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土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3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家人喜欢吃茶。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吃。
  中国的茶道,一直有“喝茶”与“吃茶”之说。虽然两种说法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少根本的区别,但故乡人还是喜欢“吃茶”一说。大约楼台歌榭,酒肆书廊,红尘市井,讲的都是“喝茶”;只有在野村夫,寻常阡陌。说的才是“吃茶”。“喝茶”得有氛围,得有音响。得有特定的场所;而“吃茶”则大为不同,瓜田李下,田间地头,都可以是“吃茶”的地方。杯壶碗盏,缸罐瓶瓮,都可以是泡茶的家什。在故乡人看来,“喝茶”一说,总觉得薄了些,轻了些。文绉了些,缺乏分量,缺乏质感,书卷气太浓。小家子气太浓。唯“吃茶”一说,更为接近茶的内蕴。茶的精神,讲究的,是一种从容。一种随机,一种不加修饰的生活常态,甜苦随心,浓淡自便。朴素、简单、直白。
  在我的故乡,烤茶吃茶已经成为人们每天一件日常的“功课”。
  故乡人爱吃茶。但吃的不是那种用一个玻璃杯子放上茶叶再用开水一冲了事的“大众茶”,而是爱吃一种名为“大树茶”的土茶。故乡人以为,用开水简单地冲出的泡茶。太清淡,太了草,太没劲,吃起来既不解渴,也不过瘾。
  在我的老家云南永平的大山深处,每到夜晚。一大家子人便围坐在百年不熄的老火塘边。燃起彤红的疙蔸火,拔拉出红红的火灰,先将那弥勒佛肚般的大砂罐烧得滚烫,然后放上茶叶。慢悠悠地烤。
  故乡人烤茶,极讲究火候。烤得太生。则香味不足;烤得太过,则又焦味太重。得一个人掌罐,专心致志地烤。要把那茶叶烤得焦而不枯,色泽均匀,直烤得茶香四溢,茶叶焦黄,才冲上滚沸的开水。那滚烫的砂罐和焦黄的茶叶,被沸水突然一浇,便发出一声“轰隆”的脆响,有如平地一声沉雷。紧接着便见有一缕缕芳香的茶雾自罐底袅袅溢出。缓缓地四散开去。一瞬间,满屋子里都萦满了清幽的茶香。以如此古朴的烹茶技艺制作出的烤茶,便是故乡人最爱喝的“雷响茶”。
  故乡人烤茶。除了讲究火候,还讲究用水。水是屋后那四季流淌着的山泉。水质好,洁净,甘醇。烧水用的,是百年的青铜古壶。古朴、浑厚,有一种浓郁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砂罐烤茶,头道最香,是上上的口味。一般连烤茶人自己都舍不得喝,得用来敬神和孝敬长辈。若有客人在坐。得先敬客人品尝。二道茶最醇,也最有劲,得以悠悠的文火。闲闲地煨,慢慢地熬,直到茶汁浓得可以拉丝,才将云南永胜出产的一种自瓷小盅一字排开,逐个往盅子里倒上几滴茶汁。算是茶引。再将烧得滚沸的开水一一续上,冲淡,便可饮用。三道茶清淡,但回味深长。
  故乡人虽未将茶喝到“文化”的那个份上,但故乡人在种茶、制茶、烤茶、喝茶的一整个简单而朴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散淡和悠闲,同样饱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故乡人喝茶。喝的都是自己种植自己生产的土茶。那茶树也与其他地方的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大树茶。大树茶是制作红茶的上好原料,炒制杀青后的茶叶,可以压制成饼状的茶砖。也可以做成窝头大小的沱茶。爷爷在世的时候,是十里八乡闻名的马帮锅头,半辈子都在做着贩茶的生意,足迹遍及昆明、思茅、德宏、保山、临沧、西双版纳、大理,甚至四川的西昌、西藏的拉萨。所贩运的茶叶中,既有闻名遐迩的“松鹤牌”下关沱茶,也有本地伟龙一带农户土法加工的饼饼茶。因为这个缘故,家里便随时存放着几窝下关沱茶。几饼伟龙土茶。但沱茶金贵。家里平时是舍不得烤来喝的,要来了贵客或平时疏于来往的亲戚。爷爷才会把他珍藏有年的沱茶拿出来。掰一小块,就着彤红的炭火。慢慢地烤。慢慢地煨,再慢慢地品。平时。家里常喝的,就是伟龙地方产的饼饼茶。味道自然不如沱茶醇厚芳香。微涩。但回味还是挺不错的。
  我一直怀疑,这故乡随处生长的大树茶。应该算是茶叶的始祖,是聪明智慧的祖先驯养栽培茶叶悠久历史的最好佐证。大树茶每棵都有一丈来高,每到采茶的季节,得搭了梯子才能采撷。那些高大的茶树,就栽种在寨子里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每到茶花开放的季节,满树是灿烂的莹白,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鹅毛雪。我曾在永平南部一个名叫大河沟的地方见到过一棵巨大的树茶。足有两丈来高,树杆粗得三人难以合抱。枝繁叶茂,阴凉半亩,号称“千年茶王”。每到采茶的季节。得先围着树冠,搭起一座高高的的脚手架。即使是最心灵手巧的姑娘,也要花上两天的工夫,才能将茶叶采完。
  采收大树茶叶,得选个上好的晴天。采回的茶叶要及时加工。不能让它受焐,要不。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的质量和成色。采回茶叶后,先是将灶头的铁锅烧得滚烫,然后将茶叶放进锅里,翻来覆去地煎炒。待那鲜绿的茶叶变得柔软,并且沁出一层细细的茶汗时,便铲到一个大簸箕里,趁热使劲地搓揉,然后。再放回锅里爆炒,再揉。这样反复多次。直到茶叶全都成了细条状,才薄薄地摊开在大竹簸箕里,放到阳光下进行晾晒。晾干之后,再放进一个本地烧制的大陶缸里闷装起来,隔年再用。因为当年出产的新茶,若不经过土罐发汗,喝起来有腥味,不是上等的茶叶。
  我曾品尝过许多的名茶。什么西湖龙井、铁观音、云雾茶、银针等等。仔细比较,这故乡所出的大树茶,无论吃味。无论汤色,无论香气。均不在那些名茶之下。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故乡的这些茶叶就没能成为名茶呢?仔细思量。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故乡地处边陲弃土,古来便属蛮荒寂地。远离中原,故未得到商贾赏识、官宦垂青、名人题咏、雅士赋韵,典型的“养在深闺人未识”。要不,说不定真会成就一品誉满四海的名茶呢?
  我不知道故乡人那独特的,名不见经传的“喝茶”,到底算不算是一种“文化”,但故乡那雄山十万、峻岭八千所孕育出的大树茶。所薪传下来的烤茶技艺,也该算是天下一绝吧!
其他文献
俗话说“人养玉,玉养人”,玉与壶,其理可相通。于是我便养了一把紫砂壶!壶看似没有生命。其实经过人的泡养。它以温润有神来回报主人对它的精心呵护。养壶做到了人壶合一!就是在“养”自己。也就是养性、养心、养生。  紫砂壶,为什么人人称好?因为紫砂泥原料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等性能独特。买壶时。我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和你结缘了。真正的好壶,仅仅是泥好、工好、
期刊
不知您注意到没有,繁荣中的闽南金三角。不但银行与金店如雨后春笋随处可见,小型的书屋与茶庄近来也悄然涌现于大街小巷。“喝好茶,读好书”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它默默地与奢靡的灯红酒绿分庭抗礼,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并蒂莲一花独秀的文化景观。  如今文化界“救救”之声此伏彼起,却似乎尚无“救救茶文化”之呼吁。有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老树新芽。较为自如地适应了当前经济运行机制变幻的风风雨雨:茶叶借文化生财,文化人
期刊
最早的黑茶制作起源于四川,藏茶作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黑茶茶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藏茶又被称为南路边茶、乌茶、边销茶,专供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千百年来,藏茶作为藏区人民“旦夕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藏茶文化。    文成公主的“陪嫁茶”    追溯藏茶的历史,可依《西藏政教鉴附录》:“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藏茶之乡
期刊
范思双是川西坝子上有名的布袋戏艺人。川西是孕育戏曲艺人的福地。范思双少年时就常钻进茶馆看布袋戏。那时,各大茶馆都爱请布袋戏艺人搭台唱戏。川西布袋戏艺人多游走在茶馆。高超的表演者能同时演奏乐器、操纵偶人和唱说戏文,有“一口说出千古事,十指弄成百万兵”之赞誉,所以深受茶客喜爱。  布袋戏大约起源于明嘉庆年间,为木偶傀儡戏剧,其与各地方言结合,唱腔丰富,是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川西布袋戏与别处不同
期刊
小镇地处南北交界。粉墙黛瓦,小巷深深。四围远山如眉,淡淡蹙起,把它拢在其间。镇子里,五水环绕,白白亮亮,日里夜里地流,流出一种婉约,流出一种杏花春雨江南的韵味。  小镇由于气候温润,适宜茶叶生长,因而也就成了陕鄂一带有名的茶乡。  是茶乡,又加上文化风俗所致,这儿的人特爱饮茶。有客到来,不问吃饭,首先端茶,递上一杯,再散一根烟。主客之间,一边谈着,一边品着青涩的茶水,俨然一对茶道中人。  日日身处
期刊
春寒料峭,与桑吉师父喝茶,有幸品尝到一道二十年的藏茶,其茶香至今仍徘徊脑中。  屋外风寒,而室内却暖意洋洋。师父知道我们来,事先准备了茶具和沸水。师父很慈祥地对我们笑笑:“今天喝藏茶吧。”之前只是听说藏茶之名。并没有好好品味一番,此次又是有一定年份的老茶。一下子我就来了精神。等师父一打开茶包,一股幽幽的茶香迎面而来,我深呼吸一下,顿觉精神为之一爽。  很久以前便知道藏茶是世界茶诞生地雅安独有的品类
期刊
老壶发人幽思,也常常惹人遐想。二十多年前,陪台湾“壶痴”朋友,去宜兴买紫砂壶。其间,我去拜访壶艺名家、老朋友章静,因久别,晤谈甚洽,依依惜别时,他送我“红色”紫砂小壶一把。台湾朋友买过紫砂壶。就地和我分手。  老朋友章静送我的“红色”小壶,很让台湾朋友“眼馋”,回台的最初几年。一直在来信、来电中提及,让我加惠转让与他。因是朋友送我的物品,怎能易人?被我婉拒。后来。已是著名宜兴壶艺名家的章静,冬遭煤
期刊
上个世纪末丙子年的夏秋之交,我与挚友缪君,慕名考访于素称武夷八大雄关之一的古桐木关。桐木关位于闽省最北端,地处武夷山脉的断裂垭口。距离海平面高度约有1100米。桐木关自古就是闽赣古道中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时至今日,仍有公路贯穿于其间,仍然扮演着来往于闽赣交通要道的角色。  时值好天气,我和缪君来到慕名已久的桐木关,站立于关头之上,极目放眼,但见苍岭连绵,悠远起伏,碧浪卷青云;林木森森,
期刊
听闻南京琴人清音居主人携琴在并,欣然跟随我的古琴老师与另两位书画界朋友共同前去拜会。以琴会友,特择一茶楼之二层包厢,在这净室高堂,清风明月之夜,五人坐定,室有兰草,心不外驰,听琴品茗。  第一眼看到那把仲尼式仿古断纹琴,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与今生梦中的琴相似,还是前世曾在仲尼式古琴上弹琴复长啸?琴静静地置身于红木桌上,琴身厚重丰润,线条简洁流畅,精致的断纹如时光似水流逝。又如从容淡泊中历久
期刊
2008年2月20日,恰逢福建省茶叶学会成立50周年,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圣轮法师与笔者在福州元泰红茶屋,品台湾与福建的红茶,畅谈茶文化,其间畅谈他对茶与禅的理解。与大师的交谈,仿佛是一次借茶与禅交汇的洗礼,让我在浓郁的茶香中,感受出茶禅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将圣轮法师语言中的点点滴滴渗透进日后的饮茶岁月里。    走进大师的农禅法门    圣轮法师遍习禅净密各法,领略诸法妙理,开山住持了台湾佛法山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