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孩子胆儿挺大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荷兰人看来,正确引导孩子直面恐惧,不仅能解决孩子心中恐惧的根源,也能让孩子建立识别和面对的意识,从而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不一味地选择逃避。
  荷兰人对待恐惧、伤痛和死亡的态度,简单地说,就是“直接面对,彻底承受”,几乎没有“善意的隐瞒或谎言”这样的说法。比如,在中国,如果一个老年人被诊断为癌症,那么医生一般会先告知其家属,而不会告诉当事人,但在荷兰,只要当事人是神志清醒的,医生都会直接与当事人交流,再由病人自己决定是否要告诉家属。
  对待孩子,荷兰父母也如此。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权利过滤信息,去决定哪些是孩子该知道的,哪些是不该知道的。当孩子感到害怕时,他们不会说:“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呢。”他们认为,这句话是一种没有长远价值的安慰和逃避,孩子只会得到暂时的慰藉,却无法解决心中恐惧的根源。
  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讨论恐惧,将恐惧肢解,细化地提出“ 不要怕”的具体解决方案,让孩子建立识别和面对的意识,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
  当孩子问起爸爸,
  她只重复强调“去世了”
  在荷兰,无论孩子多小,父母都不会向孩子隐瞒家庭重大变故的信息。孩子的亲人去世了,家长就明确地告知什么是“死亡”,不会撒谎说去出差了,出远门了等等。而父母离婚了、谁生病了,也会直接告知孩子,并解释是怎么回事。
  我的先生是荷兰人。他公司里的一个员工叫桑德拉,她先生在儿子Dirk只有4岁的时候出车祸骤然离世。
  当天,她把Dirk从学校接回家,就对孩子直说了:“爸爸死了!今天爸爸骑摩托车的时候出了事故,他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从今天起,只有妈妈和你了,爸爸再也不会回家了。从明天起,我们还要处理很多事情,比如爸爸的葬礼。我们的生活在短时间内会有些改变,比如你这几天暂时不会去上学;有可能你会看到妈妈哭,还有很多家人会哭,我尽量做到不大哭,但是有很多东西会和以前不一样了。”
  Dirk似懂非懂,问:“那我过五岁生日的时候,爸爸会不会来呢?”桑德拉红着眼睛说:“不会了,因为爸爸死了,爸爸再也不会出现在你任何一次生日的派对上了。”Dirk大哭,桑德拉搂着他说:“宝贝,妈妈也很难接受和相信,可这件事的确发生了,我们只有一起面对。”
  Dirk参加了爸爸的葬礼,给爸爸的棺材上撒土说“再见”。可是因为他太小了,之后还是经常问起为什么爸爸不在,桑德拉每次都重复强调“爸爸去世了”。我看不下去,觉得这种方式太残酷了,劝她不要太直接。可我先生非常赞同桑德拉的做法,说必须要反复重申概念,让Dirk真正明白什么是亲人的亡故,这样对他有好处。因为他的生活已经决定了他必须比其他孩子要更早地了解死亡,他应该尽快学会接受。
  大概在4个月后,Dirk总算接受了父亲离开的事实,并学会了如何与这个事实相处。
  桑德拉每周都会在亡夫遗像前的花瓶里插上一束白玫瑰,而Dirk每天都会给花瓶里的白玫瑰换水。他会拍着心口说:“爸爸去世了,就算爸爸再也不能来看我,我还是会永远想他。奶奶说了,我们要习惯在没有爸爸的时候也要快乐地生活。”
  现在,Dirk已经9岁了,爱好跆拳道和弹钢琴,和妈妈还有继父及妹妹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他依然每天给爸爸遗像前的花瓶换水,生日的时候,还会在遗像前多点一支白蜡烛。
  “绝不能说他可怜”
  在这种“直面伤痛”的文化里,“受伤”便不再是孩子们撒娇的理由。若孩子的伤痛和挫折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外因造成的,大家都会关爱、支持,一起面对,想办法改善,那个凝聚力的正能量之强,特别让人感动。若孩子的伤痛,是自己不守规矩造成的,家长几乎不同情,也不表现心疼,而是非常“狠心”地让孩子反省,接受教训及彻底承受后果。
  去年,有段时间为了迎接巴西世界杯,我先生家族里的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把房子装饰成了橙色。先生10岁的外甥Armin的任务是剪橙色的彩带,结果他不专心,抬头看电视,一下子就把左手大拇指顶端的肉剪掉了,鲜血奔涌。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了伤口,并带他去医院包扎。他很坚强,没有哭。医生说,这几天会痛,在之后的两周他的大拇指会逐渐愈合,可指尖的麻木感会持续大概6至8周。
  回家后,他坐着休息,大家也没有特别关注他,继续装饰房子。我帮他倒了杯水,喂他喝,他妈妈马上过来说:“他要喝水你让他自己倒,不要喂他喝,让他自己想办法。”说完又回头对着他说:“你只是大拇指受了伤,你的手还可以活动,医生说了你这个伤痛要持续6到8周,在以后的这段时间你要学会忍着不方便自理生活。”
  我不忍心,说了句:“算了,Armin好可怜!”听了这句话,以他爸爸为代表的全家人都炸开锅了:“他有什么可怜的?从他七岁开始使用剪刀,我们就反复告诫他用剪刀时要专心,如果不专心会有什么危险。他今天沒有按学到的去做事,边剪边看电视,伤了自己,只能说他不够聪明、不守规矩,绝不能说他可怜。”
  于是,之后吃晚饭、漱口、洗澡(他带了个橡皮手套自己洗)、睡觉,他都自己应付。临睡前,他和我们亲吻道晚安,然后对他父母说:“爸爸、妈妈,我记住了,以后再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
  他睡了之后,他父母才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了对儿子的关切,除了拿着医生开的药膏反复研究外,还不断问我中医有没有什么草药对皮肤恢复有帮助。
  给孩子“磨难”的机会就在身边
  我们中国的父母喜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孩子过滤痛苦、筛选信息,希望尽可能地让孩子一路坦顺,避免磨难,结果导致孩子缺少学习挫折之后如何修正自己的机会,成年后的道路因此显得更加艰难。
  一些父母在孩子渐渐长大后,意识到其性格“软弱、退缩”的部分,才开始刻意制造机会,比如送其去夏令营磨练等,希望孩子能马上变得坚强,有勇气面对挫折,结果却往往不理想。
  其实,磨难不用刻意营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他对某件事、某个事物、某个人等产生恐惧心理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其直面的意识了。家长和孩子都一起真实面对,分享和学习承受它的过程就行。
  的确,直面和接受伤痛需要很大勇气,甚至连拿出这份勇气都需要一个磕磕绊绊的过程。但正因如此,我们何不将这份勇气提前献给孩子,让他知道,不要羡慕别人的幸运,不用懊恼自己的遭遇,遇到什么,就稳稳地接住,全力承受。选择坚强,但不用逞强,要有直面的态度和寻求帮助的准备。
其他文献
叶倾城  作家,著有《优雅地低于爱情》、《原配》等长篇小说。  不仅父母会对孩子们的择偶事宜操碎了心,翅膀长硬了的子女们也会对父母的老来伴挑三拣四。  “完美的爱情”、“理想的婚姻”,无论哪一辈,其实都做不到吧。  一个大二的女孩,暑假回家从父亲手机里发现了蛛丝马迹。前思后想后准备跟父亲摊牌,质问他为何这么做,逼他悔改。  我冷冷地说:“婚外情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找乐子的,一种动真的。前者当然皆大
期刊
高晓松第一次和老狼见面,看到老狼领着一个漂亮姑娘走了过来。  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老狼身边还是当初那个姑娘。  “老狼”是她给我命名的  说起我们的恋爱,正如潘茜最喜欢的那句歌词一样:“久违的事,想起来总是甜的。”  我和潘茜是北京八中的校友,她是我的学妹。我认识她是在1986年,那时,她是学校小有名气的文艺骨干,北京八中的校歌就是她作曲的。  追她的男生很多,我是其中一个。为了吸引她的眼球,我苦
期刊
90天,28个国家,60余座城市,被一场严重车祸摧毁的刘燚,在父母的悉心陪伴下,用穷游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与死神拔河  2009年7月6日,对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即将毕业的我来说,本应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可就在当晚,我被一辆大货车压在了车下。  醒来时,我看到妈妈大声哭泣着不停地请求医生,求他一定要将我救活。一旁的爸爸穿着蓝色的T恤,后背已被汗水浸透。害怕失去我的他,在十几层楼的医院爬上爬下办
期刊
老妈抠了一辈子,但该“大度”的时候,她也绝不小气。  勤俭持家的好妈妈  都要结婚了,我和老妈又吵了一架。  说来也怪我,不知脑子里哪根筋搭错了,将买给宠物狗贝贝的小夹克随手扔到了客厅。更找抽的是,购物发票也裹在其中。  看到一件狗狗的夹克就花了五十元,老妈眼珠子简直要掉出来了:“你疯啦,买这么贵的衣服给贝贝!”不等我狡辩,又一阵风似的跑进卧室,将一件补成万国旗一样的内裤抓出来:“你老娘的待遇还不
期刊
我们有355个共同爱好、355个灵魂的共振频道,可这无济于事。  共振始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发生的物理反应,再强烈,也无法让彼此融合。  不需要爱情的人  遇见夏小姐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这件事情。  我们是在豆瓣上认识的,在一个帖子里聊了几句,我点开她的个人主页,然后发现我们竟然有219个共同爱好。我惊呆了,然后毫不犹豫给她发了豆邮:“注意看签名档,注意看共同爱好。”  之后,顺理成章就聊上了,
期刊
哥哥有先天性心脏病,爸妈于是生下了妹妹,两兄妹的人生虽然不同,却都感到拥有彼此是最大的幸福。  我有一个妹妹  朋友有次问我,有个亲妹妹是怎样的体验?  我仔细想了想后回答,有个妹妹应该是幸福的。  我從生下来就被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医生说能活过10岁就挺不错,活到30岁那更是大幸。所以虽说是计生最严厉的时代,并且爸爸还是公务员,依旧想办法再要了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妹妹,比我小5岁。  幼时开始明白
期刊
那些所谓的打扰,其实只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大妈高亢的热情劲和超出陌生人之间的关怀让我很不适应,日子久了,我却开始『享受』起这种热情来了。  我的对门,住着一位北京大妈,目测有70多歲,据说还是旗人。平日里很少接触,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于是跟对门大妈多多少少有过几次对话。大妈热情又善良,这让我很不适应。可我确信一点,大妈是个好人。  刚搬来的那天,我正扛着箱子上楼,大妈突然截住我说:“呦,
期刊
魔方,一个看似练习耐心的小玩具,却暗藏门道,没有超强的专注力、理解力、记忆力无法成为个中高手。而年仅9岁的厦门小子阙剑宇,已站在魔方界的金字塔尖。  穿着卡通蓝色卫衣,身背双肩书包,拿着绿色小方凳,9岁的他从容不迫地走上央视《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评委周立波存疑地打量着他:“你要表演什么?”“魔方。”他淡定回答,随后的5分钟,阙剑宇震惊全场。  两个被打乱的三阶魔方,一个在小小的手
期刊
父母适时地运用幽默,不仅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还能把原本与子女愈演愈烈的矛盾,轻而易举地化解。  我从没把自己和“幽默”这两个字连起来过,尤其是为人母以后,我总是考虑过多、要求完美,因此常常陷入焦虑,失去理智。我为自己找借口:我已经够忙了,不想再要求自己有多幽默。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个由美国心理专家组织的家长沙龙。专家要求我们在座的各位,展现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自己贪玩、搞笑、幽
期刊
妈妈们在家庭教育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将陪伴时间等同于陪伴质量。  很多职场妈妈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而愧疚,她们认为:只有为了孩子辞职当全职妈妈,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其实,这样只重视了陪伴时间的长短而忽略了陪伴的质量,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质量的陪伴不是取决于妈妈,而是取决于家庭中是否有稳定的教育者。除了妈妈、爸爸以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可以胜任教育者的工作。我们这代人,从小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