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实践中,我们通过观察、分析、综合,不难发现漠视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或简单粗暴,或任意拔高,学生莫辩一是,无所适从,他们的不良行为将得不到及时纠正。因此,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一、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集30年研究资料表明,儿童成就的大小明显差别不在智力,而在于其个性品质,且主要反映在儿童对自己所持的自尊心的程度。特尔曼的理论告诉我们,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尊与自信,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作为教育者要本着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原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对于那些管不住自己,经常做小动作,听课不专心的学生,我们更应真诚地关心他们,给予尊重与帮助和更多的关爱。如我班沈琳同学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两手从上课开始到结束从来不闲着。为了使她改掉这一不良习惯,在教学中我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要求和希望,请她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热情投入地表演课本剧,慢慢地她的小动作少了,上课的兴趣也提高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课习惯,端正了学习的态度。由此可见,人的行为及学习的结果都是通过强化而形成的,我们觉得任何学生已养成的不良习惯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帮助改进。
二、赏识成就,引导成功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的行为受着动机的支配,而动机又是随着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人们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源动力。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一旦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点滴进步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在班集体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做事常常心不在焉,缺乏耐心与自信心,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业不认真字迹潦草,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始终相信,在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希望进步,渴望向上发展的愿望。因此,批改这类学生的作业,要采取多鼓励,耐心予以指点,给予他们真诚的帮助,并建一帮一制度,请同学经常帮助其扫除学习障碍。对于他们的些许进步,要给予及时公开表扬,若其成绩下降、灰心失意时,也不要一味批评指责,要个别谈心,充分给予信心与力量。由于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走向成功便指日可待。
三、营造民主氛围,是重要的外部条件
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使他们从被动受制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在精神尽量释放的前提下,自觉地认识到作为主体的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确立目标,主动、自主地实现全面发展。作为班主任凭籍其学识才能、爱心和经验,帮助和教育学生成长,促其全面发展,对每位学生都怀有爱心并寄予希望。爱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一旦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便会以更积极、更健康的自我意识,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通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来对待教师。一旦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有情感的沟通,教师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取而代之的是:老师是值得亲近、依赖的人,这就为学生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在班集体中用多种方法表达教师的爱,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可或缺的条件。如创造好人好事人人夸、不良现象一起抓的氛围,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班会、队会、晨会等,为扭转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创设情境。或为小干部打分,向行为规范标兵学习,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寻找自身缺点和不足,改掉自身不良习惯,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讨论活动,使这些活动在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下充分展开,形成个体对某些问题的正确认识,进一步达成共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启发诱导,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环境因素和创造良好的契机,才能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还要充分利用班级的教室文化建设,开设我成长我快乐、每日名言、学习乐园等,开设丰富的评比内容,如: 本周的文明之星、学习之星、智慧之星、劳动之星、环保小卫士等等,使学生置身道德环境之中,产生需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作出自我道德评价,从而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信念,使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
总之,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与过程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遵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与规律,只有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才能受学生欢迎,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和行为。
一、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集30年研究资料表明,儿童成就的大小明显差别不在智力,而在于其个性品质,且主要反映在儿童对自己所持的自尊心的程度。特尔曼的理论告诉我们,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尊与自信,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作为教育者要本着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原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对于那些管不住自己,经常做小动作,听课不专心的学生,我们更应真诚地关心他们,给予尊重与帮助和更多的关爱。如我班沈琳同学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两手从上课开始到结束从来不闲着。为了使她改掉这一不良习惯,在教学中我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要求和希望,请她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热情投入地表演课本剧,慢慢地她的小动作少了,上课的兴趣也提高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课习惯,端正了学习的态度。由此可见,人的行为及学习的结果都是通过强化而形成的,我们觉得任何学生已养成的不良习惯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帮助改进。
二、赏识成就,引导成功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的行为受着动机的支配,而动机又是随着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人们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源动力。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一旦发现学生的长处和点滴进步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在班集体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做事常常心不在焉,缺乏耐心与自信心,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业不认真字迹潦草,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始终相信,在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希望进步,渴望向上发展的愿望。因此,批改这类学生的作业,要采取多鼓励,耐心予以指点,给予他们真诚的帮助,并建一帮一制度,请同学经常帮助其扫除学习障碍。对于他们的些许进步,要给予及时公开表扬,若其成绩下降、灰心失意时,也不要一味批评指责,要个别谈心,充分给予信心与力量。由于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走向成功便指日可待。
三、营造民主氛围,是重要的外部条件
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使他们从被动受制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在精神尽量释放的前提下,自觉地认识到作为主体的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确立目标,主动、自主地实现全面发展。作为班主任凭籍其学识才能、爱心和经验,帮助和教育学生成长,促其全面发展,对每位学生都怀有爱心并寄予希望。爱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一旦理解了教师的良苦用心,便会以更积极、更健康的自我意识,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在心理上从来不是单向流动的。在这个流通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态度,一经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态度来对待教师。一旦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有情感的沟通,教师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取而代之的是:老师是值得亲近、依赖的人,这就为学生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在班集体中用多种方法表达教师的爱,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可或缺的条件。如创造好人好事人人夸、不良现象一起抓的氛围,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班会、队会、晨会等,为扭转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创设情境。或为小干部打分,向行为规范标兵学习,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寻找自身缺点和不足,改掉自身不良习惯,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讨论活动,使这些活动在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下充分展开,形成个体对某些问题的正确认识,进一步达成共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启发诱导,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环境因素和创造良好的契机,才能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还要充分利用班级的教室文化建设,开设我成长我快乐、每日名言、学习乐园等,开设丰富的评比内容,如: 本周的文明之星、学习之星、智慧之星、劳动之星、环保小卫士等等,使学生置身道德环境之中,产生需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作出自我道德评价,从而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信念,使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
总之,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与过程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遵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与规律,只有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教师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才能受学生欢迎,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