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泛爱主义和宗教救赎看泰戈尔的自救与许地山的他救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泰戈尔和许地山分别是印度和中国同时代的偏向温情的作家,他们笔下的人物充满着人道主义关怀,但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泰戈尔承继古印度吠陀哲学中的思想认为世界因爱而生,思想中呈现出泛爱主义思想,作品在主色调的呈现上也偏向明媚光亮。许地山更多地从宗教中获得慰藉,思想中呈现出宗教救赎的思想,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更多的悲观色彩。本文从泰戈尔和许地山的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去深入分析出造成二人自救与他救的原因。
  关键词:泰戈尔;许地山;泛爱主义;宗教救赎;自救;他救
  一:绪论
  泰戈尔继承了古印度吠陀哲学中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爱,宣扬对万物慈悲为怀的修养和献身于爱这一无限真理。所以他“以一切亲子之爱、夫妇之爱、恋人之爱、爱国主义之爱……”1,呈现出浓重的泛爱主义思想。泰戈尔虽然持有神论和“梵我如一”的世界观,但他坚持“神”是实在的,而不是虚无的,认为梵我同真,梵要通过我来显现,并坚持入世、愛世,主张将爱带入人间,通过我爱的本真去感化这个世界。所以泰戈尔更注重人在实践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一种积极的自救思想。致使泰戈尔以一种极大的热情去感知这个世界并向这个世界表达爱。也就是这种对爱的感知和物化爱的能力使得泰戈尔在作品上是一个集大成者——“在他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二十余种戏剧、近百篇短片小说、十二部中长篇小说……”2。不仅如此泰戈尔还是著名社会活动家、艺术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在他有生之年游历或拜访了众多欧洲或亚洲国家,宣传他爱的哲学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心愿。泰戈尔如此旺盛的精力最为主要的是泰戈尔内在支撑力的强大,是内在力量的一种体现。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怪才,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宗教哲学史学专家和爱国民主战士。许地山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中国下也是过着颠沛流离、坎坷困顿的生活,但在此状况下许地山却能潜下心来不同层次地接受基督教、道教和佛教等宗教的洗礼。最终形成他以道教为核心,吸收佛教和基督教的合理成分构成自己思想来源。在这种不同文化的杂糅下也促使他在作品呈现中含有较重的宗教色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浓郁的宗教色彩下也笼罩着或多或少的悲观情绪,许地山认为人生而不幸,同时许地山是善良的,自己支撑不来的信仰转而寄希望于他者——宗教救赎。较之泰戈尔,许地山身上这种悲戚之态也与他吸收了基督教教义里人生而有罪的原罪论相关。所以许地山作品中充斥着更多的是爱而无望的空灵与悲怆。
  虽然泰戈尔持泛爱主义的自救思想,许地山呈现出宗教救赎的他救思想,但二人殊途同归地走向人道主义,是心怀善念的温情作家。许地山在心中也将泰戈尔称为“知音长者”,但是是什么使得两位心存善念的人道主义作家呈现出较大出入的泛爱主义的自救思想和宗教救赎的他救思想的呢?笔者将结合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各自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等来探寻一二。
  二:山河破碎的大局,各安天命的小局
  泰戈尔出生于1861年5月7日,是印度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的一户婆罗门种姓家庭。泰戈尔深受孟加拉的三个运动的影响,即宗教改革运动、文学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这三个运动的共同特征是打破已有的,建立崭新的。尤其是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体现的是全世界的殖民地和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的共同奋斗目标。所以这时的泰戈尔不仅积极倡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还严厉谴责帝国主义国家对其他弱小国家的入侵和掠夺。
  但在印度的历史上,印度一直都呈现的是分崩离析的状态,所以相比于现实生活,印度人更关注来世的永生问题,所以浓郁的宗教氛围与出世精神赋予了印度以统一性的文化因素,“解脱”是印度人的最高理想,这可以说是印度大多数人心理的真实想法。但泰戈尔骨子里却呈现出不同的特质,这以泰戈尔的家庭影响是分不开的。泰戈尔的父亲对宗教改革持有满腔热忱,并且对待孩子既严厉,又开明。他一边培养孩子们虔诚的宗教情感,一方面又给予孩子充分地选择权。同时家里还总是定期展开宗教和哲学问题的讨论,有时还进行戏剧演出、诗歌朗诵等文娱活动。所以即使印度大的环境是糟糕的,而泰戈尔的成长环境却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双重达标的,造就了泰戈尔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
  许地山就没这么幸运了,他出生于1893年2月14日,诞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而接着就赶上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许地山的父亲临危受命出任台湾筹防局团练局统领,但很快败北,逃亡汕北。自此许地山一家多数情况下都是颠沛流离的。而许地山的母亲醉心于佛法,“许地山生长在这样一个即爱国又崇佛,既有民族民主思想又恪守传统道德的家庭里。”3,所以后来许地山在《空山灵雨·弁言》回忆起来说“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可见许地山在童年和青年时期过得十分惨淡,在一个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并没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或父亲形象去足够支撑起一股强大的信念,所以这就为许地山从宗教救赎角度寻求他救奠定了一个基础。
  三:许地山他救中的泰戈尔因素
  在许地山心中泰戈尔是他在寻求他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对泰戈尔作品的翻译、对泰戈尔穿着的刻意模仿、对泰戈尔作品和思想的传播。有迹可循的是许地山在1913年第一次看见泰戈尔的画像,并听得别人对泰戈尔的多加赞美与崇敬之情后,就开始大量的阅读泰戈尔的诗集。并且翻译出大量泰戈尔作品和印度相关文学作品,成为一个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可看出泰戈尔对许地山的影响是从许地山开始接触泰戈尔的作品开始的,泰戈尔作品中的泛爱主义对许地山来说恰于久旱逢甘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抚平许地山忍而不发的创伤。甚至到了燕京大学,许地山不仅大力推崇泰戈尔。而且还请来了徐志摩对泰戈尔的生平与创作进行介绍。平时,甚至在着装上也向泰戈尔靠拢,肩披长发,身着一件自行设计的无领、下缘毛边的褐色长袍。在一九二六年,在结束了留英生活的契机下,回国前直奔印度,终于见到了他崇拜已久在精神上给予他莫大支撑的泰戈尔,两人侃侃而谈,像多年的友人,并且临别时互赠了礼品。日后许地山每每同别人说起此时,总是非常激动地说:“我读他的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我真见其人了,” 他亲切地称泰戈尔为“知音长者”。
  许地山对泰戈尔崇敬的根本更多的是二者在气节与品行上面的契合,二人都是从善如流的温情作家和民族爱国战士,在崇敬背后更有一种惺惺相惜的亲切感。但泰戈尔与许地山也是不同的,泰戈尔的作品中充满着爱意、和谐和希望,更充分肯定自我的力量,是内心足够强大的战士。而许地山无疑是脆弱的和敏感的,颠沛流离的遭遇使得许地山对前途充满迷茫,他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力量去支撑起早已千疮百孔的内心,所以除了在宗教救赎中获得外,泰戈尔泛爱主义的思想观也能够给予许地山以信心。以此来看泰戈尔除了是许地山的“知音长者”外,也是许地山的“精神导师”,是他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注释:
  [1]《文学周报》第118期,1924年4月21日.
  [2]张羽,《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3]周俟松、杜汝森编,《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周俟松、杜汝森编,《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2]张羽,《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3] 《文学周报》第118期,1924年4月21日.
  作者简介:
  马娈(1993—),女,汉族,籍贯:天津,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邹亮为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字克明,早号梅崖,后改为藻奄,长洲人。善为文,才思藻丽。他的诗善于运用辞藻和典故来催生文采,能冷艳如李贺之诗。邹亮能诗善画,他的画笔意疏秀入古,也是由其书卷气而来。其实,“笔意疏秀”是其画风,也是其诗风,二者融合。  关键词:才子;诗歌;才思;笔意  邹亮(1406-1454)为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字克明,早号梅崖,后改为藻奄,长洲人。善为文,然少轻侠无行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迎来了数字时代,而在设计行业也随之诞生了UI设计。UI设计是建立在电子显示设备上发展的设计。User Interface,顾名思义其主要的对象为人,所以一切的设计都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对于现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民大众而言,简洁直接的表达才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简洁直接才能适应这个“快餐”时代,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UI设计走上了简化之路,从开始的拟
期刊
摘 要:从表演形式角度出发,话剧表演与小品表演都属于舞台剧的表演形式,其人物塑造上也有着相通之处。本文就话剧表演和小品表演在人物塑造时的同质性进行探讨,从现实生活、表演节奏、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关系等三个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话剧表演与小品表演更好的塑造人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话剧表演;小品表演;人物塑造;同质性  引言:伴随国民经济的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人们产生了
期刊
摘 要:《桃花源记》在我国的历史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相较于《桃花源记》等传统文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其在国外的翻译版本或相关研究少之又少,这将严重阻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通过查阅文献与研究发现,造成此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国外的相关学者未对《桃花源记》有充足的了解与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翻译难度非常人所能驾驭。故此,本文将以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分析《桃花源记》的国外译
期刊
摘 要:文字的历史,几乎就是人类的文明史。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人类思想感情交流的必然产物,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并有力地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对文字设计的研究也将是我们设计师所应该关注和重视的。在海报设计上也不例外。鉴于文字设计在海报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所以在本论文中,在大致了解海报与文字的美学特征的演变以及发展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海报的文字设计的“形”美和“
期刊
除了星空,  这个世界最可爱的就是孩子了。  春风花蕾,  朝陽雨水,  看那裂开成豆芽瓣状的幼苗,  是孩子绽放的嘴角。  鸟语虫鸣,  蛙叫猿啼,  听那叮叮咚咚跳入山涧的泉流,  是孩子响亮的笑声。  说话不必曲折,  抬头看见微笑,  低头落下泪珠,  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单纯不加思索,  就是他们。
期刊
摘 要:黄碧云的《其后》以其病态阴郁的笔调、恍惚无望的自白,来表现出一种世界无秩序,人生无意义的悲剧色彩。本文以其悲剧中的情感悲剧为主,通过分析主人公作为社会人其社会关系的冷漠、其救赎方式的暴虐这两方面来反映作品中具有情感悲剧的黑色世界。  关键词:黄碧云;《其后》;情感悲剧  一、情感悲剧的表现形式  一个悲剧的呈现,必然会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其后》通过几段与主人公平岗的关系来展现悲剧。她写亲
期刊
摘 要:从设计艺术的视角切入,着重研究能够高度体现青城山道教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导视系统设计理论体系与方法。导视系统的外观设计與道教文化元素的融合体现着导视系统的美观度、时代感、可识别 性、地域特征、与使用路线或青城山环境的融合程度等,是景区中流动的风景,让“有 形”的符号传递出“无形”的地域特色。我们现阶段同样的对它进行符号的转化进行“再设计”,将形体、图案、文字这些符号直接 复制平移运用,这时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灿烂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一宗巨型的财富,从而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列入整个文化普查的第一个专项。本文就杨家埠木板年画展开对其源头、制作工艺及表现手法的简述。  关键词:年画;流程;手法  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绘画中一个独立的画种,主要张贴在新年之际,除了包括用于年节习俗的年画外,还包括所有的世俗民风的年画,比如:喜画、福寿屏、祖师纸
期刊
摘 要:叶赛宁藉由民间文学的灵感,由拟人和拟物的交替譬喻、通感、象征的瞬间捕捉以及和谐的音韵组成独特的艺术感觉网络,力图用具体的现象与事物来描述表达感情,这些通俗易懂的乡村与大自然意象新颖、绚丽、多变而富于暗示的意象被称为“叶赛宁意象体系”,对色彩的纯熟使用,也使叶的抒情诗诗不同于其他诗人,更具灵动纯洁、忧郁明净之感。  关键词:叶赛宁;诗歌意象;色彩  叶赛宁的诗歌是连接民间诗歌、古典诗歌和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