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火种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le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人对火和取火的火镰极其崇敬,有歌谣说:火熏灶臭污火神,灾难一定会降临。
  早期的西藏火镰工艺朴实,以实用为主,并无贵贱之分,在唐代,吐蕃的辉煌时期,贵族与王室喜欢贸易而来的珍贵火镰,这些火镰由西土耳其、黑衣大食、大唐帝国制造。
  公元十三世纪,西藏进入领主庄园制,手工艺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在蒙古、印度和中国内陆的影响之下,西藏开始有了自己的工匠与作坊,制作出西藏风格的火镰。
  火镰者,取火之器,而火,一种存于宇宙的能量,毁灭一切又创造一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记忆,西藏的先民,如何取火,又如何将取火发扬为艺术。
  利用火石敲击金属来取火,在数千年前就已出现于青藏
  喜马拉雅之北,青藏之地,其势险峭,峻极于天,长年累月,冰凌所积,春夏不化,山川崎岖,登涉艰阻,加之风雪杂飞,虽复履皮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干燥处可居,唯悬釜取火,可得温饱。
  取火,与这方水土的人而言,是生死大事,荒原寥寥,有谁能赐予火种,等雷电击中枯木杂草,等到何时?只有,自己思考,一代代的思考,方在历史的某天,欢呼着敲击石子,看星星火点,燃烧柴火,那天,那人,当直视着苍穹,高歌嘹亮,骄傲自己的智慧。
  藏族人民是青藏高原的开拓者,他们的祖先自古就辛勤劳作,繁育生息于世界的屋脊,在青海南部,林芝,定日,那曲,阿里等地,先后发现各种石器,昌都卡若村挖掘出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为我们再现了青藏高原古人类的生活情境,那时的先民已会制作使用简单的石器,建造房屋,饲养家畜,主要的是,他们已广泛使用火,能够烧木为炭制陶器,炼铜矿,铸造金属器物。
  利用火石敲击金属来取火,在数千年前就已出现于青藏。
  传说里,格萨尔的打火石为寄魂石,用它打出的火可以燃尽世间的邪恶。
  火有善恶,在远于吐蕃的时代,藏人就崇拜和祭拜火,煨桑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火祭。
  煨桑,用烧烟祭祀山神,地方神,战神,让神灵喜悦,护佑地方安泰,人畜兴旺,若地方上有病疫,就是鬼魔作怪,也可用煨桑来驱邪除秽。
  煨桑使用的是柏树枝条,艾叶和带有香气的草药,在火焰燃烧时撒上糌粑粉,行人过山转山时,会煨桑求神,人们围着烟火发出咯索(胜利)的呼声。
  《格萨尔降生篇》里记载,人们采取各种树枝,杜鹃花,柏树,红柳等一百驮,筹集起来,举行煨桑,格萨尔的神圣火镰打出吉祥之火种,引燃祭神的树枝。
  藏人对火和取火的火镰极其崇敬,有歌谣说:火熏灶臭污火神,灾难一定会降临。
  而遇到不好的人,可以用熄灭的火灰撒向他,以示消除厄运。
  牧民严格遵守关于火的禁忌,相信如果将头发,毛毡,粪便等不洁净的东西掉入火中或弄脏灶台,都会污秽火神,招惹灾祸,古代西藏人的火镰是不外借的,每个人只用自己的火镰打火,民谣里常有借出火镰招惹麻烦的歌词。
  好人的火镰,打出的火是吉祥的,而坏人打出的是冒着毒风的火焰。
  早期的西藏火镰工艺朴实,以实用为主,并无贵贱之分
  用火镰取火时,先揭开皮夹袋前盖,取出火石(石英或黄铜矿石)和艾蒿绒团,将艾绒团紧贴在石片上,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另一只手拿火镰,用铁器钝刃擦击火石边缘,在火花飞溅中艾绒被点燃,再将冒烟的艾绒包在干细茅草中,使其受风生焰,加上干枝劈柴,便可烧火煮东西了,火镰打火需要熟练的运用,熟练者只须片刻的时间就可以使火绒冒烟,遂而引红,再用嘴稍许吹气,增加氧气,就燃为明火,而不得要领者,打到手酸痛,火石磨尽,也燃不着绒草。
  在使用火绳枪的时代,西藏的猎人靠敲击火镰点燃引线。这使得涉猎需要两人合作,一人持枪瞄准,一人打火,在看到猎物的同时,就要打燃火枪引线,非打火老手不能胜任。
  由于接受佛教戒律的缘故,过去藏人普遍不吸香烟,这点与汉地蒙古不同,藏人的火镰主要是炊饮射猎时使用。
  早期的西藏火镰工艺朴实,以实用为主,并无贵贱之分,在唐代,吐蕃的辉煌时期,贵族与王室喜欢贸易而来的珍贵火镰,这些火镰由西土耳其,黑衣大食,唐帝国制造,只是遗憾今天并未留下实物,我们只能在那个时代的壁画里,找到几例火镰的图样。
  公元13世纪,西藏进入领主庄园制,手工艺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在蒙古,印度,中国的影响之下,西藏开始有了自己的工匠与作坊,制作出西藏风格的火镰。
  西藏火镰的外形,像个扇形的小提包,由装石英石和绒草的小袋子,打火的铁刃组成。千年的时光里,藏人将火镰的制作工艺发挥至极。
  贵族将火镰与便携式餐刀筷子组合挂在腰带上的,还有仪礼与实用之分,此时火镰成为地位的重要标识,每个权贵家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火镰。且以图案、工艺、制作成本来区别地位的级别。
  由中原皇家,蒙古王室制造且御赐的火镰为最珍贵。是西藏世袭贵族的镇宅之宝,代代相承,外人难得一见。
  布达拉宫与罗布林卡中至今保存着明清皇帝赐予的火镰。这种火镰由宫中工匠精心制作,其下部用钢铁做成,上面是用金子象牙等贵重材料做成,刻有精细的龙纹。火镰、火石、火绒分别放在明黄缎子袋里。火镰用丝带连接,与盛香料的荷包及盛牙签的、耳挖勺等物品一起佩戴在腰带上,以备使用。
  西藏的老人说,火镰以康地白玉县匠人制作的为最佳
  白玉匠人用最为珍惜的股子皮来制作火镰,股子皮,有千里驹之称,是骡子股部两块被磨得光亮的皮。很为难得,这种皮子极其结实耐用,且光泽油黑,配以雪花银,珊瑚,华丽高雅为藏人喜欢,在西藏,股子皮自古就很珍贵,这一点外人不为所知,也不会鉴别,在我的童年,由股子皮制作的东西就贵到了奢侈的地步,大人们小心珍藏着股子皮做的鞋、刀套、火镰。
  西藏火镰有男女之分,女子的小巧精致,男子的朴实大气。
  火镰佩戴于腰间,故热爱佛教的藏人不会在火镰上描绘佛菩萨与神灵。   西藏古代火镰的常用图案为龙凤,狮子,花卉,卷草,飞鸟走兽纹,及汉族元素的寿字、福字、喜字、蝙蝠图案,也有佛教八宝图。
  支巴扎是西藏火镰上最为常见的神兽,以大口咬着火镰的上部,这是西藏独特的,有佛教象征寓意的图案。
  现在发现的火镰实物多为明清两代,更多的是民国时期,由于使用的磨损,再早时代的火镰难见传世。加之藏民族没有土葬的传统,故也难见出土。
  元明两代多见铁雕工艺,以铁铸造华丽的图样,金银相錾,浑厚大气,力度非凡,小器大作,工艺有中亚的传承。
  清代火镰工艺华美,以银捶揲繁丽的花纹,再配以黄铜等各色铜,镶嵌大粒的珊瑚与绿松石。吉祥而喜庆。在整体风格上以趋向于蒙古与中原贵族审美。
  民国之后工艺渐渐繁杂,一些古老的制作技艺已失传,只是细腻而无神韵。
  火镰取火的缺点,那就是只能引起火星,而非火焰。从有了火星到产生火焰还需要一个吹气、扇风的过程,人们感到不便,在火柴,柴油打火机出现后,火镰逐渐开始退出历史,但这一过程很缓慢,事实上,火镰与火柴并存了百年,其中原因,除了习惯情感的转变,最重要的是新取火工具的昂贵与消耗成本。
  《西康建省纪要》记载,商人有针线一束,易麝香一枚,毛缎数尺换鹿茸一架,火柴等价贱之物皆可换狐皮数张,内地人民,纷往渔利,营求非分之财。
  藏人购置一个火镰,可以使用数辈人,又可作为随身的财富和装饰,在旧时代运输至西藏的火柴很贵又非常消耗,在雨雪天也不易使用,相比之下,大多数的西藏牧民还是延续着火镰取火的传统,直至百年后,汉藏交通的改善,火柴打火机变得便宜这才开始大规模弃用火镰打火,而火镰则由实用器,实用装饰器,转变为单纯的装饰器。
  当一件物品,成为记忆,我们只有从祖辈的讲述里来想象
  在爷爷还是少年的时代——
  清晨里,爷爷趴在灶台前手脚慌忙,啪啪的敲击火镰,又是用嘴吹,弄得满脸脏黑,满脸眼泪,还不能把火生起来。
  爷爷的阿妈,轻轻敲击火镰,很细心的吹着火苗,点燃灶台里的牛粪,炊烟缭绕在草原稀薄的空气里,牛粪是草料构成,烧起来不但没有臭气和烟雾,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使人心舒气爽。烧牛粪产生的火苗是蓝色的,柔和美丽,热度温和。它不像煤火或者柴火那么高温、那么燥热、那么呛人。在炉边烤火的人会感到暖洋洋的,周身有说不出的舒服感。劳作疲倦的人在旷野遭受风吹雪打之后,享受一炉牛粪火,那种美妙愉快的感受,真是非语言所能形容的。
  就这样,在寒冷的风雪里,一家人有了热的酥油茶,热的肉,从口袋里抓一些糌粑,配着热乎乎的茶水,开始吃饭。
  住在城市里的我,已经没有了爷爷对于火和火镰的情怀,当某种东西来的很容易时,我们就会漠视,比如,火。
  目前火镰作为西藏民俗工艺品的收藏,还处于无人欣赏的寂寞,在拉萨等地的旧物商铺随意可见各种火镰,有镶嵌珊瑚,绿松石的旧贵族用品,也有朴实无华的牧民用品。其价比新的工艺品还要低。
  处于小众收藏的西藏火镰,其价格还能被普通的爱好者所接受。就长线收藏而言,必会被明天的收藏市场所看重。
  高级别的贵族火镰曾有数次拍卖纪录。而价格远未至其应该有的高度。
  火镰只有工艺与年代的区分,没有真伪之说,如果喜欢,就大胆的买吧!市场价格而言,普通的牧区火镰在几百至一两千元,而股子皮的,镶嵌有真珊瑚,绿松石的是数千元。
  旧贵族的高档火镰,如铁雕工艺,黄金白银捶揲工艺,则在数万至更高。
  高级别火镰的收藏还仅限于国外藏家与国内几位民族旧工艺爱好者。就国内而言专题收藏西藏火镰者,不超过十个人。
  藏人在逐步接受火柴,便捷打火机后,除了少数老人,青年一代已多不会使用火镰取火,也不再喜欢祖辈使用过的老火镰,只有在民族节日,盛装庆典时,才会佩戴新的银质镶嵌珊瑚的新工艺火镰,这种风格夸张的工艺品已完全失去了火镰的灵魂,全无美感可言。
  曾与一些西藏康地的老手艺人交谈,他们感慨在动乱时期,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遭受迫害未能传授关键的技能给传人,加之传统的制作工具的丢失,使一些老图样款式无法再现。
  数年前,随着白玉最后一家父子作坊的关张,已很难再找到真正传统的西藏火镰制造工艺。
  作为世界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西藏的古代工艺极其珍贵,如何继承而发扬,如何保留最为纯正的师承和流派,使其不至于失传、断代,或者说徒有其表。
  这是我们这一代,处于时代变革,所要思考和行动的。而不是只为经济价值而收藏。
  上图 此件火镰为清代康区出产,端庄的方形设计,兽皮上装置有纯银打制的宝相花,卷草纹,诸色珊瑚镶嵌其中,还配以绿松石,色调典雅。皮绳连接挂环,是那个时代富有的藏人饰品。这样的高级别火镰,或是一个藏族青年婚娶时得到的礼物,也或是他辛勤劳作,走南闯北,用血汗钱为自己购置的宝贝,他带着这昂贵的火镰,走在茶马的古镇,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如我们用一年的积蓄,买了个名牌的手表、包包一样,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如何的辛苦拼搏,都只为对得起自己的微小的野心,和别人看得起你的目光。下图 火镰打开后,是个密封性非常好的小皮袋子,里面装着绒草和火石,平时挂在皮袄的外面,无论风雪雨露都可保持干燥。
  男子气十足的清代银乳丁火镰,这件火镰的感觉,很像西藏古代的武士铠甲,粗犷而力度不凡,看着这件火镰,你是否能想象,行走水草云间,心如铁石的康巴汉子。
其他文献
当红红的牛粪火,对着我笑的时候  我干裂的皮肤上,也生出了枝芽  当黑帐篷里的梦境  弥散得比阿里高原还要辽阔  我蓄足了脂肪、水分、以及氧气  我像我的牦牛兄弟,朝着白皑皑的  雪山的方向,有比太阳多得多的温暖  朝着阳光、枝梢和头顶的上方  有比雪绒河更加密集的鲜花、草地  以及眼泪  我想知道,那起伏的山脉蜿蜒的河流  与藏西大地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就如我身躯的外壳和紧锁的内心  究竟是
伍德罗·威尔逊的一句名言是:“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丹朗先生虽经历了几次政治和时代的变迁,但外在环境的变化未能影响到他对艺术梦想的追求,甚至对艺术的热爱有增无减。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一个“现实”的借口,很多人抛弃了自己的梦想、遗忘了自己的所爱,面对现实的同时不知不觉的迷失了自己,再也找不回自己真正的方向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但很多人正在经历着……丹朗先生在有权有势的贵族生活和
【摘 要】语法是构成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小学英语语法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中心校借力校本课程,围绕语境,展开语法教学。教师紧扣语法知识,编排特色课程;聚焦语法功能,实施语境教学,帮助学生更自如地学习语法知识,更深入地感悟语用功能,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思考、积极交流并乐于表达,达到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落实学科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有人玩泥巴、有人玩废钢铁、还有人玩石头……都玩出了不错的艺术形式来,更有蔡国强玩火药玩成了大家。但凡可以玩的都有人玩过了,那我找什么来玩呢?”朱心明曾经自己这样问。而如今,这位来自四川成都的艺术家朱心明就在“玩”一种在皮革上雕刻作画的艺术。提起朱心明,他最出名的作品算得上是三星堆的面具皮雕,在2010年的皮革艺术文博会上,他的4幅皮雕作品一亮相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而这几年,当他的皮革艺术
第三届VAUDE骑闯天路G318川藏自行车极限赛于2017年10月20日在拉萨顺利落下帷幕。当晚骑闯天路组委会在拉萨圣地天堂洲际大酒店举行了年度颁奖典礼。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秘书长王建国出席了颁奖典礼,并对所有参赛选手给予了鼓励。  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骑闯天路川藏赛已经成为世界屋脊上一张独特的体育名片,同时也成为了国内外关注、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在比赛期间,经过全国20个省市自
这或许是民间创作的藏地影像作品在国内的第一次集体亮相。  青藏(高原)的特殊外在条件,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瞬息万变的轮廓,使这批藏族导演与作者在特殊的语境中营造出了普通民众的本能与信仰。《拉萨青年》中的朴实,《河》中的隔膜,《罗让见差的家事》中的信仰,《五彩神箭》中的传统,《回家》中的现代与故乡,《贡嘎日奥》中的传承,《白牦牛》中的自然与哲学。  一种丰厚而自觉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独特的藏地影像“新浪潮”
9月24日下午,《她》第一季——西藏女性绘画联展在乔穆朗宗文创开幕。展览以《她》为主题,共推出了藏族女性画家次仁卓玛、唐瑟达娃、次仁拉姆、德珍、妮珍5位艺术家的若干作品,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往参观。  展览的主办人嘎德告诉记者,女性艺术系列展《她》是展示与梳理包括美术、文学、音乐、影视、舞蹈、时装等各艺术门类中优秀藏族女性艺术家的系列展,每期将推出一个艺术门类的女性艺术展。展览不仅系统梳理了藏族
从色拉乌孜山腰远望拉萨城,布达拉宫占据着河谷的中央位置,高大醒目,带给整个城市一种西藏独有的气质。而另一面,河谷中的新城区正在兴建和扩张。今天人们提及的拉萨,已经是两座不同城市的合体。十几年前被称为西郊的地区,今天已经开发成了拉萨的新城,其繁华面貌与中原城市毫无二致,一样的高楼大厦、酒店与咖啡馆,并且还在不断地向外生长。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地标不断涌起,一片片小区堆起高楼,相比之下,曾经“田园
酒香越发浓烈,散发出青稞、小麦等谷物的清香。  这自由女神般的琼结“聂夏”帽子,压在姑娘们乌云般的发髻上。  水晶——山之精华,是上天珍藏之物。  醇酒欢歌  吐蕃民俗文化旅游特色寨  当夜幕降临琼结河谷,农人们早早休息之后,吐蕃民俗文化旅游特色寨的欢聚才刚刚开始。  藏式大厅里,人们举起酒杯,痛饮啤酒及自酿的青稞酒,欢唱酒歌。菜品也不断地端上来,藏汉结合。  欢乐的歌声会持续到深夜:  酒杯里面
1980年代初期集合在西藏的汉族艺术家,有的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离开了,也有的留下来,成了“美术界的老西藏”    20世纪80年代,拉萨集合了一群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内地艺术学院毕业分配到西藏的毕业生,比如于小冬、李彦平、曹勇等等,他们来到西藏,大部分从事教育和美术创作工作。说起进藏的动机,他们经常提及的比喻是:如同40年代的进步青年向往并奔赴圣地延安,他们希望去远方寻找自己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