2小、5个蘖(包括主茎共5个单茎),10条根,7片叶(一般为6叶1心),叶片宽厚颜色深,趴在地上不起身。在正常情况下,冬前主茎每长1片叶平均约需70~80 ℃的积温,按冬前长6~7叶为壮苗的叶龄指标,大约需要420~560 ℃积温。加上出苗所需要的积温,形成壮苗所需要的冬前积温约为530~670 ℃,平均在600 ℃左右,按照常年的积温计算,冬至前能达到这个积温的日期就是播种适期。在孝感地区应在10月20日以后,不能再早。半冬性品种可掌握在14~16 ℃,春性品种约为12~14 ℃。也就是说,半冬性、偏春性品种依次晚播。
  3 影响小麦出苗率高低的主要障碍因素是整地质量和播种期墒情[1]
  要在保证合格良种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必须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三沟”相通,降湿爽土,精细整地,才能保证小麦的高出苗率。
  一般小麦种子在土壤墒情适宜时,从播种到萌发需要50 ℃的积温,以后胚芽鞘相继而出,胚芽鞘每伸长1 cm,约需要10 ℃;当胚芽鞘露出地面2 cm时为出苗的标准,如果播深4 cm,种子从播种到出苗共需要积温约为(50 ℃+4×10 ℃+2×10 ℃)=110 ℃,如果播深3 cm则出苗需要积温为100 ℃,相当于冬前消耗浪费了多生长1片叶的季节、温光资源。因此,在整地质量不佳,造成播种过深,对形成壮苗是十分不利的。整地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小麦出苗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播种期墒情对于小麦出苗和苗期生长十分重要,足墒下种是实现麦苗“齐、全、壮”的重要措施之一。土壤墒情好才能使小麦种子迅速吸水、膨胀、萌发。小麦种子入土后只有吸收到种子干重50%左右的水分,才能萌发出苗;如果水分不足,种子发芽出苗缓慢,而且分蘖晚,或出现分蘖缺位,形成弱苗;过于干旱则不能正常出苗,形成缺苗断垄。因此,播种期的墒情好坏也是造成出苗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浇足底墒水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一般稻茬麦区在大多数情况下底墒不缺,而要注意排水。2014年秋冬播稻茬麦普遍因为稻田墒情过重甚至渍害,无法整地,即使勉强使用拖拉机、旋耕机整地也是十分困难,质量差,象稻田养虾一样,高处似田埂,低处似鱼池,种植在高处的小麦因土垡大落于深处,种在低处的因水份过多缺氧渍害死亡,致使出苗参差不齐,缺苗断垄现象严重。但是,安陆烟店镇、汉川市回龙镇、二河镇等稻茬麦集中乡镇因水利设施好,三沟相通,开沟沥水快,降湿爽土,墒情适宜,机耕机整质量好,既有足墒,又有高质量苗床,出苗整齐,有利于形成壮苗。因此,在保证合格良种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三沟”相通,降湿爽土,精细整地,应成为解决播种期墒情和整地质量好坏和防止播种过深的重要应对措施。因此,在保证合格良种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三沟”相通,降湿爽土,精细整地,应成为解决播种期墒情和整地质量好坏以及防止播种过深的重要应对措施。
  4 壮苗越冬的指标考核应在考核单株带蘖、带低位蘖和平均带蘖数的基础上,再考查单位面积总苗数的合理数量范围[2]
  从小麦分蘖成穗规律来看,通常小麦的分蘖是由分蘖节上长出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地上部节间的节上长出分蘖的的现象。在播种期正常和土壤、水肥、气温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小麦都能长出分蘖。但是,在播种过晚、过密、过深,或土壤干旱贫瘠的条件下,往往不能出生分蘖,形成独杆弱苗。因此,应根据分蘖数、长势情况,以及分蘖成穗的数量,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办法。正常生长的小麦会产生较多的分蘖,一般冬小麦健壮的麦苗在冬前可有3~5个分蘖出现,多的可达7~8个分蘖,最多可达12个分蘖,这些分蘖有自己的根系,可以相对独立生长发育,但这些分蘖不一定都能成穗,只有较早出生的低位蘖(大蘖)才能成穗,小分蘖在拔节期两极分化时将逐渐死亡。冬小麦的春季分蘖大多数不能成穗,只有在冬前分蘖很少、春季管理合适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使早春的分蘖成穗。
  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面积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2个部分组成。目前,在一般播种适期的高产麦田,分蘖穗占总穗数的60%以上,中产麦田占50%以下,晚播、干旱、贫瘠的麦田主要以主茎成穗为主,分蘖穗所占比例较小。分蘖是壮苗的重要标志。正常秋播的冬小麦,分蘖较多且健壮的麦苗通常被认为是壮苗。分蘖还有再生作用,当主茎和分蘖遇到不良条件而死亡时,即使分蘖期已经结束,只要水肥条件合适,仍可再生新的分蘖。因此,在生产上应根据麦田群体状况和分蘖消长规律,及时采取合理的促控措施,以促进大蘖成穗,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产量。
  小麦的分蘖和主茎叶位具有同伸关系。在小麦第4片叶出生后,开始出现分蘖,此后主茎长1片叶就应该相应生出1个或1组分蘖。但是,在生产中常因分蘖期土壤水、肥、气、热等条件不良,或麦苗受到伤害,蘖芽停止发育,以后即使环境条件好转,已停止发育的分蘖也不再发育和生长,造成该叶位的分蘖缺位。生产上分蘖缺位的原因主要包括:①播种过深。出苗过程中种子营养消耗过大,使幼苗细弱,营养不良,容易造成芽鞘蘖和第1个1级分蘖缺位,1级分蘖缺位后,此组分蘖就缺位。②密度过大,个体发育不良,容易造成分蘖缺位。③分蘖期缺肥、缺水或水渍,病虫害为害,都可能造成分蘖缺位。旱地小麦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分蘖缺位,稻茬水田麦更易出现分蘖缺位。生产上应努力创造有利于分蘖发生的最有利条件(如适时播种、播深适度、合理密植、墒情适宜和养分充足等),都可促使分蘖出生,减少缺位现象的发生。
  冬小麦在整个生育期中有2个分蘖盛期:①冬前,分蘖数量占分蘖总数的70%~80%;②在返青以后至拔节起身期,春季分蘖只占分蘖总数的20%~30%。一般高产冬小麦在冬前分蘖较多的情况下,应严格控制春季分蘖,降低春季分蘖的比例,创建合理的群体,提高成穗率。麦田到拔节前期,总茎蘖数达到最高峰。从拔节期开始,小麦分蘖开始两极分化,一直到抽穗期两极分化基本结束。在两极分化期,主茎和大蘖占有优势,是单株小麦水分和养份的输送中心和生长中心。小分蘖由于营养不足,生长开始落后,并逐渐停止生长,相继死亡。孕穗期,中等分蘖也陆续死亡。一直到抽穗以后,有效分蘖和田间总茎数才基本稳定。在稻茬麦地区,分蘖两极分化过程极短,估计只有10 d左右。但是,小麦的品种特性、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对小麦分蘖的两极分化有很大影响,生产上可以利用肥水措施来调控分蘖的两级分化,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研究表明,要提高小麦成穗率,必须充分利用好优势蘖组。基本苗在112.5万、180.0万、300.0万和450.0万/hm2的条件下,主茎在一般情况下都能100%成穗,分蘖的成穗率则随基本苗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蘖位的分蘖,在基本苗较少时成穗率较高,反之较低。在不同基本苗条件下都表现为随蘖位增高而成穗率递减。当基本苗为112.5万/hm2时,主茎成穗率为100%,1蘖的成穗率为99.6%,2蘖的成穗率为99.6%,3蘖的成穗率为98.9%;1N-1蘖的成穗率为54.3%,4蘖成穗率为32.9%。当基本苗为180.0万/hm2时,主茎成穗率为100%,1蘖的成穗率为99.6%,2蘖的成穗率为91.7%,3蘖的成穗率为81.0%;1N-1蘖的成穗率为43.2%。由此可见,主茎和1、2、3蘖的成穗率明显高于其他分蘖。从单茎的经济系数分析,也表现为主茎和1、2、3蘖的成穗率明显高于其他分蘖。因此,根据多种性状分析,主茎和1、2、3蘖称为优势蘖组。   在适期播种期的高产田中,过多利用主茎成穗势需要较多的基本苗,而基本苗过多又容易导致群体过大,造成田间郁蔽,个体发育不良,基部节间较长,茎杆细弱,容易引起倒伏,不利于高产。若基本苗过少,可以多利用分蘖成穗,但不容易达到理想的穗数,不能实现高产。多年成功经验证实,适期播种的高产田基本苗以180万/hm2左右较为合适,其成穗数可达675万/hm2左右,最大群体在1 500万/hm2以下,正常年份倒伏的危险性小,容易获得高产。
  5 孝感地区及江汉平原是小麦高产种植的适宜地区,而不是最佳优势产区[3]
  孝感地区及江汉平原是小麦高产种植的适宜地区,而不是最佳优势产区的问题,其主要佐证依据如下:①地处全国弱筋小麦产业带。从全国小麦生产区域划分,湖北省孝感地区及江汉平原是弱筋小麦产业带。主要根据播种季节(冬季)、小麦种性(半冬性、春性)、产量(3 750~6 000 kg/hm2)、加工品质(弱筋小麦,主要加工面条、糕点等)等综合特性判定。②产量潜力有限。生产实践证实,孝感及江汉平原地区小麦平均产量(满幅播种)3 750~4 500 kg/hm2,很难突破4 875 kg/hm2,大面积平均产量只在3 375~3 750 kg/hm2左右徘徊。如果是棉产区采取预留行播种,平均产量更低,通常只有2 625 kg/hm2左右。目前,科技工作者成功选育了适合本地气候的优良高产品种,通过综合组装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攻关,最高产量突破了6 000 kg/hm2,达到6 375 kg/hm2左右。但是,与全国小麦优势产区的河南省以北的最高产量(9 000 kg/hm2)相比,也只是相当于中产水平。③产量结构差距明显。与全国小麦优势产区的河南省以北的最高产量的产量结构相比,单位面积穗数平均相差150~225万/hm2,穗实粒数平均相差5~10粒,结实率平均相差5~8个百分点,千粒重平均相差5~10 g,导致平均产量相差2 250~3 000 kg/hm2。④气候因素不是最优。从小麦生产总体情况来看,风调雨顺的年份10年内只有2年,单灾短灾的年份10年内有4年,大灾多灾的年份10年内也有4年,受灾频率高。主要有干旱、多雨、渍害、低温冻害、高温逼熟等类型,直接造成难于抢住最佳高产播期,整地播种质量不高,基本苗不足不壮,分蘖迟分蘖少分蘖弱,总苗数过多,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穗上发芽品质差。⑤栽培措施难落实。由于气候因素多变难测,带来高产栽培技术难以标准有效落实到位,更多是以抗灾应变措施来实施栽培管理。加上稻茬麦田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水平低,要水抗旱没水,多雨渍害难排,肥料难以发挥增产作用,作物长势难以根壮叶茂,难以叶青籽黄活熟到老。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农学会,湖北省农牧业厅粮油处.湖北省小麦抗灾高产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湖北省农学会,湖北省农牧业厅粮油处,1992.
  [2] 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2006年农业重点推广实用技术[M].湖北省农业厅,2006.
  [3]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同源扩增从大豆中克隆得到与拟南芥AGL8基因相似的基因GmAGL8,并对该序列进行了测定。同时对GmAGL8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比对GmAGL8与桃PpMADS6和拟南芥FUL的核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80%和77%,三者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4%。通过亲疏水性分析预测GmAGL8基因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在GmAGL8中发现与MADS基因家族相似的MEF2并找到可能对多聚体的形成
期刊
摘要 甲壳素-壳聚糖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生物材料,因具有来源广泛、绿色环保、无毒无害等优点被誉为环境友好型功能材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从甲壳素-壳聚糖的基本特点及生物功能出发,阐述其在工业、农业、环保、食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甲壳素;壳聚糖;生理功能;应用领域  中图分类号 S1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对块根芍药内生菌XJU-PA-6产灵菌红素发酵条件的优化,提高其产灵菌红素的能力。[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研究碳源、氮源、无机离子、氨基酸、植物添加油及接种量对灵菌红素合成的影响,确定提高灵菌红素产率的最优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结果]通过优化试验,菌株XJU-PA-6产灵菌红素最佳发酵条件:40 g/L麦芽糖, 20 g/L 蛋白胨,0.01 mol/L Mg2+,0.001
期刊
摘要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对巴西虫草生产菌株分泌多糖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得到提高产量的最优条件。 [方法]使用Plackett-Burman分析和响应面中心组合分析法对巴西虫草生产菌株GC-88-4进行培养条件优化。[结果]9个有可能影响巴西虫草分泌多糖产量的因素经过响应面中心组合方法分析后得出3个最显著的影响因子,分别为米粉、葡萄糖和硫酸镁,优化后米粉含量为29.5 g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了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细度磷矿粉对油菜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生物学产量、全磷含量的影响,探寻和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新型原生磷肥。[方法] 采用室外盆栽试验,选取不同产地磷矿11个,种植油菜为指示植物。 [结果] 随着移栽天数的增加,各细度磷矿粉处理叶绿素含量(SPAD值)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表现较好的仍然为黄麦岭和放马山磷矿;株高与叶面积趋势大致相同;生物学产量仍以CK2最高,且其他处
期刊
摘要 [目的]找出辣椒产量最高的辣椒-玉米的最佳间作密度。[方法]研究辣椒-玉米不同面积比下辣椒产量(值)、玉米产量(值)和净增产值,并采用插值分析近似获得玉米-辣椒其他占地面积比值间作密度下辣椒的产量情况。[结果] 辣椒-玉米的不同间作密度其产量和产值有显著的区别,间作模式的总产值大小顺序依次为:辣椒-玉米(10∶ 2)、辣椒-玉米(15∶ 5)、辣椒-玉米(8∶ 4)、辣椒-玉米(8∶ 1)、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了验证吨田宝叶面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使用效果。[方法] 采用水育移栽,调查、记载水稻各主要生育时期,记录各产量性状指标。[结果] 吨田宝能增加有效穗数、总粒数和实粒数,但对结实率影响不大,增产幅度为5.01%~12.6%。[结论] 吨田宝对水稻增产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水稻;叶面肥;效果  中图分类号 S14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
期刊
摘要 [目的]首次克隆获得石渠棘球绦虫Es95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为研究抗包虫病候选疫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从高原鼠兔肺脏包囊上获得石渠棘球绦虫原头蚴,提取全基因组,并根据NCBI上6种棘球属绦虫95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到Es95基因,并克隆到T载体上,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以石渠棘球绦虫全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Es95基因长为1 330 bp,序列分析含有3个外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索北方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及食味品质受抽穗开花期温度变化的影响。[方法]以11个北方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产量构成因素和食味品质在不同温度条件间的差异,并分析各温度条件下食味品质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温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低温条件下对食味品质与常温条件下差异显著;常温处理稻米的食味品质与结实率显著相关,低温处理食味品质与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均显著相关,高温处理食
期刊
摘要 如何提高烟叶含钾量与改善烟叶品质是当前烟叶生产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烟叶含钾量低和烟叶质量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围绕提高烟叶含钾量做了大量工作,从钾肥使用技术、减少钾素流失及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通过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提高烟叶含钾量和改善烟叶品质是可行的。  关键词 烤烟;钾含量;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