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一杯茶的信仰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90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红的世界,平和、恬淡,辗转业界三十余年,只是一杯清茶的岁月流长。这杯茶被稳稳地根治在内心,不随外力颠覆、倾斜,也不随日月干涸、滋长。仅凭舌尖的触感,坚守一杯茶的信仰。
  2007年,当北京茶叶总公司成功回购“京华茶叶”(以下简称“京华”)的消息传出,沈红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
  八年的等待之后,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最初,尽管沈红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变成了一个风韵犹存的成熟妇人,从师于老一辈的茶人,靠着口传身教学习茉莉花茶的拼配技术,到历时二十余年方始独立开单创立自己的拼配工艺,再到担任联合利华技术部主管,随着“京华”的雪藏而赋闲回家,沈红的职业生涯乃至生活轨迹无一不和“京华茶叶”的命运缕缕牵系,或激荡,或抑止,或勃起。
  没有人知道沈红总是隐含淡淡笑意的和煦面容背后藏匿了多少隐忍、无奈。“京华”的回歸,终于可以让沈红接续心头始终缭绕不去的茉莉茶香……自此,沈红的身影再也没有从“京华”离开。即使是在退休之后,审评室里,沈红的白大褂依然会在每天清晨出现在工作台前。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被茉莉花和茶香充盈的时光里,沈红齐肩的乌黑长发已经银丝斑驳。
  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北京护国寺古玩市场的杂项货摊前,上个世纪80年代标着“京华”字样的茶叶铁罐被作为民俗品摆放着。1981年,北京茶叶总公司申请注册“京华茶叶”,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茶叶类商标,首开国内铝箔袋包装茶叶的先河。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京华茶叶”几乎成为京城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乃至唯一的茶叶品牌。即使在1985年茶叶市场开放之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京华茶叶”对习惯喝花茶的老北京而言,意味着在喉舌之间贯穿几十载的不变口味,杯中浓淡相宜的茉莉花香伴着木柴的烟熏气味,才会让隆冬的街巷彻底从夜的清冷中苏醒过来。
  “京华”注册成功之后的第二年的7月(1982年),沈红从安徽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茶叶加工厂。当时,北京市茶叶加工厂(北京茶叶总公司的前身)是北方地区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叶龙头企业,隶属于北京二商集团。沈红一进厂,就被分配到审评室,师从杨静仪、傅明环两位师傅,分别学习拼配和审评。当时北方地区都有饮用花茶的习惯,一来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均不在产茶区,再者因为运输和保存方面的配置相对滞后,绿茶等茶品经过千里迢迢的运输和长时间的储存,很容易在中间环节因为不可抗力的影响而导致茶叶品质的不稳定。而花茶则完全规避了这种非人为导致的运输和储存风险。
  人们常说的花茶,一般是指茉莉花茶,即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这种花、茶窨制的结果,既让茶胚彻底干燥适合长途运输又能长时间保存,同时茉莉花在加工的过程中其内质也会发生一定的理化作用,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茶单宁在水湿条件下的自然分解,使不溶于水的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有效地减弱喝绿茶时的涩感,也成为北方人喜爱茉莉花茶的原因之一。三十年前,北京所有的茶叶店几乎都只售卖各式花茶,而沈红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按照当时5块、6块、8块、10块的标价拼配出质量对应的花茶。“京华”作为首创的国内铝箔袋包装茶叶,沈红一面和审评组的同事坚守在质量的关口,同时利用各地区茶叶的品质特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拼配加工,使得茶叶品质能够相互弥补,她研制出的拼配加工方法,迄今仍然为同行传承沿用。
  漫长的归途
  1999年8月,对沈红而言是寒冷的。拥有全球最大茶叶品牌“立顿”商标的日用品巨头联合利华开始大举进攻中国市场。此时,虽然“京华茶叶”的销售量仍然占到北京包装茶市场的40%,但恰逢茶叶销售从专卖管理改为开放经营,大量南方茶商倾巢北上,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京华茶叶”的市场份额被日渐增多的同业者不断蚕食。精明的联合利华相中的除了京华的品牌价值外,还有其发达的营销网络。“京华茶叶”遂“有偿让渡”给联合利华。自此,京产名牌落入他人之手,当时曾经引起相当大的反响,而作为业务骨干的沈红也随着“京华”被调至联合利华技术部担任主管,依然负责“京华”茶叶的质量把关。至此,沈红事业的严冬随着几年后“京华”在联合利华的雪藏来临了。
  迄今,业界对联合利华把“京华茶叶”收购之后其惨淡的遭遇有诸多揣测,“发展不利论”和“阴谋雪藏论”不绝于耳,但毋庸置疑,随着铺天盖地的立顿上市,沈红则随着“京华”的消失而退出了审评和花茶拼配的行业,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这是一段艰苦的日子,沈红在提起这段岁月的时候,虽然只是一带而过,但“回家”这两个字,依然让沈红的脸上闪过不易被人察觉的苦涩。
  2002年,北京茶叶总公司再次建厂,沈红放弃了外企的优厚待遇,回到北京茶叶总公司工作。但这个时候的茶叶公司面临着没有自身品牌,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规范的种种困境。虽然“京华”还没有解冻,但沈红汲取此前“京华茶叶”只是加工、拼配、销售却无生产基地,无法最直接地把控茶源品质的经验,协助企业在福建省政和县建立起几千亩的有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实现产、供、销全产业链,并规范了茶叶质量控制。然而收回“京华”依然是沈红心底的一个隐痛。
  25000字的质量管理制度,五本针对关键控制点的作业指导书,约50种记录表,沈红带着她的科室规范了公司从原料采购到出厂产品的管理程序,2005年,沈红忙并等待着。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直到2007年,八年的等待,终于让沈红盼回了京华的回归。此时,茶行业已经被六大茶类攻城略地各分天下,同类品种的各个品牌间竞争激烈,剑拔弩张的当口,“京华”面临要在强敌环伺之下收复失地。尽管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沈红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学子,近三十年的历练和辗转让沈红笃定“京华”的老茶客们依然在等待着久违的茶香,胡同里缭绕的茉莉花香不会随着时光消散。
  被铭记的味道
  关于花茶的拼配传承,沈红从师傅那里学习的方式就是口传心授,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和参考文献。“酒要勾兑,茶要拼配”,真正的传统老北京花茶是用精湛而繁琐的技术工艺,加工拼配而成的。旧时,老北京的茶庄大都是前店后厂,开单子的师傅,把茶叶拼配单开好后送库房,负责加工拼配的师傅按照茶叶拼配单上所开的茶叶原料开始调货,每个老字号都拥有自身一套完整的茶叶加工拼配技术工艺,和永不外传的拼配单(秘方与秘诀),更有专属自己的进货渠道。“拼配茶和直挂茶的差别是口感的稳定和统一性,不会随着年度茶叶质量的影响而产生波动。”沈红说,“拼配茶选择的拼配品类数量一般要看订货的多少而定,最少也要四五种,最多达十几种。”除了“京华茶叶”以外,市场上鲜见拼配茶的详细标注,对此,沈红说:“只要是写‘产地北京’,那就是拼配茶。”   在六大茶类中花茶被划归到再加工茶品类,虽然红茶、乌龙茶等也可以制作花茶,但花茶的窨制依然是以茉莉花和绿茶为主,在所有茶品中,只有花茶的制作成本比较高。沈红的足迹曾经遍布茶区和茉莉花的主产地-广西和福建,对茉莉花茶的窨制过程谙熟于心:“窨制就是利用茉莉花吐香,让茶坯吸收花香的过程。茉莉花茶的窨制是很讲究的。有‘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之说。就是说制作花茶之时,需要窨制三到七遍才能让茶坯充分吸收茉莉花的香味。窨制使用的茉莉花都是采摘含苞待放的花蕾,及时筛检出死花(不会开放的花骨朵)。用玉兰花打底后,一层茶坯一层茉莉花,铺垫堆砌到一定的高度。每次茶坯吸收完鮮花的香气之后,都需筛出废花,茶坯进行处理后,再次窨花,再筛,再窨花,如此往复数次。而每次的窨制都需要在夜晚进行,所以只要是按照正常步骤加工并无偷工减料之花茶,无论档次高低,其冲泡数回仍香气犹存。”沈红和制茶人相处日久,谙熟其中的各个环节之外,也深解此间的辛苦。
  沈红对花茶生产流程的熟知使她在审评的过程中,只通过“干看外形,湿看内质”几个步骤就能评断花茶乃至任何一款不同种类的茶叶质量等级。“干看外形分四项因子,观察外形条索的形状、色泽、整碎、净度。湿看内质,则是开汤后,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观叶底。叶底就是泡完之后的叶子。这就是评茶师的感官审评。”在沈红的工作台上,有一个白色的计时器,每款茶叶按照既定的时间要撷取3g放在杯中用150ml的开水泡5分钟,只有乌龙茶类的铁观音和大红袍需要使用5g之外,这个取用量适用于所有茶类。浸泡之后,把茶汤倒在和杯底号码对应的白盏内,然后打乱杯子的顺序,按照茶叶的品质从低到高逐一闻香,并把闻香之后的杯子和白盏对应,和闻香一样,通过味觉感触茶叶的品质,依然是从低档到高端逐一排列,杯盏的号码相符者则是印证评茶师专业能力的重要考量之一。同样的两个小样,“审评师这个行业需要悟性,”沈红随手把两款花茶的生产样单独拿了出来,只因其中一杯中有一片一公分左右的玉兰花干没有被筛检干净,同一品质的花茶茶汤就有了天壤之别,“其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评茶师,因为每个人都喝得出好茶,只要对比着品尝,这种差异就比较容易辨别。”沈红说:“所以,如果常喝30元一斤花茶的老茶客,一旦品质有所下降,他们会第一时间感受到。”
  沈红在茶叶审评时最常用的字眼儿就是一系列的价格数字,这些10元、20元、25元、30元、40元、50元的数字对沈红和京华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1990年,沈红参与北京茶叶公司制定了一套北京花茶的规格标准并成为一个系列,这个标准在1992年获得了商业部的科技进步奖,在当时这套按照定价拟定的规格标准既是“京华”的首创,同时也是当时北京花茶的通用标准。尽管此时,这套标准仅仅在“京华茶叶”的企业内通行,但如果要寻找三十年前,北京花茶10元花茶的口感,沈红依然可以参照逐年的小样依靠传统的拼配技艺复刻和追述。
  味道是可以被铭记的。沈红的花茶拼配工艺让老茶客们重拾了几十年前的“京华”味道。在2009年,沈红的“北京花茶拼配工艺”成功申报了北京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批宣武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正在市级非遗的申报流程中,作为目前北京唯一申报成功的花茶拼配工艺传承人,沈红的业余时间更多的是流连在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各个商铺里。一到茶季,沈红就一家一家地挨着喝茶,让自己成为一名茶客,或许是一个评茶师的另一个终身制的角色。“市场、行情、产地,一杯茶说明白了一切。”沈红的笑容淡淡的,不热烈却满是亲和。
  杯中定音
  或许是每天和茶打交道的缘故,沈红的身材消瘦,即使在平日里,沈红也爱喝茶,却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饮用一种茶,“人说喝茶越喝口儿越高,一种茶我如果喝时间长了,就觉得不香了”。于是调换着喝茶成了沈红的常态。然而,无茶不喝的沈红心底却只存留一杯平平影月的清茶。
  坐镇在质量的桥头,一个评茶师的专业判断关系到茶叶品质的整体质量,关系到进货商的切身利益。因为花茶的制作成本高昂,降低进货价格就意味着利润的割舍,沈红的杯中定音往往是最关键的一票。然而,口舌之间的感受又是最模糊含混的品鉴,既无法言说又无法撰写,从身负重任到现在返聘做闲散大夫,沈红干的无非是一份“良心活”。
  价格下压,遂有供货商上门,不吵不闹,沈红一杯清茶斟满,3g、5分钟,开杯、闻香、观茶汤、看叶底,“都是制茶人,我不说,他们也知道……”喝了沈红的一盏茶后,心平气和,日月分明。
  “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容易,但会影响茶的质量,你卖茶给人家,总不能骗人,只是因为你懂茶,可你在别的地方不懂,那么人家也可以骗你,事情不能这样。”茶人沈红说。“花茶还是要有芽有叶的好,又有浓度又有香气。单芽的虽然送人好看,但沏起来太淡。有芽有叶的喝起来才有滋味。”茶客沈红说。“评茶师没有秘籍,一句话‘一碗水端平’。”评茶师沈红说。
其他文献
值2012年“中秋”、“国庆”两大节日来临之际,9月28日晚,在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的武夷山,由旭日大酒店、《问道·中国茶》和新浪网联合主办的“茗醉中秋·悦动国庆”2012武夷山茶旅业喜迎“双节”联欢会在旭日酒店拉开帷幕。晚会节目精彩纷呈,欢笑声、掌声不断。晚会不仅展现了武夷山茶旅业庆祝“双节”欢乐心情,更促进了武夷山茶旅业的人员、企业、行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问道·中国茶》积极筹备厦门、北
期刊
我的同行全都喝茶、吃茶,不光是居家过日子,连工作起来也离不开茶,难怪,我们的老前辈白居易也总要:“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而苏轼会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在成立茶人俱乐部倡议人邀集的聚会上,我所能说的,只有:茶,真好。  与会者中,我最年长,八十开外,尚能饭,尚能击键,尚能侃侃而谈,尚能独自远行,仔细想来,很可能是因为从小吃茶。  北方人讲喝茶,南方人讲吃茶。记得小时候,我总
期刊
茶叶放开后,大多数茶园承包给农户,我国原有的国有或者集体管理和生产体制几乎全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加工方式。这种分散的生产模式同样传递到茶叶市场经营上,有七万多家,甚至更多规模不等的企业分割千亿茶叶市场。  前一阵子英国 《金融时报》发表一篇文章,说中国茶产业还不发达,主要是因为太分散,全国多数茶农还是家庭作坊式的,大茶园少,并且和中国土地政策有关。这个问题在我国茶叶由名茶向名牌发展的
期刊
所有的影像开始飘移重合,构成一个端着竹筛坐在天井里选茶的女人;她的头上秀发似瀑,脸上神情专注,手中银夹飞舞,全身散发着若有若无的茶香。  我一直在想象一个女人。  无从见识这女人的容颜,却固执地认为她一定端庄秀丽;听不到这女人的声音,却坚定地相信那绝对是小鸟们春阳下婉转百回的啁啾。  她离我很远,所有的倩影只能活跃在建国前那几段发黄的文字里;她又离我很近,透过我日日眺望的白腊树,仿佛可以捕捉得到她
期刊
冲泡祁红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投茶量、用水量、冲泡时间三者的协调关系,即投茶量和泡茶用水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冲泡时间不变,用茶量多而水少,茶叶难泡开,且过分浓厚;反之,茶少水多,滋味就会淡薄。茶水比例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茶叶香滋味和汤色的改变。生活或工作中冲泡祁红,茶水比例及浸泡时间如何掌握,也是因人而异。老年人、妇女、儿童,饮茶不宜过浓,应是茶少水多;爱茶人,可适当增加投茶量。
期刊
悦动的茶多酚  Summer是一个事业型女性,可是她事业跟爱情都失意。她只好来到马来西亚的丹丹岛,那里有一个沙滩是她與表哥合资买下来的,刚好传出有财团想收购这个岛,与财团商量卖岛的事之余她还可以度假散心。来到岛上才知道,表哥也因为欠债的问题把半个沙滩卖给了一个叫嬷嬷茶的当地人。可是嬷嬷茶为了可以让喜欢这个沙滩的人继续享受欢乐,不同意把沙滩卖出。Summer只好软硬兼施,在不知不觉之间两人发生了微妙
期刊
@中国茶艺培训  如今的茶文化“走味”了吗? 家中之好茶,变成了可以拿来炫耀的资本,成为了身份的象征,甚至当下它还在以夺人眼球的新闻,时时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但茶以这样的方式“活在当代”,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点评:古时人喝茶,讲究韵味,讲究茶中蕴含的儒释道的哲理;现今的人喝茶讲面子,讲包装,讲物质。茶的味道变化不大,但人的追求却不可同日而语。  @茶农茶舍  【剩茶五大妙用】1.用剩茶水清洗,能
期刊
面对琳琅满目的红茶,除了了解一些必须的红茶用语之外,还可以依据我们一些感官识别常识。传统而有效的方法,有所谓的四觉常识,即:一看外形,二闻香气,三摸“身份”,四品茶汤。  看:若是买散茶就要看各种茶叶外形是否一致,色泽是否油润,以及含碎茶和枝梗等杂质多少来评定其品质。若是买包装好的茶叶或者茶袋,首先要看包装是否完好,以免茶叶受潮变质;其次要注意包装袋上的制造日期或者赏味时期,最好不要购买无法在保质
期刊
在继承传统的制作工艺基础上,建设现代化、清洁化的茶叶加工厂,提高红茶制作水平,提升祁门红茶的质量,以保持祁门红茶独特的品质风格;要通过营销能力建设,来提高祁门红茶市场美誉度和知名度,推动祁门红茶的文化和品牌建设,让祁门红茶再度飘香全球。  全球有一百余个国家及地区饮茶。在全球茶产业中,红茶以生产量最多,消费量最大,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全球茶叶生产总量421.7万吨,茶叶出口总量17
期刊
附篇  三、名人咏武夷茶诗  谢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夤  武夷春暖月初圆,  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  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  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  晚铛宜煮北山泉。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  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  家家喜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  缀玉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