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师毕业后,年轻的我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期望自己的数学教学充满快乐,学生不仅能学会知识,而且更多的拥有快乐,而我自己能成为一名快乐的教师。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中反思问题,在思考中获得快乐。下面就通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来诠释自己对数学教学的感悟和理解。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的,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往往是从这科的老师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中的第二课时时,我先让学生介绍长方形、正方形这两位老朋友,学生争先恐后地想上前介绍,然后问学生: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学生折好后请人上去演示,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就能很迅速并且很牢固地掌握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随后我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个三角形,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紧接着我安排了“变魔术”这个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正方形、长方形的纸,一捆6根的小棒,一捆8根的小棒分别变三角形,这时整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都很强。最后,我让学生用一个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行(一条直角边和长方形的长长度相等)去拼图形,此时学生动手的兴致还是很高,个个迫不及待地忙起来了。“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实践证明,教师课上如能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多让学生动一动,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不听话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
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的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 -时针;高个子弟弟叫- -分针;细腰妹妹叫- -秒针。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
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再请他们交换观察。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这时一学生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同时,因为儿歌很有趣,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般来说,优等生中有百分之九十是自己要学习的,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够不折不扣的完成,并且自己还能再充电,他们可谓学习的信心十足;而学困生中有百分之九十是不爱学习的,要老师监督,家长陪同,学习起来根本就没有信心。提到学困生,不少老师就很头疼,我认为,我们老师首先要改变观点,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厚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就会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感油然而生,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根据学生需要为他们提供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问题的解答可以一题多解,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点用武之地。因为只有留有足够的空间给学生,他们的智能在这个空间上才能得到有效地开发。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多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变换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自身的价值。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它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往往从兴趣开始的,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往往是从这科的老师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中的第二课时时,我先让学生介绍长方形、正方形这两位老朋友,学生争先恐后地想上前介绍,然后问学生: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学生折好后请人上去演示,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就能很迅速并且很牢固地掌握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随后我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个三角形,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紧接着我安排了“变魔术”这个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正方形、长方形的纸,一捆6根的小棒,一捆8根的小棒分别变三角形,这时整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都很强。最后,我让学生用一个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行(一条直角边和长方形的长长度相等)去拼图形,此时学生动手的兴致还是很高,个个迫不及待地忙起来了。“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实践证明,教师课上如能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多让学生动一动,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不听话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
例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为了让学生能巧妙而快速的分清钟面上的三根针,我把它们编成了儿歌:矮个子大哥叫- -时针;高个子弟弟叫- -分针;细腰妹妹叫- -秒针。然后我请小朋友们边观察边领悟: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编?先请
一、三、五、七组的小朋友观察时针是怎么转的?请二、四、六、八组的小朋友观察分针怎么转?学生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1圈,即:60分。再请他们交换观察。此时,有个小朋友已经忍不住了,说道:时针大哥平时不爱运动,所以长得又矮又胖。用同样的方法,请他们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情况: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分针走1大格,秒针要走5圈。这时一学生说道:“秒针平时最注意锻炼身体,而且最为勤快,所以她长得最苗条,我们可以叫她细腰妹妹。”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比喻,同学们一下子就把时针、分针、秒针给区分开来了。同时,因为儿歌很有趣,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焕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般来说,优等生中有百分之九十是自己要学习的,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够不折不扣的完成,并且自己还能再充电,他们可谓学习的信心十足;而学困生中有百分之九十是不爱学习的,要老师监督,家长陪同,学习起来根本就没有信心。提到学困生,不少老师就很头疼,我认为,我们老师首先要改变观点,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厚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就会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感油然而生,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根据学生需要为他们提供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问题的解答可以一题多解,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点用武之地。因为只有留有足够的空间给学生,他们的智能在这个空间上才能得到有效地开发。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字。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字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多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变换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自身的价值。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它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