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x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有一次听课,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执教教师非常重视朗读,开始上课后,先出示了单元导语的一段文字: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执教者站在整体架构单元教学的立意上开始了教学,行进中,不时传出朗读的声音,不久,教学点落在了“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句子的朗读上,一位学生读了,声音充满磁性,穿透力很强,情感表达充沛,朗读在此处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听课教师也不禁被执教教师高明的指导所折服。就在这时,忽然传来执教老师的声音:“朗读太棒了,我们给这位同学来点掌声。”随即,同学们纷纷鼓起掌来,个别听课老师也附和叫好。
  此处应该有掌声吗?笔者以为“此处不该有掌声”。
  《秋天的怀念》中“好好儿活”一句,是史铁生在遭受命运重创,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近乎本能地急切呼号。她是在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充满着悲怆无奈。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史铁生在文中表达的是对逝去的母亲的愧疚和怀念。朗读这个句子,哪怕感染力再强,情感再到位,技巧再完美,也不应鼓掌,而应该留一点时间让学生静默,反复体会深到心底的母爱。
  课堂教学中,有的掌声是刺耳的,因为教师精心营造的氛围与文本原有的感情基调极不协调。类似的刺耳的掌声,还有看似热闹的小组互动,迫不及待的抢白告知,不辨是非的褒扬鼓励,不合时宜的交流讨论,不切实际的深度挖掘,不分主次的补充拓展,不加筛选的多媒体渲染……凡此种种,这样的课不能称为好课。
  二
  一位名师执教九上第一单元《现代诗·活动探究·尝试写作》。
  因为是名师,加上与会者众多,学生在期盼之余更多了一份紧张。走进会场后,好多学生神色凝重,尽管带班老师再三试图让学生放松下来,但是他们还是不由自主地发颤,这不禁让人捏一把汗。
  上课的第一个环节是朗读,名师说:“昨天让同学们读了现代诗《我爱这土地》,我们齐读一下。”齐读完后,他马上又说:“这是一首种植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诗歌,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
  一女生读完,名师迅速将目光转向男生:“哪位男生也读一读?哪位?男同学,有吗?我看一看,来,角落里的那位男同学。”
  看得出,这是一个不太受关注的男生,他读得很慢,还有点磕磕绊绊,语气中充满拘谨小心,但是名师有点“偏执”,执意让他将朗读进行下去。他说:“不慌,等等你。”
  就这样,这位男生在近乎执拗的鼓励下完整地读完了《我爱这土地》。
  接着,又有好几个孩子都勇敢地突破了自己。名师用包容、等待、鼓励、信任和尊重,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场”,孩子渐渐被带入场中,师生的碰撞便在场中悄悄产生。
  接下去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环节:
  屏显:秋叶
其他文献
没有终极的归宿。  星月片刻犹豫之后,就放走了一生的欢情。  我多么希望有一只红嘴鸟从多雨的南方捎来一支神奇而曼妙的歌谣,从流水飘过的点点寒意里传过来,飞进我的窗口。  家中跃动着春的旋律,显然带着迷醉的状态,在一纸古铜色的线条里,喃喃自语,不时泛着微红的光。  你的双眸,依稀成流泉的回响和最初生命活力的渴望。  在我踟蹰的潜意识里,溅出几个宁静的休止符。  既然决意昏睡不醒,呼唤,就能摇动蓝天吗
摘要: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导致质量提升受限,有效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本文在详细分析市场营销教学现实背景以及项目化教学的要素分析基础上,分别从项目化教学的实际意义以及项目化教学实施路径两个方面梳理了项目化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工作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内涵特点;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C-0
摘要:大学生作为庞大的短视频用户群体,日常生活和学习受其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尝试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描述出大学生使用短视频APP现状;借助实证分析法,对受调查者使用短视频APP情况与所受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短视频APP平台、大学生及社会角度,提出净化平台生态环境、构建优质内容、树立适度娱乐意识、提升网络素养、加强监管及引导等对策建议,推动短视频的正向传播,促使短视频
藤 椅  一屁股坐下,四条腿腾起岁月的尘埃。  双手抱臂。二郎腿。轻咳,以清亮嗓子;闭目,以确保心跳和呼吸刚好对上时光的针秒,嘀嗒,嘀嗒,嘀嗒——  一粒文字挣脱时间的缰绳,粗犷的呼吸渐渐燃起胸中马匹。四蹄生风,自远古的地平线踏蹄而来,瞬间穿过身体,像剑,穿过一纸透明的诗句。  侧身,像侧过阴影的匹马西风!  你提笔,江山依旧,寫一道残阳如血!  皱 纹  无须皱眉,额头早已凹陷泥土的厚重与深沉。
去龙华田少爷生蚝馆,先要一锅一元一个的生蚝,然后点瓶买一送一的青岛啤酒。   再来一小盘水煮毛豆就差不多了,点多了,吃不了也浪费钱。   夜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白天上班太累,不谈工作。谈感情也累,谈了更纠结。   那谈点什么呢,餐厅很大很吵,谈了也听不清楚。   佐料拌好了,多放陈醋与酱油,少放辣椒与芥末,生活寡味,夜生活一定要品品辛酸与甘甜。   我们举起酒杯轻轻碰一下,相视一笑,然后,
书法学习上,对于临帖,讲究摹其形、临其神、悟其韵。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学习名师犹如书法爱好者临大家名帖一样,要先多临帖,追求形似;再多加练习,追求神似;最后反复打磨,形成自己的风格。  记得第一次到上海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小学数学观摩课,黄老师扎实、灵动、有趣、睿智的课堂教学深深地吸引了我。黄老师高超灵动的教学艺术、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潇洒飘逸的教学仪态真的令我折服。学习归来,我激动了很久
花替她醒着   很久以前,我去过一个人的心里,看见一个不同于她的人。   她是我的外祖母。   她坐在梳妆镜前,拈花儿。谁也不知道那是她爬到树上亲自折下来的,她微微低着头,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   她的丈夫,她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先于她离开人世。年迈的她坐在炕上,绣花。她微微低着头,头发花白,仍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她绣出的每一朵花仿佛都醒着,风一吹就散发着清香。   自从她走后,每当走过
陈平军创作手记家谱,精神图谱  每一次小心翼翼地翻看泛着岁月光斑的黄色文字,心中的柔软,由衷的敬佩,不由自主地泛起层层光圈。  一切,都是那么富有传奇色彩。  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  眼神并不迷离,追寻移民大潮
西藏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轰轰烈烈的全球化、现代化因而也高度同质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西藏可谓一种特异的存在,它距离信仰、距离神性更近,同时也距离诗、距离诗性更近。甚至可以说,西藏本身就是一首诗,它等待的是发现,是相互之间的辨认,是共振与共鸣。  王金明的《高原记忆》所写便是他与这片高原的相遇。在这里,他聆听到了神的声音,感受到了“信”的力量,独与天地万物往来。而同时,在这里,他俯下身去,低到尘
我和辰水是同时代人,这不只是强调我们的“出生时间”,而是为了突出我们处于同一时代的生存语境和现实命运之中。辰水最初的诗歌写作就将精神视线投注到了乡村(安乐庄)事物和乡野普通人物的命运上,并且多年来他一直都保持着“乡村见证人”的精敏身份。其最新的作品《叙事:乡村》(散文诗)我并没有着意按照“诗歌”或“散文诗”的形态来阅读,我只是将之视为一个当代写作者的精神缩影和文本档案。  就辰水的乡村(乡土)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