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尾技巧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学”是主要方面,“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因此,在数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数学教学中,笔者注重课堂的导入和结尾、注重情境的设置和渲染,收到了颇为不错的效果。本文试图从结尾技巧谈谈谈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巧设悬念,疑问结尾
  我国古代哲人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从疑问开始。教师不断设疑、不断解惑,学生也就从知识的低级台阶向高处攀登。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前后联系也相当紧密,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往往只是某类知识中某个知识点的阶段性结束,如果教师在此时能巧设悬念,用疑问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考、讨论、探索,那对下一堂课的教学无疑有着针对性的启迪作用。这种做法正像古希腊鲁塔克所说的“(学生)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可以说,课堂结尾时的设疑,就是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有时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教“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的规律时,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在前一堂课还理解了另一条规律,那就是“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笔者在课堂结束时这样设疑:“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为什么呢?下一堂课我将首先听听大家的看法,看看哪位同学有着较为独特的见解。”笔者这样说,就是想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将渴望转化为行动。学生无论是自学还是讨论中学,只要能积极参与,就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开始,而疑问式结尾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发挥其主体性。
  二、课件设趣,情境结尾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少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有机地整合,而在整合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笔者看到不少老师都是在教学的开始和过程中运用课件,很少用在课堂的结尾上,课堂结尾可不可以运用课件?对此,笔者进行了尝试,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教与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堂结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能对上一节课进行概括总结,又能对下一堂的内容进行预习性布置。传统性的作业布置是口头布置,这几乎是每个教师的习惯,但笔者发现,用课件布置,其效果会大大不同,因为课件动态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会大大增强学生对预习内容的兴趣,并心甘情愿地在课余为之付出辛劳。比如,笔者在讲完“全等三角形”以后布置预习“轴对称”(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这部分就采用了课件设趣、情境结尾的形式,当屏幕上显示了对称的图案,如静态的窗花、门窗、圆形、喜字,动态的像纸鹞、飞机、京剧脸谱等,之后再在屏幕上渐次打出“你能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吗?你能理解对称、对称轴、对应点的概念吗?你还能找出其它也是对称的图形吗?”等问题。通过短时间的情境设趣,既结束了当堂课的讲授,又让学生对下堂课的新知识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鼓励结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他的话用在上课伊始,成功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但笔者同时认为:如果教师在一堂课的结尾依然“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对下一堂课的教学也同样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鼓励式结尾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尽管一堂课的结束方法多种多样,但其内容不外乎两点,一是布置作业,一是当堂小结,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鼓励式结尾是对学生当堂学习的态度、过程、结果给予评价。初中生由于其年龄还小,生理、心理还处于发育和不成熟的阶段,激励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感兴趣,积极性越来越高,所以,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实际效果也确实不错。笔者曾经多次做过观察,发现只要是上一堂课在结束时给予表扬的学生,下一堂课的课堂表现近乎都是全神贯注,发言也相当踊跃。有这样一个学生可作为鼓励式结尾的典型例子。她在上初二的时候成绩平平。一次,笔者进行课堂小结表扬了她,因为在黑板上解题时,三个学生只有她一个人做对了。这一次的表扬给了她学习的动力,第二次上数学课她听得十分认真,在举手回答时她又完全正确,笔者再次在小结时提到了她的名字。打那以后,笔者十分关注她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即使只有微小进步也提名鼓励她,而且这种方法一直持续了一学期多,她的成绩终于稳定地保持在班级前十名。可见,鼓励式结尾实在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好方法。
  当然,数学课堂的结尾方法绝不止以上这些,但无论是什么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终极目的。
其他文献
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和创造。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步入文中之景、文中之情、文中之理,吮吸文中美的精华,领悟文中的闪光点,获得身心的愉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充分享受知识。   一、品味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曾经说过:“作品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
期刊
在实施新课程中,多数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对教材的处理及教学设计等方面仍过多关注“怎样教”,对“怎样学”考虑不多,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开发,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培养兴趣”为切入点;以“学生活动”为着眼点;以“培养能力”为落脚点;把“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把“引导学生形成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成为主动认知的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旨,
期刊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直观形象的事物给人的印象较为深刻。识记过程也是如此,直观形象的材料比枯燥抽象的材料容易让人记住。为什么形象的事物容易记忆呢?这得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谈起。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依靠感知器官,而感知正是从直观形象开始的。实物的记忆是最原始的,而对抽象概念系统知识的记忆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做基础。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它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以感性材料
期刊
数学作业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数学发展性作业以学生为本,具有高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能使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了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了长期深入的实践研究,有以下几点拙见:   一、趣味型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期刊
课改走到今天,物理课堂教学在摸索与矛盾中前行,建立高效的物理课堂迫在眉睫。在践行新理念的同时,笔者认为,高效物理课堂应坚持“五化”:   一、师生关系民主化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唯有倾心,方可信赖。如初三总复习时,笔者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不歧视、不放过任何一个“学困生”。为了在第一轮复习中夯实基
期刊
班会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实施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深受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重视。但长期以来,班会课的上课方式陈旧,过于注重纸上谈兵式的说教,德育方法贫乏技穷、针对性差,激不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变成“道理人人会谈,但错误照样要犯”的摆设课。班会课如何起到它应有的育人效果一直是困扰班主任和学校管理者的难题。  学校领导明确指出,2010年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反思年,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把握“落
期刊
物理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受物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或许因为对实验感兴趣而好玩,却对实验的原理和目的不求甚解;或因实验器材的新颖、别致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文本、声音、影像、视频、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局限性。   一、通过虚拟实验,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情义并茂,一篇篇佳作,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其不仅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生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化认识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运用多种途径,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唤起学生丰富积极的情感,从而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语文教
期刊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论文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数学概念的“引入”、“形成”、“本质”、“巩固”、“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
期刊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英语”,而且更要教给学生“会学英语”,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前者学得被动、呆板、局限,死知识多,活思想少;而后者学得主动、灵活、拓展,潜力发挥好,素质提高快。基于此,教师如何才能尽快引导学生做到“会学英语”呢?根据多年初中英语教学的工作实践,笔者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由“学会英语”逐步走向“会学英语”的。   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