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龙船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ov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舟竞渡,八闽俗称“扒龙船”。“扒”是福建语系“划”的意思,“扒龙船”即“划龙舟”。在这艘长长窄窄的木船上,承载了八闽各地不同的风俗和故事。
  龙舟摇曳东复东,采莲湖上红又红。
  波澹澹,水溶溶,路隔荷花水不通。
  西湖南湖斗彩舟,青蒲紫蓼满中洲。
  波渺渺,水悠悠,长奉君王万岁游。
  ——唐·陈金凤《乐游曲》(最早记载福州扒龙船的诗)
  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1000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渡。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
  福州地处闽江入海口的丘陵山地,远古时海岸线还是在昙石山一带,许多地区被闽江水和海潮所淹没,只露出至今仍被称为洲屿等地名的高地。《闽都记》载:“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灵秀。”福州先民闽族闽越族与浙广土著统称为“古越人”或“百越人”。《越绝书》称,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行若飘风。”《汉书·严助传》:“越人习于水斗,便于行舟”。1970年在连江浦口乡山堂村出土一艘长7米宽1米~1.5米的樟木独木舟,经测定距今约3000年。2003年9月闽侯荆溪港头村从闽江淤泥中挖出长12米宽1米的独木舟,成船时间距今1500多年。闽北武夷山一带,岩壁上许多悬棺葬的棺木都是船形,称船棺。这些都证明,福州地区自古就有善于造舟、便于行舟的水域生活习俗。
  据《玉烛宝典》等古籍记载,夏商周时就有夏至节,夏至后炎热多雨,毒虫滋生,瘟疫流行,被认为是“恶日”,民间就有“驱邪除恶,祈求平安”的祭祀活动。居住南方沿海和河湖密布地区的古越人,断发文身,自称龙子,崇尚龙舟竞渡。战国后期演变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全国性端午节,而福州地区在端午节活动中还融入本地的民间信仰、风土人情特点,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福州龙舟文化。
  闽越王之子台江钓白龙
  据考,汉代福州就已有划龙舟活动。相传汉时,闽越王无诸之子余善在台江钓得一条白龙,福州人民就划着小船,学余善在江里争钓白龙。当时作为象征性的“白龙”是一段雕着龙头的木头,谁的船划得快,谁就能先钓得“白龙”,谁就胜利。
  福州龙船的结构造型依水域不同而异,大致分浅水鸭型和深水鸡型。船身都有色彩鲜艳的鳞甲图案,船头是可拆装的雕工精美的龙头。各里社村庄依本境的神祇信仰漆成不同色调图案,配以不同龙头,有青龙、白龙、黄龙、火龙等,如盖山黄龙、远西白龙、马尾虾龙。但也有不是龙头的,如水部琼水的蛤埕是青蛙俗称青蛤,因该境信仰青蛤将军,建有青蛤庙。而在西湖周边村庄却有白马、红马之分,北宋熙宁间太守程师孟咏端午节诗附注曰:“闽中龙舟制作特异,有所谓白马、青蛙者,不尽为龙也。”所谓白马是纪念汉闽越王郢的第三子驺寅,他英勇善战,为民除灭长乐的豹害和鳝溪水怪,在与水怪恶斗中献身,百姓建庙祀之,因他骑白马,故称白马王。白马龙舟为白色,舟首安装白马头,舟身狭长,快速灵活,常在西湖竞渡中夺冠。
  后唐天成二年,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登上王位,在这一年端午节“浮彩舫数百艘于西湖,每船载宫女二三十人,衣短衣,鼓楫争先。而自乘大龙舟以观”。他的宠妃陈金凤乘兴赋诗以歌功颂德。宋代的龙舟竞渡已是官民同乐的重要节日活动。《三山志·土俗》载:“政和、宣和中,自黄尚书裳至陆侍郎藻为守,皆登禊游亭,临南湖,令民竞渡。州南台江沿诸内河皆龙舟鼓楫,钲鼓喧鸣,彩衣鲜服,共斗轻驶。士女观者,或乘潮解祽,或置酒临流,或沿岸夹堤,骈首争观,竟日乃归。程大卿师孟《端午出游》诗云:‘三山漂渺蔼蓬瀛,一望青天十里平。千骑临流搴翠幄,万人拥道出重城。参差螮蝀横波阔,飞跃鲸霓斗楫轻。且醉樽前金潋滟,笙歌归道月华明’。”明代进士邵际春有竹枝词二首:“西湖北湖十里遥,劝君隐上彩莲桡。西湖水浅浸郎脚,北湖水深浸朗腰。”“域里谁家好女儿,北妆高髻颇相宜。怪郎急杀出城去,不肯携侬看水嬉。”这说明端午竞渡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大好时光。
  明清竞渡诗“井喷”
  明代福清人林廷奎任杭州府同知,为官清正,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任满回乡,恰逢端午,杭州官坤士民派在钱塘江得胜的雌舟挂“钱塘第一”锦旗为他的官座船导航,表示对他的敬意。一直送到福清,福清的百姓得知,也派出当年优胜的雄舟挂“兴龙第一”锦旗到龙江口迎接,两舟夹护官座船开进龙首桥,两岸观者欢声雷动,两舟便在江上比赛起来,雄舟有意礼让客人三分,雌舟也不好意思争先,一直难分胜负,观众喝彩欢呼更为热烈,林廷奎感到由衷高兴,倡议停赛,两舟互赠“第一”的旗子作为纪念,传为佳话。
  清顺治三年(1646年),福州的南明政权与清军对峙,百姓不敢作乐。但驻扎在福州的平国公郑芝龙却在端午日率官兵在西湖斗龙舟。道光进士董平章作十首竹技词,其一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锣鼓声喧万浆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并附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好事者以巾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众舟鼓楫争先,以得为荣。鼓声、锣声、人声共,水为之沸。”这说明当时是以巾、扇为奖品的,又以福州话“扒凉船”入诗,乡土气息浓厚。清末董子良《坞尾江楼观竞渡》诗:“流光匆匆近端午,三日竞渡此风古。耳边又闻爆竹声,争鸭夺标舟三五。”这种以鸭子为奖品鞭炮为贺的旧例,直至解放后文革前仍在沿袭。闽清刘训常有《端午竹枝词十二首》,今举其二:“隔堤粉黛笑声喧,高桨如飞鹢首奔。谁得锦标看不见,急随火伴过江村。”“儿童今日尽欢呼,正午符悬五彩图。争往西湖看竞渡,哥哥弟弟欲盈途。”充分表现妇女儿童观竞渡的高涨热情。竞渡日,从白天直到夜晚,男女老少,万人空巷,岸边水上激情同欢,官民同乐对酒欢歌,端午竞渡堪称中国人的“狂欢节”。福州历代咏竞渡诗有几百首,这些诗真实生动记载当年竞渡的盛况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提升了福州龙舟文化的品位。
  更难能可贵的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8月,英国在仓前山泛船浦设立的“福州书信馆”,还发行了一套以福州鼓山脚下龙舟竞渡为图案的邮票。有关专家认为:这套以中国传统体育龙舟为题材的邮票,是世界第一套的体育邮票,比1896年希腊发行的第一届奥运会邮票还要早一年。   《采莲鼓》的记忆
  福州龙舟竞渡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初五达到高潮。每年从4月下旬起,各地便以2人一组,边敲锣打鼓,边唱闽调福州话的《采莲鼓》歌谣,到各户或各商家店号募集龙舟竞渡的经费。“采莲鼓”歌词4句一段,每句7字,每段唱一个商品的赞词,句句押韵,朗朗上口,颇得店主欢迎,大家都乐意出钱,出钱多者可获坐“船头”的殊荣。《采莲鼓》的锣鼓声、歌唱声增添了街市的热闹气氛,也拉开了龙舟竞渡的序幕。清末南街的《采莲鼓》唱道:“手拍锣鼓响连天,采莲募款到街边。这间店号沈绍安,古董雅玩排堆山;脱胎漆器扬四海,店号创设乾隆间。宣政路上好排场,这间馆店聚春园,叽喳哔卜真有味,特色名菜佛跳墙。”唱词出来后,自然有人跟着传唱,无形中起到商业广告效果,后来又演变为商家做广告,推销商品的“市声”。
  自唐末至民国1000多年间,福州西湖一直是龙舟竞渡的主要地点,每年吸引无数市民游客,成为一大景观,“湖天竞渡”被列为西湖八景之一。民国4年(1915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有感西湖竞渡风气之长盛和“年久淤塞”的遗憾,主持疏浚工程并建成“西湖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还亲书每字1米见方的“击楫”石碑,竖立在湖心岛岸边。
  龙舟复兴走向世界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将龙舟列为传统体育项目,提倡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从1953年起,福州市政府每年都在台江码头组织龙舟赛,观者如潮,丰富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龙舟”被视为“四旧”加以破除,福州各地龙舟毁坏殆尽。仓山江边大队农民悄悄将龙舟沉入江底或隐藏在偏僻的芦苇丛中,以免遭劫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灿烂的民俗之花,龙舟竞渡活动获得新生,广大群众纷纷自筹资金建造龙舟,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慷慨资助。1980年起福州城乡恢复龙舟赛,不少海外乡亲闻讯赶回来观看或参与,由此也引发他们对家乡的学校、道路等公益事业的捐资修建或投资办厂兴业,龙舟成为海外游子发抒思乡情结的一种形式。福建历史文化名村,长乐三溪村创造了夜晚龙舟赛的先例,留下“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的美谈。
  1984年国家体委正式将龙舟列为竞赛项目,并制定规则。当年9月在广东佛山市举办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福州浦下队代表福建获得亚军和精神文明奖。1985年宜昌市第二届全国赛,浦下男队和鼓山女队双双获季军。1984年福州龙舟走出国门,闽侯尚干队参加日本长崎“国际龙舟大会”获800米赛冠军,此后福州多次参加或举办国际性龙舟盛会。
  1998年为纪念福州建城2200周年暨国际招商月,在整治拓宽的光明港内河举办福州国际龙舟赛,至2000年共举办三届。福州龙舟在招商引资中发挥龙舟文化搭台,经贸招商唱戏的作用。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开展龙舟体育活动,龙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龙舟已作为和平与友谊的使者走向世界。
其他文献
英格兰北约克郡占地50英亩的Brimham Moor,有许多历经数万年侵蚀而形成的奇特岩石,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Idol Rock,这块神石重200吨,所有的重量仅由一块金字塔形的小石头支撑。神石高达15英尺,看起来像是要即将崩塌,但却一直没有。  世界最快的电脑 “银河2号”超级计算机  日前,我国的“银河2号”的超级计算机,跑出了30.65PFlops(1petaflop=1000万亿次浮点
期刊
王锳先生《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华书局,2001第二版)中有一个“语辞备考录”,其中有近百条备考词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唐宋笔记语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搭猱”(2001:256)一词即为其中之一,转引如下:  《能改斋漫录》卷二“搭猱”条:“俗以不情者为搭猱,唐人已有此语。周颛处士答宾从绝句云:‘十载文章敢惮劳,宋都回鹚为风高。今朝甘被花枝笑,任道尊前爱搭猱。”’  《能改斋漫录》是南宋吴曾撰写的笔
期刊
如果把北极称做是海的尽头,或是直接把北极称为天涯海角,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在北极海漂的巨大浮冰与长达数月的永夜,阻绝了近几世纪人类的探索。然后,当这片地球上最神秘的绝美之地还未被完全被人所探知时,全球变暖的趋势已危及到北极冰盖以及生活在那里的无数生灵。台湾摄影家黄季瀛在北极拍摄的这幅作品,濒临灭绝的北极霸主——北极熊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海冰在一点点地消融,觅食无果的北极熊几乎已“无立锥之
期刊
在福州,有这样一支龙舟队。他们不是专业队伍,却多次出现在专业龙舟赛场中;他们规模不大,却多次斩获国内外龙舟比赛的多项大奖;他们来自小村庄,却成为了福建第一龙舟队。他们就是福州浦下龙舟队。  浦下龙舟队的成立源于一次竞赛,1984年,原国家体委将龙舟竞赛列入体育正式竞赛项目,随后福建举办了一次城乡龙舟赛,临时建队的福州浦下村一举夺得冠军。借此,浦下龙舟队正式建队。  表面上浦下龙舟队是因比赛而建队,
期刊
古时候,民间认为龙舟是很神圣的,倘若让女人碰了龙舟,就会不吉利,不但会输了当年的龙舟赛,还会给该龙舟队所在村子或宗族来年生活带来不利。因此,上千年的赛龙舟历史中,划桨击浪一直是男子的专利,女子只能在岸上观看。  2013年5月29日,福州连潘村22名女子龙舟员打破了“女人不下甚至不得碰龙舟”的禁忌。“男女平等,为什么女子不能碰龙舟?我们端午也要扒龙船。”连潘村村主任、女子龙舟队发起人及领队谢惠容表
期刊
在2013年的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华裔摄影师陈伟胜的这幅《冲过终点的喜悦》获大多数评委的肯定,获得体育动作类单幅一等奖。这幅佳作的亮点并不在于运动项目的本身,而在于这项运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收获季节结束时,印尼苏门答腊流行公牛赛跑,参赛者脚踩拴在两头牛中间的马具上,拽着牛尾巴比赛。图中选手冲到终点时流露出喜悦之情,和公牛冲刺时的神情相得益彰,冲击力十足。
期刊
“Balsa de los Sapos(青蛙的救生筏)”是荷兰摄影师Peter Lipton完成于2012年的一个私人拍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摄影师记录了厄瓜多尔Uito大学实验室中濒临灭绝的青蛙物种的肖像,整组作品的拍摄视角细腻而沉静,传递出一种引人共鸣的关注。
期刊
“擂鼓水涯人鼎沸,倾城潮涌赏龙舟”,这是一场属于千人的狂欢节日。 龙舟赛事和龙舟文化节,是厦门集美区持续打造的特色品牌项目,已成为集美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之一,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海内外选手、游客及市民共襄盛举。  如今,集美龙舟赛已成为厦门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5月份,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总吸引着来自海峡两岸的同胞前来参与。  自2006年以来,一年一度的集美海峡两岸龙舟赛,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地
期刊
闽南特有风俗  行走圆竹跳“芭蕾”  据说“水上捉鸭”这一习俗是由郑成功当年在安海操练水师的方法演变而来。当时,郑成功的军队大部分是北方士兵,不熟悉海上作战,也不熟悉水性。为了训练士兵海上作战的本领,郑成功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其中一项寓教于乐的办法就是“水上捉鸭”。  水上捉鸭这个习俗在厦门、泉州等闽南一带还一直保留。  这项活动的形式是:将一根长10米左右的圆木柱或船桅,涂上光滑的牛油
期刊
三溪夜赛龙舟的习俗由来已久。赛龙舟,长乐本地方言为“扒龙船”,古时,白天外出劳作赶不上扒龙船的村民,就在收工后挑灯竞渡。  长乐市江田镇屏山脚下的三溪村,因潼溪、南溪、北溪汇集于此而得名。  每年农历四月初,三溪村民要着手建造新龙船,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龙船。  到了农历五月初一,村民开始“扒龙船”,在鞭炮声中,村民纷纷把龙船从各自祖庙中抬出来放入南溪,下水前还要祈福祭天地。  最为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