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测源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aia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最长的十条大河中,有三条集中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它们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
  这三条大名鼎鼎的河流比邻相望,都是从面积只有3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流出,却也不约而同对人类隐藏着一个秘密——它们第一股细流的出生地。
  
  三条河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它们到底有多长?水资源环境又怎样?
  为破解三江源头之谜,一支迄今为止参与学科最多,测量手段最先进,人力、物力最雄厚,考察流域最广泛的三江源科考队成立于2008年秋。他们要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溯源而上,深入源区腹地,跋涉近万公里寻访三江源头,测出方方面面的数据,准确测定它们的坐标。从而对三江源头的地理信息的变迁进行研究,建立国家地理标志,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河流的源头如何定位?专家们提出了诸多标准,归纳为长度最长、水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主流流向一致、还要符合传统习惯。世界上还没有哪条河流的源头同时具备这些条件。而“河源唯远、流量唯大”是专家共认的标准之一。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刘少创说,至今对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刘少创是此次三江源科考队的首席科学家,从1999年开始,他探寻了十条世界最长河流的源头和长度。在他看来,当河源标准发生矛盾时,首先要以距离入海口最远的源头为正源,也就是河源惟远。以前做不到这一点,是因为测量手段跟不上。现在技术发展了,有了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确定河源比原来要准确多了。
  只有确定源头位置,才能建立一个江河坐标系。有了坐标系,围绕它的所有科学研究就有了标准和依据,就能画出可以相互参照的图表。通过源头的确定,可以进一步掌握源头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以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对源头地区的影响。
  科考队第一目标就是黄河源。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世界第六大河流。流经8省1区,总长约5500公里。在三江源区北部,它有两条最主要的支流:玛曲和卡日曲。它们都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到底谁才是黄河的正源呢?
  无论黄河正源是玛曲或是卡日曲,它们都在玛多县汇集成黄河干流。黄河源区第一县的玛多在藏语中有“黄河源头”之义。
  科考队一路西行,不久就到了海拔4877米的日月山。它自古就是内地与西藏之间的交通咽喉,是进入高原牧区的天然大门。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对黄河源的认识就追溯到比玛多更远的地方。著名的古地理典籍《山海经》记载:“河出昆仑”。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意思是黄河的发源地在昆仑山。
  水流量是判定河源的重要标准之一,此次科考把水文作为必须而重要的考察项目。大队人马来到大名鼎鼎的鄂陵湖畔。
  大约1000年前唐朝时就有人到达这里。《新唐书》记载:大将李靖曾经到达星宿海和柏海。柏海就是扎陵湖和鄂陵湖。玛曲和卡日曲,距离星宿海并不遥远。
  现在整个三江源地区的鼠害程度都比较高。100平方米面积,鼠洞能达到200个左右,使青藏高原的草场遭到破坏。如果能确定黄河源头的位置,就可以为高原鼠害研究提供精确的地理信息,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专家认为,鼠害是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结果。全球变暖后冻土往下沉,地表水往下渗,造成地表含水量减少,草场退化。
  全球气候变暖甚至会导致三江源头的位置发生变化。精确确定三条大河源头点的地理数据,对其进行监控,将是了解保护三江源生态的有效办法。
  早在1100多年前,唐朝前往吐蕃的使节刘元鼎就曾专门寻找过黄河源头。元朝皇帝忽必烈也曾派过一个叫都实的人寻找过黄河源。
  清代的康熙《全舆图》是中国第一幅具有经纬线的地图,它是证明古人探索黄河发源地最有力的证据。河流山脉的名称虽然与今天有所不同,但是已经能够找到和玛曲、卡日曲相对应的河流。据说清代黄河洪水泛滥,灾害频繁,治理黄河的官吏曾多次前往河源告祭河神。
  黄河水利委员会1952年把黄河正源定在玛曲,原因之一就是历史的延续。而且在当地藏语中,“玛曲”一词的含义就是黄河。
  沿玛曲溯源而上,有一支重要的小支流约古宗列曲。很多年来,它所在的玛曲源区成为人们祭奠黄河源的主要场所。
  然而,1978年,青海省测绘局却发现,玛曲南面的卡日曲无论长度还是水量都可能超过了玛曲。按照河源唯远和水量为大两个原则,卡日曲应该是黄河正源。
  为了获得更有说服力的准确数据,水文组专门测量对比了玛曲和卡日曲的流量。果然,卡日曲的瞬间径流量超过了传统源头玛曲。遗憾的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进行分析评估时,不认可瞬间流量的科学性,认为在一条没有常年水文观测的河流上,以流域面积大小作为源头标准更科学。
  除了水流量,多数专家认为“河源唯远”是确定河源的第一标准。卡日曲确实比玛曲长吗?
  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刘少创带领队员向卡日曲的源头进发。卫星遥感影像显示,卡日曲的上游还有一条小支流——那扎陇查河。
  河源腹地没有路,到处布满河流和沼泽。艰苦的环境会不会影响测量精度呢?
  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家们的做法是,利用1:5万地形图,将河道延长至河流分水岭也就是山脉的山脊处,并确定那里为河流源头。之后,再在地图上测量河流长度。首先描绘出河道,然后扫描进电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可以肯定,虽然是图上作业,其精确性比过去已经有了极大进步。
  在这里越野车已寸步难行,队员们高原徒步10多公里,前往那扎陇查河源头。摄像师带着10多公斤重的摄像机蹒跚相随。这是第一次有专业媒体进入到如此深远的黄河上源。经过精密GPS测定,证明卡日曲确实比玛曲距离黄河入海口更远。这一天是2008年10月2日。
  刘少创说,科考队最终的成果还要交给评审委员会,经过鉴定之后才能确定这里是不是黄河的源头。从我的角度看,这里就是黄河的源头。
  科考队在黄河源区探访了六个源头,测量了四个河流交汇处的流量,并作了大量环境调查,建立了地理标志。
  关于黄河正源的争论或许还会继续,但科学就是在不断地争论和质疑中逐渐贴近真相。
  科考队开始向下一个目标澜沧江源区进发。大部分中国人对澜沧江的了解远不及长江、黄河。正因为如此,澜沧江源头更显神秘而充满诱惑。
  澜沧江是亚洲唯一一条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所到之处,浇灌出许多鱼米之乡。东南亚地区称澜沧江为湄公河,别称是众水之母。
  澜沧江源区位于三江源区南边,长江水系的当曲违背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走势,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汇入通天河后,将澜沧江源区三面包围。
  在三江源中,有关澜沧江源头的争议最少,这并非它符合所有确定源头的标准,而是因为近400条大小支流在源区纵横交错,有的地方究竟流进长江还是澜沧江都难以辨别,很难判定哪条是真正的源头。
  玉树州的尕多县是距离澜沧江源头最近的县城。穿城而过的澜沧江在当地名叫扎曲。
  近代,澜沧江比黄河、长江更引起国外探险者的关注。
  1866年,6名法国人从越南出发,沿江溯流,历经两年跨越近四千公里来到中国澜沧江上游寻找源头。当时,探险队里一位叫德拉波特的画家描绘了沿岸风情,也让外界第一次了解到澜沧江源。但是,从图画看,显然他们没有到达真正的源头。
  尕多县的地理位置有无可替代的地标作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科考队副队长徐亚明选择县城中的标志性建筑佐钦寺拍摄三维影像,收录到三江源信息系统中。他说,这次除了考察三江源源头,还要选择一些寺庙、典型建筑物拍摄下来。因为三江源头的测定不仅是一堆冰冷的数字和单调的图表,美丽的山河与多彩的文化才是三江源坐标系中真正的内涵。
  据记载,人们第一次探寻澜沧江源头的法国探险队铩羽而归后,至少有12支探险队来过,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里虽然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却是高原野生动物的天堂。黄羊、金雕和藏野驴等不时出没,甚至还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黑颈鹤的身影。
  澜沧江源区有两条支流,分别叫扎阿曲和扎那曲。这里的海拔高达4707米。
  科考队必须深入扎阿曲源头,因为曾经有人发现那里有两个水源可能是澜沧江距离入海口最远的源头,它们一个叫果宗木查、一个叫吉富山。
  1999年,刘少创曾经携带GPS到达过那里,经他测量,吉富山源头长于果宗木查,它位于东经94度,北纬33度附近。
  刘少创说,当时正好是雨季,吉富山源头水很丰富。回来后我却发现一个问题,那里秋天是否还会有水呢?如果有水可以说它是源头,如果没水问题就麻烦了。
  因此,刘少创的结论并没有得到认可。1999年,几乎就在刘少创第一次到达吉富山的同时,中科院地理所考察队到达了另一个源头果宗木查。经考察认为澜沧江的正源应该在果宗木查。并确定它的水量、流域面积都大于吉富山。认为吉富山在枯水季节很有可能断流。
  果宗木查和吉富山直线距离仅6公里,中科院地理所的考察队和刘少创所用的技术完全一样,卫星遥感测量结合实地勘察,可为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科考队终于到达吉富山脚下。他们将一次拿到果宗木查和吉富山两个源头的精确地理坐标数据,并对两个支流的长度进行对比。
  在吉富山一个小山坳里,队员们看到了在枯水季节仍然汩汩流淌的溪水。
  黄效文先生是设在香港的中国探险协会会长。此前他已经在新的卫星图像上发现了端倪。他坦然承认,影像放大后,吉富山流出的那条小河弯弯曲曲,如果将弯曲的河道拉直测量,它比果宗木查源头长出约两公里。
  尽管相较于澜沧江近5000公里的河长中,两公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科学的真谛就是精益求精。
  还在科考队刚组成时,有一位科学家评价考察三江源的意义时说:精确,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
  探寻并确定长江源头,与其说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考察,不如说是自然对人类的考验,在即将撤离澜沧江源区时,由于条件恶劣,又连续作战,队员们的体力已经透支到极限。而即将开始的长江源头考察争论的焦点是两条大河:沱沱河与当曲。它们南辕北辙,两大源头相距近千公里。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全长近6300公里,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其长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比较源头流域的广阔和地质地貌多样性,长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春秋时代《尚书·禹贡》一书曾有“岷山导江”的字句。大意说长江发源于岷山。这个记载误导了人们将近两千年。直到明代徐霞客的出现。他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探险家之一,走遍大半个中国。通过探访,他认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流。
  对长江的认识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方向,沿金沙江溯源而上就是三江源。
  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掌握的地理知识中,认为长江和黄河发源于同一座山脉——巴颜喀拉山。
  曾任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部长的成绶台,1975年主持出版《长江画报》时,不曾找到一张长江源头的照片。因为当时还没有人真正去过长江源头。
  一年后成绶台参与组织了一支摄影科考队,历时数月,终于在格拉丹东雪山群中找到并拍摄了源头的照片。这个源头就是长江源流之一沱沱河的源头——姜根迪如冰川。
  这一地理知识后来被写进教科书。然而,很快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
  长江源当曲和沱沱河的源头之争,焦点主要集中在长度,它们到底谁更长呢?
  当曲自然条件的恶劣程度比澜沧江源有过之无不及。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队员们平均每天步行10多公里。
  然而,这个源头真的离长江入海口最远吗?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沱沱河源头有姜根迪如冰川,冰川是否应该计入河长呢?
  1976年,发现沱沱河源头的是长江流域办公室的石铭鼎先生。当年,他是科考队中唯一一名地理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
  石铭鼎说,1983年水文局专门组织人又测量了一遍,我们的结论是,当曲、沱沱河长度相当,但是沱沱河顺,位置比较好,海拔比当曲高800多米。
  既然长度接近,另外一个比较项目就是水量。
  沱沱河的水文测量十分顺利,肉眼就能看出沱沱河水势较小,水流平缓。然而,当科考队转场测量当曲时,没想到当曲有很丰沛的水量。而且当曲的河道不止一条。
  刘少创说,水量粗略地估计一下,150个流量以上,是那边的五六倍以上。它的支流都不比沱沱河水量小。
  对当曲的考察、测量告一段落,但如果不到沱沱河发源处格拉丹东进行最新的实测,仅凭前人测量的数据,可能存在偏差,使最终的结果缺少说服力。只有在那里人们才有可能得到最终的答案。
  艰难跋涉了一天,科考队终于到了格拉丹东雪山群脚下,根据方向和地形图判断,只要明天翻过这座雪山,就可以见到姜根迪如冰川。
  车队刚刚出发就寸步难行了。因为山太高又下雪,山上原有的一些小路都找不到了。科考队继续前行已经没有可能。在青藏高原的无人区,一旦大雪封山,科考队就将身陷绝地。他们只好绕道向格拉丹东挺进。
  海拔5792米的雀莫山被当地百姓比作王子,科考队在它的护佑下又一次靠近了格拉丹东。科考队员身处-25℃的格拉丹东,犹如回到了冰河世纪。沿水而进,到达了雪山深处的姜根迪如冰川。
  在世界最长的十条大河中,有如此壮丽的源头,长江是唯一的一个。在姜根迪如冰川滴下第一滴水的地方,科考队测量出的地理坐标数据精确到厘米,在这里留下的地理标志将是未来研究冰川融解变化的重要依据。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显然也影响到这里,若干年后,姜根迪如还会如此壮观吗?冰川退化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或许,那时的长江源头又会有新的变化,这不也是这次三江源头科考的意义所在吗?
  在格拉丹东,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结束了全部考察工作。在整整40天的考察中,科考队足迹踏遍三江源,行程7000多公里,总计探访测量水文断面9处、测量源头19个,第一次进行了三江源重力测量,成为第一支在短时间内走遍三条大河源头的科考队。为确定三条大河的源头提供了第一手真实数据。从此,三江源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和笼统的称呼,它将以自己精确的尺码登录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自然档案中。
其他文献
翟志刚(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时间是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  这是一个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时刻。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顺利出舱。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飘扬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图1)。      (1) 翟志刚顺利出舱,五星红旗在茫茫太空飘扬     这是中国
期刊
什么是低碳?通俗地讲,就是指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开幕。会议开幕仅仅几个小时,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
期刊
仿人机器人    现有的机器人无论在外表上与人类有多么相似,它们体内一堆堆杂乱的电线却永远无法与人类体内复杂的器官相媲美。但是,欧洲一支科学家团队正致力于缩小这种差距。他们所研制的一种机器人原型在高度模仿人类的特点。在这种仿人机器人体内,有一副由热塑性塑料所制成的骨架;有一组模仿人类肌腱的驱动器。2010年,科学家们的目标是利用这个原型制造出一种更像人类的实体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像我们人类一样对
期刊
成都电视台《相亲进行时》节目记者邹雪,几天来不断接到一位男子的电话,说要为自己的前妻征婚。节目开播3年多,还从来没有碰到过为自己前妻征婚的。    不知情的征婚    这位男子叫曾凡杨,家住成都市郊区。问及征婚事宜,他称前妻并不知道此事,记者没有接受他报名。在遭到婉言拒绝后,他恳请记者到他家里去一趟。他说,也许在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后,记者会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曾凡杨的举动让邹雪感到非常困惑。  记
期刊
夏季的某个周末,丹麦哥本哈根的中心河道吸引了600多名游泳爱好者。从15岁的少年到70多岁的老人,在他们奋力跳入水中的时候,验证的不仅是他们的泳技,还有河水的清洁度。因为几年前由于水质问题,这里的河道还被禁止游泳。    有500多年历史的哥本哈根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最早建成的教学楼带有拉丁文化的印记,庄重而恢宏,但是底楼的窗户却非常低矮,令人奇怪。  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教授艾文·斯拉兹
期刊
世界上有些动物携带着毒液,它们当中有的因此声名远扬,有些却不为人知。其实,无论是爬行动物还是鱼类,很多动物都有可能携带这种完全天然的生物武器,而且很多毒液是致命的。  在这些携带毒液的生物中,哪一种对人类的威胁最大?有人设计出了一套先进的评估系统,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毒液排名。  它分为五大标准。  第一项是攻击概率。生物攻击你的机会有多大?生活在人口密集地区的有毒生物得分最高。  第二项是攻击性。好
期刊
人类的战争,经历了冷兵器、热兵器到机械化战争的演变(图1)。          (1) 图组:战争形态的演变    发端于上世纪后期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军事变革,是当代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图2)。      (2) 新军事变革显示了国家综合国力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在边境陈兵百万,没等和敌人面对面交手,就在突然袭来的高技
期刊
象海豹以长长的象鼻而闻名,雄象海豹长达4米,体重3吨。雌象海豹的身型较小,体重大约600公斤。  对象海豹来说,回到陆地上是件辛苦的事。体重使它们很笨拙,不过在水里,它们的行动迅速而优美。(图1)  一年中象海豹会回到陆地两次,一次在10月上岸生育和生育后的交配;另一次是1月份到陆地上蜕皮毛。人们不太清楚其他10个月里它们如何在海洋中度过,这正是科学家要探索的秘密。  克里斯多弗(法国科学家)发起
期刊
都江堰,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00多年的秦代。至今依然完好,还在使用,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却仍然在造福人类的古代水利工程。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天府之国四川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特大的地震发生了,震级8级,震中汶川。  距震中仅20公里的都江堰市,房倒屋塌。但都江堰水利工程几乎完好无损,清清的岷江水滚滚而来,经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滋润着成都平原1370万亩良田。
期刊
早在6500万年前恐龙就已经灭绝了,可是人类对恐龙并不陌生,通过古生物学家的探索研究和宣传,人们已熟悉了恐龙的形象。一位年轻的古生物学家,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历史,发现了与恐龙有关的海怪。  这个史前怪物远比恐龙古老,它的年龄可追溯到2.5亿年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淳发现并给它起了名字——混形黔鳄。   混形黔鳄的身体展开长达3米,虽和恐龙有些相像但它不是恐龙,学术上称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