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丢公职也要爱情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0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我参加工作,在湖南東安县电影院当放映员。1963年,大学毕业的唐灿章分配到县文化馆工作。由于同在文化系统工作,我们同在一个食堂就餐,业余时间,还在一起唱歌、打乒乓球。他一表人才,尤其是相同的爱好与志趣,使我这傲慢的姑娘情窦初开。
  半年后,一首字迹漂亮的情诗映入我的眼帘:“我爱那带刺的玫瑰,可还缺乏勇气去采她……原谅我冒昧地把心扉打开,纯洁的红心任你剖解。”署名是“山旁之火”。我当然知道这是谁写给我的。从此,我俩沉浸在热恋中。
  不料,我们的结婚报告遭到县政府文教科科长的拒绝。理由是,唐灿章是贫农出身的大学生,已被县里圈定为青年干部人选;而我家庭出身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仕途。我俩气急之下,状告文教科科长违反婚姻法,剥夺我们婚姻自主的权利。法院却把状子转到文教科科长的案头,更是火上浇油。我们意识到,要想正常结婚,是不可能了,但两人谁也离不开谁。再三考虑后,我们决定先斩后奏,自行结婚,便到照相馆照了结婚照。1964年7月22日晚上,没有祝婚词,没有鲜花,我们结为了夫妇。
  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时隔六天,文教科竟然下文将我改作临时工处理,开除公职。但我们不怕,双双回到他的农村老家。后来,他被作“自由离职”处分,也丢了工作。我们在农村艰苦生活,相濡以沫。到了1979年,终于被落实政策,双双回到原单位。比起梁山伯与祝英台,比起贾宝玉和林黛玉,我们是幸运儿。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骄傲。
其他文献
近年来鲥鱼在长江江阴段人工繁育成功。然而,被人捧上天的鲥鱼其实一点也不好吃。今年两次尝了鲜活鲥鱼,才敢说这句话。  以往,市面上的冷冻鲥鱼大都来自东南亚。尝过多次,难吃。故第一眼看到鲜活鲥鱼时,口腹是期待的,毕竟是“长江三鲜之首”,毕竟正式的记录表明,长江鲥鱼早已绝迹,三十多年未见它的踪影了。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活蹦乱跳的鲥鱼不是长江鲥鱼,而是引进的美国鲥鱼,两者外观几乎一模一样,除了DNA结构
嫩嫩的仔鸭,配上嫩嫩的青椒,佐以生姜大蒜,撒上树上刚摘下的绿色的花椒,出锅时泼上加醋的鸭血,一下子把整道菜的味道勾勒出来。酽酽的血鸭,浓浓的滋味,鲜香辣脆爽,令人咂嘴回味。  拔毛、开膛破肚、清洗内脏,弄得干干净净的鸭子,尽量切成小块一点好入味。再说,农村家庭人多,小块吃得久。  配料很简单,农家里都可找得齐:青辣椒、鲜姜或是老姜、大蒜,还可以备点花椒。  香喷喷的猪油下锅烧热,爆炒鸭丁,香味四溢
炒菜码芡  清代才子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如下的阐述:“俗名豆粉为纤者,即拉船用纤也……煎炒之时,虑肉贴锅,必至焦老,故用粉以护持之,此纤义也。能解此义用纤,纤必恰当。”  袁枚以纤寓意于芡,是很有道理的。大家都知道,不论是豆粉还是生粉,它们在加热过程中都会产生糊化。炒菜要码芡(着衣),正是以其糊化作用纤拉住原料中的水分,防止原料在烹调中收缩吐水,枯焦老绵。因此,我们炒菜,一定要懂得码芡这个道
蜂窝鸡蛋羹,水和鸡蛋分层的鸡蛋羹,特别硬的鸡蛋羹……我最初也一样,蒸出来的鸡蛋羹总是不美观,后来经过不断分析和尝试,终于学会了蒸出嫩滑平整鸡蛋羹的方法。  鸡蛋打到碗里,加入水,蛋与水的比例控制在1∶2到1∶3之间,这样蒸出来的鸡蛋羹口感嫩滑。水不要一次性加入,而是要一边打蛋一边缓缓加入,而且要用温水才好。  打蛋过程中,蛋液上面会出现很多气泡,因此打蛋的速度不要太快,以防产生的气泡太多。一直打到
常言道,菜之美在于味,味之美在于调。味正则菜成,味失则菜败。由此可见,调味对菜肴的品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山东营养学会理事、济南大学营养学副教授綦翠华说,菜肴的美味来自烹和调,烹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将原料制成菜肴,调则是通过原料和调味品的恰当调和,经过加热过程以除去原料的不良滋味,发扬其原有的鲜美,增加菜肴的美味。烹调也有一套数学法则,合理运用能为菜肴加分。  从其他食物中借味  加味指的是增加或借用
很多人都知道,做鱼要加点酒,可以去腥增鲜、杀菌消毒,还能促进鱼的营养吸收。其实,除了大家熟悉的料酒之外,不同的鱼,用不同的酒,味道更好,营养更佳。  清蒸、水煮和糖醋鱼放黄酒  做清蒸鱼、水煮鱼和糖醋鱼前可用精盐、黄酒、胡椒粉等将鱼腌制入味。在腌制过程中,黄酒既能更好地保持鱼的鲜味,有利于咸、甜各种味道充分渗入鱼中,又能在烹调过程中去除鱼腥味。  料酒是以黄酒为酒基,经过调制加工的一种调味品。在烹
茶叶蛋,不就是茶叶和蛋,一起煮开,街头巷尾的早点铺都有得卖。但是俗话说得好,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好。各家有各家的秘方,味道也不尽相同。  这次我要介绍的,就是一种很特别的做法。我自己爱吃,所以平时闲着的时候,会煮些茶叶蛋。煮好后,同事尝过都说好,说绝对赛过路边饭馆。  其实要公布我的秘方,我是有顾虑的,因为这门手艺是偷学我妈的。纠结再三,请示老妈,征得她老人家同意,现将这祖传的秘方公之于众。  先准
喝茶只是一种养生方式,懂不懂并不重要,每天喝才是要点!  常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时总是小心翼翼地说:“不懂茶,只是随便喝喝。”不管这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重要。如果喝了某种茶感觉还不错,接着喝下去就够了。  茶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喝。喝茶是种享受,暂时不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您或许认为,那些一开口就很专业的人,肯定很懂茶。可真正追问起来,他们自己也会说“所知有限”
在我的资料夹里,有一张皱巴巴且泛黄的合约,上面写有四位本家长辈“證明人”的姓名,有父亲和我们兄弟四个及三个嫂子“主事人”的姓名,并按有粉红色(染红鸡蛋剩下的二红染料)的手印,落款日期是“一九七八年一月六日”。我时常拿出来看看,咂摸一下其中的滋味。  斤斤计较立合约  合约开宗明义地写着“关于家务之事”,其内容有六项:一是大哥二哥同意三哥和父母一起盖屋,由三哥使用,今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准公分。家里堂
我小时候,最憧憬的是能成为一名像我表哥表姐一樣的军人。  上世纪50年代,我的表姐才十几岁,就毅然自己报名参军,远离家乡和亲人。相片上的她,剪着齐耳短发,穿着厚厚的棉军装,英姿飒爽,深深刻在我脑海里。照片中的表哥,头戴大盖帽,肩上戴肩章,英俊挺拔,简直就是我的偶像。  1966年我上高三,面临毕业,正在紧张备战高考。一日,校长办公室通知我去沧州饭店,说是军区文工团让我去面试。我满心欢喜,理想终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