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用孔子的话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生对语文课有了兴趣,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谈得上有效。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对于这个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很多教育教学专家都作过相关的研究,也总结出了不少好的方法,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在我们一线教师一起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问题似乎还是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我想这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自己去感悟,去实践,去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从教的九个年头中,我一直在体悟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探求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活泼、亲切自然,有助于唤起学生学语文的欲望。
首先导入语必须鲜活生动。我认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课前师生见面时情感沟通的语言。如刚走进教室时的问候,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上课”“起立”的简单形式,而应该提前走进教室,与学生们交流一下语文甚或是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心得,或者是借用其他恰当的话题与学生沟通,这样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纳教师,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一方面是导入新课的语言。优秀的导入语,有的自然、新颖,有的曲折、意外,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做到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自然相关;还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具备了这些,何愁学生不跟着老师走呢?
其次,课堂评价语言要真实自然,充满激励。小而言之,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气氛;大而言之,它有时能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但是当下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现状实在堪忧,例如死板生硬式的,信口胡扯式的,还有不着边际的,板着脸训人的,充满廉价的表扬的,以上种种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所以课堂上要不断寻求学生的亮点,评价语言要真实,发自内心;要多样化,富有变化;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正确的认知;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要充满激励性;要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做到了这些,学生学语文的欲望何愁不能被激发呢?
第二,教师要善于思考,且要经常激发学生思考,有助于点燃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一边听讲一边做着小动作,有的自顾自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甚至有的看上去坐得端端正正的,但看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他对课堂学习的知识一无所知。很显然,他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应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些行为呢?这里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要经常激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动脑,让他们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学生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为聪明,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因此,不能让学生的主要智慧用在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和死背教科书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譬如,学生学了一个单元的开篇以后,就能主动地去学习后面的课文,甚至去阅读课外相关知识的书籍。他们读这些书并不是为了去应付考试,而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只有做到了这样,这个学生才会真正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在学生年轻的心灵里,都埋藏着求知好学的火种,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王国里,教师才算是真正点燃了他们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
事实上,要培养出会思考的学生,教师先要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会思考的人,才能真正认识和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幸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首先要让他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勤奋的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异样”的声音,这就是学生在思考的表现,在积极鼓励这种声音的同时,又该如何引导这些声音有机地和课堂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呢?靠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应变能力……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带来思考,能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自我表现,且能用思考来指挥学生,让学生折服和钦佩,他就能成为学生年轻心灵的征服者和教育者。教师只有热爱自己崇高的事业,同时又能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有能力让学生保持兴趣,用心去聆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去感染学生。我们教师需要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学生年轻的心灵,才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才能点燃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第三,教师要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文的学习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语文实践活动课在这方面似乎更具优势。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多数还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喜欢参与,喜欢表现。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活动的机会和表演的舞台,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示。语文实践活动丰富的内容和不断创新的形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获得一种亲身参与创造的体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经历成功和失败,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这种体验和感受的加强,自然就增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不要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像搬运工一样把事实和规则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教室里的文本教学和课堂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可以这样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我们要多带学生走出教室,去实践课本中的理论,去学习课本外的大语文,从而增添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第四,教师课下要走近学生,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有助于增添学生学语文的动力。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也是情感教学,对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给予了深切的关注,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你了解了学生,还要让学生了解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走近学生,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你,以至成为他们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对象,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个人的关爱。当然,这还需要我们教师自己付出很多努力,我们课外要去了解学生关心的话题,阅读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只有这样,我们跟学生之间才能产生共鸣。做到了这些,我想学生学语文的动力也自然就能得到增强。
以上是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关有效教学的一些感悟。衷心地希望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有味,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第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活泼、亲切自然,有助于唤起学生学语文的欲望。
首先导入语必须鲜活生动。我认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课前师生见面时情感沟通的语言。如刚走进教室时的问候,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上课”“起立”的简单形式,而应该提前走进教室,与学生们交流一下语文甚或是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心得,或者是借用其他恰当的话题与学生沟通,这样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纳教师,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另一方面是导入新课的语言。优秀的导入语,有的自然、新颖,有的曲折、意外,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做到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要能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自然相关;还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具备了这些,何愁学生不跟着老师走呢?
其次,课堂评价语言要真实自然,充满激励。小而言之,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气氛;大而言之,它有时能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但是当下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现状实在堪忧,例如死板生硬式的,信口胡扯式的,还有不着边际的,板着脸训人的,充满廉价的表扬的,以上种种均不能体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照和平等对话。所以课堂上要不断寻求学生的亮点,评价语言要真实,发自内心;要多样化,富有变化;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正确的认知;要善于从学生错误的发言中捕捉正确的因素;要充满激励性;要调动体态语言参与评价。做到了这些,学生学语文的欲望何愁不能被激发呢?
第二,教师要善于思考,且要经常激发学生思考,有助于点燃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一边听讲一边做着小动作,有的自顾自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甚至有的看上去坐得端端正正的,但看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他对课堂学习的知识一无所知。很显然,他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应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些行为呢?这里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要经常激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动脑,让他们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学生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为聪明,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因此,不能让学生的主要智慧用在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和死背教科书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譬如,学生学了一个单元的开篇以后,就能主动地去学习后面的课文,甚至去阅读课外相关知识的书籍。他们读这些书并不是为了去应付考试,而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只有做到了这样,这个学生才会真正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在学生年轻的心灵里,都埋藏着求知好学的火种,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王国里,教师才算是真正点燃了他们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
事实上,要培养出会思考的学生,教师先要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会思考的人,才能真正认识和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幸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首先要让他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勤奋的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异样”的声音,这就是学生在思考的表现,在积极鼓励这种声音的同时,又该如何引导这些声音有机地和课堂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呢?靠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应变能力……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带来思考,能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自我表现,且能用思考来指挥学生,让学生折服和钦佩,他就能成为学生年轻心灵的征服者和教育者。教师只有热爱自己崇高的事业,同时又能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有能力让学生保持兴趣,用心去聆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去感染学生。我们教师需要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学生年轻的心灵,才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才能点燃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第三,教师要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文的学习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语文实践活动课在这方面似乎更具优势。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多数还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喜欢参与,喜欢表现。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活动的机会和表演的舞台,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示。语文实践活动丰富的内容和不断创新的形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获得一种亲身参与创造的体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经历成功和失败,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这种体验和感受的加强,自然就增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上好语文实践活动课,不要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像搬运工一样把事实和规则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教室里的文本教学和课堂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可以这样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我们要多带学生走出教室,去实践课本中的理论,去学习课本外的大语文,从而增添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第四,教师课下要走近学生,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有助于增添学生学语文的动力。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也是情感教学,对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给予了深切的关注,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你了解了学生,还要让学生了解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走近学生,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你,以至成为他们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对象,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个人的关爱。当然,这还需要我们教师自己付出很多努力,我们课外要去了解学生关心的话题,阅读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只有这样,我们跟学生之间才能产生共鸣。做到了这些,我想学生学语文的动力也自然就能得到增强。
以上是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关有效教学的一些感悟。衷心地希望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有味,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