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足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数学,真正做到数学体验,其乐无穷。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体验教学 乐趣
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谈谈笔者对“数学体验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助体验
兴趣是动力之源。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对学习材料的反应也就变得亲切,思维活动也就变得积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准学生思维活动的兴奋点,找准学生的认知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数学情境。故事、谜语、数学童话都是为孩子们提供探究活动的机会,是激发他们提出问题,促使他们产生探究兴趣的有效形式。
以下是在教“比例的意义”时的一个教学片断。(PPT出示五星红旗)师:“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小朋友们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旗呢?”学生:“电视节目里、学校操场上、市民广场上,中外合资企业的大门前……”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做一面小国旗,并标出它的长和宽的数据。”(学生动手操作)。过一会儿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有的学生作品的长宽比例与真正的国旗相比太不协调,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大笑。生1:“他的国旗太长了!”生2:“他的国旗太宽了。”师:“如何使我们的小国旗与真正的国旗一样呢?”学生自然想出了长与宽的比要和真正国旗的长宽之比相同,即要遵循比的基本性质。
在这一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学做小国旗”这一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活动。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觉运用了比的知识。比例的意义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的进行破土而出,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因势利导再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在解题时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解决同一问题时生发不同思路或见解。此时教师若能够及时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以学定教,巧妙地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就能将思维的火花燎原成智慧的火焰,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用字母表示数》时,为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进行了如下教学。师:“小朋友们,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呢?”学生:“3根。”师:“那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呢?”学生:“6根。”师:“这能用乘法来算吗?若能,怎么表示呢?”学生:“2×3或3×2。”师:“大家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摆3个这样的三角形所需要的小棒根数吗?4个呢?依次往下推,你还能继续说下去吗?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比比谁说的乘法算式多。”同桌间津津有味地说着,但不久就停下了。师:“大家为什么不说了呀?”生:“无穷无尽,说不完呀。”师:“那么大家想想能否只用一个算式就将这许许多多的算式都表示出来呢?小组内先商量一下,看哪组能用一个很有创意的算式来表示摆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数目。”学生小组讨论后。生1:“可用5a表示。”师:“a指代什么?3又指的是什么?这儿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哪个小朋友能举个例子试试?”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这里的a可以是100吗?可以是1000吗?甚至是更大更大的数吗?可以是1吗?当a是1时表示什么?a可以是O吗?若可以,这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刚才那些数字算式相比,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点?”生:“用字母来表示数简洁明了,省事多了。”
在以上片断中,用摆三角形需增多所需小棒的根数来激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逐渐从许许多多的式子中找出共同点——算式中每个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数都是3,这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三角形个数,从而概括出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个数。这样一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法都得到提升,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品质,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走出课堂去体验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与以往相比增加了很多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机会。然而很明显,小小的数学课堂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跳出小课堂,投向大自然,让学生在拥抱大自然的同时,去用心体验,参与数学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悟到探究的乐趣。
在教《吨的认识》时,请了一位工人师傅搬来一麻袋的大米,大约重50千克。同时请学生帮忙抬一下大米。50千克学生能接触到,但是1吨学生却很少有过体验。当学生费了很大的劲才移动一袋大米时,我告诉他们1吨相当于20袋这样的大米。学生在一片惊诧声中感受到了1吨的重量是很大的。
在上述案例中,师生走出了课堂,在欢笑声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提升了数学学习能力,又体会到了数学探究的乐趣。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增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数学体验也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常态课中。
在数学体验的课堂里,学生们开放了思维,放飞了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把握住调控的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到快乐。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体验教学 乐趣
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谈谈笔者对“数学体验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助体验
兴趣是动力之源。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对学习材料的反应也就变得亲切,思维活动也就变得积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准学生思维活动的兴奋点,找准学生的认知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数学情境。故事、谜语、数学童话都是为孩子们提供探究活动的机会,是激发他们提出问题,促使他们产生探究兴趣的有效形式。
以下是在教“比例的意义”时的一个教学片断。(PPT出示五星红旗)师:“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小朋友们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旗呢?”学生:“电视节目里、学校操场上、市民广场上,中外合资企业的大门前……”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做一面小国旗,并标出它的长和宽的数据。”(学生动手操作)。过一会儿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有的学生作品的长宽比例与真正的国旗相比太不协调,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大笑。生1:“他的国旗太长了!”生2:“他的国旗太宽了。”师:“如何使我们的小国旗与真正的国旗一样呢?”学生自然想出了长与宽的比要和真正国旗的长宽之比相同,即要遵循比的基本性质。
在这一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学做小国旗”这一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活动。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觉运用了比的知识。比例的意义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的进行破土而出,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因势利导再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在解题时产生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解决同一问题时生发不同思路或见解。此时教师若能够及时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以学定教,巧妙地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就能将思维的火花燎原成智慧的火焰,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用字母表示数》时,为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进行了如下教学。师:“小朋友们,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呢?”学生:“3根。”师:“那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呢?”学生:“6根。”师:“这能用乘法来算吗?若能,怎么表示呢?”学生:“2×3或3×2。”师:“大家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摆3个这样的三角形所需要的小棒根数吗?4个呢?依次往下推,你还能继续说下去吗?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比比谁说的乘法算式多。”同桌间津津有味地说着,但不久就停下了。师:“大家为什么不说了呀?”生:“无穷无尽,说不完呀。”师:“那么大家想想能否只用一个算式就将这许许多多的算式都表示出来呢?小组内先商量一下,看哪组能用一个很有创意的算式来表示摆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数目。”学生小组讨论后。生1:“可用5a表示。”师:“a指代什么?3又指的是什么?这儿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哪个小朋友能举个例子试试?”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这里的a可以是100吗?可以是1000吗?甚至是更大更大的数吗?可以是1吗?当a是1时表示什么?a可以是O吗?若可以,这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刚才那些数字算式相比,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点?”生:“用字母来表示数简洁明了,省事多了。”
在以上片断中,用摆三角形需增多所需小棒的根数来激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逐渐从许许多多的式子中找出共同点——算式中每个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数都是3,这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三角形个数,从而概括出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个数。这样一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法都得到提升,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品质,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三、走出课堂去体验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与以往相比增加了很多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机会。然而很明显,小小的数学课堂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跳出小课堂,投向大自然,让学生在拥抱大自然的同时,去用心体验,参与数学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悟到探究的乐趣。
在教《吨的认识》时,请了一位工人师傅搬来一麻袋的大米,大约重50千克。同时请学生帮忙抬一下大米。50千克学生能接触到,但是1吨学生却很少有过体验。当学生费了很大的劲才移动一袋大米时,我告诉他们1吨相当于20袋这样的大米。学生在一片惊诧声中感受到了1吨的重量是很大的。
在上述案例中,师生走出了课堂,在欢笑声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提升了数学学习能力,又体会到了数学探究的乐趣。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增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数学体验也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常态课中。
在数学体验的课堂里,学生们开放了思维,放飞了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要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把握住调控的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