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的对外传播(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19g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且说壶
  晚清、民国时期,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加强和宜兴紫砂实业家们的大力推动,宜兴紫砂壶迈向了更大的世界舞台。二十世纪80年代后,宜兴紫砂壶开始大量地往港台地区输出,在此期间,港台紫砂壶收藏家为复兴宜兴紫砂艺术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们的推广与传播下,宜兴紫砂壶逐步进入复苏、繁荣阶段。
  晚清、民国:借博览会传到欧美
  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近代中外经贸往来的增加以及国内商业资本的发展,使宜兴紫砂业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那就是由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制作逐步转变为近代陶瓷商号或公司的批量生产。加之国内兴办实业的风气影响。这一时期紫砂壶商号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无锡、上海乃至国外成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宜兴鼎山宕窑户鲍氏、陈氏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瓷店;1903年,宜兴鼎蜀镇窑户张士清,在杭州开设“张万隆”陶器店;1905年赵松亭创办“艺古斋”;1909年,潘宝仁创办“阳羡紫砂陶业公司”;1912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葛翼云(葛德和陶器公司店主)和日本商人合资,在日本名古屋市,开设主销宜兴产品的陶器店。戴国宝在上海新北门吉祥街创办“铁画轩”陶器店;民国初年,宜兴鼎蜀镇人吴汉文在宜兴县城开设“吴德盛陶器行”,为当时专营紫砂的唯一商号……这些紫砂壶公司的成立为紫砂壶以集体形象展现在全球视野中做好了准备。
  近代商业的发展要求这些公司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他们往往在宜兴开设作坊,在上海、天津、杭州、无锡等地开设商行或公司,紫砂壶则由名工按样制作,从宜兴订坯烧成,然后刻署商行或公司的商标。有些公司的业务甚至就是以外销为主,比如“铁画轩”,它的主产品就销往欧洲、日本和东南亚。为了拓宽销路。他们往往将紫砂壶送去参展、参赛,以推广自己的产品,并刺激该行业的工艺发展。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金奖。他们更是史无前例地组团参加世界博览会,让紫砂壶堂皇地站在世界经济舞台之上。可以说民国时期是紫砂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黄金时期,紫砂作品从来没有如此正式而辉煌地站在世界工艺品的舞台之上。
  这些紫砂名手大多是通过博览会成名。比如程寿珍因其掇球壶荣获二十世纪初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一次国际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1917年美国“芝加哥国际赛会”优秀奖,而名声大振;江案卿因为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而使其狮球壶名噪一时;余国良因参加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得优秀奖而使其传炉壶成为经典。顾景舟评价他“传器制作严谨,器形格调雅致,是晚于黄玉麟的名手”。
  在晚清、民国时期也涌现了一些诸如赵松亭这样的紫砂实业家。赵松亭(1853-1934年)早年随师父苦学壶艺,又曾受聘于大收藏家、文人吴大口处制壶。清末至民国初年开始参与经营,以出口外销壶为主。前文所述“贡局”款磨光壶即为他首创。他的壶独步上海各国租界并销往英、法等国,成为晚清至民国紫砂实业家中较为成功的一位;再如利用陶业公司的创立者周文伯也是一位成功的紫砂实业家。他本是宜兴芳桥名士、前清秀才。创立利用公司后,1921年他又转而致力于农林、桑蚕事业,并兴办学校。他的紫砂产品除了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之外,还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在日内瓦列日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由宜兴陶器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编辑,周润身、周幽东合著的《宜兴陶器概要》,记录了一篇宜兴陶器实业家汪裕文、张欣成、蒋鸿书三人所撰产品述要,他们为宜兴经济的发展、紫砂技艺的传承感到担心,在此书中还收人更具责任感和危机意识的《实业救国与陶业救济》一文,从此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宜兴紫砂实业家们关心陶业发展、振兴陶瓷工业的拳拳之心。
  二十世纪80年代:港台紫砂热兴起
  谈起上世纪紫砂业的复兴,不得不提及一位香港紫砂收藏家罗桂祥博士。早在1980年,他就到宜兴紫砂工艺厂订购了一大批紫砂壶,要求以历史名作图样进行复制,这批定制的紫砂壶都是上乘佳器。1981年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顾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的宋伯胤,应香港市政局艺术馆邀请,赴香港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专题讲座。10月,罗桂祥先生又将珍藏的476件各类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茶具文物馆”,并出版《宜兴陶艺》一书。因为这一系列的推广活动,紫砂壶在香港名声大振,随之而来的是港台地区掀起的紫砂壶收藏热的浪潮,香港先后有“锦峰”“海洋”“英泰”“双鱼”四大商贸公司争相订购和经销紫砂壶。形成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陶艺市场。1985年6月,香港锦锋公司举办“宜兴陶瓷展”。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周桂珍、吕尧臣、李碧芳应邀访港,同时出版《壶锦》专册,促使了紫砂文化的大发展。1987年,潘春芳主编的《砂壶集》由香港海洋紫砂陶艺公司出版。并举行宜兴紫砂展。叶连梅英主编《壶艺瑰宝》,由香港英泰公司出版。并举行“宜兴紫砂名陶展”。1989年5月,顾景舟、李昌鸿、何道洪、王石耕、高丽君等,赴香港参加“中国宜兴紫砂陶艺展”,并出版《壶锦续集》,由香港锦峰公司出版。
  而在台湾,宜兴紫砂壶也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热浪。1982年,詹勋华、杜洁祥主编的《宜兴陶器图谱》由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出版。1983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演讲《谈宜兴紫砂》。之前,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也邀请谢瑞华女士举办了“宜兴紫砂”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台湾介绍宜兴紫砂壶艺。11月,香港叶荣枝先生应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之邀,与台湾壶艺界举行座谈“宜兴紫砂制壶诸问题”。这是台湾首次获得较详尽的宜兴制壶资料。1984年2月,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古代茶具特展”,紫砂壶风光独好。6月,香港“茶具文物馆”开幕,从此促进了港、台壶艺研究风气的形成,活跃了台湾的古壶市场。1985年,赖福来、陈维沅、张东兴合编的《阳羡砂器精品图谱》由台湾淑馨出版社出版。1988年,《壶中天地》杂志在台湾创刊发行,由万妙玲任总编辑。1992年11月,应台湾民族文化基金会邀请,徐汉棠、徐秀棠由香港转道台湾,进行陶艺交流访问。在东海大学,由徐秀棠作《宜兴紫砂陶》学术讲演,徐汉棠作紫砂成型表演。在莺歌陶瓷产区。和台湾陶艺界进行交流、座谈。这是大陆陶艺家首次访台。此后两地因此而频繁交往。宜兴紫砂艺人赴台交流陶艺每每产生轰动效应。
  此一时期港台地区的紫砂热潮以频繁的紫砂展览和各类紫砂书刊的出版为标志。活跃在这个舞台上的是顾景舟等紫砂老艺人及徒辈,他们的制作技艺精湛,视野开阔,思路新颖。作品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他们善于继承也善于创新,很多新的壶艺理念也因与港台地区的茶人交往而得以明确。当然。港台紫砂壶文化兴起的深层原因并不在于一两位名人的推广与传播,更重要的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包括港台地区在内的中国茶文化重新步入到复苏、繁荣的时期,人们开始对品茶有了更高的要求,重新追求雅致、含蓄的品饮文化。加之国内经历文革后市场经济逐步复苏,商品流通不断加快,这也为紫砂壶进入港台地区提供了客观可能。
  虽然港台紫砂壶收藏家的紫砂收藏与投资行为有商业炒作之嫌,但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为复兴宜兴紫砂艺术而付出的努力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其他文献
前几天与一位老师聊天,他说不仅他爱茶,家里五六岁的小朋友也很喜欢茶,家里一来了客人就很热情地泡茶给人家喝,像模像样的……我于是感叹:这么乖啊,那客人走了,您一定拿糖果给他吃,好好夸奖他喽?老师说,不是。客人走了以后,我去忙自己的事情,小孩会去把茶台打扫干净,把客人没有喝掉的残茶喝完。听了他的话。心中真是又惊又愧,号称学了几年茶,竟然还不如一个五六岁的小孩。  所以说,以后不要用耳朵去听,如果有人说
期刊
最近和茶友们喝茶,常常听见他们讨论“蜜茶”,特别是不少女性茶友,说到它一脸的兴奋。看到我一脸的困惑,大家不禁都笑我失职,说是改天带我尝尝鲜。哪里等得及改日,拉着茶友就要试茶。  透明的罐子里一团乌褐的铁观音陈茶裹着蜂蜜的结晶粒,团在一起。说实话,卖相倒还真是不起眼。老陈笑笑把茶罐打开,浓郁的蜂蜜香气包裹着陈茶的炭香味叫人对它多了些期待。烧水时间,不爱说话的老陈倒是把蜜茶介绍了八九分:  蜜茶算是老
期刊
季羡林先生不是专业作家,却写作了近八十年的散文,而又这样地长寿,我想。这是否与他喝茶有关呢?  季先生对茶有着精辟的认识,他说:“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饮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两千年。而且茶文化传遍了世界,在日本独为繁荣,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欧洲,最著名的饮茶国家。喝的是红茶,在北非和中东,阿拉伯国家也喜欢饮茶,喝的是龙井,
期刊
午后饮茶,茶炉中余炭犹炽,遂将火种夹出,掩埋在火钵中,想着晚间读书煮茶或者可用。现在不大读经典著作了,多耽于佛经典籍,因此少了许多读书的乐趣。好在此前好些年天天乐此不疲,读书之积习仍在,所以今天晚间的所谓读书,其实只是旧梦重温而已。  虽然不大读书,但买书的习惯仍在,每季度大概总要买一些杂书的,大都是资料性质的,随意翻看几页后就放归书架上,以待后来读者。总以为作者著书,都是极其认真的,费了一番心血
期刊
在三四个月前,老林对普洱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熟茶的印象,喝过一次熟普,记忆并不深刻,还觉得有霉味。后来老林的朋友去云南游玩,带回一块冰岛普洱茶饼,因为是生茶,虽然人口有苦涩感,但是回甘快,后劲足,在口腔中留香持久,更甚于铁观音和岩茶,老林喝着大呼过瘾,一下子喜欢上了生普,老林用了一句挺时尚的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是“一见钟情”。从那以后,老林开始慢慢学着喝普洱茶,到现在已经是每天一顿普洱茶了。   
期刊
茶艺是收敛而静的,静心生慧,让你觉察一切,感受所有;胸无杂念,尽在把握。  茶艺初级班首期,有位来自日本江川的同学。第一堂课我就说,近年来沪学茶的日韩人颇多,冲泡操作鉴定时突显谨守规范和认真态度,令人关注。大概是受到这一褒扬的“刺激”,全班同学上冲泡课时都不用督促,每次都是课时嫌短!印象中,是没有闲着没事的时刻——即便不是自己在做,也用心地“盯着”别人,取长补短;泡茶台一有空,马上会接着再练一遭,
期刊
2008年7月,由永定、华安、南靖三地联合申报的“福建土楼”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遍布在闽西南地区的建筑奇观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许多人都知道永定土楼,却不知道孟期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主体是在九龙江流域的山区直到清朝时期,土楼建筑才西移,在令永定、平和、南靖、华安一带形成高峰。现今漳州地区的各个县市都保存着大量土楼。  福建土楼因何在闽西南扎根,有着谜一样的说法。但有一个历
期刊
有些小资情调的人喜欢摆弄花草茶,清新淡雅,既有品位又不失口感;而热爱品饮之人更喜滋味浓郁如乌龙类或红茶类的茶品,他们认为花草并非茶类,浅薄无物,玩味不出茶的精神境界。不过,以茶为主、花草为辅搭配品饮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对于花草与茶应如何搭配才能达到最佳的品味效果并没有多做研究,仅是偏向随性而品。如果用花草入茶,既能展现茶的本味和质感,又不会淹没花草的甜香,让两者相得益彰,那也不失为春季的一道不错的茶
期刊
斜风细雨,如愁如织。在这个湿润绵长春天里,焚香静气,泡上一壶沁人心脾的美茶,顿时觉得这春色芳机瑞锦。这壶如若是一把紫砂壶,那涤茶留香的独特机理和不与众芳争色的低调秉性,自然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都说紫砂壶有材质美、工艺美、造型关,而当我在大可先生的庭院里见到他的书刻奇壶时,对紫砂壶的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门新兴艺术形式——书刻技艺在紫砂壶面的施展,使得原本就已经是艺术佳品的紫砂壶,又增添了一种肌
期刊
春暖花开的时节,春风过境,万物复苏。娇羞的花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浅绿色的芳草地,在微风中很柔很闲地轻轻摇摆。午后的暖阳温柔地撒在身上,让人不由自主地微闭双眼,期待一场美丽的邂逅。  如果能在洁白如玉的瓷杯上用细毛笔描出绽放的花朵,品茗时端起茶杯便犹如把春意收藏在了手边。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在众多茶具器皿中,花卉图案占据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