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教会学,培养能力已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主旋律,因此,为了改变课堂教学“高耗 低效”的弊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本人就“导学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撰文以飨同仁。
“导学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调节师生的情感,创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问题环境,设计导学提纲),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参与质疑释难,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逐步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构建“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练就“自能读书”的真工夫,最终达到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使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实施过程
在实施“导学式”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中,以“导课、探究、精讲、演练”为基本框架,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启迪和开拓思维 ”为切入点,以“引导、启发、阶梯、多样性”为基本手段,以“练就自能读书的真功夫”为最终目的,深入有序地进行实践探索。
1、激情引趣、诱发参与
这一环节主要是复习旧知,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教师必须由教学内容入手,采用实物、故事、游戏、设疑等形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从而引趣生情,诱发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一”的内容时,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分苹果(手掌拍一下表示分得一个苹果):
① 6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人吃,每人吃几个?( 3 个)
② 4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人吃,每人吃几个?( 2 个)
③ 2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人吃,每人吃几个?(1 个)
④ 1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人吃,每人吃几个?( 半 个)
在第4 种分法时,学生只能回答出每人吃半个,但无法用手掌形式来表示。这时,老师趁势提问:“怎样来表示这半个苹果呢?”学生由此疑问自起,睁大眼睛看着老师,迫想从老师那里知道答案。这样,师生间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创设了最佳的乐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成功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2、自主探索,激发创新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所以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通过积极主动尝试、探索,自己发现问题、小组探究讨论问题、全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教学的关键,包括确定目标、探索新知、精讲点拨三个环节。
①精心设计,确定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以突出重点、分散难占、启发开拓为目的;以引导、启发、多样性为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探索中有章可循,更好地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学习目标的明确,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②依据目标,探索新知。
确定学习目标后,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形式(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操作、辨论等),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质疑、迁移等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探索、合作、判断,主动感知新知,理清思路、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依据设计的导学目标自行动手操作,即使用割补、剪拼、组合等手段寻找计算方法;再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掌握不同计算面积的推导方法。这样在加深对新知理解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相互促进与提高。
③精讲点拨,内化新知。
在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诱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这一环节,教师对全体学生均能掌握的知识,只须集中肯定,对部分学生才能掌握的内容,则由学生当“小老师”当众释疑,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矫正和补充说明,凡多数学生(含优等生)都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则抓住问题的关键,讲清实质,同时授于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维,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他们真实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没有距离感,让他们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情境中自我检查、反思、内化,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巩固深化,促进提高
①练习评价,巩固深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在师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基础上,教师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深化新知。练习设计注意层次性、思维性、开放性、趣味性,力求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及时检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都学会做到抓基础,求开放,促发展。
②归纳小结,促进提高。
归纳小结是教学中最后一个过程,主要是突出新知识,再现重点。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积极畅谈本课的收获与体会,归纳所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整理形成知识的体系,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疑释难,教师则给予梳理、补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明朗化。这样就有效地促进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体会
1、充分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每个学生既是独立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教师既要让他们学会学习、锻炼能力,又 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传统的课堂学生一律面对黑板,同学之间相互关心不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而导学式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合作交流,同学们之间信息多向交流、反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怎样做人。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导学式课堂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的学习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导学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研究、主动获取新知,用新知解答实际问题。并主要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知识的重难点关键上、学法指导上下功夫。
4、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导学式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亲身感知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始终参与质疑释难,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②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并注意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和效果。
③教师的讲解贵在点拨,应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④在巩固深化时,教师注意把握导引契机,及时调控,切忌无限拓展。
总而言之,多年的实践探索,已证明导学式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体现现代数学的教育思想,并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乐学、会学,创造性地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导学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调节师生的情感,创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问题环境,设计导学提纲),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参与质疑释难,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逐步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构建“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练就“自能读书”的真工夫,最终达到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使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实施过程
在实施“导学式”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中,以“导课、探究、精讲、演练”为基本框架,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启迪和开拓思维 ”为切入点,以“引导、启发、阶梯、多样性”为基本手段,以“练就自能读书的真功夫”为最终目的,深入有序地进行实践探索。
1、激情引趣、诱发参与
这一环节主要是复习旧知,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教师必须由教学内容入手,采用实物、故事、游戏、设疑等形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从而引趣生情,诱发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如:在学习“认识几分之一”的内容时,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分苹果(手掌拍一下表示分得一个苹果):
① 6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人吃,每人吃几个?( 3 个)
② 4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人吃,每人吃几个?( 2 个)
③ 2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人吃,每人吃几个?(1 个)
④ 1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人吃,每人吃几个?( 半 个)
在第4 种分法时,学生只能回答出每人吃半个,但无法用手掌形式来表示。这时,老师趁势提问:“怎样来表示这半个苹果呢?”学生由此疑问自起,睁大眼睛看着老师,迫想从老师那里知道答案。这样,师生间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为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创设了最佳的乐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成功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2、自主探索,激发创新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所以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通过积极主动尝试、探索,自己发现问题、小组探究讨论问题、全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教学的关键,包括确定目标、探索新知、精讲点拨三个环节。
①精心设计,确定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以突出重点、分散难占、启发开拓为目的;以引导、启发、多样性为原则,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探索中有章可循,更好地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学习目标的明确,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②依据目标,探索新知。
确定学习目标后,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形式(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操作、辨论等),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质疑、迁移等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探索、合作、判断,主动感知新知,理清思路、寻找答案、获取知识。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依据设计的导学目标自行动手操作,即使用割补、剪拼、组合等手段寻找计算方法;再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掌握不同计算面积的推导方法。这样在加深对新知理解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相互促进与提高。
③精讲点拨,内化新知。
在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诱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这一环节,教师对全体学生均能掌握的知识,只须集中肯定,对部分学生才能掌握的内容,则由学生当“小老师”当众释疑,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矫正和补充说明,凡多数学生(含优等生)都无法解答的问题,教师则抓住问题的关键,讲清实质,同时授于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维,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他们真实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没有距离感,让他们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情境中自我检查、反思、内化,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巩固深化,促进提高
①练习评价,巩固深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在师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基础上,教师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深化新知。练习设计注意层次性、思维性、开放性、趣味性,力求形式多样,讲究实效,及时检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都学会做到抓基础,求开放,促发展。
②归纳小结,促进提高。
归纳小结是教学中最后一个过程,主要是突出新知识,再现重点。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积极畅谈本课的收获与体会,归纳所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通过整理形成知识的体系,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疑释难,教师则给予梳理、补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明朗化。这样就有效地促进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体会
1、充分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每个学生既是独立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教师既要让他们学会学习、锻炼能力,又 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传统的课堂学生一律面对黑板,同学之间相互关心不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而导学式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合作交流,同学们之间信息多向交流、反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怎样做人。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导学式课堂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的学习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导学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研究、主动获取新知,用新知解答实际问题。并主要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知识的重难点关键上、学法指导上下功夫。
4、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导学式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亲身感知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始终参与质疑释难,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②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并注意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和效果。
③教师的讲解贵在点拨,应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④在巩固深化时,教师注意把握导引契机,及时调控,切忌无限拓展。
总而言之,多年的实践探索,已证明导学式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体现现代数学的教育思想,并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乐学、会学,创造性地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