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正文绘本的教学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文兼备、以图为叙事主体的正文绘本,用图示的方式说明教材内容或活动形式,已成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二语言。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把正文绘本当成看图说话、讲故事的素材,绘本教学浅尝辄止。事实上,教师应抓住细节,填补绘本留白;联系生活,融合已有经验;适度拓展,丰厚绘本内涵;丰富形式,增强课堂趣味,力求将正文绘本的教学效度最大化,在其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丰盈学生的道德情感,实现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正文绘本;细节;教学效度
  绘本式表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设计的一大特点。根据绘本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正文绘本(此绘本出现在教材正文的栏目中)和副版绘本(此绘本出现在教材页面底部三分之一处)。图文兼备、以图为叙事主体的正文绘本,通过图示的方式说明教材内容或活动形式,已成为教材的第二语言。
  综观课堂的正文绘本教学,不少教师对正文绘本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上成了看图说话式的口语交际课,有的则将其当作故事,一讲而过,遗漏了其中蕴含的道德生长点,导致课堂教学浮于表面。事实上,教师应对教材中的正文绘本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合理的加工,将教材中正文绘本的教学效度最大化。以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不乱扔》一课中“不只是为了干净”的绘本为例,教师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绘本教学。
  一、抓住细节,填补绘本留白
  正文绘本中,常常隐藏着许多细节,而这些细节正是理解故事内涵的关键所在。如正文绘本图示中经常会出现“?”“……”等符号,就是编者设定的留白。这些留白可以使绘本所要表达的意思溢于画面之外,从而延伸或扩展文字和画面的叙事空间,使绘本更富感染力。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并解读正文绘本中的细节,充分挖掘其中的道德与价值内涵,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深化学习主题。
  如《我们不乱扔》一课“不只是为了干净”栏目的正文绘本教学中,有一处是“回校的时间到了,小伙伴叫王勇离开,王勇站在大家吃午餐的地方,产生了一个问号”(如图1)。教师紧紧围绕这一“?”,在此留白处进行了教学:“小朋友们,你觉得这时王勇的脑海里可能在想什么?此时你会怎么办?”学生同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有学生说:“王勇可能在想这些垃圾怎么办。”有的说:“王勇在犹豫是留下来收拾垃圾还是直接去跟大家会合。”……最后教师小结:“王勇心中好像有两个小人在吵架:想走是因为垃圾不是他一个人扔的,况且小伙伴们都已经走了;不能走是因为‘把游玩后制造的垃圾带走’是一种责任。那么王勇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决定呢?我们接着往下读故事。”
  上述正文绘本中呈现的是“道德两难”问题,即学生道德的模糊点。事实上,这样的模糊点正是教学的关键点。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将这一细节放大、凸显,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以暴露道德认知的模糊点,而后引导学生在深度的思辨中,丰富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二、联系生活,融合已有经验
  正文绘本呈现的情境往往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教学中,教师要让绘本故事成为连接学生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从对“故事中的他”进行旁观评判,到对“生活中的我”进行道德警醒,进而实现从反观“绘本生活”到自省“真实生活”的道德促进。图2表明王勇选择留下来收拾垃圾,教学过程如下。
  师:经过一番思考,王勇蹲了下来,捡起了别人丢的垃圾。一些同学看见了,也跑回来,跟王勇一起收拾地上的垃圾。故事听到这,你支持谁的做法?为什么?
  生:我支持王勇的做法。
  师小结:王勇不但有环保意识,还敢于劝阻别人的不文明行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讲文明,不乱扔。我们为王勇点个赞。
  师:你身边是不是也有像王勇这样的小伙伴呢?你要为谁点赞?他有什么样的文明行为?请想一想,并且向大家夸一夸你的小伙伴。
  学生举例夸奖自己的小伙伴。
  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文明行为,却能影响周围的人。文明,从点滴做起。
  (板书:文明)
  师:(出示教室、学校、小区图片)在教室、校园、小区里,如果你见到地上有纸屑,不是你扔的,你会不会捡?
  生:我会捡。因为讲文明、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师:你们真棒,来,为自己点个赞!
  师总结: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走出校园,是社区、城市的主人。我们要发挥主人翁精神,保护环境,讲文明。
  (板书:责任)
  正文绘本中设计了许多蕴含道德辨析的内容,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绘本人物的内心,找寻自我,引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其道德自省。上述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为绘本中的王勇“点个赞”,再让他们寻找自己身边的“王勇”,为同伴点赞,最后为自己点个赞。可见,教学不应限于绘本本身,而要充分融入儿童的自我生活经验,强调引导儿童与绘本人物、班内同伴及现实生活进行多元对话,获得道德感悟,而后对自身行为产生引导作用。由此,学生真正认识到把垃圾整理好带走,不仅是为了干净,更是责任和文明的体现。
  三、适度拓展,丰厚绘本内涵
  绘本形式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厚。教师应紧扣绘本中设计的最佳导行之处,结合图示旁白语对其进行探讨、交流,挖掘其道德内涵,并结合道德点适度地进行补充与拓展,把绘本上厚、上实,提升道德行为的指导效度。
  如图3呈现了同学们扔垃圾的场景。教师结合此圖的编写意图,将其设计成“垃圾分类我知道” 的教学环节,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小朋友们,收拾垃圾后,应该怎么做呢?你们知道该怎么投放垃圾吗?(指名回答)
  2.老师这里有个视频,介绍了一些垃圾分类的知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生观看《垃圾分类知识》卡通版宣传视频)
  3.看了视频,你又知道了哪些知识?老师来考考大家,先来闯闯第一关(出示四个标志),说说这些标志分别代表什么垃圾。(生回答)
  4.再来闯闯第二关:给垃圾分类,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①六人一组,把信封中的“垃圾”送回它们各自的家,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正确。②组长负责把“垃圾贴”在展示板上的相应垃圾桶上,其他小朋友说说把垃圾送回哪个家。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5.抽2~3个小组上台展示合作成果,师生共同评议。
  6.师小结:现在你们已经把所有垃圾准确地投进垃圾桶了,真棒,把掌声送给自己!学会了垃圾分类,我们一定要带动家人一起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行动之中。
  上述片段中,教师利用正文绘本中的最后一幅图片,从学习目标和绘本设计的意图入手,引导学生准确、深刻地读图。利用“应该放在哪里呢”导行式旁白语、垃圾分类视频和闯关体验游戏,教师对绘本内容进行了深度探究和适度拓展,使深奥的道理具体化,简单的画面丰富化,有效的导行无痕化。学生在模拟体验中学会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并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四、丰富形式,增强课堂趣味
  教材中的正文绘本以静态呈现,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看故事或者听故事的层面上,而应引导学生走入绘本。如开展角色扮演、想象创编等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和绘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让学生充分体验角色的情感和内涵,帮助角色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在角色表演中重构认知,明理导行。
  如教学图4的内容时,教师做了如下处理:中午,大家都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拿出来,跟同学分享,美滋滋地围坐在一起吃。和王勇坐在一起的李明同学,一边吃面包一边喝饮料,把包装袋和饮料瓶随手一扔后,又剥开香蕉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王勇看见了,马上劝阻他:“你应该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可是李明却说:“不用,就扔在这儿,吃完再说!”
  听到李明这么说,王勇该怎么劝说?李明又会怎么说?请两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场景。(学生同桌试演——上台表演)
  预设1:垃圾桶离得太远了,先扔地上再说吧!
  追问:李明为什么不愿意捡垃圾? (提炼道德点“责任”)
  预设2:别人都扔,我们扔也没关系。
  追问:李明为什么不愿意捡垃圾? (提炼道德点“文明”)
  预设3:公园里会有环卫工人来打扫,不需要我们捡。
  追问:你听出李明为什么不愿意捡垃圾了吗?那你要怎么劝他呢?
  师小结:生活中偶然间的不注意就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破坏,这样的行为是不负责、不文明的。我们应该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教材中的正文绘本充满故事性、情节性,呈现的道德问题可以引发学生不同的见解。借助角色表演这一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学绘本,能够巧妙地引发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活跃学生的道德思维,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当了一回“小演员”,通过追问,教师推波助澜,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表演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难发现,教材中的正文绘本不同于独立连续排列故事场景的副版绘本,它往往以主题情境图的形式呈现,故事主线并不是很明朗。教师需要穿针引线,将其编成一个连贯的故事。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给绘本配上声音,并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正文绘本。由此,简单的画面变得立体饱满,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可感,复杂的道理也变得浅显易懂。
  如在教学“不只是为了干净”这一正文绘本时,教师就借助绘本中的六张图片,创设了王勇和同学们去公园秋游的情境,化零为整,把六幅图片串联起来,创编成一个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領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故事。学生和故事中的王勇一起欢笑,一起烦恼,经历了一场真实、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刻感悟到保护环境、洁净家园的重要性。此外,将绘本制成微视频来展开教学,能够赋予正文绘本生命的气息,让平面化的绘本故事立体化。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情感得到升华,感悟得到深化,课堂充满童趣、愉悦、灵动。
  总体而言,在正文绘本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儿童的视角呈现绘本,巧妙趣化其形式,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其细节,充分挖掘其内涵,使正文绘本更富张力、活力、魅力。
  参考文献:
  [1]冯林军.用副版绘本引领学生过更好的道德生活:《道德与法治》副版绘本使用策略探微[J].中小学德育,2019(2).
  [2]王彤.用好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绘本元素[J].江苏教育,2018(10).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中心小学   312369)
其他文献
【摘 要】Start to read板块是PEP英语三年级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为了改变教师把该板块简单处理成作业练习课的现状,教师应巧用图片,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图、读文、表达,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PEP;小学英语;Start to read;情境;表达  在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下两册课本中,每单元都设计了Start to read板块,作为阅读启蒙内容。三
《道德与法治》教材针对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有意将公共意识的培养作为低段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聚焦认知盲点,开展主题教学,帮助学生厘清共有物品、共有场域、共有事件这三个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渗透公共意识,提升学生的德性.
【摘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对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师借助对话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这三力评价维度,可有效掌握学生论证活动中的思考历程,并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论证能力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论证能力;三力评价  论证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思维实践,而科学论证是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的论证,是学生形成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科学教育界普遍认为的科学论证能
“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实物建立表象,然后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空间操作,再观察实物验证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逐渐形成。  【活动准备】  1.人员分工。4人一组,抽签确定角色,角色分别为组长、汇报员、联系员和记录员。  2.学具准备。每组一张方桌,小组成员围坐在桌子的四个不同方位;每张桌子上放一个玩具熊猫,玩具熊猫的正面正对着其中的一个同学。  
期刊
“深度”一词随着“深度学习”概念的普及,已成为数学教师使用的高频词.“深度”在词典中的释义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②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③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人们在不同情境中对“深度”有不同的理解.
期刊
草稿纸是小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帮手.对草稿纸使用现状进行观察,教师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不善于使用草稿纸.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后,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打草稿的意识、规范学生打草稿的方法、重视学生打草稿的习惯等方面提出培养学生草稿纸使用习惯的策略.实践证明,根据学生对草稿纸的使用需求,可以对草稿纸的设计进行微改进,并通过分区安排、加方格纸底色等方式,提升学生使用草稿纸的频率与效率.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形式,过程跨度较长,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多次“反思总结课”的实践,教师提炼出四项有效策略:整理资源履历,点燃高阶思维火花;建立树形结构,渗透高阶思维方法;实施操作序列,锻炼高阶思维能力;外化认知过程,丰富高阶思维成果,由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反思;高阶思维  思维是人发展的
【摘 要】促进小学科学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加快其专业化成长进程是小学科学教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某区35周岁以下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该教师群体普遍存在学历高但专业程度不高,个性强但成长内驱力不足,有热情但缺乏专业引领等问题。经实践与探索,教研团队总结出以工作室为基地、以项目式学习为引擎(即“一室一式”)的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培养途径。实践表明,“一室一式”培养方式对教
为促进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参与,培智学校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三个维度对课堂进行全面的优化设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二元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设计等途径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循证策略、综合实施策略优化教学,使教学环境结构化、感官环境适配化、同伴示范便利化,让教学环境全过程式地支持学生的生活适应学习.由此形成的“全支持课堂”能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健康成长.
摘 要:“非指示性”是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非指示性”课堂教学有十大准则,即要求发挥两个作用,体现两个要求,落实两个操作,实现两个目标,树立两个意识,追求两个境界,转换两个方式,杜绝两个现象,塑造两个形象,形成两种管理。它们都是对已有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纠正,可以帮助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学,也避免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  关键词:“非指示性”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