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花草遇上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小资情调的人喜欢摆弄花草茶,清新淡雅,既有品位又不失口感;而热爱品饮之人更喜滋味浓郁如乌龙类或红茶类的茶品,他们认为花草并非茶类,浅薄无物,玩味不出茶的精神境界。不过,以茶为主、花草为辅搭配品饮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对于花草与茶应如何搭配才能达到最佳的品味效果并没有多做研究,仅是偏向随性而品。如果用花草入茶,既能展现茶的本味和质感,又不会淹没花草的甜香,让两者相得益彰,那也不失为春季的一道不错的茶饮。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季,当花草遇上茶……
  茶品:大红袍、正山小种
  花草:桂花、红巧梅
  地点:茶乐轩
  专家指导:陈荣冰(原福建省茶科所所长)
  拼配比例:9(茶叶):1(花草)
  桂花的性格
  在花草的世界里,桂花的香是独特富有个性的,开花时浓香致远,有“九里香”的美称,把桂花混入其它花草或是食材中,也能清晰辨别出它的香气。鉴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选择了制作工艺相对传统的大红袍和正山小种与其搭配。传统做法的岩茶采用中高火烘焙,滋味浓厚,传统的正山小种则呈现桂圆甜香。这两款茶在香气滋味上都具有表现力,不至于被香气浓郁的花草喧宾夺主。这种“针尖对麦芒”的感覺究竟如何,且喝喝看:
  NO1 桂花与大红袍
  刚开汤时,茶叶的炭火味融入水中,化成浓厚的焦糖味。这种味道明显盖过桂花的香。喝过两道水左右,炭火味逐渐褪去,桂花香凸显,交融在大红袍特有的兰香中。两种花香碰撞,桂花艳丽,兰香清幽。桂花香表现在茶汤入口时,兰香呈现于茶汤在口中停留的阶段,虽有所排斥,但也因为层次的分离而互不侵犯。
  NO2 桂花与正山小种
  选用的正山小种虽是传统做法,但是没有经过烟熏,少了特殊松香味的正山小种更多展现的是果味甜香。加入桂花冲泡,杯盖、杯底都散发着浓郁花香,因为投花量不多,即便花香充分展现也不会过于锐利。红茶的香属于内敛型,恰到好处的桂花香确实为正山小种这样的红茶增色不少,提升了香气,也不影响口感,汤水的厚度和质感并没有减少。
  红巧梅的温柔
  红巧梅的干花香与桂花香有明显的区别。它的香是清淡中带有甘甜,属于温柔甜美型。选择与其搭配的茶还是大红袍和正山小种。但是有了前面尝试的经验,这次换了一款轻火烘焙的大红袍。如此岩茶的香气滋味便不会完全盖过花草的香,可以让两者的香同时展现。
  NO1 红巧梅与大红袍
  换上清香型的岩茶,情况大有不同。开汤之际,便可闻到红巧梅的淡淡甜香。因为比例上的差异,大红袍的高扬花香明显更甚一筹,香气比重多于红巧梅三倍之多。但是两者并不抗拒,红巧梅柔和的香恰到好处地中和了大红袍尖锐张扬的香,香气中微微发散着红巧梅本质中的一种特殊的花草清甜味,整体给人的感覺是轻松而愉悦的。
  NO2 红巧梅与正山小种
  这两者的搭配和前面桂花与正山小种的搭配大同小异。也许,红茶作为最适合调饮的茶类便是如此,它和任何花草调配,都是一种水感稠厚、甜腻,水里散发着花草馨香的调调,唯一不同的只是花草香气的差别。红巧梅没有桂花的高香。它温和谦逊,悠然地地释放着它那独有的香气,清冽而甘甜,就像美貌的女子:天生丽质难自弃,不施粉黛也美丽。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台湾的茶叶艺术已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层面,除了茶叶品种品质的突出外,在茶器、茶盘及泡茶手法上也都相当讲究。茶师在现场表演泡茶技巧,冲制极品香茶供观众品尝,并有专人以中英语解说茶道及茶种。观众在品茗时配以特别的茶点,同时还可以欣赏国乐演奏家演奏古筝、二胡、笛和琵琶以及诗词吟诵及花道展示。  台湾的“忘乐小集”艺术团就是以这样丰富的茶艺展示,让品茗者于观赏茶器、闻茶香、品茶味、听茶声中进入茶艺世界。
期刊
黄正雄先生拥有台湾国民党“中评会”主席团主席、原副秘书长等等一串炫目的头衔。不过他津津乐道的却是台湾紫砂收藏界的“北王度,南正雄”,后者赞美的“正雄”就是他——黄正雄在台湾的紫砂收藏知名度了。  近年来,他每年都来祖国大陆两三次。但一概低调来去,坦称每每行走的目的有四:一是寄情山水,二乃品尝佳肴,三为探望台商,四则寻访紫砂,实乃性情中人也。这次他破例在厦门高调亮相,于“两岸紫砂文化高峰论坛”侃侃而
期刊
悦来是一个茶馆的名字。  对于热闹繁华的春熙路,每次总是匆匆而过——我似乎害怕沾染到难以洗净的胭脂之气——我喜欢溜进闹市背后的华兴正街,坐在古雅幽静的悦来茶馆,直到气定神闲,直到思绪万千琐忆百年。  1918年,成都。傍晚的华兴正街车水马龙,八抬大轿和黄包车络绎不绝,街道两旁的特色小吃摊热气腾腾,清脆的吆喝和飘香的小吃吸引着前来看戏的茶客。茶馆前的水牌上写着:“今晚上演剧目:《红袍记》;主演:康芷
期刊
前几天与一位老师聊天,他说不仅他爱茶,家里五六岁的小朋友也很喜欢茶,家里一来了客人就很热情地泡茶给人家喝,像模像样的……我于是感叹:这么乖啊,那客人走了,您一定拿糖果给他吃,好好夸奖他喽?老师说,不是。客人走了以后,我去忙自己的事情,小孩会去把茶台打扫干净,把客人没有喝掉的残茶喝完。听了他的话。心中真是又惊又愧,号称学了几年茶,竟然还不如一个五六岁的小孩。  所以说,以后不要用耳朵去听,如果有人说
期刊
最近和茶友们喝茶,常常听见他们讨论“蜜茶”,特别是不少女性茶友,说到它一脸的兴奋。看到我一脸的困惑,大家不禁都笑我失职,说是改天带我尝尝鲜。哪里等得及改日,拉着茶友就要试茶。  透明的罐子里一团乌褐的铁观音陈茶裹着蜂蜜的结晶粒,团在一起。说实话,卖相倒还真是不起眼。老陈笑笑把茶罐打开,浓郁的蜂蜜香气包裹着陈茶的炭香味叫人对它多了些期待。烧水时间,不爱说话的老陈倒是把蜜茶介绍了八九分:  蜜茶算是老
期刊
季羡林先生不是专业作家,却写作了近八十年的散文,而又这样地长寿,我想。这是否与他喝茶有关呢?  季先生对茶有着精辟的认识,他说:“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饮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两千年。而且茶文化传遍了世界,在日本独为繁荣,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也是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欧洲,最著名的饮茶国家。喝的是红茶,在北非和中东,阿拉伯国家也喜欢饮茶,喝的是龙井,
期刊
午后饮茶,茶炉中余炭犹炽,遂将火种夹出,掩埋在火钵中,想着晚间读书煮茶或者可用。现在不大读经典著作了,多耽于佛经典籍,因此少了许多读书的乐趣。好在此前好些年天天乐此不疲,读书之积习仍在,所以今天晚间的所谓读书,其实只是旧梦重温而已。  虽然不大读书,但买书的习惯仍在,每季度大概总要买一些杂书的,大都是资料性质的,随意翻看几页后就放归书架上,以待后来读者。总以为作者著书,都是极其认真的,费了一番心血
期刊
在三四个月前,老林对普洱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熟茶的印象,喝过一次熟普,记忆并不深刻,还觉得有霉味。后来老林的朋友去云南游玩,带回一块冰岛普洱茶饼,因为是生茶,虽然人口有苦涩感,但是回甘快,后劲足,在口腔中留香持久,更甚于铁观音和岩茶,老林喝着大呼过瘾,一下子喜欢上了生普,老林用了一句挺时尚的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是“一见钟情”。从那以后,老林开始慢慢学着喝普洱茶,到现在已经是每天一顿普洱茶了。   
期刊
茶艺是收敛而静的,静心生慧,让你觉察一切,感受所有;胸无杂念,尽在把握。  茶艺初级班首期,有位来自日本江川的同学。第一堂课我就说,近年来沪学茶的日韩人颇多,冲泡操作鉴定时突显谨守规范和认真态度,令人关注。大概是受到这一褒扬的“刺激”,全班同学上冲泡课时都不用督促,每次都是课时嫌短!印象中,是没有闲着没事的时刻——即便不是自己在做,也用心地“盯着”别人,取长补短;泡茶台一有空,马上会接着再练一遭,
期刊
2008年7月,由永定、华安、南靖三地联合申报的“福建土楼”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遍布在闽西南地区的建筑奇观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许多人都知道永定土楼,却不知道孟期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主体是在九龙江流域的山区直到清朝时期,土楼建筑才西移,在令永定、平和、南靖、华安一带形成高峰。现今漳州地区的各个县市都保存着大量土楼。  福建土楼因何在闽西南扎根,有着谜一样的说法。但有一个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