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作文教学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兴趣激发为核心,注重改善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一、妙引导,激发写作兴趣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儿童不能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年人看来无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他把这一现象称为儿童的“万物有灵论”。儿童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好奇,他们喜欢看,喜欢问,喜欢说。师长们只要顺应儿童心理,在教学中重视采用多种形式,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尽最大努力引导他们直接接触外界事物,学会有顺序地观察、概括;或创设丰富多彩的室内实物情境、模拟情境等去丰富他们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孩子们就会放飞想象,从而激发他们用我手写我心的兴趣愿望。
(一)克服畏难情绪
由小学二年级转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写作怀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同时由于他们刚从口头表达过渡到书面表达,往往感到词汇的缺乏和思路阻塞等困难,从而产生畏难怕难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就会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词汇不足,思路不畅的问题,采用多鼓励、多阅读、多积累、多指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是克服畏难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激发写作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进行情境作文教学的前提。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创设情境的途径有: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作文情境、实际生活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多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际生活情境的方式。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则以语言描述为主。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情境,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去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
2.写身边小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没材料可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班采取了以下尝试:
第一,结合文体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外活动等,巧设题目,写自己熟悉的材料。
第二,写自己的朋友、亲人。先布置观察题,设计观察要求,然后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说出来,最后整理成文。
第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个有心人。
3.侧重鼓励,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中,老师对作文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必须坚持鼓励原则,以情诱情,以情激情。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责难、嘲讽、挖苦等否定式评语,只会激发抵触情绪。作文批语中,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老师评语的引导下,积极纠正认识,修改缺点。从老师对一个词、一个句的肯定与表扬,激发兴趣,从而产生对作文的莫大兴趣。
二、积淀素材,培养观察能力
(一)积淀素材,培养写作能力
积淀素材,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与家庭、校园、社区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它更与学生的主动追求、坚持积累、积极感悟、不断运用有直接联系。只有热爱生活,才能进入生活,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世界,才能采撷到最美的花朵,酿造出最醇的美酒,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资料,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到工厂、到农村、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生活,获得活生生的材料。只有多接触社会,多深入生活,勤于观察,知识才会丰富,材料才会聚少成多,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写起文章来才会有话可说,滔滔不绝。
(二)拓宽视野,发展学生观察力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观察实物易于产生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激情。在进行情境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以获得丰富深刻完整的印象。
1.观察的目的应明确
学生接触的事物是挺多的,但是为什么写作时材料缺乏、内容空洞呢?关键还是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而不记”,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观察效果。因此,在观察前,教师要交代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任务。如观察菊花,可要求学生从种类、颜色、姿态等方面进行观察;观察拔河比赛,可重点观察队员的神态、动作等。有了目的,就避免了学生观察时的随意性,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
2.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客观事物的存在,无论动、静,都是有“序”的,观察时,应按一定的顺序。一般情况下,观察“静”的事物时,要注意它的空间顺序,按由上到下,由远到近,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中间到四周来观察;观察“动”的事物时,应注意它的时间顺序。但在不少情况下,这些顺序是综合使用的,应提醒学生灵活运用。
3.观察要有情感
人对事物都有好恶之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限,在观察事物时,也会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会群起而哄之;看到美丽的景色会忍不住赞叹。有的学生对观察对象毫无情感,写出的文章就平淡无光,味如嚼蜡。教师引导观察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带着情感去观察。
课堂教学是引发学生由外在表象,情感流露向书面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抓好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情境作文教学中,我们能课内外结合,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观察实物实景,科学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就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审美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作文教学实质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兴趣,小学中年级后,还应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和语言训练及写作技能的指导。对学生的成果,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的天地,让他们有成就感、幸福感。这样,孩子们就会在习作、练笔的基础上,渐渐地把作文升华到为交流思想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高度。
一、妙引导,激发写作兴趣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儿童不能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年人看来无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他把这一现象称为儿童的“万物有灵论”。儿童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好奇,他们喜欢看,喜欢问,喜欢说。师长们只要顺应儿童心理,在教学中重视采用多种形式,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尽最大努力引导他们直接接触外界事物,学会有顺序地观察、概括;或创设丰富多彩的室内实物情境、模拟情境等去丰富他们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孩子们就会放飞想象,从而激发他们用我手写我心的兴趣愿望。
(一)克服畏难情绪
由小学二年级转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写作怀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同时由于他们刚从口头表达过渡到书面表达,往往感到词汇的缺乏和思路阻塞等困难,从而产生畏难怕难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就会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词汇不足,思路不畅的问题,采用多鼓励、多阅读、多积累、多指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是克服畏难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激发写作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进行情境作文教学的前提。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创设情境的途径有:语言描述情境、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作文情境、实际生活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多采用实物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际生活情境的方式。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则以语言描述为主。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情境,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去感受情境,从而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说、写欲望的目的。
2.写身边小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没材料可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班采取了以下尝试:
第一,结合文体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外活动等,巧设题目,写自己熟悉的材料。
第二,写自己的朋友、亲人。先布置观察题,设计观察要求,然后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说出来,最后整理成文。
第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个有心人。
3.侧重鼓励,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中,老师对作文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必须坚持鼓励原则,以情诱情,以情激情。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责难、嘲讽、挖苦等否定式评语,只会激发抵触情绪。作文批语中,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使学生读后,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老师评语的引导下,积极纠正认识,修改缺点。从老师对一个词、一个句的肯定与表扬,激发兴趣,从而产生对作文的莫大兴趣。
二、积淀素材,培养观察能力
(一)积淀素材,培养写作能力
积淀素材,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与家庭、校园、社区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对应关系,它更与学生的主动追求、坚持积累、积极感悟、不断运用有直接联系。只有热爱生活,才能进入生活,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世界,才能采撷到最美的花朵,酿造出最醇的美酒,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资料,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到工厂、到农村、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生活,获得活生生的材料。只有多接触社会,多深入生活,勤于观察,知识才会丰富,材料才会聚少成多,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写起文章来才会有话可说,滔滔不绝。
(二)拓宽视野,发展学生观察力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观察实物易于产生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激情。在进行情境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以获得丰富深刻完整的印象。
1.观察的目的应明确
学生接触的事物是挺多的,但是为什么写作时材料缺乏、内容空洞呢?关键还是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而不记”,这样就直接影响了观察效果。因此,在观察前,教师要交代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任务。如观察菊花,可要求学生从种类、颜色、姿态等方面进行观察;观察拔河比赛,可重点观察队员的神态、动作等。有了目的,就避免了学生观察时的随意性,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
2.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客观事物的存在,无论动、静,都是有“序”的,观察时,应按一定的顺序。一般情况下,观察“静”的事物时,要注意它的空间顺序,按由上到下,由远到近,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中间到四周来观察;观察“动”的事物时,应注意它的时间顺序。但在不少情况下,这些顺序是综合使用的,应提醒学生灵活运用。
3.观察要有情感
人对事物都有好恶之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限,在观察事物时,也会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会群起而哄之;看到美丽的景色会忍不住赞叹。有的学生对观察对象毫无情感,写出的文章就平淡无光,味如嚼蜡。教师引导观察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带着情感去观察。
课堂教学是引发学生由外在表象,情感流露向书面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抓好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情境作文教学中,我们能课内外结合,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观察实物实景,科学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就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审美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作文教学实质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兴趣,小学中年级后,还应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和语言训练及写作技能的指导。对学生的成果,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的天地,让他们有成就感、幸福感。这样,孩子们就会在习作、练笔的基础上,渐渐地把作文升华到为交流思想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