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走心课:有“生命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74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走心;学科心育;生命感
  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中小学仍然停留在应付检查阶段,是学校教育的“花瓶”。如何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是现代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之一。如何让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有效举措之一是实施学科走心课,让学科教学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技术成为提升学科教学、聆听生命成长的有效手段。
  一、学科走心课的定义
  1.走心课
  走心课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术,立足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满足中小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活动。它脱胎于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但没有心理辅导活动课那么浓重的心理学色彩,一般学科教师通过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活动培训,学习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就可以开展走心课实践。
  2.学科走心课
  学科走心课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技术,立足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生命成长,以提高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学科走心课的定位
  1.学科走心课的特征
  (1)它是学科课堂教学活动
  学科走心课,既然是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完成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在科学文化的知识海洋里汲取营养,充实自己。
  (2)它是一种心理辅导活动
  学科走心课,既然是课,一定要“走心”。只有“走心”,它才能为学生所认同、接受、喜欢,学生才能好学、乐学,学有所成。因此,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生命成长。教师既要挖掘学生自身资源作为成长点,又要以优化教师自身的引导策略为作生长力,在尊重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下,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的美好成长感觉。因此,教师要从“心”出发,运用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采用心理游戏、心理剧、心理绘画、心理冥想等活动形式,带领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促进生命成长——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智慧、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生成。
  2.学科走心课的性质
  学科走心课在课程体系中可以定性为一种综合课——学科心育课,它是学科教学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机融合,是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学科走心课的“生命感”
  学科走心课,既然是课堂教学活动,就要有“生命感”。所谓“生命感”,其实就是对各种“课堂表情”所透露出的课堂整体的“生命状态”的某种感觉。这种灵动的感觉提示我们:我们不仅要把每一个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而且也应将每一次课堂教学视为一个生命体。
  在“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框架下,学科走心课的“生命感”就有了“温暖感”“安全感”“愉悦感”“和谐感”“生活感”“生长感”,并且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与评估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
  1.温暖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强调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走心课堂”,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向上发展、向善发展的需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掌握课堂知识与技能的潜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无需长篇说教,无需用各种规章制度硬性灌输,只需用鼓励的眼神说话,用笑脸激励,让学生觉察到自己在班级团体中的尊严与平等,体验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真诚关爱,心中就会流淌着一种温暖、舒心、惬意的感觉。
  2.安全感
  安全感是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摇篮。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走心课堂”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心灵处于开放状态,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感受,他们敢于“犯错”,勇于“犯错”。因为教师认为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所犯的错误都是美丽的“错误”,是宝贵的“错误”,是成长中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成长经历。
  3.愉悦感
  学科走心课的愉悦感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成功感受,一种因为受尊重、认同、赞赏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性的时间和机会,设立开放性的话题,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和交流,同时把信心和快乐送给学生。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不同寻常的回答,鼓励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积极参与学习、树立超越自我的信心,最有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对于那些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发展较缓慢,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其发言受阻、感到困窘的时候,老师和同学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帮助,多给其机会,允许其“再想想”“慢点儿说”,使之有勇气逐步创造成功。
  学科走心课就是让学生脸上有笑容,心中有喜悦,举止有活力。
  4.生活感
  教材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学科学习的外延和生活本身一样宽广,内涵和生活本身一样丰富。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资源,使学科教学充盈着生活的气息、激荡着生活的浪花,让学科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的鲜润滋养学科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从而构建生动而非生硬、生趣而非生涩、生息而非生冷的“走心课堂”体系。
  生活是生命活动的载体,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未来幸福提供生活土壤、阳光、空气、水、养料等的指向性生命充实活动。学科走心课的生活感就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并指向于生活品质的提升。
  5.和谐感
  在学校教育的各种情景中,师生关系及其互动方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教师的行为倾向于指令、说教、提示、训诫等“控制型”时,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就会表现出被动、冷漠、对抗或消极随从等态度;而当教师的行为倾向于对学生的接纳、认同、赞赏、协助等“民主型”时,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就会表现出积极、自发、主动、合作等态度,而且也乐意为教学活动的成功贡献力量。
  “走心课堂”中,教师愈是能深度倾听学生说话,有效地运用“接收技巧”、“传送技巧”、“专注技巧”与“建设性回馈技巧”等,就愈能促进师生互动,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对话与交流,而且还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谐感”是师生交流畅通、关系和谐的体现。
  6.生长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能动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因此,有“生命感”的“走心课堂”时常会发生“意外”。这些“意外”,或许是由于实验效果欠佳甚至失败而出现的,但其中不乏可贵的、积极的、创新的生长因素。这些生长因素要么是学生不经意的提问,要么是学生不经意的回答,就是这些“不经意”的提问和回答,恰恰成为了“走心课堂”的“生长感”。这些“生长感”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必须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和充分肯定,选择适当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把这些“不经意”当作“走心课”的“课眼”,并利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引导教学进程,使学生产生新的顿悟、新的方法,体验探究的快乐感、发现的成功感。
  学科走心课的“生长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学生则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生命处于最大限度的激活状态,师生双方焕发出极大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金华,321300)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批评;颜色;反思  批评有颜色吗?当然有。  在实习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调皮捣乱的学生,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实习的教师,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  某天,在结束六(四)班语文课后,我午休的时候忙里偷闲拿出手机登QQ,结果一上线就看到一条学生对我不满的留言,当时我就火冒三丈,经过“明察暗访”,才知道骂我的是六(四)班的某学生,但是我却对他一点印象都没有。我问班长这位学生的基本情况,从
背景:肌卫星细胞是造血功能重建最有希望的种子细胞来源。当归多糖对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也可以有效改变肌卫星细胞的生长特性。目的:观察当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验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深化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物理实验的教学关系到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简
抓住学生和教师两个根本要素,围绕学生的"学",力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经过几个阶段的摸索,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另一方面尝试让学生自己充当"小老师",教师逐渐放手
9月9日下午,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柏青率水利厅教师节慰问团到水职院慰问全体教师并出席了水职院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先进大会。厅领导林旭钿、刘敏参加了慰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转型,要求人才不仅懂得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我们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
富石水库条形山土坝为均质土坝,在加固工程中采用帷幕灌浆技术,增强坝基的抗渗性和改善坝基的承栽强度,该技术的优点是设备配置简单、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功效较高、工程造价低,适
【正】一、营养缺乏病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营养缺乏,使机体中的新生组织、细胞的更新等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引起的病症,称为原发性营养缺乏病。由于体内或体外的各种因素,妨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媒体纷纷报道。本文以评价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研究美国和中国主要报纸对此事报道的新闻标题的不同,揭示不同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