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会变更好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ve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一个朋友,20世纪90年代初去从化市一个大队下基层体验生活,当地的老农也得知省城里来了干部“蹲点”。一天,笔者的朋友骑着自行车下乡,有一老农向他招手打招呼,朋友立即刹车,停在路边向老农问好。老农亲切地说:“同志啊,如果上北京见到朱德同志和国家领导,请代向他们问好啊,也请他们有空下乡到这里。”笔者朋友一听,差一点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他仔细地打量一下老农的神情,的确没有任何造作,也没有任何痴呆的表情,就顺着话题回答:“哦,谢谢您的好意,您老慢慢走。”老农牵着肥肥壮的牛,微笑着走远了。
  朱德同志仙逝多年了,老农还惦记着,还关心着朱总司令,这是纯真的表现。但我的朋友心情十分乱,怎么这老农会突然间冒出这么一句话?直到朋友多年后退休了还没有搞清楚。
  其实,搞不清楚的事可多了。有一个知名企业,有一次搞庆典,一定要把相关公务单位的领导都请齐,而且要请市县的主要负责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有几位领导没到会,请不来。笔者亲眼看着董事长、总经理向操办这件事的副老总,以及办公室主任大发雷霆,破口大骂。笔者实在忍不住了,劝道:“不来有不来的好,历史上所有大公司、大企業开张庆典营业,从来没有规定官员参加的,不必责怪。而且来宾一看,这公司没什么后台、背景都可以办成这样,可见实力雄厚,社会基础很不一般。再者,可看到你不事张扬、不倚仗权势、不以势逼人的一面,日后可更敬重你们。”
  董事长、总经理是聪明人,一听,明白了。语气顿时温和了许多。你读点书,读点史,立即就明白,如当年李嘉诚、霍英东他们创业时,政要们谁去过他们的企业?政要们有谁在主宾留言本上签过名?没有。
  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操作手法,不同的处事方式,搞经济的人,搞实业、做生意的人,应关心时事政务,应该很留意局势的变化,不要像那个老农,说一些时过境迁、离现实遥远的话。但又不可以热衷于时事政务,搞得不政不商,不官不企,不三不四,不务正业,像一个八卦的人,这是十分愚蠢的事。每一个政务人员,每一个搞时政的人,都是有其对手的,都有与其不同意见者,他们要对付一个人,最快的办法是从“财、色”处下手,搞垮对方。这种现象,是世界性的,古今中外,都一样。你傻乎乎地交上这样的朋友,攀上这些高枝,以为很得意,以为可呼风唤雨,在那里得意忘形。其实,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早已被对手掌握,或布下饵,或设好局,或踩好点。一有机会,一击即中,绝无错漏。如果有人公私不分,交友不慎,或是红男绿女,浅吟低唱,缠缠绵绵的话,他们的对手、不同意见者必会整他,必然从你这个不懂政事、不懂险要的人处打开缺口。一打,便是一网打尽,这些你懂吗?
  本来经商办企业,已经够耗精力的了,你又热衷政务,他粉墨你登场,他唱罢你和一曲,你平常唱的是民歌唱法,现在要你用美声发音,你习惯吗?要你用京剧的舞功底子去打太极拳,你会打吗?根本不同的发音,不同的技艺,是没法适应的。这不是谁的领悟力差,不是谁的大脑有问题,而是你的专业,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處境决定的。你叫一个举重世界冠军去跳《天鹅湖》,怎么跳呢?那五大三粗的模样,会把观众吓跑一半。
  搞经济的人,不关心时政同样是万万不能的。时政是势,大势一变,一切都可能变,你不关心,你蒙在鼓里,用老话说,“被人家卖了你还不知道”,这是很令人心酸的事情。有些地方,几乎每个地区都搞一座大宾馆,搞一幢五星级的大楼,一个市的五星店比人家一个省还多,这些老板,你说他不懂经济,他有很多钱;你说他懂政务,他难道不明白人的消费力是受政务制约的吗?谁去住呢?谁有能力消费呢?谁敢呢?回过头一看,投资失误,现在的大楼,黑灯瞎火,冷冷清清,真一个红消香断有谁怜了。
  有些搞政务的人讥讽搞经济的人,讥笑搞实业的人,笑他们无知,说什么土豪之类的话,这是说说而已,闹着玩儿,心里从来不敢低看一眼:有些搞经济、搞实业的成功人士,常常在背后讥讽政务人,搞时政的人,说他们口水花喷喷,不做正事,这也是说说而已。绝大多数的生意人,搞实业的人从不敢放肆,深知一个公章盖几天,搞得不好盖几年的状况是存在的。他们一看见一个副科级人员,马上一脸堆笑喊:哟,领导,哎哟喂,多指导啊。
  隔行如隔山,都是聪明人,都知道这是分工不同而已,都知道这是营地不一样而已。瞧不起人的人,大多是轻浮的人。你想两样都拿得起,两边都想沾的人,名利双收,难度极大,极为罕见。这的确不是说瞧得起谁,瞧不起谁。你见过一个拳击的重量级世界冠军,同时又是羽毛球世界冠军吗?虽然都是动作性的技术,但决不可能通两样。你想,像姚明那么高大、那么有名气、那么有知名度的人,他要是去跳交谊舞的话,那些娇小的舞伴站在他的身边,就会像一只老鹰抓一只小鸡一样,会赏心悦目吗?这不是说姚明笨,而是不同界别、不同专业,就带来不同的审美、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评价标准。
  一句话,搞经济的人,搞实业、搞产业的人,要多关心政务,多关心时事。但千万不要瞎掺和,别过分热衷。把自己的事干好了,把自己的田耕好了,那就是最大的政务事、正经事。
  (龙子玉荐自《品格是你最硬的背景》)
  责编:天翼
其他文献
对喜欢的人来说,钓鱼很有意思,一根细细的鱼线就是人与鱼在较量,既较量智力,也较量耐心。钓鱼充满神秘感,正好满足人的好奇心。钓者屏气凝神,每一次鱼浮颤动,都会牵着钓者的心,选择地点时的明智,下饵时的机智,提钩时的果断,都直接影响到收获。  对不喜欢的人来说,钓鱼太无聊。尚不知水里是否有鱼,有鱼又怎么能确保上钩。更重要的是,面对池水,面对风吹日晒,面对寂寞,如果心有杂念,心态烦躁,是无法有满意收获的。
期刊
中印边境“对峙”持续一个多月,双方在实地和外交层面的隔空对战不断升级。对于印度防长那句“印度早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外交部的回应则是“没错,2017年的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中国了”。为什么印度人如此在意1962这个年份?他们又是如何看待那场印度的惨败的?  将中国塑造成背后插刀者  1962年到现在已过55年了。但印度人仍生活在那一年的阴影中,没有走出来。  1962年10月,中印战争爆发,
期刊
苏东坡说他特别欣赏小老弟黄庭坚的一句话:三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如今,一些粗鄙的语汇日渐爬满我们的手机屏幕,被自然而然挂在嘴边,甚至,堂而皇之印在书上,共同构成了时代精神的低俗气质。其实,时代的性质能塑造词语的面目,反过来,词语的流行也将改写时代的风貌,甚至会支配时代史的书写,比如,读古诗。  读古诗,未必对现实生活有直接影响,但至少可以让我们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这种“开放
期刊
不知道谁这么恶毒,说世界上最薄的两本书,一本是英国人的食谱,另一本就是德国人的笑话集。  关于第一点,我曾旁敲侧击跟我认识的英国人求证:“快跟我说说,你们那儿有什么好吃的?”碰到这个问题,这些平时口若悬河、英文辞藻华丽的大不列颠人民基本上都不正面回答。他们有的很礼貌地说:“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是答案可能你不喜欢。”或者反问我:“你是想告诉我中国有多少美食吗?”看来英国食物乏善可陈这个说法确实……可
期刊
男人不会明白,一次草率的求婚,会带来多少后遗症。  结婚四年了,妻子还时常说起当初的求婚,没有鲜花,没有蜡烛,连惊喜都没有,两个人去长辈家吃饭,丈夫就在饭桌上问她:“你愿意嫁给我吗?”  那样的场合,她一个羞涩的女人,压根不懂怎么接话,只能稀里糊涂地点头了。在往后的岁月里,每回想起那个瞬间,她就要找丈夫吵上一架。  这次的导火索是孩子的入园仪式。  “上个学,还要搞什么仪式。”男人坐在沙发上抱怨。
期刊
笔者有一个朋友,20世纪90年代初去从化市一个大队下基层体验生活,当地的老农也得知省城里来了干部“蹲点”。一天,笔者的朋友骑着自行车下乡,有一老农向他招手打招呼,朋友立即刹车,停在路边向老农问好。老农亲切地说:“同志啊,如果上北京见到朱德同志和国家领导,请代向他们问好啊,也请他们有空下乡到这里。”笔者朋友一听,差一点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他仔细地打量一下老农的神情,的确没有任何造作,也没有任何痴呆的表
期刊
从被国会弹劾幽居青瓦台,到被宪法法院宣判弹劾罢免,再到人身自由被剥夺;从青瓦台返回年久失修的三成洞私宅,再到12平方米的牢房,朴槿惠,几乎刹那间沦为囚徒。  韩国大选结束后,法院正式开庭受理朴槿惠案。据悉法院将加快审理速度,以在10月中旬前定论。但朴槿惠的牢房生涯其实早已展开。  2017年3月31日,韩国前总统朴槿惠被批捕后,乘车前往位于京畿道义王市的看守所。媒体捕捉到了那一刻她坐在车内的画面:
期刊
张春华,司马懿老婆,小时候即以聪慧过人而知名。作为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她做得非常出色。  不过,真正权倾天下后,司马懿的脸马上就变了。尽管仍住在同一所宅子里,张春华却连看到自己丈夫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更别说耳鬓厮磨恩恩爱爱了。最令人伤心的是,有一次司马懿卧病,人老珠黄的张氏前去看望他。司马懿不仅不领情,反而当着张氏的面说:“老物可憎,何烦出也!”这话就好比现如今,某男对一丑女说:“你真恶心,长这
期刊
小区一楼住着一对夫妇,生活极有规律。晨起锻炼身体,晚上去广场散步,生活简单随意。因为房屋临街,夫妻俩喜欢敞开房门,坐在那里看书、品茶,或是悠闲地看着过往行人。  每当屋子里飘出美食的味道,就能猜出他们的儿子回来了。那男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平时极少回来。儿子回来的时候,也是夫妻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往返于菜市场和家之间,仿佛要把世间美味全部做给儿子吃。  小小的房子里,总是传出香喷喷的味道。有
期刊
赞!六旬老人花20年  将后花园打造成雨林  英国利兹市61岁的老人尼克·威尔逊花费近20年的时间将他家的后花园改造成了一片满目绿意的“热带雨林”,耗资约13万元。其近期举办的花园开放日吸引了500名访客前去参观,而参观所得的全部收益將捐给慈善机构。  20世纪90年代,尼克跟家人在康沃尔郡度假时迷上了大型植物,之后便产生了改造自家花园的念头。他的“雨林”大改造行动始于1998年,并于6年前完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