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经营主体之间的交易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受到企业经营风险以及企业信誉等不同方面的影响,企业的债务纠纷问题开始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调节,债务重组不仅减轻了企业的债务压力还帮助企业不彻底失去债权。本篇文章针对债务重组准则应用问题进行探讨,结合企业历史案例分析,叙述了债务重组准则的演变,分析了债务重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如何完善债务重组进行了条理化的分析。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带给相关行业人员一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债务重组;准则;应用;演变;原因;对策
1 某化工案例分析
河北省某化工厂是债务重组案例的一个典型,该厂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为什么看似科学的理论却在实际操作上成为盈余管理的载体呢。这家以化工原料的生产销售为主业的公司由于自身的债务危机以及经营亏损,在2007年进行了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之后,这家化工厂的高额利润甚至超过了一些经营良好的上市公司,巨大的变化让人瞠目结舌。但是假如去除债务重组的收益,该工厂的亏损数额十分巨大。早期,因为企业资金不足以及市场竞争压力大等原因,该厂的一些产品已经处于停产的状态,主营业务收入急速滑坡。所以,所谓的盈利结果只是一种数字游戏,并不是真枪实战的经营成果。但是该化工厂却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将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使得该厂当年的报表得到了大大改观。如此作为,并非该化工厂一家所为,很多未发生实际业务的公司都通过债务重组进行利润调节,大搞盈余管理,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2006的债务重组准则没有将这种情况进行规避,债务重组准则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是否又会回到起点?
2 债务重组准则的演变
2.1 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首次颁布
早在1998年,我国第一次颁布了债务重组准则,这一准则首次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除此之外,规定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这一系列的规定在当时有利于我国债务重组活动的规范以及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资产价格信息体系不够健全,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大部分的经营主体在进行债务重组时获得资产公允价值的难度很高,公允价值计量存在较高的主观成分。一部分多年持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将债务重组作为利器,把公允价值作为盾牌,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大做文章,让企业由亏损变盈利,最终实现保牌配股的目的,甚至成为一些处于危险境地的公司的救命稻草。
2.2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首次修订
债务重组准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在2001年我国的财政部针对债务重组准则首次进行修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变。首先是债务人需要把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其次,让账面价值成为企业核算以及入账的根据。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计入营业外收入,这一点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对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实现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以监管为目的的准则修订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无法从本质上减少经营主体通过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把握。债务人可以通过资本公积实现经营亏损的弥补,利用资本公积进行结转,最后使得资产虚列。中国企业所操作的债务重组活动,大部分债权人都实行退步,债务账面价值大都高于抵债资产的价值,因此中间存在诸多水分。一部分相关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活动实现内部整合,将重组收益列入资本公积,提升了企业的资本水平,债权人把重组损失列入损益,降低当期利润,减低了所得税。所以,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是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2.3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再次修订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再次进行了修订,针对债务重组收益避开利润表进入债务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了本质的改变,这次修订与债务重组原则首次颁布时存在一些共性。首先,企業通过债务重组所获得的收益进入营业外收入。其次,将公允价值作为了计量的依据。针对企业收入的构成,债务重组收益按照常理应该一次性或者分时期列入利润中,资本公积存在资本的本质性,是企业所有者投资的构成。但是债务重组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并不是资本的增值部分,假如将这一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这就是对资本以及收益本质上的一种混淆。除此之外,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各项监管力度也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债务重组过程中对于公允价值引如更加谨慎,更能够有效的反映资产价值,对于可靠会计信息的提供是一种益处,让会计信息切实的为企业决策服务。
3 债务重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债务重组准则
2006年的债务重组准则修订有了本质性的更改,但是在债务重组准则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还有一部分的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进行利益的非正常变更,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粉饰。债务重组没有对活动对象的范围进行明晰的规定,这就让一些公司胡乱使用债务重组来实施盈余管理。针对所谓的财务困难以及让步的定义没有明确的界定。债务重组利得一次性归入当期损益,这就使得债务人当期利润大大增加,有效的调节企业利益。如此的作为更是不符企业经营业务权责发生原则。
3.2 债务重组准则应用环境
我国的经营企业大都是通过国有企业改制,存在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在进行债务重组的过程中,频繁出现不守原则的让步,对于企业利润提升有着很大的助力。当前,无论是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市场机制都不够完善,信息体制不健全,这就为公允价值确认留有漏洞。与此同时,一部分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约束,在利益的驱使下,借助公允价值进行利润的把弄,粉饰财务报表。
4 完善债务重组的相关措施
4.1 进一步完善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针对债务重组准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债务重组准则进行指导,完善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是首要事项。首先应该针对债务重组的对象以及范围做出更加明晰的界定,在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基础上,必须要将持续经营价值高于清算价值为前提,与此同时,对于货币资金时间价值应该考虑在内,更加注重实质,对于债权人应该进行实质性让步。除此之外,针对债务重组利得应该分期进行确认,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有效的避免当期损益的大幅度波动。最后,还需要对债务重组信息披露进行强化,提供给报表使用人员更实用的信息。
4.2 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
债务重组准则应用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撑。首先应该设置中介机构,虽然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并不能等同,却是市场价格缺失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建立不同级别的市场,可以有效的对资产客观价值进行优化。与此同时,健全资产信用评估体系,可以有效的避免公允价值变成企业操作利润的工具。除此之外,企业应该积极的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更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更高的认知层面去应用会计准则,需要更综合性的会计专业素质以及更高的职业道德操守水平。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参与人员,只有强化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够更好的避免利润操作现象的出现。
5 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市场日益复杂,债务重组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有着越来越高的意义。债务重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而是需要从企业治理、会计规范甚至立法等不同的方面共同努力。唯有这样,债务重组才能够更加有序的进行,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积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现宗,杨红娟.新债务重组准则与盈余管理策略的转变--基于2011年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 [J].经济问题探索,2015,02.
[2]姬艳芳.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基于2010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5,02.
[3]王瑞红.试论公允价值—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5.
[4]谢海燕,王秀芬.规范企业关联交易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经济,2015,09.
[5]李建明,郭辉.营改增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J].山西财税周刊,2016,02.
[关键词]债务重组;准则;应用;演变;原因;对策
1 某化工案例分析
河北省某化工厂是债务重组案例的一个典型,该厂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为什么看似科学的理论却在实际操作上成为盈余管理的载体呢。这家以化工原料的生产销售为主业的公司由于自身的债务危机以及经营亏损,在2007年进行了债务重组,债务重组之后,这家化工厂的高额利润甚至超过了一些经营良好的上市公司,巨大的变化让人瞠目结舌。但是假如去除债务重组的收益,该工厂的亏损数额十分巨大。早期,因为企业资金不足以及市场竞争压力大等原因,该厂的一些产品已经处于停产的状态,主营业务收入急速滑坡。所以,所谓的盈利结果只是一种数字游戏,并不是真枪实战的经营成果。但是该化工厂却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将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使得该厂当年的报表得到了大大改观。如此作为,并非该化工厂一家所为,很多未发生实际业务的公司都通过债务重组进行利润调节,大搞盈余管理,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2006的债务重组准则没有将这种情况进行规避,债务重组准则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是否又会回到起点?
2 债务重组准则的演变
2.1 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首次颁布
早在1998年,我国第一次颁布了债务重组准则,这一准则首次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除此之外,规定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这一系列的规定在当时有利于我国债务重组活动的规范以及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处于起步阶段,资产价格信息体系不够健全,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大部分的经营主体在进行债务重组时获得资产公允价值的难度很高,公允价值计量存在较高的主观成分。一部分多年持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将债务重组作为利器,把公允价值作为盾牌,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大做文章,让企业由亏损变盈利,最终实现保牌配股的目的,甚至成为一些处于危险境地的公司的救命稻草。
2.2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首次修订
债务重组准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在2001年我国的财政部针对债务重组准则首次进行修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变。首先是债务人需要把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其次,让账面价值成为企业核算以及入账的根据。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计入营业外收入,这一点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对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实现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以监管为目的的准则修订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无法从本质上减少经营主体通过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把握。债务人可以通过资本公积实现经营亏损的弥补,利用资本公积进行结转,最后使得资产虚列。中国企业所操作的债务重组活动,大部分债权人都实行退步,债务账面价值大都高于抵债资产的价值,因此中间存在诸多水分。一部分相关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活动实现内部整合,将重组收益列入资本公积,提升了企业的资本水平,债权人把重组损失列入损益,降低当期利润,减低了所得税。所以,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是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2.3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再次修订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再次进行了修订,针对债务重组收益避开利润表进入债务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了本质的改变,这次修订与债务重组原则首次颁布时存在一些共性。首先,企業通过债务重组所获得的收益进入营业外收入。其次,将公允价值作为了计量的依据。针对企业收入的构成,债务重组收益按照常理应该一次性或者分时期列入利润中,资本公积存在资本的本质性,是企业所有者投资的构成。但是债务重组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并不是资本的增值部分,假如将这一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这就是对资本以及收益本质上的一种混淆。除此之外,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各项监管力度也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债务重组过程中对于公允价值引如更加谨慎,更能够有效的反映资产价值,对于可靠会计信息的提供是一种益处,让会计信息切实的为企业决策服务。
3 债务重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债务重组准则
2006年的债务重组准则修订有了本质性的更改,但是在债务重组准则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还有一部分的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进行利益的非正常变更,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粉饰。债务重组没有对活动对象的范围进行明晰的规定,这就让一些公司胡乱使用债务重组来实施盈余管理。针对所谓的财务困难以及让步的定义没有明确的界定。债务重组利得一次性归入当期损益,这就使得债务人当期利润大大增加,有效的调节企业利益。如此的作为更是不符企业经营业务权责发生原则。
3.2 债务重组准则应用环境
我国的经营企业大都是通过国有企业改制,存在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在进行债务重组的过程中,频繁出现不守原则的让步,对于企业利润提升有着很大的助力。当前,无论是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市场机制都不够完善,信息体制不健全,这就为公允价值确认留有漏洞。与此同时,一部分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约束,在利益的驱使下,借助公允价值进行利润的把弄,粉饰财务报表。
4 完善债务重组的相关措施
4.1 进一步完善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针对债务重组准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债务重组准则进行指导,完善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是首要事项。首先应该针对债务重组的对象以及范围做出更加明晰的界定,在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基础上,必须要将持续经营价值高于清算价值为前提,与此同时,对于货币资金时间价值应该考虑在内,更加注重实质,对于债权人应该进行实质性让步。除此之外,针对债务重组利得应该分期进行确认,符合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有效的避免当期损益的大幅度波动。最后,还需要对债务重组信息披露进行强化,提供给报表使用人员更实用的信息。
4.2 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
债务重组准则应用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撑。首先应该设置中介机构,虽然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并不能等同,却是市场价格缺失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建立不同级别的市场,可以有效的对资产客观价值进行优化。与此同时,健全资产信用评估体系,可以有效的避免公允价值变成企业操作利润的工具。除此之外,企业应该积极的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更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更高的认知层面去应用会计准则,需要更综合性的会计专业素质以及更高的职业道德操守水平。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参与人员,只有强化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够更好的避免利润操作现象的出现。
5 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市场日益复杂,债务重组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有着越来越高的意义。债务重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而是需要从企业治理、会计规范甚至立法等不同的方面共同努力。唯有这样,债务重组才能够更加有序的进行,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积极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现宗,杨红娟.新债务重组准则与盈余管理策略的转变--基于2011年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 [J].经济问题探索,2015,02.
[2]姬艳芳.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基于2010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5,02.
[3]王瑞红.试论公允价值—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5.
[4]谢海燕,王秀芬.规范企业关联交易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经济,2015,09.
[5]李建明,郭辉.营改增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J].山西财税周刊,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