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关键词: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 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可怜的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中再也不以“本”(课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这是新课程的课堂极其普遍的现象。
然而,在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教材却受到了冷落。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如一些学校大量增加民族文化或乡土文化的内容,删除了不少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的题材;有的山区学校回避大海和繁华的城市,教材中那些有关大海和城市的美丽词汇和精美插图本可以唤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但却被教师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学生失去了一次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机会。
人教版化学新课改教材的编写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同时教材中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和“家庭小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等栏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地使用教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现将使用新教材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探索阐述如下:
一、充分运用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但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重视知识迁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挖掘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如课本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模式,使其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在探究中实现创新。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启发和有效引导,提供有关的学习线索,新教材内容呈现设计了各种各样、具有不同的功能栏目来完成,如“资料”、“阅读”、“讨论”等等,这些栏目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运用这些栏目功能,该布置预习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该讨论的进行讨论,该查阅资料的应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各栏目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如教材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在讲解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讨论”这一栏和学生共同探讨。
教师也应该要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接触某一主题时,回忆、搜索和提取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定向和引导的作用,应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启迪其余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要适当地给学生提供参考的问题或线索,或设计一些未完成的表格或知识网络图,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归纳、总结、整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概括性结论,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通过主体性发挥,培养其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其教学效果远比过去直接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被动接受、机械记忆要好得多。
二、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主要包括随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这些都是以实验为载体或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探究,带着被唤醒的已有经验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假说、计划、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去。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思考引起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实现培养学生从现象看本质的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不仅要学会动手,更要学会动脑,从实验中得到知识,从探究中得到创新的灵感和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树立真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切實体验到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和科学的精神。
三、注重教材中社会生活实际方面的知识,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
学习是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是“同化”和“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固着点”,而作为教学素材之一的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经验,部分是通过过去学习所习得的,还有部分是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一些日常现象作出的解释和推论等,这些解释和推论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误解、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教学素材,营造新的问题情景。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没有冲突时(如呼吸与氧化反应、燃烧现象等),学生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数量上的扩充;当存在矛盾冲突时(如纯碱等盐溶液的pH、家庭用煤炉取暖时CO产生原因等),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些专家据此把教材比喻为教学的“引子”,这并不能因此削弱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盲目地超越只会偏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才能凸显“课程”的观念,课程资源开发才有了实质的含义。
四、注重教材研究性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扼杀、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在教材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的基础上,适当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尽一切为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的条件,促使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知识上、心理上能够健康地成长。研究性学习与我们正常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我们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关键词: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 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可怜的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中再也不以“本”(课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这是新课程的课堂极其普遍的现象。
然而,在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教材却受到了冷落。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如一些学校大量增加民族文化或乡土文化的内容,删除了不少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的题材;有的山区学校回避大海和繁华的城市,教材中那些有关大海和城市的美丽词汇和精美插图本可以唤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但却被教师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学生失去了一次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机会。
人教版化学新课改教材的编写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同时教材中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和“家庭小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等栏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地使用教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现将使用新教材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探索阐述如下:
一、充分运用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但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重视知识迁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挖掘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过程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如课本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模式,使其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在探究中实现创新。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启发和有效引导,提供有关的学习线索,新教材内容呈现设计了各种各样、具有不同的功能栏目来完成,如“资料”、“阅读”、“讨论”等等,这些栏目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运用这些栏目功能,该布置预习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该讨论的进行讨论,该查阅资料的应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发挥各栏目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如教材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在讲解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讨论”这一栏和学生共同探讨。
教师也应该要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接触某一主题时,回忆、搜索和提取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定向和引导的作用,应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启迪其余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要适当地给学生提供参考的问题或线索,或设计一些未完成的表格或知识网络图,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归纳、总结、整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概括性结论,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通过主体性发挥,培养其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其教学效果远比过去直接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被动接受、机械记忆要好得多。
二、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主要包括随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这些都是以实验为载体或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探究,带着被唤醒的已有经验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假说、计划、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去。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思考引起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实现培养学生从现象看本质的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不仅要学会动手,更要学会动脑,从实验中得到知识,从探究中得到创新的灵感和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树立真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切實体验到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和科学的精神。
三、注重教材中社会生活实际方面的知识,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
学习是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是“同化”和“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固着点”,而作为教学素材之一的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经验,部分是通过过去学习所习得的,还有部分是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一些日常现象作出的解释和推论等,这些解释和推论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误解、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教学素材,营造新的问题情景。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没有冲突时(如呼吸与氧化反应、燃烧现象等),学生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数量上的扩充;当存在矛盾冲突时(如纯碱等盐溶液的pH、家庭用煤炉取暖时CO产生原因等),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些专家据此把教材比喻为教学的“引子”,这并不能因此削弱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盲目地超越只会偏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只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才能凸显“课程”的观念,课程资源开发才有了实质的含义。
四、注重教材研究性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扼杀、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在教材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的基础上,适当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尽一切为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的条件,促使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知识上、心理上能够健康地成长。研究性学习与我们正常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我们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