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改革决定性时刻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一去不复返,大家都期盼新的改革能赋予经济新的活力和动力,认为目前已经到了改革的决定性时刻。
  大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蓝图充满遐想,对它的解读也铺天盖地,为什么仍然是遐想,为什么需要如此多的解读,大家心中却依然模糊。认真思考如今的改革与邓小平时期的改革有何不同,这一堆迷惑自然云雾拨开。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一种改革方式,是顶层设计式的,还是分散突破、自下而上的?改革时刻还没有真正到来,真正的改革是落实的时候。如果改革没有变成现实,只是停留在纸上或者口头上的话,也许我们还得再等七年才能看到改革的决定性时刻。
  决定性时刻还没到来
  大家都在期待改革,认为中国改革到了决定性的时刻,但我认为这样的决定性时刻还未到来。要认清目前改革的特点,我们不妨把它和邓小平时期的改革做个对比。
  改革就好比队伍出发,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像解放军列队,指挥官高喊口令,大家都整整齐齐列队往前走,指挥官让你停你就停,让你跑你就跑。另一种情况就如马拉松比赛,一声枪响之后,所有人都可以在这个路上跑,尽管有人跑在前头有人跑在后头,但所有人都获得了一个同时起跑的权利。
  邓小平时期的改革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这并不要求所有人像解放军列队一样整齐划一,而是允许像跑马拉松那样,可以跑快跑慢,可以跑前跑后,这就产生了很多差异化的东西。
  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改革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出台以后大家都热血沸腾,但等了这么长时间,结果却是没有人下“起跑令”,所有人都等着,不能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分布置,更没有看到九分落实,所以我没觉得现在是改革的决定性时刻。在三中全会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七个不准”,还有“四个许可”,意思就是先定法律你才能做,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也不是谁能抓住耗子谁就是好猫,这两者的差别非常大。我们到底希望哪一种改革,这是一个大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是个非常发达的行业,它与传统行业很不一样,它是根据大家的需求来生产和服务。互联网采取的并不是等待的姿态,而是逼你不得不用,比如微信、微博等。雷军自己什么都没生产,但是他已经卖了这么多的小米,获得了很多利润,他只是一个针对于客户需求而提供服务的组织者,不是生产者。但是,这次三中全会出台的改革,并不是真正根据我们需要什么而设计;而是领导认为需要什么,你就得做什么。这里面体现了被动和主动的差别。
  邓小平的改革讲话之后有学习,但是没有解读。而这次三中全会不一样,有铺天盖地的解读,但最后发现没有一个解读是对的。媒体都说小产权房要开放了,结果却是绝对不能开放小产权房;有媒体解读宅基地可以流转,结果却是绝对不能流转。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文件出台后要有无数人解读?小平同志说,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这非常容易理解,不需要解读。但这次三中全会文件,大家解读了半天,还是没人懂,说明这些并不是大家真正想要的。
  现在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如果没有私有制,怎么能实现市场配制资源,怎么能实现市场决定价格,这个在逻辑上就不太对。最近看到一个新闻,提出宅基地是公有的,不能打破公有,但在1954年的宪法中宅基地就是私有的,它属于生活资料,在历次的宪法修改中,生活资料从来都是私有的,怎么到此次改革就变成公有的了?
  在这次的改革文件中,还可以找出很多这样前后矛盾、相互抵触的例子。接下来的问题是,当人们对这个文件不能完全理解的时候会怎么办呢?
  我们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富差别,大家都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缺陷所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理解,则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当改革进行的时候,有很多人不认为改革能让他致富,他们选择了停留在原地;而另外一些人认识到了改革的先进性,突破原地往前跑,这就导致了这两种人之间的贫富差别。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上世纪80年代刚进行改革的时候,大家都要进国企,很多人不愿意下海,直到朱镕基时期让一些国有企业员工下岗了,他们才发现待在国企是最吃亏的。下岗以后又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创业,这些人现在也活得不错:另外一种人只是换到了另一家国企中去。最后,前者大多都发了财,而后者仍在原地踏步。
  现在很多人仍不理解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等号令再次吹响的时候,那些敢于冒险的人可能又跑到了前头,于是再一次加大了贫富差别。
  改革时刻还没真正到来,真正的改革是落实的时候。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如果改革没有变成现实,只是停留在纸上或者口头上的话,也许我们还得再等七年,或者七年以后再看一次改革决定性时刻。
  顶层设计,还是分散突围
  现在的改革更强调顶层设计,而邓小平时期的改革则更有分散突破的特点。市场经济的信息是计划经济的脑袋能了解的吗?规律和经验告诉我们,这个脑袋很难了解。如果相互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那只需要计划经济就行了,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小平同志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能完全用顶层设计这种办法,所以允许犯错误,允许开着窗户飞进苍蝇来,也就是可以分散突围。比如当初十几个农民摁了手印,违法也要干的土地承包制,最后的结果是修改宪法,把土地承包制写在宪法中。但如果当时没有人这么干,领导们又怎么知道土地承包制好呢。
  所以,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相当一部分恰恰是用了这种分散突破、自下而上的办法实行了改革,推动了改革。如果现在要回到顶层设计的路子,这本身可能就不是一个改革的结果,而是“集权主义”的结果,随之可能会引发很多的问题。
  当然,这种分散突破的方式不是要大家去违法,而是强调要有一个民主的制度,叫做“博弈在前”。美国最初的宪法发展到第14修正案,大概经历了150年时间,期间没有出现大的乱子,就是因为当人们做一个决策时,可以把它拿出来让大家讨论,要不要修改这个法,如何修改才能更好,这是一个提前实践和分头决策的过程。我们现在是顶层设计出一个决议,大家只能按这个办,等决议出来以后大家再去博弈。   比如住房公积金有几千亿元,这都是大家上缴的,但却不能轻易领出这个钱。这说明,在这一政策上我们是设计在前,博弈在后的,所以就出现了假离婚等一系列问题。注册制为什么衍生出那么多的问题,也是由于缺乏“博弈在前”。如果在政策出台之前,能拿出草稿让大家讨论,然后再决定如何修改和实行,恐怕不会出这么多篓子。为什么美国的很多法律修改能很快被大家认可,就是因为在修改之前已经有了“博弈在前”的过程。
  如果采取“博弈在前”的方式,博弈中哪怕犯了错误,最后仍有弥补的机会;如果采取“博弈在后”的方式,犯了错误的结果就很糟糕。前些天有个报道,女儿和父亲结婚了,目的就是为了帮父亲落户口,这说明我们的政策和法规让人们丧失了天伦,难道这不值得反思吗?
  所以,我们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改的是使决策更加民主化,要“博弈在前”,而不是“博弈在后”,这才更有利于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民主制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所有人都不对不正确的东西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话,那就永远不会有民主。中国是一个打出来的政权,美国是一个坐在桌子上谈出来的政权,这是两者之间的差别。谈出来的政权,其民主成分可能更多一些。我想,中国早晚会实现民主的制度,只是我们还需要等待很长时间。
  经济与房市跷跷板
  现在很多人都在担心房市,甚至有人抛出了楼市崩溃论。根据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在现有政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房地产销售、价格和投资增幅都会下降,但绝对水平仍是上升。2013年土地供给增加会短期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部分地区库存也有待消化,但并未改变预售远大于竣工的比例关系。
  有人担心房地产开发商出现资金链断裂,个别企业的缺钱现象是永远存在的,如果认为这代表整个房地产行业,有些危言耸听了。且不说2013年开发商到位资金8万多亿元,只完成投资6万多亿元,手中尚有余钱;仅1月购地的成倍支出和天价,也证明房地产行业不缺钱。
  之前我已经在很多地方系统地谈论了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在此想强调一下,房地产政策与中国经济的关系。中国的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增长特点,也不会在短期内忽略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否认房市在不同城市间存在差别,但不会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当中国宏观经济不好的时候,房地产一般都很好,因为中国政府不靠房地产是拉不动投资的,而且税收和土地财政都会锐减。如果没有这三项,中国经济可能会下降更加厉害。所以,当经济高增长时,政府往往会狠狠打压房地产;而当经济低迷的时候,房地产反而容易得到喘息。
  政府管好该管的事情,然后把剩下的事情交给市场。但中国的房地产却没有办法完全交给市场,因为土地资源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什么我们没有放开土地资源呢?因为地方政府渴望得到土地收益。
  现在有些报道说,二线城市的房价在下降。我对房地产市场的划分与大家有些不同,二线城市大家通常认为是省份城市,而我更多从人口规模、GDP和收入增长来划分。比如哈尔滨是一个省会城市,而且是东北的一个大型省会城市,但我却把它归为四线城市,因为哈尔滨的GDP规模比北京差太多,甚至还不如江浙一带的很多县城。这种划分方式的差别以及分析方法的差别,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作者为华远地产董事长,文章根据作者在2014年“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上的发言和最新观点整理而成
其他文献
抱团取暖的另一面是相互踩踏。  2014年2月以来,创业板指数下跌逾10%,多只基金抱团的重仓股资金出逃形成踩踏,频频暴跌,如华策影视(300133.SZ)、乐视网(300104.SZ)、神州泰岳(300002.SZ)等跌幅均超过20%。  而基金独门重仓股(指剔除指数型基金后,单只基金、单家基金管理公司持有或者单只基金、单家基金管理公司所持股数明显超越其他基金、基金管理公司的股票)却在此番创业板
期刊
进入 2014年,房地产行业销售增速下降的预期越加浓重,市场对房地产及相关行业信用风险暴露的担忧不断加强,同时对整个房地产行业拐点的到来时间也颇有争议。  对于如何看待2014年的地产行业,我们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行业是否有严重的资金缺口,是否有企业因此而无法支持刚性支出?行业内哪些类型的公司资金余缺状况最好,哪些最差?地产行业资金余缺的拐点短期会不会到来,在何种情况到来?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
期刊
最近京东提交在美国上市的申请,拟最高募资15亿美元。随后又有传言称腾讯想战略入股。一时之间,京东值多少钱、能卖多少钱成为热门话题。  这令笔者回想起以前对亚马逊的讨论。  亚马逊靠什么盈利  2002年前后正值第一次科网热潮退烧,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投资者都相对冷静了,但看好亚马逊的人仍然不少。唱多的逻辑非常简单,当时网络零售额增速明显快于全社会零售额。况且,网络的最佳经济规模可以是无限大。随着
期刊
2014年4月3日,震惊中外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一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证监会派出的代表同“乌龙指”主角杨剑波,以及杨剑波的代理律师唇枪舌战,法庭上硝烟四起。  《证券市场周刊》曾经独家还原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乌龙指的现场。当天上午,光大证券在进行ETF套利交易时,因程序错误,其所使用的策略交易系统以234亿元的巨量资金申购180ETF成份股,实际成交72.7亿元。当日下午1
期刊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终于以当事人之一的杨剑波状告证监会再次掀起波澜。  2013年8月30日,证监会对光大证券“乌龙指”做出了处罚。随后,在《证券市场周刊》发表文章《证监会的光大案“乌龙”》,质疑证监会对“乌龙指”的定性以及处罚是自摆乌龙。新年伊始,杨剑波的诉讼令这一起渐归沉寂的案子再度回到人们的视线。  现在业界对杨剑波状告证监会一案相当的悲观,这一起民告官的案子最终走向值
期刊
通缩,一个理论上与欧美央行大规模放货币并实施零利率政策不相匹配的现象,现实中却在逼近。  欧洲的通缩风险无疑最大,3月份欧元区CPI同比增长只有0.5%,不仅远低于欧央行2%的目标,创下四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且连续六个月低于1%。美国的通胀水平只有1.1%,英国的CPI也从两年多前的5%下降到目前的1.7%。主要发达国家中大概只有日本的CPI在上升,这也是“安倍经济学”想要达到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
期刊
由于投资者担心 E-trade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其股价在2007年下半年暴跌80%。E-trade从Citadel投资集团得到25.5亿美元的现金注入后,公司股价持续下跌,难道是市场错了吗?  芝加哥财务咨询公司 Kaufman Hall的副总裁阿努·鑫海(Anu Singh)表示,E-trade的问题并非市场预料得那么糟糕,而且通过Citadel的现金注入,问题就可以轻易得以解决。在鑫海看来,
期刊
2月21日,有媒体报道,兴业银行总行通知全行暂时停止办理房地产夹层融资业务,并且暂停房地产供应链金融业务;24日晚,兴业银行针对媒体报道公司停止、暂停房地产融资业务发布澄清公告,主要内容为:1.公司于春节后要求各分支机构做好存量房地产资产梳理等工作,将于3月底前出台新房地产授信业务政策;2.这之前暂缓办理部分房地产新增授信,停办房地产夹层融资业务(该业务占比极小)。  据了解,兴业银行本次业务的窗
期刊
或许因为《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抢了风头、在过去近半年的时间里已经被媒体轮番解读,当《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正式版(下称“《通知》”)终于发布之后,评论者甚少。殊不知,“征求意见稿”和最后的正式版《通知》其实有很大差别。  市场对于《通知》的关注点多集中在整体提高了各类投资的上限,仔细对比“征求意见稿”和《通知》
期刊
各位嘉宾,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本届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就要落幕了。各位专家、学者、官员和企业家们探讨了很多关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问题。专家们的观点,有的刻画了未来几年的增长路径,有的冷静提出了改革和经济中存在的尖锐问题,有的对改革充满希望和乐观,有的则对改革忧心忡忡。虽然观点、观念不尽相同,但都带来了积极的建设意义。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进入了美联储宽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