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一词的历史文化底蕴探要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ch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现代汉语语法单位角度看,“符合”属于词,是词类中的复合词。然而从古汉语角度看,“符合”却是一个主谓短语,古汉语中的“符”跟“合”都各自独立承担语义。只是这个短语在后来被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凝固成为一个词罢了。除了构词的历史渊源外,“符合”背后还有深厚的军事文化内涵。
  “符”的意义应追溯至古代军事中的调兵制度。“符”即兵符,是皇帝授给地方军队统帅调兵、发兵的凭证。该凭证最早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后来以铜为材料,并以威猛的兽为主要形态,以示皇帝的威严。如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出现的“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攻赵而西却秦”。《辽史·兵卫志》也有:“铸金鱼符,调发军马。其捉马及传命有银牌二百。”《辽史·仪卫志》载:“杓纞,鸷鸟之总名,以为印纽,取疾速之意。行军诏赐将帅用之。道宗赐耶律仁先鹰纽印,即此。”其中的“虎符”“金鱼符”“杓纞”就是兵符的一种,宋代还有“豹符”。此外,还有“银牌”符契和木牌符契,这些兵符虽在制造的材料上、形态上不同,但那都是皇帝绝对权力和威严的象征。而且所有的兵符都有两半,一半归皇帝持有,另一半由地方拥军统帅珍藏。据战国秦国“新萋符”的铭文记载,两半虎符的持有也有明确的规定:“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萋”。若是皇帝需要调兵发动政事,则派遣专使持右半虎符前往调遣地,由调遣地的统帅验证兵符的真伪。其判别真伪的依据就是看左右两半兵符是否完全闭合,若两半完全闭合则听从皇命发兵。可见,“符”不仅是皇帝调遣军队的信物,而且又是皇帝旨意和意志的象征。所以《说文解字》中说:“符,信也。”另外《玉篇》释符曰:“符节也,分为两边,各持其一,合之为信。”
  从《玉篇》释“符”中依稀能发现“合”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说“从亼口。亼三合也,从人一”。段玉裁有一个解释,他说“合”就是“三口”,即有“拼合”之义。后“引申为凡会合之称”,即“闭合”“闭拢”之义,与“开”相对。因此“符合”即指“两半兵符闭合”或“两半兵符吻合”的意思。因此,后人借两半兵符相合之意顺势引申为现代的“符合”,作“吻合”“合拍”解。但在古书中并不以“符+合”这种主谓形式出现,而是多以“合+符”这一动宾结构出现。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讲到“晋鄙合符,疑之。”《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 《隋书·契丹传》即云:“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举兵动众合符契”。也有把“符”“合”拆开用,如《楚世家》:“齐王大怒,折楚符而合于秦。”这些史实进一步论证了“符”与“合”在词义上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从而赋予“符合”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个词就蕴涵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试想整个中华文化体系又是何其博大精深呢?探究词语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且是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一种负责表现。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5年2月版。
  3.司马迁.史记[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版。
  4.林瑞翰.《辽代兵制》[J].载《大陆杂志》第17卷,第7期。
  5.雷海宗.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M].商务印书馆,2001年。
  
  (胡小曼,浙江永嘉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校企协同育人早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积极尝试这种模式。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作用,以及校企协
“如果”是一个连词,表示假设的关系,属于逻辑学方面的词语,它可以使原本唯一的结果假定为多种可能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提出类似“如果……那么……”的问题,以此使课堂教学自然有序的开展下去。那么,它到底有几种基本形态呢?笔者认为,大概有三种: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你会怎样做呢?如果某事某人没有发生,那么结局会怎样呢?如果文章让你来写,你会怎样写呢?第一个“如果”是将学生引入到文本中来,与作者作
期刊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近年来内部出现的社会和神经两大转向为基本理论框架,对隐喻加工中出现的性别差异进行阐释。从社会认知角度描写了隐喻使用和加工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并采取神经
<论语>,大家都知道"论"念"l&#250;n".可近来笔者对几个班的高中学生作过一个小调查:<论语>的"论"为什么念"l&#250;n",其答案的正确率却几乎为零.后来,又"考"了几位语文老师,
近日,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机械式复合管结合强度的评价方法”专利技术得到澳大利亚专利商标局的正式授权,该专利主要是针对机械式复合管复合后可能存在的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人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其语言简单明了、准确含蓄,并使用了一些叠音词。据我们统计,《论语》中除却引用《诗经》中的叠音词“穆穆”、“战战兢兢”外,共有叠音词26个,出现了35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叠音词基式与相应叠音词间的意义关系以及叠音词的重叠形式。    一、叠音词基式与相应叠音词间的意义关系    在《论语》中,叠音词基式与相应叠音词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善于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学习兴趣发展的主体,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智力、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形成兴趣的
人类的情感活动主要是靠语言来传递和交流的.医生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在面对一些疾病缠身而心理脆弱的病人时,更需要讲究高超的语言艺术.
2016年10月20-22日,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钢管学术委员会(简称钢管学会)七届一次年会暨中国钢管和冷弯型钢工模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创新战略联盟)2016年度理事会在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