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教育部数据,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95万人。2017年是高考恢复40周年,940万考生进入考场,预计录取人数将在750万以上。
近日,智联招聘网站发布的201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中国经济放缓,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下降16%,至4014元人民币,这是连续第二年下降。
知识改变命运。高考一度被认为是阶层快速晋级的通行证。从40年前恢复高考,到10多年前开始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为打造中产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而打造中产社会的后半段任务则是要为中产和“准中产”们拓展上升空间,不断扩大和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本科毕业的年龄是22或23岁,工作三五年后进入“准中产”或中产行列。“准中产”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年龄在25岁-35岁,年收入在10万-20万元之间,接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收入、消费水平、社会影响力及自身技能等各项指标总体处于上升期。他们是劳动力市场新生力量,也是社会景气的晴雨表。
最近,热播剧《欢乐颂》可以说是一首中产(準中产)进行曲,其社会学提示就是在都市生活光鲜背后,有奋斗的快乐也有辛酸,有时还充满了某种无奈。在当前,“准中产”甚至中产都是不稳定群体,他们无时无刻都在为房子、银子(理财)、位子(职场),还有老子(爹妈),以后还有孩子(教育)打拼。即是说,“准中产”是当下急需拓展上升空间的一个群体。
大学扩招并未伴随中产扩容,这是阶层固化的另一种表现,新生群体上升空间的匮乏和社会阶层内部的固化同样严重。在制度安排上,应优先关照敏感群体,让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这些“准中产”们有上升空间。这也是社会稳定的一大前提。
首先,要拓展他们的就业空间。智联招聘发布的上述调查还显示,2017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仍然以就业为主,占比为73.5%。相较去年,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的学生比例出现大幅下降,由2016年的16.5%下降至今年的6.3%,说明毕业生就业意愿强烈。选择出国继续学习的学生比例也出现小幅下降,由4.8%下降至3.4%。另外,基于近年来更多毕业生延迟就业的现象,上述调查还关注了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近一成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
全社会都应为大学生就业多创造条件。不少单位不想要应届毕业生,就是因为还要再培训才能上岗,而新生代在职场上的不稳定更加重了用人单位的担忧。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压缩落后产能同时创造新型经济增量,提供新型就业岗位,容纳更多职场新生力量,是政府、企业、大学以及社会各个方面一齐努力的方向。为此要加强、加快供给侧改革,让经济调结构、上档次,在消费升级浪潮中抓住机遇,拓展更多高层次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
其次,要拓展他们的职业空间,要让这些职场新军有长远预期,让其职业素质得到不断升级,尤其要能适应全球化、互联网化新时代,应对人工智能、数字化的新挑战。
这方面,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大学生们就应得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有欠缺,陷入光扩招、不指导的教育误区。而在毕业后,应对“准中产”们的认知焦虑、技能迭代焦虑、职场晋升焦虑、薪酬焦虑,政府应该牵头,由社会力量来培训和辅导他们。终身学习和成人教育正成为大趋势。按照未来社会的要求,一个人至少要兼具两项职业素质,诸多资格证书,心中才会不慌,才会有长远的职业生涯预期。
第三,要拓展他们的社会空间、生存空间,为他们减负,尤其要让他们能经受得住高房价和薪酬增幅减速方面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产(准中产)薪酬大幅上涨的年头已经过去。相关调查表明,预计2017年63%的人全年薪酬上涨不超过10%。该调查还显示,大学毕业生预期薪资与实际薪资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逾三分之二的受访者的实际薪资低于他们的预期。假如收入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再,那么政府和全社会就应在“准中产”们生活成本部分减负,包括减少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各项成本上的付出。为此,需要加快个税改革,将住房按揭、培训费用、抚养负担部分实行抵扣,切实让工薪族增加获得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跨越中产陷阱,防止中产阶层塌陷,让更多新生力量补充进来。因此,为“准中产”们拓展上升空间,不只是当前社会各界的紧迫任务,也是长远的国策。
近日,智联招聘网站发布的201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中国经济放缓,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下降16%,至4014元人民币,这是连续第二年下降。
知识改变命运。高考一度被认为是阶层快速晋级的通行证。从40年前恢复高考,到10多年前开始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为打造中产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而打造中产社会的后半段任务则是要为中产和“准中产”们拓展上升空间,不断扩大和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本科毕业的年龄是22或23岁,工作三五年后进入“准中产”或中产行列。“准中产”主要集中在发达城市,年龄在25岁-35岁,年收入在10万-20万元之间,接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收入、消费水平、社会影响力及自身技能等各项指标总体处于上升期。他们是劳动力市场新生力量,也是社会景气的晴雨表。
最近,热播剧《欢乐颂》可以说是一首中产(準中产)进行曲,其社会学提示就是在都市生活光鲜背后,有奋斗的快乐也有辛酸,有时还充满了某种无奈。在当前,“准中产”甚至中产都是不稳定群体,他们无时无刻都在为房子、银子(理财)、位子(职场),还有老子(爹妈),以后还有孩子(教育)打拼。即是说,“准中产”是当下急需拓展上升空间的一个群体。
大学扩招并未伴随中产扩容,这是阶层固化的另一种表现,新生群体上升空间的匮乏和社会阶层内部的固化同样严重。在制度安排上,应优先关照敏感群体,让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这些“准中产”们有上升空间。这也是社会稳定的一大前提。
首先,要拓展他们的就业空间。智联招聘发布的上述调查还显示,2017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仍然以就业为主,占比为73.5%。相较去年,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的学生比例出现大幅下降,由2016年的16.5%下降至今年的6.3%,说明毕业生就业意愿强烈。选择出国继续学习的学生比例也出现小幅下降,由4.8%下降至3.4%。另外,基于近年来更多毕业生延迟就业的现象,上述调查还关注了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近一成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
全社会都应为大学生就业多创造条件。不少单位不想要应届毕业生,就是因为还要再培训才能上岗,而新生代在职场上的不稳定更加重了用人单位的担忧。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压缩落后产能同时创造新型经济增量,提供新型就业岗位,容纳更多职场新生力量,是政府、企业、大学以及社会各个方面一齐努力的方向。为此要加强、加快供给侧改革,让经济调结构、上档次,在消费升级浪潮中抓住机遇,拓展更多高层次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
其次,要拓展他们的职业空间,要让这些职场新军有长远预期,让其职业素质得到不断升级,尤其要能适应全球化、互联网化新时代,应对人工智能、数字化的新挑战。
这方面,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大学生们就应得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有欠缺,陷入光扩招、不指导的教育误区。而在毕业后,应对“准中产”们的认知焦虑、技能迭代焦虑、职场晋升焦虑、薪酬焦虑,政府应该牵头,由社会力量来培训和辅导他们。终身学习和成人教育正成为大趋势。按照未来社会的要求,一个人至少要兼具两项职业素质,诸多资格证书,心中才会不慌,才会有长远的职业生涯预期。
第三,要拓展他们的社会空间、生存空间,为他们减负,尤其要让他们能经受得住高房价和薪酬增幅减速方面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产(准中产)薪酬大幅上涨的年头已经过去。相关调查表明,预计2017年63%的人全年薪酬上涨不超过10%。该调查还显示,大学毕业生预期薪资与实际薪资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逾三分之二的受访者的实际薪资低于他们的预期。假如收入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再,那么政府和全社会就应在“准中产”们生活成本部分减负,包括减少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各项成本上的付出。为此,需要加快个税改革,将住房按揭、培训费用、抚养负担部分实行抵扣,切实让工薪族增加获得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跨越中产陷阱,防止中产阶层塌陷,让更多新生力量补充进来。因此,为“准中产”们拓展上升空间,不只是当前社会各界的紧迫任务,也是长远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