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金陵十三钗》的轰动,让中国人回到了传教士与抗战的往事。这部电影,据作者严歌苓讲,取材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教务长、美国女传教士魏特琳的日记。这个金陵女子大学,当时是最高级的教会大学之一。而《金陵十三钗》的真实故事,比电影悲惨。魏特琳与同事们竭尽全力,在校园里收容了一万多中国人,最后,由于顶不住日军压力,她被迫同意日军进来抓走一百多女子。这个决策,同事们群情激奋,纷纷指责,她也后悔不迭,陷入了精神抑郁,数次自杀后身亡,遗言为“中国是我家”。
其实,教会保护中国难民的故事,抗战时期各地都有,包括海南,而在海南,最著名的在儋县的那大。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海南创办过两所中学,一所是匹瑾中学,原本是女中,改名后也以女生为主。抗战爆发后,日军空袭海口,为安全计,1937年10月,教会把匹瑾中学迁到西部的那大,租用了当地一家小学。当时,那大是人口一万的大镇(海口不过六万),也是海南长老会最早的传教站,设立已五十年,根基很深,建有教堂、学校与医院。教堂的塔楼三层楼高,站在顶上,可以俯瞰全镇。
顺便说一下,来华的传教士,女性很多,那大教会也如此。
1939年2月9日,春节前夕,日军登陆海南岛,海口与府城迅速沦陷。2月12日,那大教会开了紧急会议,遣散打算离开的学生,有五十个学生离家太远,留了下来。5月4日凌晨,日军进占那大。
那大沦陷后,教会陷入了尴尬。
作为中立的传教组织,他们必须跟侵略军搞好关系,否则什么也不能做,更别说性命操在人家手里。他们派人拜访日军司令,试探对方态度。日本方面很客气,还给他们送邮件,送柴送菜。但那大教会知道,不能跟日本人太热络,这会激起中国人的愤怒,毁掉半个世纪的传教事业。何况,他们在海南生活工作了几十年,感情上偏向中国,“中立”是表面的。这一点,日军当然也知道。
那大教会的医生布克沃(Burkwall),因为偏向游击队,跟日军多次顶牛,引起了教会的担心。然而,那大教会本身也不怎么“中立”。日军攻进那大时,中国警察把几十只枪丢在匹瑾学校里。教会通知日本人来取,日本人没来。他们一合计,让抗日学生悄悄拿走了。
除了这些,如何弄到食物,让三百号职员及学生吃上饭,也是一个大问题。那大教会一周两次到那大市场买菜。一位女传教士莫宁格尔在家信里就谈到:“这星期,我们买到了蘑菇干,米粉肠,和一袋日本面粉。我们现在得用日本军币付款,所以不得不到烟草店里换钱……现在我们倒是能够买到一些水果、蔬菜与鲜肉。”
这是日军入据初期的事,情况很快急转直下。
儋县民风剽悍,历来著称。日军入据儋县后,烧杀虏掠,民愤极大,各村纷纷成立抗战部队,“破产买械,筑垒迎敌”。没多久,日军调兵侵占法属越南,防守空虚,中国军队借机反击,切断了那大的对外交通,包围了那大。由此,国共军队会商,决定联合光复那大。
1939年11月上旬,围攻那大的战役开始。原先毫无危险的那大,成了最危险的战区,大批难民涌向教会。传教士们站着把门,只准老人、小孩与妇女进入,但挡不住,整个学校塞进一千多难民,满坑满谷。大批难民挤在那里,迫切需要水、食物与床。那大市场上的商人也转移阵地,改到教会里卖花生、饼干、蛋糕、蔬菜。白天,难民们在外面搭帐篷;晚上,那大教会打开教堂大门,让难民进去栖身。
有一个传教士发现,许多难民手拿陶罐,她傻乎乎问:是甚么?
答曰:夜壶。
那大保卫战,是海南岛抗战中的一场恶战,战役异常惨烈,那大先被中国军队光复,日军调军反扑,遣三架飞机助战,再度攻陷那大。那大的街道烧掉了,教会附近也成了鏖战点。日军机枪就直接架在教堂的塔楼上扫射。
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均尊重教会,未加打扰。日方甚至送了一箱浓缩甜牛奶以表敬意,教会则回赠一双兔子。但和谐是表面的,匹瑾中学的不少学生参加了中国军队,有的还是骨干,包括日后成为儋县著名女诗人的谢景巽。
那大教会的个别成员,甚至直接卷入了中日战役。六十年后,中国战士回忆,那大教会的一个医生“供给我们情报,指点我们进攻路线,每次暗开医院后门,让我军由后面进入,出前门趋敌据点”。这个医生是谁,不问可知。
医生的举动,使教会陷入了危险。一次鏖战,布克沃医生奋力救治一名受伤的游击队员。一名日军杀红了眼,追随而至,带着手榴弹闯了进来。女传教士们马上行动,过去夺下手榴弹,声明只有日军指挥官来了才能归还。很快,三个日本军官出现在大门口,他们关心的,不是归还手榴弹,而是攻击他们的游击队员哪来的?他们追问,是否教会允许游击队通过他们的学校?教会矢口否认。但游击队出现的位置太离奇,日军猜疑当然有道理。教会要求日军进来搜索,日军拒绝了。
从1939年8月起,那大教会便要求日军允许学生撤离战区,直到1940年3月才获批准。女传教士与学生们打着一幅美国国旗离开那大,在路上走了三天,遇到从海口来的一辆车,于黄昏抵达府城。
日军不是傻子,海南教会的种种亲华举动,当然看在眼里,只是法美为中立国,他们投鼠忌器,不敢下手。到了1941年的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他们将美国传教士驱逐出境,查封了他们的财产,同时对本土的教徒动了杀戒。
有一名被日军驱逐出海南岛的美国女传教士莫宁格尔,1950年去世时,遗言为“海南是我家”,跟魏特琳的遗言,何其相似啊!
其实,教会保护中国难民的故事,抗战时期各地都有,包括海南,而在海南,最著名的在儋县的那大。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海南创办过两所中学,一所是匹瑾中学,原本是女中,改名后也以女生为主。抗战爆发后,日军空袭海口,为安全计,1937年10月,教会把匹瑾中学迁到西部的那大,租用了当地一家小学。当时,那大是人口一万的大镇(海口不过六万),也是海南长老会最早的传教站,设立已五十年,根基很深,建有教堂、学校与医院。教堂的塔楼三层楼高,站在顶上,可以俯瞰全镇。
顺便说一下,来华的传教士,女性很多,那大教会也如此。
1939年2月9日,春节前夕,日军登陆海南岛,海口与府城迅速沦陷。2月12日,那大教会开了紧急会议,遣散打算离开的学生,有五十个学生离家太远,留了下来。5月4日凌晨,日军进占那大。
那大沦陷后,教会陷入了尴尬。
作为中立的传教组织,他们必须跟侵略军搞好关系,否则什么也不能做,更别说性命操在人家手里。他们派人拜访日军司令,试探对方态度。日本方面很客气,还给他们送邮件,送柴送菜。但那大教会知道,不能跟日本人太热络,这会激起中国人的愤怒,毁掉半个世纪的传教事业。何况,他们在海南生活工作了几十年,感情上偏向中国,“中立”是表面的。这一点,日军当然也知道。
那大教会的医生布克沃(Burkwall),因为偏向游击队,跟日军多次顶牛,引起了教会的担心。然而,那大教会本身也不怎么“中立”。日军攻进那大时,中国警察把几十只枪丢在匹瑾学校里。教会通知日本人来取,日本人没来。他们一合计,让抗日学生悄悄拿走了。
除了这些,如何弄到食物,让三百号职员及学生吃上饭,也是一个大问题。那大教会一周两次到那大市场买菜。一位女传教士莫宁格尔在家信里就谈到:“这星期,我们买到了蘑菇干,米粉肠,和一袋日本面粉。我们现在得用日本军币付款,所以不得不到烟草店里换钱……现在我们倒是能够买到一些水果、蔬菜与鲜肉。”
这是日军入据初期的事,情况很快急转直下。
儋县民风剽悍,历来著称。日军入据儋县后,烧杀虏掠,民愤极大,各村纷纷成立抗战部队,“破产买械,筑垒迎敌”。没多久,日军调兵侵占法属越南,防守空虚,中国军队借机反击,切断了那大的对外交通,包围了那大。由此,国共军队会商,决定联合光复那大。
1939年11月上旬,围攻那大的战役开始。原先毫无危险的那大,成了最危险的战区,大批难民涌向教会。传教士们站着把门,只准老人、小孩与妇女进入,但挡不住,整个学校塞进一千多难民,满坑满谷。大批难民挤在那里,迫切需要水、食物与床。那大市场上的商人也转移阵地,改到教会里卖花生、饼干、蛋糕、蔬菜。白天,难民们在外面搭帐篷;晚上,那大教会打开教堂大门,让难民进去栖身。
有一个传教士发现,许多难民手拿陶罐,她傻乎乎问:是甚么?
答曰:夜壶。
那大保卫战,是海南岛抗战中的一场恶战,战役异常惨烈,那大先被中国军队光复,日军调军反扑,遣三架飞机助战,再度攻陷那大。那大的街道烧掉了,教会附近也成了鏖战点。日军机枪就直接架在教堂的塔楼上扫射。
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均尊重教会,未加打扰。日方甚至送了一箱浓缩甜牛奶以表敬意,教会则回赠一双兔子。但和谐是表面的,匹瑾中学的不少学生参加了中国军队,有的还是骨干,包括日后成为儋县著名女诗人的谢景巽。
那大教会的个别成员,甚至直接卷入了中日战役。六十年后,中国战士回忆,那大教会的一个医生“供给我们情报,指点我们进攻路线,每次暗开医院后门,让我军由后面进入,出前门趋敌据点”。这个医生是谁,不问可知。
医生的举动,使教会陷入了危险。一次鏖战,布克沃医生奋力救治一名受伤的游击队员。一名日军杀红了眼,追随而至,带着手榴弹闯了进来。女传教士们马上行动,过去夺下手榴弹,声明只有日军指挥官来了才能归还。很快,三个日本军官出现在大门口,他们关心的,不是归还手榴弹,而是攻击他们的游击队员哪来的?他们追问,是否教会允许游击队通过他们的学校?教会矢口否认。但游击队出现的位置太离奇,日军猜疑当然有道理。教会要求日军进来搜索,日军拒绝了。
从1939年8月起,那大教会便要求日军允许学生撤离战区,直到1940年3月才获批准。女传教士与学生们打着一幅美国国旗离开那大,在路上走了三天,遇到从海口来的一辆车,于黄昏抵达府城。
日军不是傻子,海南教会的种种亲华举动,当然看在眼里,只是法美为中立国,他们投鼠忌器,不敢下手。到了1941年的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他们将美国传教士驱逐出境,查封了他们的财产,同时对本土的教徒动了杀戒。
有一名被日军驱逐出海南岛的美国女传教士莫宁格尔,1950年去世时,遗言为“海南是我家”,跟魏特琳的遗言,何其相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