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不朴——浅议高考中的记叙文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s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朴实的文章?通常的看法是思想感情上要求真实自然,不虚假做作;内容上要求充实,形象丰满;语言上要求朴素凝练,不华丽不浮夸。这些都对,但仅此而已吗?我认为其实朴实并不朴,它有着很高的要求。
  一、从感情上来说,朴实是激情后的沉静
  感情往往是作文的生命,好作文就是一段富有生命激情的充满痛苦和欢娱的心灵体验。朴素的感情不等于平淡的感情。平庸之文要么是没有激昂起伏动人心弦的感情,读者感受不到浓烈的悲喜爱恨,要么是唱高调的虚假和伪圣,充满着使人厌恶的虚情假意,是世俗功利层面的献媚。而朴实之文不仅深蕴朴素的真情,更是对感情作了非常精心的处理,是把生命的激情化作了生命体验后的沉静,是生命交流和灵魂碰撞后安静的诉说,是质朴真实的情感经过心灵酝酿和洗涤后的本色表达。这种“情”已接近了“理”,给人带来哲学上的沉思,生命本质意义上的启迪。从这个角度来说,作文尤其是考场作文是很忌讳感情平淡的,得不了高分也常是这个原因。而朴实的文章给人最大的误解也就在这里,所以一定要让阅卷老师强烈地感受到你涌动的真情。
  二、从题材上来说,朴实是粗俗后的精致
  学生对题材的处理,常有两个缺点,一是俗,一是粗。“俗”是指材料往往是生活中浮光掠影所得,浅尝辄止熟透滥透,毫无新意。可以想象,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格调,即使你能在构思上苦心孤诣,在语言上精益求精,你还能得几分呢?“粗”是指学生处理材料往往简陋,写人叙事手法单一,没有层次没有详略没有变化,缺乏必要的环境、景物、心理、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缺乏必要的铺垫、过渡、照应、衬托、对比等。这样的文章自然形象干瘪,内容贫乏。
  而朴实之文的材料虽然也是来自于熟悉的日常生活,却又穿越了日常生活。作者的目光透过生活平庸琐碎的表象,伸入到历史、时代、社会的深层,发现了其背后的意义,挖掘出了民族深厚积淀的精神,触摸到了人性深处的温暖、淳朴、善良和洁净,领悟到了人生的旷美和感伤,具有了忧虑苍生疾苦的情怀等。同时又很强调内容的充实,在人物的刻画事情的描述上要求精致细腻,有很多传神的细节。并且寓丰富于凝练之中,往往一句一意,一句一事,看似简单的一词却使人物一下子站起来,事情一下子凝重起来。用这样精致的意识处理材料,就会过滤掉浅陋粗俗的东西,留下别致高雅温馨芬芳的因子。
  三、从语言上来说,朴实是华丽后的平淡
  不少同学有个认识误区,以为朴实是不需要讲究语言的,只要用浅显易懂的话表达出真实朴素的情感就可以了。实际上任何好文章都是讲究语言的。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语言要生动活泼,意蕴丰富,意境深远,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否则文章就不会流传很广。一篇文章虽不能字字珠玑,但也务求能有几个亮点。
  朴实之文的语言相对来说确实更提倡朴素平淡简洁洗练,反对堆彻华丽的辞藻,无病呻吟的煽情,思想内容空洞贫乏的大段修辞。但这种朴素平淡简洁洗练的语言不是朝夕之功,是多少年锤炼后的精华。对它们的功能为何要比华丽好,也需要经过一个思想的轮回才能真正认识到,自觉地返朴归真。所以往往要先学会华丽的语言,要积累大量丰富的藻饰之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经过了这一阶段,再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思想境界的提升,才会自然地说“天凉好个秋”。
  四、从技巧上来说,朴实是卖弄后的自然
  朴实之文要不要技巧?看似无技巧,一腔发自心灵的真情自然地流淌而出,娓娓道来。其实无技巧的背后大有技巧,只是这种技巧和文章本身结合得很紧密很自然,以致我们感觉不到了。
  作文是要讲究技巧的,问题是要善于运用技巧。初写作文,喜欢卖弄技巧,生恐读者注意不到,结果反而生硬做作,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结合不起来,甚至伤害了后者。只有到了一定的层次,化有形为无形,变卖弄为自然,如盐入水,有其味而不见其形,才是真正的朴实无华。
其他文献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我们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以诵读为基础,着重突破意象和叠词的重难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的流畅性与重难点突破的有效性。从课堂实际来看,基本达到了目的。  我们刻意打造的亮点之一是请学生即兴表演,要求学生用眼神、步态、手势等,演绎第一句词所写的情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短
期刊
能否纯熟而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其关键在于积累。如何积累?很多语文老师比较有经验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摘抄。但是由于缺少有效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督促检查,学生的摘抄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问题有:学生不读原著、不读全文,随意挑选几段文字,盲目地做摘抄;根据编者整理好的所谓名言佳句,抄录现成的句子;有的同学甚至是抄写过去整理过的一些句子。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用合理高效的做法敦促学生有效的积累。我的做法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阅读教学越来越被关注。一直以来,笔者都在思考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那么,教师在备课时预设问题就是必不可少的。“提问”也是新课改下课程的需要。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改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通过预设真实、有梯度、具有挑战性
期刊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
期刊
怎样使用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我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强化考试需要,实现教本与读本的跨连  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选修教本及《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了,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
期刊
出色的文章需要修辞的装扮,才得以亮丽。灵活而确当地运用排比就如在文中镶嵌了珠玉一般,往往使人眼前一亮。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用于语言的表达,可收到句式整齐、语调铿锵、意蕴深厚的效果,使行文更加丰满、有力。  运用排比说理议论,可将道理说得充分而透彻。请看2009高考山东满分作文《见证》中的几小节:  见证的将成为历史,一段辉煌凝重的历史。  长江见证了三峡水利枢纽,黄河见证了拉西瓦水电站;塔里
期刊
初中阶段以记叙文写作为主,尽管经常练习写记叙文,但部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只是用语言平铺直叙,如同流水账,不生动不形象不具体,读来平淡无味。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抓住个性特征去描写  养成集中注意力细心观察习惯的重要性。如在授课过程中分析人物描写时,我要求学生即兴描写“擦黑板”这样一个片段。结果写出来的整体不太理想,究其原因:虽然擦黑板大家天天可
期刊
再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被他归心似箭的情绪深深感染。他要回到哪里去?  他要回到山里自己的小屋去。那里小孩绕膝,相互追逐、嬉戏,孩童的笑声,似山间的溪水,那么清澈、纯洁;他要回到山间的屋中,园中小径长满荒草,几棵松树傲然挺立,菊花遍地怒放,香气四溢;他斜倚南窗,斟满美酒,脸颊红润,目光迷离,虽身居斗室,却坐收美景,心拥自然,心旷神怡;他常常拄着拐杖,到林中散步,时而翘望蓝天白云,时而遥望青山白雾
期刊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大家已经讨论得非常多了,而我们从中也确实学到了不少好的方法。但我想,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于是,我决定另辟蹊径,从课前5分钟活动中去寻找亮点,发现学生的才能,从而来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
期刊
语文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从作者的故事导入的,也有由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的。如果要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借助上节课的内容来导入。  借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有两大好处。一是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照顾了学生的听课思路,能让学生迅速抓住新课的主旨。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所收录的17个教学实录中,有两篇课文的导入很有特色。  一是《孔乙己》。书中收录的这是课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