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Deco:来上海开派对?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gu0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艺术风格,Art Deco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今天,有许多建筑家和艺术家在它的召唤下相聚在一起。因为历史告诉我们。Art Deco已经成为一个解读城市化历史的密码。
  
  墙内开花墙外香
  
  尔冬强说:“许多人是通过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来了解旧上海的,其实诞生张氏文本的物质化背景从来也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
  
  这个看法,是尔冬强孜孜以求地从事都市建筑摄影的一个文化支撑。从他的图片中,读者或许发现了熟悉的陌生感,但如果深入到镜头背后,可以发现尔冬强用心之处在于唤醒一种普遍层面上的文化关怀。
  上周,泰康路田子坊内的尔冬强艺术中心要举办一个《迈阿密Art Deco建筑摄影展》,50幅作品向人们展示迈阿密对Art Deco建筑的精心保护成果,令人似曾相识的房子,为什么看起来就像昨天的故事?因为在上海,有它的姐妹或者孪生兄弟。浮华背后有哪些秘密?正是我们所关心的。
  新年伊始,本刊曾报道了尔冬强近年来致力于寻找并拍摄本市Art Deco建筑遗存的故事,后来《纽约时报》、《南华早报》等十几家境外媒体也派出记者采访他,《时代周刊》拿出两个版面来高度评价尔冬强的文化追寻。在本刊读者为ArtDeco建筑的惊鸿一瞥倾倒时,尔冬强正在迈阿密参加他与迈阿密设计保护联合会(MDPL)联合主办的《上海·迈阿密双城Art Deco建筑摄影展》。正巧有一个上海市政府代表团在迈阿密考察访问,他们被主人邀请去参观展览,在异国的环境中重审上海Art Deco建筑,或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个代表团里除了政府官员,还包括文博、城规方面的专家。“在上海办图片展时,政府有关方面一个人也没来,在迈阿密却受到了同胞的关注。所以我认为花几千美元寄这些图片去美国办展,是值了。许多事情借用外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他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尔冬强同到上海,这次图片展是“双城记”的续集,他希望人们从迈阿密的ArtDeco建筑保护案例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迈阿密的经验
  
  这位一年中有至少一半时间在外“流浪”的摄影家告诉记者:迈阿密的Art Deco保护也并非一开始就舆论一律,当时也有一些激进者主张推倒重来,但民间的力量很强大,知识分子、建筑专家和成熟的社团组织发挥了作用,迈阿密的Art Deco建筑集中在海滩一带,它们终于被有效地保护下来。这种保护,不是做成空壳子如标本似的供着,而是整旧如旧,在使用中保护,在使用中继续与人、与环境、与这座城市发生亲密的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让建筑的生命延续下去,让人们能够直接进入建筑的核心,用心体味它的艺术构成和前辈建筑家的智慧。
  MDPL是一个民间组织,资金来源主要靠企业资助和民间募集,它的总部就设在一幢Art Deco建筑内部,底楼是博物馆和纪念品商店,在MDPL里有不少大学教授身份的志愿者,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和Art Deco研究者免费提供导游、讲解等服务。车流滚滚、有着白沙海滩的迈阿密在中国民众的印象中,似乎总是与警匪片联系在一起,但Art IDeco建筑为这座城市赢得了显赫的声誉,提升了城市形象,体现了迈阿密清晰的文脉和卓越的文化品质。
  1989年开始,在MDPL创始人的倡议下,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Art Deco大会,按照MDPL成员制定的游戏规则,一届在美国某城市,另一届就在别的国家,这种轮流主办的方式客观上也强化了美国ArtDeco大本营的意识。到目前为止,美国本土的迈阿密、洛杉矶、塔尔萨、纽约等城市当过东道主,英国的伦敦和珀斯、新西兰的纳皮尔、南非的开普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轮番亮相过。“下一届为什么不是上海呢?”尔冬强问。
  
  Art Deco在上海苏醒
  
  事实上,尔冬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背着摄影包在中国各大城市以独行侠的姿态游走时,已经关注Art Deco这个题材了。他的早期摄影集《最后一瞥》中就拿出40页介绍了上海Art Deco建筑,这本画册再版多次,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从1992年起,尔冬强还多次在世界性的杂志上专题介绍上海Art Deco建筑,使建筑号家惊讶地看到了中国政府对老建筑的态度,并非如有些西方人士所想象的“一切被砸烂了”。鉴于尔冬强十几年来致力于历史建筑的视觉梳理和文化保护,推出了数十本建筑历史画册,美国建筑师学会于2001年秋天向他颁发了一个过去只授予有成就的建筑师的杰如贡献奖。这是世界上规格非常高的一个奖项,而且奖励一个非建筑师身份的中国人,是该学会数十年来的唯一一次破例。理由是:尔冬强对积淀着历史文化的旧建筑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性记录。
  “中国有不少城市在土世纪20年代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Art Deco建筑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也是中国市民向西方文明翘首远眺的身影。在哈尔滨、天津、青岛、济南、汉口、宁波、广州等城市都有大量Art Deco建筑的遗存。后来我到国外摄影,发现德黑兰、孟买等受西方国家殖民文化影响的城市也有,但是,上海的数量最多,分散最广,遗存情况也相当不错。海完全有资格、有必要成为下一届世界Art Deco大会的东道主。”
  尔冬强在迈阿密摄影展上的照片已经得到MDPL的高度评价,他刚刚出版的画册《上海Art Deco》在美国得到广泛赞赏。“毫不谦虚地说一声,拿我这本画册去MDPL总部,上海马上就能申办成功。”他的构想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上海可借世博会的东风,于2011年申办世界ArtDeco大会,既可利用世博会的溢出效应,又能推动上海的旧建筑保护。接下来,他还要倡议创办一个上海Art Deco博物馆。全世界有一个Art Deco发烧友,上海也有这类收藏家和研究者,在几十年前,具有ArtDeeo风格的日用品和家电,几乎在每个家庭都可以看到,并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物品本身的寿命大大延长了。赢到改革开放后,替代品大量出现。而Art Deco建筑因为在建造时态度极其认真,精心施工,加之上海的市政建设一度滞后,敞而意外地被保留下来了。他本人也收藏了数千件ArtDeco物品。尔冬强还认为,Art Deco对上海城市品格的塑造和市民素质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上海市民很早就接触并习惯了西方的装饰艺术,当国门打开后,面对西方文化的涌入,上海人就有了一份从容和选择的主动。现在,上海有许多新建筑选择了Art Deco艺术风格,并到市场的广泛认同,尔冬强认为这是建筑师寻找城市脉络、融入上海这座城前的捷径。Art Deco在上海的苏醒,进一步表明了它的生命力和这座城市的亲和力。
  目前,尔冬强正在绘编一张上海ArtDeco建筑地图。据他统计,上海至少有一千多处值得一看的Art Deco建筑,它记录着上海与国际大城市遥相呼应、大步走向现代文明的足印。Art Deco建筑还是上海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其他文献
当人们还在为金融危机何时见底这个话题疑虑担忧的时候,一些上市企业高管2008年薪酬的披露,引发又一场争议和讨论:在金融危机时代,那些高管们拿的报酬是否过高了?  高是相对的,当前高管薪酬引发争议,焦点有两个:一是高管薪酬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二是高管薪酬和一般员工之间的差距。这两个问题归结到一起也就是高管薪酬的合理性问题:多高才算合理,差距多大才能体现激励。  争议波及国内外。美国国际集团(A
【摘 要】基于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意义变化,女性内衣的现实功能也随之从注重舒适转变为注重视觉。在现代视觉媒介的协助下,女性内衣最终完成了视觉功能的确立和转变。这也为具有男性性别符号特征的商品的视觉化运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的样板。本文以《维多利亚的秘密新品发布会》为例,分析女性内衣强调视觉功能的新变化。  【关键词】女性内衣功能 性别符号 符号互动 视觉传播  维多利亚的秘密(Vi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给传统广告传播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Web2.0技术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特征给网络用户带来新的体验,并加速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和发展。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增多和微博的普及,作为一种广告的新形式,微博广告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重视,其商业价值也在不断被放大。本文选取了房地产广告中万科的楼盘微博广告为案例,分析其广告营销策略,以说明新媒体广告形式在企业广告推广中的重要
小禾是我们年级的学霸,大考小考都排名全年级第一。同学间若打赌“你若考试考过小禾,我就如何如何”,另一位肯定说“得了吧,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我在二班,小禾在一班,我俩都是班里的第一名,但全年级排名我一直排在她后面,我不服,因此铆足了劲儿学,却还是考不过她。小禾留着短发,喜欢穿男孩款式的衣服,打扮得像个假小子。因为小禾是全校学生膜拜的学霸,所以连她的穿衣打扮都被捧上神坛,被认为那是流行的标志。
2012年称得上是全球大选年,在西方国家的选举大战中,金钱至关重要。民主离不开金钱,因为如果没有钱多数民主行动只能胎死腹中,无法付诸实施。在这样的逻辑下,无论是奉行“特色民主”的俄罗斯,抑或刚从强人政治中脱身的埃及、利比亚、也门,还是政治娱乐不分家的意大利与法国,在纷纷扬扬的大选序幕拉开时,都少不了首富与总统间的暗战与角力。
【摘 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主要报纸的观察发现我国报纸社论正在产生一种新的趋势,社论由每逢重大会议、可预知的重要历史性事件和重要节日、纪念日才发表的特殊文体变为具有“时评”风格。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之间的报纸社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报纸社论新走向的具体涵义。并从史论的视角考察中西方报纸社论的变迁趋势。  【关键词】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舆论由传统媒体主导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共存。公众在面临鱼龙混杂的信息、真假莫辨的观点时,难免有无所适从之感,进而可能接受错误的观点,造成恶劣影响。在众声喧哗的舆论格局中,传统媒体应及时还原真相,帮助受众明辨是非。这既是传统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其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  《人民日报》“求证”栏目的推出正是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回归的体现。该栏目从2011年1月27日起推出,力求通过严谨核
1960年《毛选》删去了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单行本关于“第三条道路”的论述:“不但中国,全世界也一樣,不是倒向帝国主义,就是倒向社会主义,绝无例外。中立是伪装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关于是否存在“第三条道路”的问题,毛泽东的认识也经历了发展变化。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十月革命以来的国际环境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环境,“处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任
【摘 要】在“全民记者”的时代大背景下,受众的媒介素养越来越受媒介环境的影响。本文以南宁市中学生为例,通过运用调查问卷法和座谈讨论法,试图探寻和调查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也借此探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路径,以期引导青少年受众树立理性向上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媒介素养 中小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一、引言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最初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
【摘 要】近年来,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已渗透到了中国人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遍布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的现状怎样?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既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又对构建和谐高校以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力图了解大学生的手机短信消费现状和特点以及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带来的心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