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伟大理论创新总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先导,社会的变革发展总是在伟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引下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伟大理论成果的创造均对社会的变革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导引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必将实现。
【关键词】理论创新 社会变革发展 科学发展观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总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先导。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无不如此。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理论成果,都是在人类革命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每次理论创新,都引领着社会发展变革的方向。
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先导。19世纪上半叶,正值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刚刚兴起。当时, “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永恒的社会,它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问题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世界资本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以超凡的理论开拓精神,为人类贡献了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创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严整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的理论先导,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
列宁主义是在俄国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伟大理论创新,是推动俄国社会实现重大发展变革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先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处于帝国主义各种矛盾交汇点的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俄国人民的斗争实践,迫切需要布尔什维克党人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革命能不能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这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败。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社会主义要想取代资本主义,“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德国同时发生革命”。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而是立足于当时俄国革命实践,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取胜利”的基本结论。这就为俄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科学指南,指明了胜利前景,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先导。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华民族伟大斗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理论先导。贫穷落后的中国如何争取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在当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毛泽东没有盲目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了起来,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及时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由此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继续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带领中国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创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进步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引领最近30年中国发生巨大发展变革和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先导。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局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改革成为中国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创新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先导。
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的伟大理论创新,是引领中国改革的理论先导。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而社会主义国家因受体制模式、指导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优越性未能获得充分发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后来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也遭遇了一些挫折。邓小平为我们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由此将中国引向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他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适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理论先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先导。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党建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沉渣一度泛起,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淡薄,甚至腐化堕落。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失去了领导核心作用。客观上,急速的社会转型与变迁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与矛盾。据此,“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巩固立党之本、强化执政之基、充实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有效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先导,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创新, 是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先导。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此外,我们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新任务、新课题。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多年积累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比如重经济,轻人本;重利益,轻和谐;重速度,轻效益;重产值,轻耗费;重增长,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效率,轻公平等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系统回答了“如何发展”和“实现怎样的发展”的问题。它超越、突破了传统发展观,明确地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诠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及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社会安全机制、维稳机制、监督机制、纠错机制的完善和健全;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及时疏导和妥善解决,社会各阶层、团体及其个体之间彼此容纳、和谐相处、团结一致;坚持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道路,积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例如城乡的协调发展、区域间的平衡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中央和地方、局部与整体、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要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增加个人收入分配所占的比重,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辟出一条科学、文明、进步的发展道路。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理想,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某种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及时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围绕人本理念,继续推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体制的改革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前进。
结语
伟大的理论创新总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总是在理论创新成果的引领下实现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列宁主义的产生,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再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不如此。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央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诸如采取一系列有利措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力推社会公平正义,等等。在今后,政府部门必然会通过更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妥善处理、解决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从而使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无疑,积极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可以坚信:只要全面、持续、深入地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目标必将实现。(作者为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理论创新 社会变革发展 科学发展观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总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先导。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无不如此。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理论成果,都是在人类革命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每次理论创新,都引领着社会发展变革的方向。
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先导。19世纪上半叶,正值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刚刚兴起。当时, “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永恒的社会,它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问题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世界资本主义和欧洲工人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以超凡的理论开拓精神,为人类贡献了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创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严整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的理论先导,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
列宁主义是在俄国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伟大理论创新,是推动俄国社会实现重大发展变革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先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处于帝国主义各种矛盾交汇点的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俄国人民的斗争实践,迫切需要布尔什维克党人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革命能不能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这个根本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败。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社会主义要想取代资本主义,“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德国同时发生革命”。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而是立足于当时俄国革命实践,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取胜利”的基本结论。这就为俄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科学指南,指明了胜利前景,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先导。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华民族伟大斗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理论先导。贫穷落后的中国如何争取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在当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毛泽东没有盲目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了起来,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及时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由此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继续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带领中国人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创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进步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引领最近30年中国发生巨大发展变革和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先导。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局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改革成为中国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创新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先导。
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的伟大理论创新,是引领中国改革的理论先导。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而社会主义国家因受体制模式、指导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优越性未能获得充分发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后来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也遭遇了一些挫折。邓小平为我们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由此将中国引向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他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适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理论先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先导。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党建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沉渣一度泛起,一些党员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淡薄,甚至腐化堕落。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失去了领导核心作用。客观上,急速的社会转型与变迁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与矛盾。据此,“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巩固立党之本、强化执政之基、充实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党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有效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先导,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的理论创新, 是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先导。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此外,我们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新任务、新课题。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多年积累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比如重经济,轻人本;重利益,轻和谐;重速度,轻效益;重产值,轻耗费;重增长,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效率,轻公平等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系统回答了“如何发展”和“实现怎样的发展”的问题。它超越、突破了传统发展观,明确地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诠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及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社会安全机制、维稳机制、监督机制、纠错机制的完善和健全;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及时疏导和妥善解决,社会各阶层、团体及其个体之间彼此容纳、和谐相处、团结一致;坚持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道路,积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例如城乡的协调发展、区域间的平衡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中央和地方、局部与整体、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要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增加个人收入分配所占的比重,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辟出一条科学、文明、进步的发展道路。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理想,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某种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及时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围绕人本理念,继续推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体制的改革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前进。
结语
伟大的理论创新总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也总是在理论创新成果的引领下实现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列宁主义的产生,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再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不如此。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央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诸如采取一系列有利措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力推社会公平正义,等等。在今后,政府部门必然会通过更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妥善处理、解决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从而使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无疑,积极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可以坚信:只要全面、持续、深入地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目标必将实现。(作者为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