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评教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及完善建议

来源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福建XX大学XX学院2020-2021学年学生课堂教学评价数据为依据,通过梳理学生评教的统计特征,透析学生评教制度倒逼教与学质量退化、教师优势在课堂中淡化、教学反馈与改进机制弱化等负面影响,针对这些负面影响的产生根源,从提高学生评教可信度、降低学生评教权重、提高评教结果的有效反馈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其他文献
教育领域的变革是政治与经济领域变革的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可分为“总体性社会”(1949~1978年)、“类市场社会”(1978~2001年)与“治理型社会”(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是否进行、如何进行教育分权变革和特定阶段中央政府解决政治经济问题的策略方式及主要考量因素相关.如何处理好政治、经济与教育三者关系始终是核心考验.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更好走向教育现代化,一切最终要回归到新中国诞生之初建立的制度安排,永远跟随并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事业的根本保证.
推动高校院系党建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高等教育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院系党组织是高校党建的“中场”,其政治核心作用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破解新时代高校院系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目标,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强化政治引领、完善治理体系、优化培训机制、尊重师生主体性等方面着力.
梅贻琦主政清华大学期间,其一手创建的清华工学院跃然成为当时国立大学中办学业绩最为突出的工学院.厘清梅贻琦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理论贡献,可以体认梅贻琦的高等工程教育思想是高屋建瓴的,是中国近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它既符合当时中国工业发展情况,一定程度上亦体现出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应可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推进“新工科”建设提供经验与启迪.
为了解医学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创新性的理解,对17名担任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研究生导师且具有3年以上经验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Nvivo 11.0软件进行文本的整理和分析.结果发现,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性体现在领域相关知识技能、创新人格特点、创新思维方式三个主题上,可采取一些措施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性.
新文科是新时代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技术是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社会动力,也是进行新文科改革的核心范畴.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意写作专业方向建设立足于“新文科”背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于新文科理念进行提升改造的重要环节,其价值意义和改革思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立足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回归;立足于对新经济、新业态的回应;立足于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相互衔接.
杜威的“教育无目论”并不意味着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相反,它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教育目的论思想体系,体现了杜威将教育目的与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和民主社会理念的过程观、经验观、手段方法观、民主观融为一体的独特思维.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进行再探,可进一步发掘在现实情境中所投射出的当代现实指向,包括关注学生主体,承认其具有无限可能性;在国家整体教育把控和具体教学场景中保持张力;在社会理想和个人追求之间寻求平衡.
红色文化资源载体形式较为丰富,既有物质实体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既有鲜明厚重的历史性,又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教育的优质资源.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是更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纲要”课程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客观要求.“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做好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纲要”课程教学的计划性,改革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实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专业知识不足、专业能力不强和专业情意不高.在振兴乡村教育的背景下,国家、地方、学校以及教师自身应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努力突破这种现实困境,最大限度地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通过分析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平台、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以适应“互联网+”战略行动为契机,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于“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化课程改革、践行产教融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扩大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构建“闭合式”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等措施,形成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要有主体意识,成为劳动教育践行者;要有公共规则意识,成为劳动教育规则守护者;要有公共奉献精神,成为劳动教育精神弘扬者.培育公共服务意识是实现新时代大学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为出发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要坚定方向、守土有责,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多方合力、协同培育,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