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快捷性、互动性、共享性、广受众、多点交流、时效不限”等特点,探讨“大众化”的新形式和新特点,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特点新形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宣传、教育、普及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所掌握、所运用的过程。充分利用网络传媒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服务、为“大众化”服务,使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深刻理解,并在实践层面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功能之所在。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
在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理论的过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也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去观察和研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揭示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特有规律性,从而形成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发展的正确思想和理论原则。显然,这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所体现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属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而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认识到被广大群众认识的大众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论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实践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包涵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即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从而易于被人民大众所认识、所掌握、所运用,变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过程。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毛泽东曾指出“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③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主张用“群众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这为当代的新闻工作者、理论研究者、理论传播宣传者,如何根据当代的实践特征、传播媒介新变化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作出了表率。
以网络为平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特点
当代,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传播媒介和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媒介成为当今理论信仰、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价值理念、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传播器④。因此,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必须要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网络为载体来实现“大众化”的问题,这对于提高理论宣传、普及和教育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互联网的“广普及、广受众”,可极大地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时空。据报道,2009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3.84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截止2010年7月,全国现有网民4.2亿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每天首发新闻2.5万条,境内受众覆盖面平均每天超过6000万人次,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以平均每月递增12%的速度上升,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三年内平均增长了9倍;如中国日报网站集新闻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日访问量达1200万人次,备受海内外各领域高层次读者青睐,已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网上桥梁。可见,网络平台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广阔的空间。
网络信息传播“快捷性、共享性”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的效率。比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现在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10000多条新闻信息,从单一的中文文字信息,发展到集图文、音视频、论坛、网上直播报道于一体,拥有中文(简、繁体)、英文、日文、法文等10种语言11种版本,人民网的网民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以来各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进入全面大发展,北京千龙网、上海东方网、天津北方网的相继诞生,随后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的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建立,从而形成了中国网络媒体中规模最大的传播方阵⑤。显然,充分利用以网络传播渠道将极大提高的宣传普及效率。
网络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多点互动”特点,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交流,提高理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在2007年两会报道中,央视国际网站推出了《我有问题问总理》的互动品牌,点击量高达1440947次;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央视国际网站日均访问量7322万次,最高日访问量突破1亿次,央视国际网站精心策划“给总书记捎句心里话”,网友留言36000条⑥。从各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开博”,到总书记、总理上网与网民对话交流,从普通公众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网上讨论,到对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建言献策等,充分表明网络媒体已成为大众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必将极大提高受众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
以网络为载体,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式
加强各大主流网站的建设,强化理论对网络舆论的“引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传统媒体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发挥积极作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网络传播体系。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青在线、中国经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要担当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大众化”服务的重要平台,成为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通道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新闻网站要坚持“喉舌网”的性质和地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自觉地成为中国互联网新闻战线的“国家队”队员。
构建多种形式的电视讲坛、博客论坛等,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组建专职的网络理论队伍,在各级新闻网站以宣讲、讨论、答疑等各种形式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各级领导者、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善于在上网与网民对话交流或通过“博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网上调研、解答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组建网上党支部和网上团支部,开展跨区域的党课、团课活动,通过“博客论坛”、“思想园地”“文化园地”等形式,广泛开展理论学习、主题研讨、交流体会、传递政策等等,提高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
发挥民间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在网络舆论中作用,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网络舆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网站以多种形式集中报道,以及网民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手段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学术团体迅速发展、空前繁荣,红色网站、马列主义兴趣小组、马列主义研究会等学术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前,中国许多红色网站已经具备教育、服务、娱乐的功能,并具有主题鲜明、思想性强,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范围广泛、服务性强等特点,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满足广大网民的精神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⑧。
致力于网络媒体理论宣传的通俗化、大众化。网络宣传方式的通俗化、大众化,主要是指理论宣传、普及、教育的用语不能“深奥难懂”,要减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障碍,善于学会用“群众语言”、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理论”走近大众、贴近网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人民大众产生亲近感,从而增强理论的吸引力,进而达到自觉接受、自觉信仰、自我教育效果。(作者分别为贵州大学马列部研究生;贵州大学马列部教授;本文系贵州省研究生创新课题“以网络为载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省研人文2010001)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页。
④刘兴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基本经验”,《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⑤“十家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试点转企改制”,《人民网》,2010年6月8日。
⑥⑦“无边风景,无限生机”,http://www.ldgb.com.cn。
⑧王玉娥:“关于中国红色网站建设的调查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关键词】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特点新形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宣传、教育、普及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所掌握、所运用的过程。充分利用网络传媒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服务、为“大众化”服务,使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深刻理解,并在实践层面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功能之所在。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
在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新理论的过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也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去观察和研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揭示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特有规律性,从而形成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发展的正确思想和理论原则。显然,这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属性和实践要求。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所体现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属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而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认识到被广大群众认识的大众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论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实践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包涵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即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从而易于被人民大众所认识、所掌握、所运用,变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过程。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毛泽东曾指出“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③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不仅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主张用“群众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这为当代的新闻工作者、理论研究者、理论传播宣传者,如何根据当代的实践特征、传播媒介新变化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作出了表率。
以网络为平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特点
当代,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传播媒介和传播工具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媒介成为当今理论信仰、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价值理念、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传播器④。因此,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必须要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网络为载体来实现“大众化”的问题,这对于提高理论宣传、普及和教育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互联网的“广普及、广受众”,可极大地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时空。据报道,2009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3.84亿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截止2010年7月,全国现有网民4.2亿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每天首发新闻2.5万条,境内受众覆盖面平均每天超过6000万人次,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以平均每月递增12%的速度上升,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三年内平均增长了9倍;如中国日报网站集新闻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日访问量达1200万人次,备受海内外各领域高层次读者青睐,已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网上桥梁。可见,网络平台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广阔的空间。
网络信息传播“快捷性、共享性”特征,极大地提高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的效率。比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现在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10000多条新闻信息,从单一的中文文字信息,发展到集图文、音视频、论坛、网上直播报道于一体,拥有中文(简、繁体)、英文、日文、法文等10种语言11种版本,人民网的网民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以来各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进入全面大发展,北京千龙网、上海东方网、天津北方网的相继诞生,随后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的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建立,从而形成了中国网络媒体中规模最大的传播方阵⑤。显然,充分利用以网络传播渠道将极大提高的宣传普及效率。
网络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多点互动”特点,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交流,提高理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在2007年两会报道中,央视国际网站推出了《我有问题问总理》的互动品牌,点击量高达1440947次;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央视国际网站日均访问量7322万次,最高日访问量突破1亿次,央视国际网站精心策划“给总书记捎句心里话”,网友留言36000条⑥。从各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开博”,到总书记、总理上网与网民对话交流,从普通公众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网上讨论,到对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建言献策等,充分表明网络媒体已成为大众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必将极大提高受众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
以网络为载体,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形式
加强各大主流网站的建设,强化理论对网络舆论的“引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传统媒体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发挥积极作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网络传播体系。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青在线、中国经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要担当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大众化”服务的重要平台,成为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通道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新闻网站要坚持“喉舌网”的性质和地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自觉地成为中国互联网新闻战线的“国家队”队员。
构建多种形式的电视讲坛、博客论坛等,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组建专职的网络理论队伍,在各级新闻网站以宣讲、讨论、答疑等各种形式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各级领导者、各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善于在上网与网民对话交流或通过“博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网上调研、解答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组建网上党支部和网上团支部,开展跨区域的党课、团课活动,通过“博客论坛”、“思想园地”“文化园地”等形式,广泛开展理论学习、主题研讨、交流体会、传递政策等等,提高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
发挥民间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在网络舆论中作用,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网络舆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网站以多种形式集中报道,以及网民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手段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学术团体迅速发展、空前繁荣,红色网站、马列主义兴趣小组、马列主义研究会等学术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前,中国许多红色网站已经具备教育、服务、娱乐的功能,并具有主题鲜明、思想性强,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范围广泛、服务性强等特点,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满足广大网民的精神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⑧。
致力于网络媒体理论宣传的通俗化、大众化。网络宣传方式的通俗化、大众化,主要是指理论宣传、普及、教育的用语不能“深奥难懂”,要减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障碍,善于学会用“群众语言”、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理论”走近大众、贴近网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人民大众产生亲近感,从而增强理论的吸引力,进而达到自觉接受、自觉信仰、自我教育效果。(作者分别为贵州大学马列部研究生;贵州大学马列部教授;本文系贵州省研究生创新课题“以网络为载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省研人文2010001)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页。
④刘兴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基本经验”,《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⑤“十家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试点转企改制”,《人民网》,2010年6月8日。
⑥⑦“无边风景,无限生机”,http://www.ldgb.com.cn。
⑧王玉娥:“关于中国红色网站建设的调查研究”《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