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国际化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 培,1960年7月生于北京,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1984年起历任北京工业大学团委宣传部长、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1994年10月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2006年11月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2010年4月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至今。同时还担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公共关系专业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创造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出版专著多部,主持教育部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多项,并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
  中国高等教育在异彩纷呈又充满挑战的21世纪刚刚走过第一个10年,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外部竞争和内部变革的大情势下,各高校都在审视学校的历史与现状,明晰定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又将做何思考和探索?为此,记者采访了该校党委书记冯培。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学校的学科层次提升遭遇政策性瓶颈;办学空间拓展遭遇布局性障碍;学校发展方向面临竞争性挑战。请问,在如此情势下,学校如何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
  冯培:确实,和其他学校的党代会报告不同,我们学校的第七次党代会报告用较多的篇幅特别强调了学校现在面临的三个问题。为什么呢?首先,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其次,就像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二外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创立的学校,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过去拥有的跟现在拥有的不能够简单地等同。任何一所学校现在拥有的也不等于永远拥有。倘若在一所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不注意到自身办学定位的问题,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落伍。所以在这种危机意识下,党代会工作报告突出强调了学校面临的问题,通过校领导班子反复的研讨,问题主要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的学科层次提升遭遇政策性瓶颈。二外不是博士授权单位。在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在北京地区,一所没有博士授权点的学校很难吸引高端人才,没有高端人才,学校就很难培养、打造出好的师资,形成高端的科研成果。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在2020年之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高校不再增设新的博士点,因此这个现状目前无法突破。
  二是办学空间拓展遭遇布局性障碍。学校现有校园面积为320亩,南北方向是京通快速和长安街延长线,西面是中国传媒大学,东边是一家生化制品研究所,所以校园不可能再向四周扩展。而且校园里还有两列家属宿舍,真正教学用地只有中间这200多亩。狭小的空间,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可能也会产生限制。
  三是学校发展方向面临竞争性挑战。虽然学校的语言学科是优势学科,但各大高校基本都有外语学科,甚至不少“211”院校也有小语种学科,所以竞争性挑战对学校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全国高校里,学校旅游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包括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规模都是居于全国前列的。但在国家把旅游作为战略支柱产业的今天,许多综合类院校都开设了旅游学科。这时,二外倘若不能清晰地确定办学定位,学校就很难发展。基于此,学校遵循三个基本理念确定办学定位:首先,是使学校的历史传承和现在的社会需求形成对接。其次,是使学校的区域优势和学科弱势之间形成互补。坦率地讲,和其他京外高校相比,学校具有区位优势和学科强势。但与其他京内市属高校相比,二外的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是弱势。那么如何使区域优势与学科弱势之间形成互补,是在确立办学定位上需要考虑的。最后,就是如何使学校发展与学科建设形成特色。只有学科建设按照学校的总体目标去形成一种整合,各学科之间才能相互支撑,才可能构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色。
  依据学校历史传承,我们在召开第七次党代会时提出:以面向国际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为统领,提升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的学科建设特色,彰显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既是学校的发展定位,也是学校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愿景。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学校提出了建设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国际化是其核心,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内容?
  冯培:在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我们确立了国际化、有特色和高满意度三个办学定位核心词;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则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化拓展、特色提升强化、人本优质服务”三大发展战略,这三者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
  首先,国际化拓展战略是特色提升强化战略的内涵,也是形成人本优质服务战略的支撑。也就是说,学校的特色是用包括理念、课程、氛围、队伍结构的国际化为标志的。高满意度是靠具有国际意识和交往能力的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来构成的。
  其次,特色提升强化战略是国际化拓展战略的路径,也是搭建人本优质服务战略的平台。也就是说,国际化拓展战略要按照学校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科、专业、科研、师资建设、校园文化诸方面扎实推进。同时,特色提升强化战略必然也为人本优质服务战略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最后,人本优质服务战略是国际化拓展战略的保证,也是特色提升强化战略的目标。国际化拓展战略的实施,既是为了人,也必须依靠人。而只有具备优良的教学基础和坚实科研能力的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才能真正与国际水准接轨。同样,特色提升强化战略也是为了人。只有学校的师生有特色,学校整体才能有特色。
  为了实施国际化拓展战略,学校确立了四个工程:一是国际素养人才培养工程,二是国际视野的科研涵育工程,三是国际交流的水平提升工程,四是“留学二外”拓展深化工程。围绕国际化这个核心,学校在不停地内省,实际上这四个工程的确立,也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提供了在国际文化交流总目标下的一个展示平台。
  记者:在学校校园网上我们看到,在历时近一年的学校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1,000教职工建言献策,10,000学生共同参与”,如此长时间、大规模、全校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大讨论足见其分量,请问在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何创新?如何体现并实施国际化拓展战略?   冯培:今年上半年,学校已经完成了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该方案执行期为4年。尽管我们在教学计划修订伊始就明确:本轮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国际化程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客观上说,这个文本只是我们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开始,而不是终结。它需要学校各教学单位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的4年里,不断地完善、与时俱进地修改方案。我们的方案突出了二外的特色。我们强调:一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基本理念。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课程中应该包含学生国际态度的形成、国际意识的养成以及国际活动能力的具备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培养方案的国际化程度。方案中,我们尝试开展国际联合教学,使用国际网络远程教学方式;实施国内外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和暑期学生海外交流等项目,积极搭建国际化人才境外培养平台。到2015年,力争使80%以上的外语类专业学生、30%以上的非外语类专业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至少有一次海外学习、实践的经历。
  在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中制定完成的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凸显了“国际化”的要求,主要体现为:11个外语类专业中,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非外语类专业中,仍然保持了2008版培养方案中“准英语专业”的英语课时量,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外语优势;鼓励非外语类专业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开设双语课程和全外语课程。目前,全校共有双语课程92门。
  同时,着手实施国际化社会实践计划。一方面,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和涉外行业的合作,在国内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努力拓展学生国外(境外)实习渠道,组织基础较好的院(系)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国际化社会实践平台。对于在校生的出国(出境)学习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国外(境外)进修、实践,既认可为相应的课堂学习学分,还同时认可为专业实习学分。
  另外,学校积极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共享及评估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国际交流资源,打破原有“谁的项目谁使用”的模式,把各院(系)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向全校学生开放,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开展学生海外留学成果跟踪工作,建立海外留学生资料库,追踪海外学习经历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效果。学校还建立了二级院(系)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成绩评优制度,加强对二级院(系)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支持和指导力度。此外,学校在北京市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正在积极地筹措与国外一所高水平的大学进行充分合作,组建一所中外学历互认的非独立法人的二级国际学院。以全新的教育体系和格局,加大学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特色。
  记者: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标识。请问学校在这方面有何举措?
  冯培:正如您所说的,我们深知,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单凭自身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是不够的。意识到这一点,学校积极主动争取和整合多方面资源,搭建面向国际领域研究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平台。两年来,学校除获批教育部“阿拉伯研究中心”这一具有标志性的区域研究基地外,还先后与国家旅游局共同组建了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与文化部共同组建了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翻译协会共同组建了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与国家外文局共同组建了全球舆情与受众研究基地等一批类型多元化的开放平台,这些平台正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多学科国际比较研究和区域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校为鼓励教师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学术,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的历史使命,设立了“翻译文库出版基金”;创立科研成果发布会机制,举办了《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外交的文化阐释》等多场系列专著发布会,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此外,学校还通过积极承担和举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如“国际普世对话学会(ISUD)第八届世界大会”“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国际学术沙龙”等高端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中国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扩大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提升学校的学术交流层次。
  记者:二外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有着一定的优势,学校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在服务国家与城市战略中发展自己?
  冯培:传统的外语院校如何在“中国文化走出去”领域发挥作用,我觉得应该从学校自身发展与服务于国家战略两方面考虑。
  从自身发展来说,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国际化的专业需求,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在师资培养方面,将继续分期分批地派遣教师赴海外研修、培训;在改善师资结构上,大量引进具有海归背景的教师,目前全校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或背景的教师已达70%;面向全球招聘更高端的人才,在“十二五”期间,学校还将每年聘请20名左右海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授课访学。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在国内的学术活动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以及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权。三是探索面向服务于旅游业的中外合资办学。四是大力提升教师以及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国际化首先是要让管理的理念国际化,理念国际化在于管理队伍的国际化。从2010年到现在,学校通过中层干部的重新聘任,更多地鼓励教师进入学校管理层就是希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借鉴比较新的教育理念来改善管理者的思维,同时学校也希望经过管理岗位的专业化历练后,教师回到学院中能更好地引领科研团队。五是要拓展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巩固境外培训机制。我认为,不管是管理干部还是教师,只有当我们能够在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平台上站得住脚时,学校的国际化目标才可能最终实现。
  从服务于国家战略方面,学校正在着手推进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继续拓展亚洲国家尤其是韩国和日本的招生渠道,与国外大学形成实际上的“1 3”培养模式;二是服务好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推进孔子学院在新兴发展中国家建设的新进展,提高现有孔子学院的办学水平,筹措第五所孔子学院的建设。三是继续强力构建全英文授课课程和学历项目建设的激励体系。四是发挥二外对外汉语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完善与北航、北理工等高校共同开展的本科生预科教育联合培养,在服务于北京国际化建设的同时,扩展和优化学校留学生的学历构成。
  总之,我们感到:在首都激烈的人才与高校竞争中,只有认真审慎地清晰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在基于外语类院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用国际化战略统领学科和专业建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原有的比较优势才有可能通过坚实的建设和不懈的努力,转化为被社会所认可的竞争优势。
  微访谈
  记者:您的兴趣爱好是?
  冯培:摄影。
  记者:您的业余生活如何安排?
  冯培:除了应邀参加会议和发言外,更新、完善教学课件是我主要的精力所在,业余生活中也喜欢看些历史战争题材的电视剧。
  记者:您了解老师、学生生活和困惑的渠道和方式是?
  冯培:有很多。学校建立了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制。我的办公室对二外师生都是敞开的。我吃饭基本都在学生食堂。我曾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反映问题的学生,以此监督问题的解决。E-mail、手机短信等也是我与师生沟通的方式。
  记者:对您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
  冯培:挺腰做人,躬身做事。
  记者:对您启发最大的一句教育名言是?
  冯培:师者,人之世范。
  记者:您崇敬的教育大家是?
  冯培:钱学森。
  记者:您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是?
  冯培:有个性、有自己独立思想且能够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的学生。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
  冯培:真正好的老师不是提供给学生一幅世界地图,而是给予学生指南针,让学生自己用脚去丈量这个世界。
  记者:您心目中最理想的书记是什么样的?
  冯培:学生喜爱的老师,教师认同的学者,员工身边的朋友。
  记者:您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冯培: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深刻变革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创新的步伐,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与此同时,“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也对首都高
刘木春,汉族,研究员,1951 年 1 月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1982 年 7 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纪委副书记兼校部机关总支书记、无线电电子系总支书记、校长办公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等。 1996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03年1月任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至今。他的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是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之一,由4个教工党支部和5个学生党支部组成,共有党员171人(其中教师党员28人,学生党员143人)。  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以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和师德水平为主线,以“党员激情奉献,教师敬业垂范,学生健康成长,院系和谐发展”为目标,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技创新
人才强教,人才兴教。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2005年6月,“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正式设立并开始组织实施。五年来,在北京市教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北京印刷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各项资助计划稳步实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学术创新团队,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工
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处在寻找语言的焦虑阶段,不仅是单纯的语感,而是全部的文本语言、叙事语言的丧失,换句话讲,我觉得自己不会写作了。  對于许多作家来讲,这种事情并不少见,完成每部长篇,或者度过了某个阶段之后,都会有这样的经验。这个过程有多痛苦呢,几乎等于全部的自我否定吧。然后就是在漫长的蹉跎中,接受自己正在向二流作家行列退化的现实。我并不是说此前自己身处一流,而是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过大杀四方的心
编者按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从本期开始至第10期,《北京教育》(高教)将以“本刊关注”的形式,连续刊登一组来自首都高校的特约文章,从多种视角回顾60年来首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深入总结办学经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和首都特点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京内外高校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供借鉴和指导。敬请读者关注。    高校是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与思想舆论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
多少个万籁寂静的深夜,窗棂上清冷的月光见证了他伏案工作的身影;又有多少个本应与家人团聚的节日,消瘦的他欢快地穿梭在学生中间。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赵锋就这样在自己喜爱的学生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走过了16年。16年里,他从一名普通辅导员到学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武装部部长,带领部门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他本人也曾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不久前,赵锋在他办公室应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活动创新,找准党支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促进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开展特色党支部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工作带动全面工作、以基层党支部工作促进中心工作的新局面。    确立特色党支部创建思路    学校党委根据党支部所处的组织环境、目标和任务,围
李洪文,男,1968年出生,1993年12月入党。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他先后主持国家、国际合作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6项;获国家专利56件;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156篇。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专业优秀人才  李洪文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近20年来,他先后讲授了“农业工程导论”“农业机械化生
我一直很在意生活中那种像是暗流的东西——人们默默经历、体会、享受,甚至是忍受,但却轻易不肯泄露。在我的认知中,这种东西无疑是包含了爱情,但却绝不仅仅限于爱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爱情并不是一个单纯清晰的概念,甚至也没有一个完美而标准的样本,相反它含混、暧昧、夹杂不清、边际模糊,剪不断,理还乱,而且可以随机应变,谎话连篇,却依然温情脉脉,甚至熠熠生辉、动人心弦。或许这是我的一种错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