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既不能掠夺式地使用,更不能无限地开发。怎样提高常态课的效率?只有练就一双慧眼,随时随地关注生活细节,用好生活资源,“撒豆成兵”,才能上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低耗节能”的常态课。
一、用好学生生活中的“琐事”
生活琐事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细小而繁杂的事,常常会被我们的传统教学拒之门外,而这些琐事又是学生每天都会碰到的。在这些不起眼的事情背后,却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恰当地选用“琐事”进行评价,往往触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一次上作文课,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我爱》的半命题作文,其中大多数同学选择写作对象是父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父母对自己那无微不至的关爱,事情虽小,却着实感人,在写到自己对父母的情感时,几乎都在文章末尾千篇一律地表示: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顺父母……
从字面上看孩子还挺懂事,晓得孝敬父母,但是仔细琢磨,你不难发现这正是当今孩子心目中普遍的想法:小时候尽管享受关爱,等长大了,工作了,赚钱了再谈回报也不晚。这就是如今独生子女自私、缺乏爱心现象的症结所在。如何纠正学生生活中错误的道德认识呢?我认为应该结合生活中的点滴琐事进行教育评价。
片段1:《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师:“长大了,你想怎样孝顺父母?”
生:“父母搬不动的东西我来搬……给他们买吃的、穿的、房子、车子……带他们去世界各地旅游……”(豪气十足)
师:“那么现在,你还在读书,自己不能挣钱,有些同学气力还很小,现在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和能力来报答父母,孝顺父母呢?”
生(想了想):“整理好自己的房间。”
生:“管好自己的学习。”
生:“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
生:“吃饭时为父母准备碗筷,父母生病时端茶送水。”
……
鼓励学生在对自己生活的畅谈中去领悟,对父母的爱应该在生活琐事中慢慢积累起来。虽然人小,但是同样可以付出博大的爱,要想实现将来的美好愿望,就应该从身边的琐事做起,教育应该关注生活中的“琐事”。
二、用好学生生活中的“时事”
讲到“时事”,大家马上会联想到“时事政治”,似乎这是中学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其实不然,“时事”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拥有着极其特殊而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关注时事正是实现小学生由《品德与生活》中的自我生活空间向《品德与社会》中的广阔社会空间的转变,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2:《诚实是金》
我尝试着结合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展开教学。在课堂上,老师播放了全国道德模范的颁奖晚会,在主持人激情洋溢的配乐讲解中,一起来观看“诚实守信”模范的故事。
师:“他们这样的生活幸福吗?”
生:这些年他们省吃俭用,有一次小儿子都饿昏过去,他们过得很苦。
生:主持人采访时,她都哭了,肯定很痛苦。
师:为了诚实守信,这样痛苦地生活着,你觉得值不值?
生:生活质量那么差,那么痛苦,别人还不理解,说风凉话,我认为不值。
生:我认为值,先苦后甜,现在已经快还清债了,心里会很坦荡。
生:我认为值,可以得到大家的表扬,还可以上电视。
生:我认为不是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他们不是为了得到表扬,更不是为了上电视,他们诚实守信的故事感动了大家,换来大家的信任和尊重,这是金钱也买不到的。
师:是呀,诚实是做人的本分,这种优秀的品质比金子还珍贵!
如果这堂课教师仅仅停留在对课文中诚实故事的讲解、诚实意义的分析上,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失去了教育的效果。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合理利用现成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素材为催化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教育、触动了自己,这比单纯地由老师来宣讲书本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它的教育评价的效果也更令人满意。
三、用好学生生活中的“小事”
我们常说,凡事都应从小事做起,但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口号喊得甚响,课外却毫无行动,说归说,做归做,知行不统一。原因何在?如果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其实我们教育者只追求结果,把目标定得很高,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之一。让学生觉得目标离自己太远,甚至会觉得难以实现,这也就难怪“知”与“行”不统一了。
片段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原先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题:为了保护地球,你能开展哪些活动?学生经过小组的合作研究,构思了许多新颖的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不向河里扔脏东西;禁止排放废水;倡议全市人民不使用塑料袋;植树造林,保护绿化;防止噪音……看来学生是煞费一番苦心的,但是细细分析一下,上述建议并不是单靠个人力量所能实现的。况且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此类问题的管理,这么高的教育目标非但不能起到实在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打击部分学生的行动积极性,产生环境保护是有关部门的事,是个别能力强的同学的事,与我关系不大的错误想法。当我洞察到这些时,我及时更改了活动设计:
师:你能不出家门就实现环保吗?
生:离开房间要及时关灯,节约水电。
生:用过的废纸可以反面打草稿;铅笔头还可以再利用。
生:不要把电视、录音机的音量开得过大。
生:不使用一次性的物品。
生:白天抓紧时间完成作业,晚上尽量减少开灯时间。
这些事很小,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生在完成这些小事的同时,感受到其实环保就在你我身边,人人都能成为环保小卫士。
一、用好学生生活中的“琐事”
生活琐事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细小而繁杂的事,常常会被我们的传统教学拒之门外,而这些琐事又是学生每天都会碰到的。在这些不起眼的事情背后,却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恰当地选用“琐事”进行评价,往往触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一次上作文课,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我爱》的半命题作文,其中大多数同学选择写作对象是父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父母对自己那无微不至的关爱,事情虽小,却着实感人,在写到自己对父母的情感时,几乎都在文章末尾千篇一律地表示: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顺父母……
从字面上看孩子还挺懂事,晓得孝敬父母,但是仔细琢磨,你不难发现这正是当今孩子心目中普遍的想法:小时候尽管享受关爱,等长大了,工作了,赚钱了再谈回报也不晚。这就是如今独生子女自私、缺乏爱心现象的症结所在。如何纠正学生生活中错误的道德认识呢?我认为应该结合生活中的点滴琐事进行教育评价。
片段1:《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师:“长大了,你想怎样孝顺父母?”
生:“父母搬不动的东西我来搬……给他们买吃的、穿的、房子、车子……带他们去世界各地旅游……”(豪气十足)
师:“那么现在,你还在读书,自己不能挣钱,有些同学气力还很小,现在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和能力来报答父母,孝顺父母呢?”
生(想了想):“整理好自己的房间。”
生:“管好自己的学习。”
生:“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
生:“吃饭时为父母准备碗筷,父母生病时端茶送水。”
……
鼓励学生在对自己生活的畅谈中去领悟,对父母的爱应该在生活琐事中慢慢积累起来。虽然人小,但是同样可以付出博大的爱,要想实现将来的美好愿望,就应该从身边的琐事做起,教育应该关注生活中的“琐事”。
二、用好学生生活中的“时事”
讲到“时事”,大家马上会联想到“时事政治”,似乎这是中学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其实不然,“时事”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拥有着极其特殊而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关注时事正是实现小学生由《品德与生活》中的自我生活空间向《品德与社会》中的广阔社会空间的转变,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2:《诚实是金》
我尝试着结合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道德模范”评比活动展开教学。在课堂上,老师播放了全国道德模范的颁奖晚会,在主持人激情洋溢的配乐讲解中,一起来观看“诚实守信”模范的故事。
师:“他们这样的生活幸福吗?”
生:这些年他们省吃俭用,有一次小儿子都饿昏过去,他们过得很苦。
生:主持人采访时,她都哭了,肯定很痛苦。
师:为了诚实守信,这样痛苦地生活着,你觉得值不值?
生:生活质量那么差,那么痛苦,别人还不理解,说风凉话,我认为不值。
生:我认为值,先苦后甜,现在已经快还清债了,心里会很坦荡。
生:我认为值,可以得到大家的表扬,还可以上电视。
生:我认为不是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他们不是为了得到表扬,更不是为了上电视,他们诚实守信的故事感动了大家,换来大家的信任和尊重,这是金钱也买不到的。
师:是呀,诚实是做人的本分,这种优秀的品质比金子还珍贵!
如果这堂课教师仅仅停留在对课文中诚实故事的讲解、诚实意义的分析上,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失去了教育的效果。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合理利用现成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素材为催化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教育、触动了自己,这比单纯地由老师来宣讲书本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的自我辨别能力,它的教育评价的效果也更令人满意。
三、用好学生生活中的“小事”
我们常说,凡事都应从小事做起,但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口号喊得甚响,课外却毫无行动,说归说,做归做,知行不统一。原因何在?如果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其实我们教育者只追求结果,把目标定得很高,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之一。让学生觉得目标离自己太远,甚至会觉得难以实现,这也就难怪“知”与“行”不统一了。
片段3:《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原先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题:为了保护地球,你能开展哪些活动?学生经过小组的合作研究,构思了许多新颖的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不向河里扔脏东西;禁止排放废水;倡议全市人民不使用塑料袋;植树造林,保护绿化;防止噪音……看来学生是煞费一番苦心的,但是细细分析一下,上述建议并不是单靠个人力量所能实现的。况且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此类问题的管理,这么高的教育目标非但不能起到实在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打击部分学生的行动积极性,产生环境保护是有关部门的事,是个别能力强的同学的事,与我关系不大的错误想法。当我洞察到这些时,我及时更改了活动设计:
师:你能不出家门就实现环保吗?
生:离开房间要及时关灯,节约水电。
生:用过的废纸可以反面打草稿;铅笔头还可以再利用。
生:不要把电视、录音机的音量开得过大。
生:不使用一次性的物品。
生:白天抓紧时间完成作业,晚上尽量减少开灯时间。
这些事很小,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学生在完成这些小事的同时,感受到其实环保就在你我身边,人人都能成为环保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