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王欣华的爸爸两个人加起来才只上了九年学,所以儿子欣华从中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考入亚洲最好的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后,一些人知道他的父母才读过这么几年书后都很吃惊——“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是啊!我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文化水平有限、经济实力“馈乏”,使我们无法给孩子很好的启蒙教育,能做到的就是不给他太多的压力。当孩子长大成人后,我才明白“不给压力的启蒙教育,竟然也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育手段。”
4岁男孩和拆烂的收音机
儿子小的时候,家里买了一个收音机。儿子对它非常感兴趣,经常将收音机摆弄来摆弄去。有天下班回来,我发现小华手中拿着一把螺丝刀,正在专心致志地“肢解”收音机。我等他过完瘾了,才走上去以轻松的语调询问情况,肯定了他求知的态度,看到孩子天真的笑容,我心里很欣慰。毕竟,孩子好学的态度是最为宝贵的,那是无价的,是用多少台收音机都换不来的。如果我责怪或惩罚他,他的兴趣很可能就会被打击掉。
儿子4岁那年,可怜的收音机终于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小华扯断了所有的电线,连磁石都卸了下来。一开始我并没肯定是儿子干的,这项“工程”对他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作案”手法“残忍”,又很像是他。于是我开始“突击审问”。儿子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矢口否认动过收音机。于是我欲擒故纵,先跟他聊一些不相关的事。等他高兴起来,放松警惕了,再出其不意地问:“磁石好玩不?就是收音机里那个。”
“好玩!”
“好玩你就把他拆了?”
儿子发现上当,一下子傻了眼。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我狠狠打了儿子一顿。我告诉儿子,一时糊涂淘气过了头,不是打他的主要原因,但是绝不能向妈妈撒谎。我不反对他拆收音机,但反对他撒谎。
4岁的儿子,能够把收音机拆烂,其实挺让我自豪的。那时候,小华的淘气是出了名的,可我们并没有对他的活动加以限制。总觉得应该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因此,小华的幼年是在近乎自然的状态下度过的。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这就是早期教育。”一位叫木村久的日本教育家这样说。
孩子的成长需要美丽的谎言
我们平时教育孩子不要撒谎,但有时候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美丽的谎言,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一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需要,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鼓励孩子。
儿子爱好画画,但毕竟年龄小,耐性差,有时画着画着,把猫画成了虎,把鸡画成了老鼠,左看右看都不像,气得摔笔撕纸,不想再画了,我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刚学画画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要妈妈来画,还画不好呢。在我的鼓励下,儿子又拿起了画笔。一次幼儿园选几位小朋友参加全市绘画比赛,儿子落选了,十分沮丧。
怎么办呢?没有什么高招,我只得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对他说,我刚好遇上了你的美术老师,老师说,你的画画得很好,只是名额有限,那几位被选上的小朋友天天坚持画画,若你也能每天画一幅画,进步肯定会比他们快,下次肯定能选上。于是儿子坚持画了下来,后来,也终于如愿以偿了。
美丽的谎言不能滥用,更不能歪用。面对孩子的陋习,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下,美丽的谎言才能真正美丽起来,带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力量。
美丽谎言,其实就是一种教子谋略,在孩子遭受挫折想放弃的时候,不是给他压力,指责他,强迫他坚持下去;而是给他动力,用巧妙的方式引发他的兴趣,激起他天性中那些不甘失败的意识,让他鼓起勇气自己去争取,去努力,这样往往可以使孩子扬长避短,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飞翔的汽车和绿色太阳
儿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在一次美术课上“闭门造车”,埋头画了一个绿色的圆,上面漂浮着一个橡皮似的东西,老师很奇怪,问他是什么,他说是太阳和汽车。
“太阳和汽车?这太阳怎么是绿色的?汽车连轮子都没有怎么跑到太阳上面去了?”
儿子傻笑不答,低头继续画。
放学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这件事,我一开始很奇怪,想到儿子不至于这么笨,但很快就高兴起来——儿子开始“创画”了。美国孩子画完后,只问“好不好”?而中国孩子喜欢问的是“像不像”?
“好不好”意味着问你创造得怎么样。“像不像”意味着表面的摹仿思维,问你“抄”得怎么样。两者高低立判。
可儿子居然能画出绿色的太阳,没有轮子的汽车和错乱的空间关系,真让我刮目相看。我让老师在第二天表扬了儿子。尽管从老师的角度看这幅画糟糕透顶,表扬儿子只是为了鼓励一下这个全班最小的小朋友。
我由此深信儿子是有创造力的。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的,只要你肯去鼓励、培养。可悲的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将孩子的创造力当作“异端”、“不正常表现”加以否定和压制,以至于孩子逐渐流于平庸。
后来儿子渐渐长大,在做很多事的时候保持头脑的灵活,挑战了常规,并“造”出了符合实际的新途径和方法,在整个学生阶段,儿子表现得卓尔不群,个性斐然。感谢那辆“飞翔”的汽车和绿色的太阳!
儿子和他的“小胡桃壳”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我每天送他到电车站,这段路程大约有十几分钟,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试试儿子的创造力,就让他讲个故事给我听。他略想一想,就开讲了:“我给你讲一个《小胡桃壳历险记》。
……从前,在一块绿绿的草地上,孤零零地长着一颗胡桃树,树上只剩下一颗小胡桃了。小胡桃是个奇怪的孩子,他的壳一心想去探险,他的仁偏偏哪儿都不去……”
真不能小看孩子,他居然坚持了好多天,越编越长。他的创作绝对是现实主义的,在学校里学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故事里就会有田鼠爸爸批评小胡桃壳不学习《规范》的情节,他到医院去看过牙齿,他的故事里就有了胖头鱼在挥舞着两把钳子的螃蟹大夫诊室看牙齿的情节,而护士全由虾小姐担任,她们每人都拿着两把纤细的小钳子。
故事的最后,儿子让小胡桃壳回去找到了小胡桃仁,跳进去给她讲自己的故事。第二年,在那块地方,长出了一棵小胡桃。胡桃树妈妈知道是自己的孩子,以后会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后来,我把这些全都用笔记了下来,不为发表,不为炫耀,只是记下儿子的创作,免得他讲过就忘了。写完一算,居然有万余字。我想,等儿子17岁生日的时候,我要把这本手稿送给他,让他阅读自己宝贵的童年。
这一天终于到了,他接过手稿,满脸疑惑地翻开来,念道:“《小胡桃壳历险记》?什么?这是我的作品?我还编过这么幼稚的东西?真是我的?”他的神情转为惊喜。
“是呀,这是你的第一个长篇?那时你还不会写这么多字,妈妈就帮你记下来了……”
“哎,妈妈,为什么当初你没拿去发表呢?”
“我想等你长大了,成了家,自己把它画成动画片、连环画……你的理想不是要让中国的漫画超过日本的吗?从编好故事开始。”
就在那次生日后不久,儿子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再后来,儿子真的去了那个漫画的国度,想起了儿子的《小胡桃壳历险记》和他那历历可见的孩童面容。我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偶然性。我没有刻意地要求他去做什么,可他却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也证明了我这种“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的成功。
如今,远在他乡的儿子,你还能想起妈妈的礼物吗?
是啊!我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文化水平有限、经济实力“馈乏”,使我们无法给孩子很好的启蒙教育,能做到的就是不给他太多的压力。当孩子长大成人后,我才明白“不给压力的启蒙教育,竟然也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育手段。”
4岁男孩和拆烂的收音机
儿子小的时候,家里买了一个收音机。儿子对它非常感兴趣,经常将收音机摆弄来摆弄去。有天下班回来,我发现小华手中拿着一把螺丝刀,正在专心致志地“肢解”收音机。我等他过完瘾了,才走上去以轻松的语调询问情况,肯定了他求知的态度,看到孩子天真的笑容,我心里很欣慰。毕竟,孩子好学的态度是最为宝贵的,那是无价的,是用多少台收音机都换不来的。如果我责怪或惩罚他,他的兴趣很可能就会被打击掉。
儿子4岁那年,可怜的收音机终于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小华扯断了所有的电线,连磁石都卸了下来。一开始我并没肯定是儿子干的,这项“工程”对他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作案”手法“残忍”,又很像是他。于是我开始“突击审问”。儿子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矢口否认动过收音机。于是我欲擒故纵,先跟他聊一些不相关的事。等他高兴起来,放松警惕了,再出其不意地问:“磁石好玩不?就是收音机里那个。”
“好玩!”
“好玩你就把他拆了?”
儿子发现上当,一下子傻了眼。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我狠狠打了儿子一顿。我告诉儿子,一时糊涂淘气过了头,不是打他的主要原因,但是绝不能向妈妈撒谎。我不反对他拆收音机,但反对他撒谎。
4岁的儿子,能够把收音机拆烂,其实挺让我自豪的。那时候,小华的淘气是出了名的,可我们并没有对他的活动加以限制。总觉得应该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因此,小华的幼年是在近乎自然的状态下度过的。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这就是早期教育。”一位叫木村久的日本教育家这样说。
孩子的成长需要美丽的谎言
我们平时教育孩子不要撒谎,但有时候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美丽的谎言,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一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需要,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鼓励孩子。
儿子爱好画画,但毕竟年龄小,耐性差,有时画着画着,把猫画成了虎,把鸡画成了老鼠,左看右看都不像,气得摔笔撕纸,不想再画了,我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刚学画画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要妈妈来画,还画不好呢。在我的鼓励下,儿子又拿起了画笔。一次幼儿园选几位小朋友参加全市绘画比赛,儿子落选了,十分沮丧。
怎么办呢?没有什么高招,我只得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对他说,我刚好遇上了你的美术老师,老师说,你的画画得很好,只是名额有限,那几位被选上的小朋友天天坚持画画,若你也能每天画一幅画,进步肯定会比他们快,下次肯定能选上。于是儿子坚持画了下来,后来,也终于如愿以偿了。
美丽的谎言不能滥用,更不能歪用。面对孩子的陋习,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下,美丽的谎言才能真正美丽起来,带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力量。
美丽谎言,其实就是一种教子谋略,在孩子遭受挫折想放弃的时候,不是给他压力,指责他,强迫他坚持下去;而是给他动力,用巧妙的方式引发他的兴趣,激起他天性中那些不甘失败的意识,让他鼓起勇气自己去争取,去努力,这样往往可以使孩子扬长避短,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飞翔的汽车和绿色太阳
儿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在一次美术课上“闭门造车”,埋头画了一个绿色的圆,上面漂浮着一个橡皮似的东西,老师很奇怪,问他是什么,他说是太阳和汽车。
“太阳和汽车?这太阳怎么是绿色的?汽车连轮子都没有怎么跑到太阳上面去了?”
儿子傻笑不答,低头继续画。
放学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这件事,我一开始很奇怪,想到儿子不至于这么笨,但很快就高兴起来——儿子开始“创画”了。美国孩子画完后,只问“好不好”?而中国孩子喜欢问的是“像不像”?
“好不好”意味着问你创造得怎么样。“像不像”意味着表面的摹仿思维,问你“抄”得怎么样。两者高低立判。
可儿子居然能画出绿色的太阳,没有轮子的汽车和错乱的空间关系,真让我刮目相看。我让老师在第二天表扬了儿子。尽管从老师的角度看这幅画糟糕透顶,表扬儿子只是为了鼓励一下这个全班最小的小朋友。
我由此深信儿子是有创造力的。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的,只要你肯去鼓励、培养。可悲的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将孩子的创造力当作“异端”、“不正常表现”加以否定和压制,以至于孩子逐渐流于平庸。
后来儿子渐渐长大,在做很多事的时候保持头脑的灵活,挑战了常规,并“造”出了符合实际的新途径和方法,在整个学生阶段,儿子表现得卓尔不群,个性斐然。感谢那辆“飞翔”的汽车和绿色的太阳!
儿子和他的“小胡桃壳”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我每天送他到电车站,这段路程大约有十几分钟,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试试儿子的创造力,就让他讲个故事给我听。他略想一想,就开讲了:“我给你讲一个《小胡桃壳历险记》。
……从前,在一块绿绿的草地上,孤零零地长着一颗胡桃树,树上只剩下一颗小胡桃了。小胡桃是个奇怪的孩子,他的壳一心想去探险,他的仁偏偏哪儿都不去……”
真不能小看孩子,他居然坚持了好多天,越编越长。他的创作绝对是现实主义的,在学校里学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故事里就会有田鼠爸爸批评小胡桃壳不学习《规范》的情节,他到医院去看过牙齿,他的故事里就有了胖头鱼在挥舞着两把钳子的螃蟹大夫诊室看牙齿的情节,而护士全由虾小姐担任,她们每人都拿着两把纤细的小钳子。
故事的最后,儿子让小胡桃壳回去找到了小胡桃仁,跳进去给她讲自己的故事。第二年,在那块地方,长出了一棵小胡桃。胡桃树妈妈知道是自己的孩子,以后会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后来,我把这些全都用笔记了下来,不为发表,不为炫耀,只是记下儿子的创作,免得他讲过就忘了。写完一算,居然有万余字。我想,等儿子17岁生日的时候,我要把这本手稿送给他,让他阅读自己宝贵的童年。
这一天终于到了,他接过手稿,满脸疑惑地翻开来,念道:“《小胡桃壳历险记》?什么?这是我的作品?我还编过这么幼稚的东西?真是我的?”他的神情转为惊喜。
“是呀,这是你的第一个长篇?那时你还不会写这么多字,妈妈就帮你记下来了……”
“哎,妈妈,为什么当初你没拿去发表呢?”
“我想等你长大了,成了家,自己把它画成动画片、连环画……你的理想不是要让中国的漫画超过日本的吗?从编好故事开始。”
就在那次生日后不久,儿子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再后来,儿子真的去了那个漫画的国度,想起了儿子的《小胡桃壳历险记》和他那历历可见的孩童面容。我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偶然性。我没有刻意地要求他去做什么,可他却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也证明了我这种“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的成功。
如今,远在他乡的儿子,你还能想起妈妈的礼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