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l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一直认为能独立处理教材,教出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教师走向教学成熟的标志。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要有意识的广泛占有教学资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海,就看得更远、更全面。下面根据自己的一点做法,谈谈自己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海”的,以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
   一、看宏观之海——积累名教案
   一份好教案,应是角度小巧独特,教法新颖别致。各种语文报刊经常刊登一些教改专家的课堂教学实录,或教学方案,如果能注意收集积累,不愁为每一篇课文都找到教学范例,何患自己的课堂不精彩呢?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一切,了解一切,掌握一切,积累就是为了借鉴,借鉴就是为了提高我们自己。如上海建平中学程红兵老师的教案《雨霖铃》,通篇课文由学生主持讲解,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映了老师由保姆式到师傅式,再到导师式的变化,初步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给人们很深的启迪。再如某教师讲授《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在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的基础上,迅速地从宏观上带领学生把握两个问题,即通过“毅然、黯然、欣然、奋然”四个词语分析归纳刘和珍的思想性格,又从“有话可说一无话可说一有话要说…说不出话”这一矛盾反复中悟出作者的感情基调。仅仅几个关键词语,仅仅几个反复的句子,就打开了文章的大门,不能说不妙。
   二、看袖珍之海——积累微观妙设计
   如同房屋的装璜,巧妙的教学设计也能給人带来美的享受,一篇文章的讲解,切入不同,设计不同,效果也迥然不同,而一些语文名教师都是工于设计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和传授技法往往高于“教参”,令一般人难以想象。尤其是一些教学细节设计,笔者认为就是指教师为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重要语段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它包括对词语妙用,句子深义,朗读技巧,句式特点,情感基调,意境氛围等多层面的揣摩、品析,力求从简约的文字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开掘更多的美点和亮点,所以我平时特别留心积累这样的设计。
   1.词语妙用
   《雷雨》第二幕中有一段对白: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这里的“我们”用得妙极,后一句本来可以说成“我记得那时还没用洋火呢?”可作者不避重复,故意造成“我”与“我们”的 错位,“我们"这一本应包括听话人在内的人称实为侍萍委婉的试探,属弦外之音,周朴园的不察,无疑在她的心头蒙上一层阴影,再看周朴园对侍萍的一段台词:“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心里觉得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这里用“我们”代替“你”,用的是感情软化,名为相劝,实则警告,维妙维肖地揭示了周朴园貌似关心,实则虚伪自私的性格特征。
   2.句子深义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的两句答话很耐品味。贾母因问黛 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两句答话中,“只刚”说明谦逊,“念了四书”表明坦率,“不曾读"是客气话,“只上了一年学”属实话,而“些须认识几个字”则是刚学来的乖巧话,这番对话,极其传神地刻画了林黛玉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微妙心理。
   3.朗读悟情
   洪镇涛老师在执教《荷花淀》一文时,围绕“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巧妙地设计了三种性格不同的女人:
   a.性格软弱,生活依赖性很强的女人;
   b.深明大义,刚柔相济的女人;
   c.性格泼辣要强,拖丈夫后腿的女人。
   然后让学生摹拟她们的声音、声调和神态来读这句话,通过朗读来体会水生嫂此时复杂的心情,不读不知道,一读便开窍,这一设计,可谓适情顺性,效果极佳。
   三、看近处浪花——积累辅助性资料
   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可以启迪教法,拓宽思路,增强授课的灵活性和艺术性,有时举一反三,有时旁征博引,有时锦上添花。比如教《祝福》时,可以用《祝福》之二、三、四”来激发讨论的兴趣:1.两次“我明天决计要走了”①憎恶鲁镇环境,感到弧独无聊②为了摆脱内心的困忧,采取回避态度,寻求精神解脱。2.三次写鲁四老爷“皱眉”①讨厌祥林嫂的身份而“皱眉”②怀疑祥林嫂的来历而“皱眉”③照例“皱过眉”。3.四次关于祥林嫂的称谓①初到鲁镇两次称“祥林嫂”说明夫权的牢固②再到鲁镇两次称“祥林嫂”。其实她已是贺六嫂,人们却不改除习惯外,主要是维护夫权,崇尚节烈,贬视寡妇,训斥改嫁。这些小小的“浪花”补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确能为课堂增添几许春风,添几树桃红。
其他文献
出色的文章需要修辞的装扮,才得以亮丽。灵活而确当地运用排比就如在文中镶嵌了珠玉一般,往往使人眼前一亮。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用于语言的表达,可收到句式整齐、语调铿锵、意蕴深厚的效果,使行文更加丰满、有力。  运用排比说理议论,可将道理说得充分而透彻。请看2009高考山东满分作文《见证》中的几小节:  见证的将成为历史,一段辉煌凝重的历史。  长江见证了三峡水利枢纽,黄河见证了拉西瓦水电站;塔里
期刊
初中阶段以记叙文写作为主,尽管经常练习写记叙文,但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只是用语言平铺直叙,如同流水账,不生动不形象不具体,读来平淡无味。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抓住个性特征去描写  养成集中注意力细心观察习惯的重要性。如在授课过程中分析人物描写时,我要求学生即兴描写“擦黑板”这样一个片段。结果写出来的整体不太理想,究其原因:虽然擦黑板大家天天可
期刊
再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被他归心似箭的情绪深深感染。他要回到哪里去?  他要回到山里自己的小屋去。那里小孩绕膝,相互追逐、嬉戏,孩童的笑声,似山间的溪水,那么清澈、纯洁;他要回到山间的屋中,园中小径长满荒草,几棵松树傲然挺立,菊花遍地怒放,香气四溢;他斜倚南窗,斟满美酒,脸颊红润,目光迷离,虽身居斗室,却坐收美景,心拥自然,心旷神怡;他常常拄着拐杖,到林中散步,时而翘望蓝天白云,时而遥望青山白雾
期刊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大家已经讨论得非常多了,而我们从中也确实学到了不少好的方法。但我想,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于是,我决定另辟蹊径,从课前5分钟活动中去寻找亮点,发现学生的才能,从而来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
期刊
语文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从作者的故事导入的,也有由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的。如果要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借助上节课的内容来导入。  借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有两大好处。一是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照顾了学生的听课思路,能让学生迅速抓住新课的主旨。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所收录的17个教学实录中,有两篇课文的导入很有特色。  一是《孔乙己》。书中收录的这是课堂教
期刊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朴实的文章?通常的看法是思想感情上要求真实自然,不虚假做作;内容上要求充实,形象丰满;语言上要求朴素凝练,不华丽不浮夸。这些都对,但仅此而已吗?我认为其实朴实并不朴,它有着很高的要求。  一、从感情上来说,朴实是激情后的沉静  感情往往是作文的生命,好作文就是一段富有生命激情的充满痛苦和欢娱的心灵体验。朴素的感情不等于平淡的感情。平庸之文要么是没有激昂起伏动人心弦的感情,读者感
期刊
文体是千百年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章样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每一种文体都有独特的要求;而文体意识就是指文体分类及各种文体特点的心理把握程度。文体意识强,才能够根据各种写作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体”,并在写作中正确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没有文体意识而写出佳作是不能想象的。只有开展相应的作文文体训练,才能指导学生把感受体验心得熔铸成各式文章精品。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文体训练呢?   第一,
期刊
作文的立意至关重要,而记叙文的立意更是重中之重。  立意是解决“文章怎样写”的问题。立意要点主要有四小步:(1)确立你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2)这一主题是否在你审题范围之内。(3)这一主题所能选取的事例你是否熟悉。(4)这一主题别人会用否?别人会用,我是否比他们更胜一筹。  立意时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方向要正确。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的主张,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学”上,这一主张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语文教学空间拓宽了,语文课也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的语文课,课堂上学生自然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也就成了他们学习的舞台,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会像深播沃土的种子,生根、发芽,历经一节节语文课的锻炼,成长一颗颗参天大树。那么语文课应该如何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呢?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是针对教材和课堂
期刊
课堂上,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再精美、再生动逼真,也代替不了学生对文本的精读和品味,毕竟,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有些文本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精读品味,从而感受其中的熏陶和启迪。   一、比较替换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对照才能见出优劣,精读文本也需要通过比较才能深入认识文字背后的内涵。例如:在讲小说《荷花淀》时,水生嫂有这么一句话:“怎么了,你?”如果把它换成“你今天怎么了?”或“今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