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z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国瑞的创作方向很广,绘画、综合材料、陶艺、装置、雕塑等都有所涉及。然而他不是忽然从一种艺术形式跳到另外一个,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本文从“竹林七贤”这件装置作品阐述他从绘画到装置的创作历程。
  关键词:“竹林七贤”;黄国瑞;冒险;装置;石佛艺术公社
  “我一直沉浸在随意的状态之中。我不用顾虑任何观念和技巧上的规律。我喜爱冒险,因为冒险的过程意味着一切都处在不可知中,只要奋不顾身地投向未知,总能发现奇迹。我的作品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观念,但是,我更多的努力在我们的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加强作品的深度,同时,却又不愿将这种‘营养’图解式地显露在作品之中。我试验性地作画,没有过多的规律可言,我既不愿因袭陈腐的常规,又不愿让自己定位于某种流派。我不追求作品的完美,也不期望拥有大批的观众。使我陶醉和迷恋的,只是这种险象环生的冒险过程。”(摘自黄国瑞作品集自序)。
  从黄国瑞老师的作品集自序中,我们基本了解了他对待艺术的态度,他的创作理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黄国瑞老师的作品涉及面很广:架上绘画、综合材料、陶艺、装置以及影像等等,我们无法把他归类于某一流派或者某种题材的画家,也许只有“艺术家”这个称谓更贴切。正如他在《冒险的过程》这本作品集自序中所言:“我一直沉浸于随意的状态中,既不愿因袭陈旧,又不愿定位于某种流派。”(图1)
  黄国瑞成名很早,早在1995年于河南省书画院举办了绘画个人作品展,河南油画前辈曹新林先生做的学术主持,此次个展在河南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赞扬。因为黄国瑞的绘画作品在那个年代是独特的,他采用的是抽象的绘画语言,而在画面的制作上,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油画笔一点点地描绘,而是大刀阔斧般地使用后工业材料制作厚厚的肌理,斑驳而粗粝,有一种力量感;有些局部则使用轻松的涂鸦般的用笔和夸张的意象形象元素;还有绘画和综合材料的拼贴运用等各种尝试。无疑,黄国瑞的绘画在当时是另类的,90年代,我们的学院教育还是因袭苏派教育,风格以写实为主,技法也是讲究用笔、技巧的,而黄国瑞的绘画是抽象的、涂鸦式的,是用后工业材料涂抹的斑驳的粗粝的,是反技巧的。所以从绘画时代起,黄国瑞就显示出了独特性、脱离时代性,如果他按照这种面貌一直走下去,毫无疑问在国内抽象艺术这个范畴内,早就应该有他的一个位置。但是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我不愿让自己定位于某种流派”。(图2,图3,图4)
  他不愿意重复自己,不满足绘画作品的平面效果,不满足架上绘画的表现力度,于是绘画作品中采用了拼贴元素的注入,但是依然难以诠释他的全部理念,自然而然地在他的架上绘画作品中出现了在二维最终到三维的材料尝试。(图5)
  “春江花月夜”是他比较成熟的一件装置作品。《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唐代诗人张若虚也以此拟题做七言古诗,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也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历代艺术家以“春江花月夜”为题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了多次再创作,黄国瑞老师也被这一古典艺术所感染,对《春江花月夜》进行了新的诠释,他采用了后工业材料——若干pc管悬挂在半空,环绕着一把古色古香的象征中国古典器乐的古筝,在展出现场,艺术家亲自弹奏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再现了久远的田园牧歌式古风,但是在这悠扬的琴声中,在展览现场却有那么一丝悲伤,因为我们不是置身于田园之中,而是在“pc”管道的包围之中,我们现代人生活于此——钢筋水泥之间,我们无可奈何,无法逃离,但是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桃花源,也许这才是艺术家真正想表达的吧。(图6)
  图6 “春江花月夜”现场图
  “竹林七贤”是黄国瑞2016年最新装置作品,展出于“回眸”石佛当代艺术展,这件作品也是笔者目前最感兴趣的一件装置作品。“竹林七贤”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流传甚广的关于文人雅士的典故,典故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统治集团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多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他们一直受到后代的敬重。之后历代艺术家就竹林七贤这个典故进行艺术创作,如:明代仇英的《竹林七贤图》;唐孙位的《高逸图》;明代陈洪绶的《竹林七贤图》等等。
  黄国瑞的装置作品“竹林七贤”是对这一经典典故的最新演绎和解读,自古至今,竹子是从普通百姓到文人雅士都喜欢的一种植物,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人们喜欢它“步步高、高风亮节”的寓意,也认为竹子是君子的象征,所以在中国,无论是偏远的乡野,亦或是高堂大院,都有那么一片竹林。黄国瑞这件作品也把这包含无限中国传统寓意的竹子挪移到展厅,在竹林之间用工业材料红砖铺了一个长方形,上面放置了七把银色的金属椅子。第一眼看上去,作品很美,碧绿的竹子挺拔地矗立着,超然脱俗,灰红色的地砖,银色的椅子,几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有一种唯美的意境在里面,传达了竹林七贤的古典韵味。但是再认真观看,又有一种突兀和冲撞,一种陌生感,这里的“竹林七贤”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典故,他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图7)
  也许展览现场艺术家和一个高校老师的对话能够更好地诠释这件作品:
  高校老师问:黄老师,很喜欢您的“竹林七贤”,这件作品具有国际视野,放在国际平台上也能实现中西对话,我想问中间七把椅子的涵义,为什么是银色而不是金色的或者材质是木头的?
  黄国瑞答:无论绘画还是装置,都是美的艺术,在这件作品中银色要比金色更能体现出作品的意境和韵味;作品中用的是金属椅子而不是木质的,是因为木质椅子和竹子放在一起又太和谐了,不锈钢这种材质才能和传统的竹林七贤形成视觉反差,才能具有当下的时代感。同时,空空如也的七把椅子是为了表达:千年竹林今犹在,不见当年七圣贤。以前是文人雅士隐居山林,纵情山水,现在变成所有的好山好水都被圈起来了,老百姓要买门票进去才能观看,山林里的高档酒店、别墅也不是普罗大众、文人雅客能够漫游和隐居的地方。(图8)   高校老师:嗅,原来这件作品有这么多涵义,这个作品好,既有中国传统,又有对比和冲突,还有对中国当下的现象的批判和反思,作品具有多视角、多维度、多义性。
  从这一问一答中,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黄国瑞的“竹林七贤”这件作品,它不仅具有表象的美给观者以美的启迪,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多义性以及对当下现象的批判和反思,也许这才是艺术家真正想要表达的。
  黄国瑞是旅美艺术家,从1998年应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邀请到欧洲交流,到2000年应美国纽约城市大学邀请进行艺术讲座,再到2006年左右回到石佛,创办河南石佛当代艺术区。和当时很多成名艺术的艺术轨迹一样,比如旅美艺术家徐冰,也是90年代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邀请,后定居美国,再后于2008年回国,上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他们的有些作品也因此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徐冰也不止一次强调自己“是一个中国艺术家”他说“我的文化、思想和武器,得益于中国这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他的《凤凰》作品系列就是有感于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与艰苦而粗粝的现场的并置,但是他采用了东方文化意喻美好圆满的“凤凰”这种元素来表现,材料采用建筑工地所产生的垃圾废料以及工人的劳动工具打造而成。“竹林七贤”和“凤凰”在构思和立场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从中国传统里众所周知的元素里找到一种表达载体;作品表象都很美,都具有艺术美的特征;也有对撞和冲突在里面;作品的内涵都反映了当下快速发展的中国现象。这些相同点不是偶然的,和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表达的国际背景分不开的。(图9)
  另外一个蜚声国际艺坛的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他在80年代采用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制造艺术而成名,到后来的“把马克.波罗所遗忘的东西带回威尼斯”以及“草船借箭”等,都是从中国传统里找到载体,以此开启中西对话。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和黄国瑞的“竹林七贤”都借鉴于历史典故,蔡国强的“草船借箭”的材料是:一架废弃的南中国木船,一簇簇仿制的古中国的箭。都是中国元素,但是它又是那样的新奇而陌生,正如当时也在纽约的陈丹青现场观看这件作品的感受:“它被高高悬挂在狭小的、布满砖墙的空间,木质船体的每一缝隙密密麻麻插满带着羽毛的竹箭,粗暴,沉默,而且好看。”《竹林七贤》如果放在纽约的画廊里,它也具有中西对话的特质,竹子和不锈钢并置放在一起,冲突而好看。(图10)
  目前,黄国瑞又把兴趣点转向了雕塑作品,石佛艺术公社园区是他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他需要更多的艺术品来让园区更丰满、更时尚、更有国际范,而这让外界更认为他的作品是杂乱无章的、没有内在逻辑的、不断扩大范围的,笔者也就此问题询问过黄国瑞,他说:我现在觉得时间很紧迫,无暇考虑这些问题,还是专注于自己的作品吧,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上,它是不是有价值、有意义,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未来,时间会告诉你的。也许有生之年看不到,也许看到了和你的期望不太一样,但是对我来说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不能负责这个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目前的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件作品,并且相信这件事情的方向是对的,我个人也很享受——这冒险的过程。(图11)
  图11 石佛艺术画廊
  参考文献:
  [1] 黄国瑞.冒险的过程——黄国瑞作品[M].河南美术出版社,2010.
  [2] 陈丹青.我看蔡国强的草船借箭[N].经济观察报,2015-03-24.
  作者简介:黄向前,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河南工业大学建筑系美术教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及演绎。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人文飞速发展,在表面上现代艺术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但实际上他们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结合现代与古典,我们已经找到了他们之间的那个完美的平衡点,也就是现代中式风格——中国风。中国风是一个很大的艺术载体它包罗万象,新式的餐具、衣服、建筑、装饰以及各类物品都用到了中国风。中国风的盛行不仅肯定了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肯定与欣赏,也反映出现代文化艺术交流加
期刊
摘 要:日本艺术家儿玉幸子与竹野美奈子的作品《突出、流动》是艺术与物理学跨学科研究的代表作品,所谓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离不开艺术。如乔治·萨顿(George Sutton)所说:“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1]  关键词:跨学科;艺术;磁流体  1 跨学科简述  20世纪以来,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世界社会的焦点问题,在世界各国科学界、医学界、教育界等学科领域“跨学科”一词频繁出现
期刊
摘 要:70年代至今,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新媒体为信息的高速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动态图形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视觉设计形态,在国内外渐渐获得广泛的认知。于是,作为平面设计与影像的结合,动态图形与传统静态图形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对时间的设计。时间设计使图形设计更具质量与价值,使人们的感官得到延伸,满足了当下人们新的审美观念,满足了这个时代对信息处理的需求,推动视觉艺术进入了新的时期。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发展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插画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与重视。插画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展现之一,同时又是一种民族风格的体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文化中的插画在包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带动了包装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插画设计;民族风格  在进行插画包装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对插画进行设计,同时重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日本新潟大地艺术三年展中“区域振兴计划”“空屋计划”等为研究对象,就越后妻有地区在艺术的改变下重新换发青春与活力展开研究。希望探讨好的方式,掘发土地的文化,增加乡村的艺术氛围和发展,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大地艺术;区域振兴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描绘的便是日本新潟越后妻有地区。越后妻有在史前的绳纹时代曾经有过灿烂的原始文化,极具视觉表现力和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紫罗兰家纺的产品为例,通过分析卷草纹样在家纺艺术设计中的艺术表现,探讨了“加、减”艺术的设计法则在家纺产品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呈现效果。  关键词:卷草纹;家纺艺术;加减法  花卉、藤蔓等植物造型元素,被广泛应用在各大产品得设计领域上。它们以自然为本体,变化、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纹样,通过印染、织物、提花、刺绣等工艺方式装点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家纺艺术的设计中,卷草纹通过加减法则的恰当应用,
期刊
摘 要:王闿运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学术与政治人物,他一生研习经学,关注政治,表现出积极的入世精神。面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他无情揭露,希望统治阶级自身采取一些修复措施修明内政;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反抗运动,他则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坚决镇压;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他则主张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来化导外夷,以期达到中外相安、天下太平的理想境地。从中可以看出,在晚清社会转型期文人王闿运既对政局不满,但又寄予希望
期刊
摘 要:本篇论文以中国特有的五色,青、朱、白、黑、黄,来阐述历代更替所赋予的建筑色彩倾向和象征意义。原始色彩是色彩象征性的最初依托。物质的本色彩象征性是普遍存在的,人类依据色彩本色及长期的生活经验,定义色彩的“生命性格”特征。为生命本质活动的需要而选择色彩,成为了人类色彩象征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色彩;五色说;公共艺术  1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来源  中国古典建筑色泽艳丽,颜色种类繁多,大
期刊
摘 要:随着咖啡在国内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提升,从单一的颜色到如今各种色彩搭配,整个咖啡厅的设计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根据颜色的特征,颜色的运用、颜色的概括等,总结色彩在空间中的表现,以及运用软饰品搭配咖啡厅,出色的设计师应掌握颜色搭配软饰品的能力,应用颜色搭配和软装饰,成为了咖啡店设计的重点,对潜在客户产生视觉心理和艺术享受。  关键词:颜色;视觉心理;视觉联想;协调搭配  1 颜色的视觉
期刊
摘 要:21世纪初,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数字媒体的革新,企业对设计理念、发展战略等有了新时期的要求,标志作为传统VI视觉识别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并且引发标志设计的新时期设计革命——标志设计动态化。它的革新对对标志设计在新的时期有了新的要求,并具有跨时代意义,如今动态化已成为未来标志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标志;动态化;趋势  “VI”(Vis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