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本文以潮州市许驸马府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许驸马府保护规划为例,阐述论证了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并提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修复,在保护的前提下,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更新方式,即:以修缮和改善为主,整修应严格依据原址原样修复,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体系、功能布局、内部设施、做适当的调整改造、修缮完善,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1、引言
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确立以来,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显著的成效。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缺乏正确的保护理念与方法,再加上城市开发的泛滥与失控,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以及保护修复技术观念的落后,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各地域的历史文化没有深入研究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显得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
2、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遵循“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的保护原则,重在保护和延续街区的历史格局与风貌,重在以保护整治的方式对街区内的建筑采取分类处置的措施,重在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促进街区永续发展。
正确处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关系,保护就是为了发展,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而言,主要保护其传统民居历史风貌,保护体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历史原物,保护其所遗存的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反映不同历史留存的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历史文化街区。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有机的城市更新模式,避免简单的、大规模的、“推倒重来”的改造模式。
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不得拆除,不能随意改变现状,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色彩及外观形象并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并进行必要的修缮,整修应严格依据原址原样修复。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保护区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应进行更新改造,对于严重影响风貌的现代建筑应限期拆除。应保持原有的街巷格局,不得新建、扩建道路(街巷)。对现有街巷改造整治时,应当保持或恢复原有的街巷格局和景观风貌特征;严格保护该街区内的绿化、小品、铺装等历史环境要素;整修、改造与历史风貌相冲突的环境要素;对市政设施的安排应考虑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应尽可能保留现存的自然生态资源,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环境整体性关系。
3、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建筑在保护与改造当中,还是以保护为主,确实需要修缮的,也要谨慎处理。有些历史建筑从设计到选材上都比较粗糙,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尴尬的复古形式,失去了赖以考证的历史信息;有些漠视时代差别,宋式建筑修成清式建筑,导致保护性破坏。因此,我们不提倡拆原真的历史建筑而做仿古建筑。
首先,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时,我们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即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不能掩盖历史原状,原状没变化,才是真功夫。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增添部分必须与已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当代增添物,以保持历史建筑的历史性。
其次,尊重原有的历史文脉,考虑建筑与地域历史文化背景的关联性,改造过程中,不仅应注意保持外立面的历史沧桑感,更应该注意建筑内部反映时代特征的细节,如丰富的建筑立面形式、室内考究的家具、入口装饰、山墙脊头、门窗铺地等建筑细部与装饰,按原有建筑布局、样式、材料、工艺进行维修。通过这些日常生息劳作与建筑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细微之处再现历史建筑根植的具体时间和空间。
4、规划实例
以下是笔者通过潮州市许驸马府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实例,提出一些见解。
潮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完整的古城,以及璀璨的文化。其中包括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星罗棋布的历史建筑等,体现潮州古城“南国古郡”府城文化的展示体系。
许驸马府历史文化街区是潮州古城内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街区,拥有国保文物建筑许驸马府,以及清代总兵府第卓府、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李厝祠等一批重要历史建筑,集中体现了古城“北贵”的历史布局特征。
其中许驸马府是保护与更新比较成功的历史建筑。它虽历经九百多年沧桑,至今仍保存始建年代的的布局和风格,按“修旧如旧”的修复要求,保留建筑上有价值的各类历史信息,采用原样式、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进行修缮修复。其格局完整保存着宋代传统民居的形制,是潮州现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民间唯一的驸马府。
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的许驸马府,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虽经过历代大修,宋代实物已保存不多,但由于修缮中注意“修旧如旧”,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宋代的平面格局及建筑风格,是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1996年11月,许驸马府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驸马府坐北朝南,面宽42米,进深47米,占地约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有天井、内外廊、后库、御书楼等,前座有抱厅房、风头房、花巷,依次分列左右两旁。主体建筑为三进五开间,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上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院内共有大小不同的厅房55间、天井11个、水井4口、花巷2条,围屋设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 在许驸马府的保护修缮中,始终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大门采用原木、清漆,保留木纹基理;大门簪为木制圆形,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物均建于石基上,这起到防潮的作用;门槛较高、装饰手法简朴、线条流畅生动,依然保留古建营造法的规制尺度;天井布置颇具特色,它与檐廊紧密连接,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片,天井中间依然保存着传统民居的摆设,有莲缸、桔木、榕树盆栽;门廊下铺设红砖;窗棂也延续宋代简约的木雕装饰;东西火巷里各有一口水井,主要是供灭火之用,修缮时设置现代的消火栓和消防管网,更好的保护了全宅的消防安全。火巷的地面依然保留着简约的地板格式,具有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
许驸马府的屋架为穿斗式木構架,均为杉木制作,为做好抗风、抗震,木构件都选用具有材质轻、纹理直、弹性好、防虫蛀、易加工的上等木料,并立于条状连续石地栿之上。石地栿能调节上部荷重,使地基受力均匀,在建筑中起抄平、防潮和防虫的作用。府内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面墙壁仍保留始建年代的桃红色竹编灰壁,其中一面墙壁还用玻璃罩罩起来,这更好地体现了保护的用心和决心,起到永久保护的作用。竹编灰壁是南方特有的建筑特色,该墙体是由竹子编制,和上泥土和贝灰做成,重量轻、厚度薄,既省工、俭料又实用,能起到隔热、抗震的作用。分布在整座府第里面大大小小的天井,均有“四水归一”之势,汇集天上之水,吸纳财气,再由隐藏在整座府第之下的“之”字形排水系统迂回走水,有纳气生财之意。府第地基前低后高,从门前的庭院到时后包的高度差为1.28米,寓意“步步高升”。修复以后,整座府第保持了宋代的建筑格局和特色,结构严谨,古朴大方。
结语: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综合反映各个时代、各个方面的成就,历史文化名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独特的城市特色,是特定时期内特定文化的高度结晶。潮州古城是一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要保护名城有价值的真实历史原物,保护名城遗存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潮州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各类城市文化和自然遗产。
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规划师,不单要具备规划的知识,熟知保护规划的法律、法规,还应通晓建筑学、建筑文化和历史,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应当将自己放在历史文化传承的舞台上,学以致用,肩负保护与更新的历史责任,将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作为文化传承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阮仪三.
[2]《潮州史志资料造编—古城概览》潮州地方志办公室编.
[3]《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潮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编.
作者简介:
王洁,潮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规划.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1、引言
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确立以来,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显著的成效。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缺乏正确的保护理念与方法,再加上城市开发的泛滥与失控,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以及保护修复技术观念的落后,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各地域的历史文化没有深入研究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显得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
2、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遵循“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的保护原则,重在保护和延续街区的历史格局与风貌,重在以保护整治的方式对街区内的建筑采取分类处置的措施,重在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促进街区永续发展。
正确处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关系,保护就是为了发展,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而言,主要保护其传统民居历史风貌,保护体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历史原物,保护其所遗存的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反映不同历史留存的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历史文化街区。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有机的城市更新模式,避免简单的、大规模的、“推倒重来”的改造模式。
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历史建筑不得拆除,不能随意改变现状,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色彩及外观形象并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并进行必要的修缮,整修应严格依据原址原样修复。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保护区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应进行更新改造,对于严重影响风貌的现代建筑应限期拆除。应保持原有的街巷格局,不得新建、扩建道路(街巷)。对现有街巷改造整治时,应当保持或恢复原有的街巷格局和景观风貌特征;严格保护该街区内的绿化、小品、铺装等历史环境要素;整修、改造与历史风貌相冲突的环境要素;对市政设施的安排应考虑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应尽可能保留现存的自然生态资源,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环境整体性关系。
3、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建筑在保护与改造当中,还是以保护为主,确实需要修缮的,也要谨慎处理。有些历史建筑从设计到选材上都比较粗糙,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尴尬的复古形式,失去了赖以考证的历史信息;有些漠视时代差别,宋式建筑修成清式建筑,导致保护性破坏。因此,我们不提倡拆原真的历史建筑而做仿古建筑。
首先,在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时,我们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即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不能掩盖历史原状,原状没变化,才是真功夫。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增添部分必须与已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当代增添物,以保持历史建筑的历史性。
其次,尊重原有的历史文脉,考虑建筑与地域历史文化背景的关联性,改造过程中,不仅应注意保持外立面的历史沧桑感,更应该注意建筑内部反映时代特征的细节,如丰富的建筑立面形式、室内考究的家具、入口装饰、山墙脊头、门窗铺地等建筑细部与装饰,按原有建筑布局、样式、材料、工艺进行维修。通过这些日常生息劳作与建筑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细微之处再现历史建筑根植的具体时间和空间。
4、规划实例
以下是笔者通过潮州市许驸马府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实例,提出一些见解。
潮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完整的古城,以及璀璨的文化。其中包括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星罗棋布的历史建筑等,体现潮州古城“南国古郡”府城文化的展示体系。
许驸马府历史文化街区是潮州古城内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街区,拥有国保文物建筑许驸马府,以及清代总兵府第卓府、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李厝祠等一批重要历史建筑,集中体现了古城“北贵”的历史布局特征。
其中许驸马府是保护与更新比较成功的历史建筑。它虽历经九百多年沧桑,至今仍保存始建年代的的布局和风格,按“修旧如旧”的修复要求,保留建筑上有价值的各类历史信息,采用原样式、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进行修缮修复。其格局完整保存着宋代传统民居的形制,是潮州现存最早的"府第式"民居,民间唯一的驸马府。
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的许驸马府,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虽经过历代大修,宋代实物已保存不多,但由于修缮中注意“修旧如旧”,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宋代的平面格局及建筑风格,是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1996年11月,许驸马府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驸马府坐北朝南,面宽42米,进深47米,占地约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有天井、内外廊、后库、御书楼等,前座有抱厅房、风头房、花巷,依次分列左右两旁。主体建筑为三进五开间,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上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院内共有大小不同的厅房55间、天井11个、水井4口、花巷2条,围屋设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 在许驸马府的保护修缮中,始终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大门采用原木、清漆,保留木纹基理;大门簪为木制圆形,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物均建于石基上,这起到防潮的作用;门槛较高、装饰手法简朴、线条流畅生动,依然保留古建营造法的规制尺度;天井布置颇具特色,它与檐廊紧密连接,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片,天井中间依然保存着传统民居的摆设,有莲缸、桔木、榕树盆栽;门廊下铺设红砖;窗棂也延续宋代简约的木雕装饰;东西火巷里各有一口水井,主要是供灭火之用,修缮时设置现代的消火栓和消防管网,更好的保护了全宅的消防安全。火巷的地面依然保留着简约的地板格式,具有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
许驸马府的屋架为穿斗式木構架,均为杉木制作,为做好抗风、抗震,木构件都选用具有材质轻、纹理直、弹性好、防虫蛀、易加工的上等木料,并立于条状连续石地栿之上。石地栿能调节上部荷重,使地基受力均匀,在建筑中起抄平、防潮和防虫的作用。府内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面墙壁仍保留始建年代的桃红色竹编灰壁,其中一面墙壁还用玻璃罩罩起来,这更好地体现了保护的用心和决心,起到永久保护的作用。竹编灰壁是南方特有的建筑特色,该墙体是由竹子编制,和上泥土和贝灰做成,重量轻、厚度薄,既省工、俭料又实用,能起到隔热、抗震的作用。分布在整座府第里面大大小小的天井,均有“四水归一”之势,汇集天上之水,吸纳财气,再由隐藏在整座府第之下的“之”字形排水系统迂回走水,有纳气生财之意。府第地基前低后高,从门前的庭院到时后包的高度差为1.28米,寓意“步步高升”。修复以后,整座府第保持了宋代的建筑格局和特色,结构严谨,古朴大方。
结语: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综合反映各个时代、各个方面的成就,历史文化名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独特的城市特色,是特定时期内特定文化的高度结晶。潮州古城是一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要保护名城有价值的真实历史原物,保护名城遗存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潮州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各类城市文化和自然遗产。
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规划师,不单要具备规划的知识,熟知保护规划的法律、法规,还应通晓建筑学、建筑文化和历史,才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应当将自己放在历史文化传承的舞台上,学以致用,肩负保护与更新的历史责任,将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作为文化传承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阮仪三.
[2]《潮州史志资料造编—古城概览》潮州地方志办公室编.
[3]《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潮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编.
作者简介:
王洁,潮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