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丰满”起来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就怕写作文”。一直以来,作文都是师生头疼的难题,老师怕改,学生怕写。学生写得不少,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可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即使到高年级,仍旧有学生写起习作来,为字数发愁。对于常常出现的“描写不具体”等评价,他们表示心知肚明,奈何自己做不到。就“习作具体”话题,笔者作了以下调查及分析。
  一、习作不具体的成因分析
  1.将“字数多”与“具体”混为一谈
  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具体”就是文章写得长。确实如此吗?非也。打开《现代汉语词典》,“具体”的意思为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跟“抽象”相对)。那么,什么叫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什么叫不抽象、不笼统的,恐怕学生也难以准确理解。
  我们常常看到,命题测试时,我们常常会对习作的字数作要求。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浅表的要求,容易让学生对“具体”产生误解,以为把文章写得长点儿达到要求的字数就行。作文时,一些学生边写边数字数。考试时,下笔不考虑文章布局,达到字数很快收笔,这是不少同学常用的招数。如果字数不够,就绞尽脑汁,生拉硬扯,胡编乱造,有些甚至词不达意,与主题毫不相干。这样很容易造成惡性循环,无实质内容,无具体细节,只会笼统表达,抽象叙述,模糊带过。调查中有一个学生,每次写作文都很“长”,少则三四页,多则达十页,并以此为傲,以为洋洋洒洒、篇幅很长就是好,他还自豪地说:“我还可以再写几页呢。”其实,习作在动笔之前就该构思,哪里着墨,哪里惜笔如金。这两类学生的做法都不足取,都是误解了“具体”的本意,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字数,长此以往,中心不明,主次不分,习作水平自然难以得到提升。
  2. 不知道怎么“写具体”
  同样一件事、一个人,教师同样在班级指导、分析,不同的学生写出来,“具体”的程度不一样。有的学生总是像挤牙膏,刚开了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洞,明明白白一件事,在其笔下,三言两语写完了,跟概括内容似的。为什么?对于“写具体”而言,他们不得法,缺少的是将文章写具体的策略。
  其实,不同的习作主题及要求,对于“具体”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文章应该在哪一个方面“具体”更是由表达中心决定的。本文仅以写人习作为例,谈谈这类习作如何写具体。
  二、写人习作“写具体”的策略研究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就明确提出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习作要求。的确,“写具体”是最基本的习作要求。
  1.对比:让“具体”看得见
  要想解释清楚“什么是具体”,最好的办法不是诠释,而是对比。三两段文字,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就会知道哪个是具体,哪个是简单,哪个是流水,哪个是啰唆。
  比如,在教学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再次见面时,爱因斯坦的模样。有的学生只用了一句话:爱因斯坦穿戴整齐,精神极了。而有的学生洋洋洒洒,写了一段话:只见他蓬乱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双深褐色的眼睛虽然仍陷在眼窝里,但是散发出温柔的目光,看上去是那么和蔼可亲。他上身穿一件雪白的衬衫,外面套一件黑色的西装,露出领口精致的领结,下身搭配一条同色系的黑色长裤,脚上的皮鞋大小合适,擦得锃亮。整个人看上去精神极了!
  比较之下,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穿戴整齐”只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描述,究竟穿了什么?读者肯定一问三不知。而读完具体描述之后,我们的头脑中爱因斯坦的形象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
  而有些流水账、啰唆繁复的习作,也可以经常拿出来对比着看,这样,什么是具体,就不言自明了。
  2.观察:让“细节”全显现
  观察,即仔细地看。看,人人都会,但是观察,未必人人能做好。参与一次活动,观看一次实验,如果活动之前不指导观察,活动结束,学生可能只对活动步骤及流程有印象,对于活动过程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全无记忆。
  有一次习作,是写一次体验活动。老师安排了一个摸箱中物体猜测是什么的游戏。老师的语言风趣,在学生摸索之前,设置了悬念,对于箱中物体充满了好奇,很多同学都想参与。而被选中的同学也极具表演力,摸的过程中,表情丰富,动作夸张,下面的同学观看得兴致勃勃。可是,活动结束后,老师采访同学,当问到“他是怎么摸的?”时候,很多学生却哑口无言。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同学只关注了事件的发展,并没有去细致地观察。
  后来,这位老师对教学环节进行了调整,在体验之前,指导学生从身体不同部位——面部、眼睛、嘴巴、手臂等去观察,体验完之后再来问时,学生发言踊跃,思如泉涌。
  观察,是有方法可言的,也是需要不断训练的。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身边的一切,坚持不懈,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了,细节才可能一一显现,这是学生作前的重要能力。
  3.回放:让“动作”慢下来
  连续动作描写,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一个难题。对于不会描写的同学来讲,连续动作常常会简化为一两个动作,然后一笔带过。确实,有些动作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由不得我们细细欣赏。怎么办?得让一闪而过的动作慢下来。有人想出了用摄像机拍下来的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自然很好。但是家常课呢?学生自己习作时呢?没有办法摄像时怎么办呢?也许托尔斯泰教女儿写作文的方法能给我们启发。
  有一次,托尔斯泰的女儿在外面玩儿,突然听到爸爸的书房里居然有狗叫声。她跑过去一看,天啊!爸爸正像狗一样爬着,还一边爬一边叫。细细一问,才知道了缘由。原来,当时,托尔斯泰正在创作一部小说,里面写到了一条狗,却不知从何处着手。于是,就自己学着狗的样子,爬啊,叫啊,这才找到了感觉。
  托尔斯泰学狗叫这一招是否能给我们启发呢?我们写作文时,不知道哪个细节时,怎么办?学!即“仿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细节才会真实。比如,平时,我们写活动,写游戏,对于许多动作细节的揣摩,都可以运用此法。当然不一定要有真的道具,有时候比画比画,反复体味也可以,只要让“动作”慢下来。   就拿踢毽子来说,踢的过程是精彩的,然而,踢过后,也许细节上除了“踢”,有些学生就再找不到其他的動作了。这时候,就可以发动所有的学生进行“仿真”体验——空手演习刚刚的踢毽子活动,群体性的感悟、体验能迅速让学生的思维回复,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发现”细节。
  4.开口:把“实话”说出来
  写人作文,有时候写不具体,还可能因为“语言”在习作中成了空架子。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写妈妈叫他参与班委竞选的事,只有一句话——
  妈妈叫我参加班委竞选,起初我不同意,后来,终于被她说服了。
  看完他的表述,我们就会发现,这件事中,他和妈妈其实是有对话的,而且究竟怎样说服应该是重点,而他竟然一句话也没有写到他或妈妈的语言!经过指导,让人物开口说话以后,这一句话就变成了下面这段话。
  吃完晚饭,妈妈看似无意地说:“童童,听说你们班要进行班委竞选了。”
  “嗯。”
  “你参加吗?”妈妈终于问到了重点。
  我摇摇头:“不参加。我对我的成绩还不太满意,觉得班上比我优秀的同学很多。”
  “我是这么想的,”妈妈看了我一眼,语重心长地说,“也许你身上还有一些不足,但是,这并不妨碍你推介自己。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表达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况且,选班委并不只是看成绩,还需要有责任心、良好的管理能力等,我觉得你可以试试。”
  妈妈的话打消了我原本的顾虑,经过思考,我同意去试试。
  人物的语言也是有力量的,直接引用常常极具感染力。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把人物的语言还原到实处,写清楚,这就是具体。
  5.独白:把“想法”真还原
  看电影、电视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发现,人物是有内心独白的。而有些学生的心理描写苍白到只有一两个词语:紧张、害怕、得意……殊不知,紧张、害怕的背后,其实是有许多“独白”的。比如,老师抽测背诵,宁宁昨天没有背,因此在老师的目光扫过来时,他看似平静的脸掩盖了他的紧张与不安,但是在习作中,他这样写道:
  老师朝我这里看过来了,我迅速地把头偏向另一边,假装看别处,心里在默默祈祷:“镇定啊镇定!千万别给老师看出来……不要叫我,不要叫我!叫到我就死定了。”再抬头,老师的目光已经扫到另外一边了,她叫了丁子俊来背。我立刻松了一口气:真是谢天谢地!好险好险啊!这一次,算是老天保佑,侥幸逃脱。下次可不能再忘作业。否则,当场语塞,现了丑,我可怎么当这个中队长啊?
  心理独白,其实人人都有,只要有心捕捉。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将“想法”说出来。说出来,就具体了,比那一个简单的“紧张”“害怕”叫人将心看得更明白,更透彻。
  写人习作指导,自然少不了语言、动作、心理,而只有从以上几方面关注,有针对性地去训练,学生习作才会“切实”具体,人物形象才会由此“丰满”。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每当拿起课本仔细研读时,我总会被作者不俗的写作功力所折服,为文中幽远深邃的思想所震撼。之后便急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能体会文章之妙。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并不能顺利地进入情境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索之后,恍然发现,我从一开始便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学习不是主动选择的,再加上年龄小、缺乏丰富的经验,所以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便会相对较弱。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悟、体验
期刊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四种能力也是一个人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提高自己的诵读欣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的微风中尽情散发自己表达能力的花香。  一、晶帘动——拓展阅读,提升诵读欣赏能力  教学中,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运用机智、灵动、准确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自我的生成、个性的展现和价值的认同。所谓课堂评价指的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随时发生着对话,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习目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信息
期刊
什么是简单?简单可意为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简单”了,课堂教学就更清晰,教师就更容易驾驭,学生能更好地学习。那这样的“简单”,就不“简单”了,它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魅力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单”,就是要让课堂教学多元化的各个部分简明清晰,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轻松起来,同时让效果更加明显起来。  让学习简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中的关
期刊
阅读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增强写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局限于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忽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破解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还能让学生有效融入课文
期刊
习作原是生命本真体验的一种自然流露,体验可以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舞蹈。  一、融入生活,捕捉刹那的灵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竭的作文材料。  1.参与生活,激情的诞生  学生习作的激情来自于生活的激情。把生活体验视为一种追求,然后才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学会阅读种种的书。如果仅仅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习得相关表达方法,只能是蜻蜓点水式、浮光掠影式的,要想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感悟,除了教好课文这一“例子”,还要将这一“例子”放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的阅读去。因此,依托教材以及其他优秀的
期刊
佐藤学先生曾说:“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真正的学习是一种对话与修炼的过程。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基本任务是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在运用中陶冶美好情感。“学习真正发生”的语文课堂,必须基于儿童立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积极的状态,在相互倾听、思考、辨析的过程中,让朦胧的思维明亮
期刊
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聯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互联网+”必将被教育所用。基于本校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发展需要,我们在以儿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快乐小主播”中尝试了教育“手掌化”——即利用手机、平板电脑融入课程教学、展示
期刊
蝴蝶,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它在百花丛中,像一朵朵飞翔的彩云,穿插飞舞,让你的心随之而動,人们说它是“会飞的花朵”。这个小小的精灵,把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然而,若你只看到蝴蝶的“美丽”,而忽视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意象,那就太可惜了!  历史上普遍认为,美的艺术应是“意”与“象”的统一。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