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深化军队改革的大潮中,不同层次的人群都有各自不同的站立点,军队改革不是哪一个人的改革,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实践,本文深入分析了在深化军队改革进程中值得赞美喝彩的四种人,他们对深入推进军队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深化军队改革 四种人
中图分类号:E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15-01
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后,难免会触碰各种利益的纠葛,受到各种藩篱的阻碍,遭遇各种已有政策制度的限制。不同层次的人群在各自不同的站立点上,或拍手叫好、或隔岸观火、或懈怠敷衍、或逆流自退,但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滞历史决定的改革大势。在众生相中,至少有这么几种人值得点赞喝彩。
一、思想大胆甚至于怪诞的人
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40岁时提出日心说,并经过长年观察和计算完成了《天球运行论》。这是一个前所未闻的开创新纪元的学说,对于千百年来学界奉为定论的托勒密“地心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改革本身就孕育着变化,包含着吐故纳新,必然要着眼新的情况和形势提出新的认识。那些自以为是改革派,却传统、死板、尔语吾随的人,其实不是真正的改革派,也难以为改革贡献什么别样的智慧。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就曾说:“不会思想的人是白痴,不肯思想的人是懒汉,不敢思想的人是奴才。”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算是一个力量无比的人。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他们也许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大师领导,但他们却在自己工作的一个领域有一点改进的思考,有一点独到的想法,有一些周全的思想。身处基层当然更了解基层,战斗在战斗力一线的官兵往往对战斗力的生成有独特的认识,对约定成俗却深受其害的锁链束缚最无情,迸发的思想也更符合规律、切合实际、利于执行。零散的话语,可能并不严谨、系统,但却能折射出一种判断,彰显出一种思考。
作为领导机关,必须摒弃固执的偏见,无情的嘲讽甚至打压,吹毛求疵的求全责备,更多的为他们打开思想桎梏叫好、提出参考观念叫好,有效铲除隐藏其中的和平积习和虚功假招,不断厘清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引领官兵对一些共性认识的重新认识。
二、敢于直言、善于进谏的人
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应该说,军队改革不是哪一个人的改革,需要千千万万的人的参与、投入和付出。邓小平同志讲过:“七嘴八舌不可怕,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唇枪舌剑、直指要害的谏言不可怕,可怕的是知而不言、言不由衷。为什么有的领导机关到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听不到伏贴地气的心声,找不到淳朴客观的答案,发现不了鹤立独行的异见?个中原因之一也是当今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少了,敢于直言的人少了。因此,对那些大胆讲话、敢讲真话、坦露真心的人,理应送上几个“赞”,至少他们对党的事业是忠诚的,对本职岗位是热爱的,是我们可信的、有责任心的战友,相比那些事不关己、得过且过、明哲保身、唯唯诺诺的同志不知要强多少倍。
敢不敢直言进谏,体现的是一种胆量、勇气和责任;会不会进谏,体现的是一种智慧、能力和艺术;真不真正纳谏,体现的则是一种明智、涵养和胸怀。鲁庄公听曹刿“三鼓而竭”之见,赢得长勺之战。齐将田忌不在乎孙膑残疾,采纳其“批亢捣虚”之谋,而获破魏之功。
然而,实际工作生活中,也有些人闻谏如听风,不以为然,束之高阁,缺乏诚意;有的表面点头附和,实际上却也把进谏者狠狠地腹诽了一把;有甚者闻谏则生隙,动辄怒发冲冠、恶语相加,令人敬而远之。相对同一个层级而言,对上负有进谏的义务,对下更有纳谏的责任。对进谏者,就应放开耳朵去听,无论对的错的、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广进谏言,不无裨益;还应有选择性地用,对新思想、金点子、好把式,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改进工作,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尚有一些缺憾不足的谏言,更应不厌其烦地解答,以纠偏正向、统一认识、激发动力。
三、埋头拉车却拙于交往的人
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谢家麟院士曾评价自己一生“只顾埋首拉车,拙于人事交往”。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一方面投入多了,在另一方面的投入就会减少。那些埋头工作的人,往往思想单纯,目标单一,不擅长交际、应酬、套近乎,难免会疏远领导,疏散人脉,甚至被冠以“迂腐”、“可笑”、“没眼色”、“不谙世事”的“臭名”,更不要说得到领导的赏识,委以重任了。
事实上,“拙于交往”的人,多是工作认真求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同志。他们坚守着理想,一旦定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不会轻易改变初衷;他们钟情于事业,有一股子干事创业的韧劲,不会偷懒耍滑、油嘴滑舌、朝三暮四;他们耐得住寂寞,三更灯火五更鸡,板凳坐得十年冷;他们拒绝了浮躁,一门心思把工作干好,把任务完成好。
鲁迅先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热情地赞扬那些埋头苦干的人,称赞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在军队改革进程中,需要更多的也是这一类人,而这类人却着实不易。“埋头拉车”的作风需要一种坚忍与定力,没有磐石一样的信念,极易左右摇摆;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没有抓铁有痕的劲头,更易半途而废;需要忍受各种诱惑与腐蚀,没有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怀,难免受污有染。
或许他们付出了很多,却得到的不多。作为领导机关,就要为其把关定向,聚焦精力到军队改革事业上来,朝着信息化作战背景的大势有所思考,奔着应对强敌、敢于亮剑的方向支招献计;还要为其搭台铺路,把合适的人放在恰当的岗位上,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要为其摇旗鼓劲,通过政策机制调动积极性,看实绩、看贡献、看付出,真正让“拙于交往、精于事业”的人更吃香。
四、既重“小家”更重“大家”的人
建国以来,军队历经10多次精简整编和调整改革,军队员额从最高时的600多万减至230万,无数官兵挥泪脱下军装,告别军旅,将浓浓深情尘封心海,他们纠缠情结却甘于舍弃,挂心小我更胸怀大局,亦能够在关键抉择面前权衡利弊、毫不迟疑。
革命的阻力主要来自敌方,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内部,说到底也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军队改革可能涉及到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既得利益群体与一些权力者利益更是交织扭合,“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层叠复杂。能否准确定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军队长远利益与部门利益、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彰显的是党性、品格和责任。
在触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推诿、扯皮、懈怠、敷衍都不是一个合格党员、军人的作为。置身其中,绝不能当看客,更不能添障碍。应当看到,军队改革在触动小利益的同时,保障和维护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没有锈蚀笨重的链条的舍弃,就难有更加强大的承重力。我们都是军队组织体系中的一分子,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强军目标,需要时顶上一马当先,淘汰后退却也应无怨无悔。舍弃一点、牺牲一点,才能洒脱一点、赢得一点,收获更多的赞誉。
也许一些制定改革政策方案的同志,完成任务后面临的是重新選择;也许一些战功卓著的同志,又要迈步新的开始;或许还有一些传统厚重的单位,将要编组重生。无论怎样,都是聚焦强军兴军,理应无所顾虑,也更该被点赞喝彩。
[关键词]深化军队改革 四种人
中图分类号:E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15-01
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后,难免会触碰各种利益的纠葛,受到各种藩篱的阻碍,遭遇各种已有政策制度的限制。不同层次的人群在各自不同的站立点上,或拍手叫好、或隔岸观火、或懈怠敷衍、或逆流自退,但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滞历史决定的改革大势。在众生相中,至少有这么几种人值得点赞喝彩。
一、思想大胆甚至于怪诞的人
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40岁时提出日心说,并经过长年观察和计算完成了《天球运行论》。这是一个前所未闻的开创新纪元的学说,对于千百年来学界奉为定论的托勒密“地心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改革本身就孕育着变化,包含着吐故纳新,必然要着眼新的情况和形势提出新的认识。那些自以为是改革派,却传统、死板、尔语吾随的人,其实不是真正的改革派,也难以为改革贡献什么别样的智慧。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就曾说:“不会思想的人是白痴,不肯思想的人是懒汉,不敢思想的人是奴才。”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算是一个力量无比的人。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他们也许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大师领导,但他们却在自己工作的一个领域有一点改进的思考,有一点独到的想法,有一些周全的思想。身处基层当然更了解基层,战斗在战斗力一线的官兵往往对战斗力的生成有独特的认识,对约定成俗却深受其害的锁链束缚最无情,迸发的思想也更符合规律、切合实际、利于执行。零散的话语,可能并不严谨、系统,但却能折射出一种判断,彰显出一种思考。
作为领导机关,必须摒弃固执的偏见,无情的嘲讽甚至打压,吹毛求疵的求全责备,更多的为他们打开思想桎梏叫好、提出参考观念叫好,有效铲除隐藏其中的和平积习和虚功假招,不断厘清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引领官兵对一些共性认识的重新认识。
二、敢于直言、善于进谏的人
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应该说,军队改革不是哪一个人的改革,需要千千万万的人的参与、投入和付出。邓小平同志讲过:“七嘴八舌不可怕,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唇枪舌剑、直指要害的谏言不可怕,可怕的是知而不言、言不由衷。为什么有的领导机关到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听不到伏贴地气的心声,找不到淳朴客观的答案,发现不了鹤立独行的异见?个中原因之一也是当今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少了,敢于直言的人少了。因此,对那些大胆讲话、敢讲真话、坦露真心的人,理应送上几个“赞”,至少他们对党的事业是忠诚的,对本职岗位是热爱的,是我们可信的、有责任心的战友,相比那些事不关己、得过且过、明哲保身、唯唯诺诺的同志不知要强多少倍。
敢不敢直言进谏,体现的是一种胆量、勇气和责任;会不会进谏,体现的是一种智慧、能力和艺术;真不真正纳谏,体现的则是一种明智、涵养和胸怀。鲁庄公听曹刿“三鼓而竭”之见,赢得长勺之战。齐将田忌不在乎孙膑残疾,采纳其“批亢捣虚”之谋,而获破魏之功。
然而,实际工作生活中,也有些人闻谏如听风,不以为然,束之高阁,缺乏诚意;有的表面点头附和,实际上却也把进谏者狠狠地腹诽了一把;有甚者闻谏则生隙,动辄怒发冲冠、恶语相加,令人敬而远之。相对同一个层级而言,对上负有进谏的义务,对下更有纳谏的责任。对进谏者,就应放开耳朵去听,无论对的错的、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广进谏言,不无裨益;还应有选择性地用,对新思想、金点子、好把式,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改进工作,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尚有一些缺憾不足的谏言,更应不厌其烦地解答,以纠偏正向、统一认识、激发动力。
三、埋头拉车却拙于交往的人
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谢家麟院士曾评价自己一生“只顾埋首拉车,拙于人事交往”。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一方面投入多了,在另一方面的投入就会减少。那些埋头工作的人,往往思想单纯,目标单一,不擅长交际、应酬、套近乎,难免会疏远领导,疏散人脉,甚至被冠以“迂腐”、“可笑”、“没眼色”、“不谙世事”的“臭名”,更不要说得到领导的赏识,委以重任了。
事实上,“拙于交往”的人,多是工作认真求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同志。他们坚守着理想,一旦定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不会轻易改变初衷;他们钟情于事业,有一股子干事创业的韧劲,不会偷懒耍滑、油嘴滑舌、朝三暮四;他们耐得住寂寞,三更灯火五更鸡,板凳坐得十年冷;他们拒绝了浮躁,一门心思把工作干好,把任务完成好。
鲁迅先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热情地赞扬那些埋头苦干的人,称赞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在军队改革进程中,需要更多的也是这一类人,而这类人却着实不易。“埋头拉车”的作风需要一种坚忍与定力,没有磐石一样的信念,极易左右摇摆;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没有抓铁有痕的劲头,更易半途而废;需要忍受各种诱惑与腐蚀,没有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怀,难免受污有染。
或许他们付出了很多,却得到的不多。作为领导机关,就要为其把关定向,聚焦精力到军队改革事业上来,朝着信息化作战背景的大势有所思考,奔着应对强敌、敢于亮剑的方向支招献计;还要为其搭台铺路,把合适的人放在恰当的岗位上,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要为其摇旗鼓劲,通过政策机制调动积极性,看实绩、看贡献、看付出,真正让“拙于交往、精于事业”的人更吃香。
四、既重“小家”更重“大家”的人
建国以来,军队历经10多次精简整编和调整改革,军队员额从最高时的600多万减至230万,无数官兵挥泪脱下军装,告别军旅,将浓浓深情尘封心海,他们纠缠情结却甘于舍弃,挂心小我更胸怀大局,亦能够在关键抉择面前权衡利弊、毫不迟疑。
革命的阻力主要来自敌方,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内部,说到底也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军队改革可能涉及到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既得利益群体与一些权力者利益更是交织扭合,“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层叠复杂。能否准确定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军队长远利益与部门利益、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彰显的是党性、品格和责任。
在触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推诿、扯皮、懈怠、敷衍都不是一个合格党员、军人的作为。置身其中,绝不能当看客,更不能添障碍。应当看到,军队改革在触动小利益的同时,保障和维护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没有锈蚀笨重的链条的舍弃,就难有更加强大的承重力。我们都是军队组织体系中的一分子,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强军目标,需要时顶上一马当先,淘汰后退却也应无怨无悔。舍弃一点、牺牲一点,才能洒脱一点、赢得一点,收获更多的赞誉。
也许一些制定改革政策方案的同志,完成任务后面临的是重新選择;也许一些战功卓著的同志,又要迈步新的开始;或许还有一些传统厚重的单位,将要编组重生。无论怎样,都是聚焦强军兴军,理应无所顾虑,也更该被点赞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