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湘西苗族的山歌也是一种湘西的文化特色,苗族民歌代表了湘西苗族的独特,苗族民歌是记录苗族历史的另一种笔触。“巫”文化是湘西苗族音乐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它独特的魅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湘西苗族的音乐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这种“巫”文化特性,受地理、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它的音乐神秘而充满魔力。
【关键词】:“巫”文化;艺术特征;保护;传承
一、湘西苗族音乐基本情况
(一)苗族民歌描绘了湘西苗族的社会生活
“山歌之乡”是大家给予湘西苗族地区的称谓,自古以来,这里的苗民们就喜爱歌唱,唱生活,唱劳作,唱爱情,他们都是会唱会跳的民歌家。唱歌已经成为他们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的艺术方式,唱歌在湘西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占据很大比例,就如吃饭、耕地一样,一日不歌唱,他们就觉得生活不圆满。酒歌、山歌、婚俗歌、祭祀歌是把湘西苗族民歌按社会功能划分的类别。夸张、比兴、拟人是苗族民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这可以使民歌变得旁征博引,联想丰富,且寓含哲理。民歌的题材来自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有神秘奇妙的苗族神话故事歌,而且有苗族英雄挥洒热血的叙事歌,还有苗族儿女浓情蜜意的情歌等。
生性豪爽的苗族人民在苗族喜宴举起酒杯相互劝酒时所唱的歌就是“酒歌”。苗族人民生来爱酒,就连妇孺老少都喜欢喝一杯,酒是在各种喜事活动的酒席必不可少的,苗族人民会唱歌来助兴,他们用歌来结交,他们用曲来祝贺。酒歌一般是带有赛歌性质的群体对唱,其曲调嘹亮奔放、曲意充满喜庆,是苗族人民喜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苗民们在祭祀先祖是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唱苗族的“祭祀歌”。“祭祀歌”内容大多是讲述祭祀的礼仪和祭祀的起源。苗族先祖们在很久以前就崇巫信鬼,常常举行盛大的祭祖谢神活动来驱灾避邪,其中最为隆重的祭祀就是“椎牛”。《椎牛歌》就典型的“祭祀歌”,从找祭物唱到陈设,从宰牲唱到祭祖,从摆设唱到祭词,他们会唱出祭祀的每一个流程,没有丝毫遗漏。他们相信祭祀过后,将得到驱灾除病,生活安定,家道兴旺,歌词内容质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1】
唱歌已经成为了苗族人民的一种本能,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部分。苗族民歌在苗家儿女的生活地位中稳站宝座,有描写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茶歌、担水歌,有叙述婚嫁过程的嫁歌,还有反映民俗文化的祭祀歌。唱歌已被苗族人民等价为一种语言的工具,用来交流思想、联系感情、传播文化和艺术。对苗族人民来说,唱歌是一种比语言更为生动和灵活的工具,这种工具可以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正是这种工具讲他们养成了勤劳勇敢、内心淳朴、热情好客、豁达爽朗的山里孩子。湘西苗族音乐记录了湘西苗族的历史,是苗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苗族的音乐文化集中体现了苗族历史和文化
在长期社会生活及抵御外来势力的进攻中,湘西苗族人民不但创造了苗族民族历史,而且传承着苗族民族文化。湘西有神秘而迷人的神话传说、英勇的战斗故事、嘹亮的歌曲和优美的舞蹈等多种文化艺术这都是湘西苗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不但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内容多姿多彩,具有极为鲜明的苗族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苗族人民审美情趣和鼓乐承传也发生了改变。苗族鼓乐可分为庆丰和庆神,湘西苗鼓可以抒发苗族人民的情感,苗民们一般在重大节日里,都以鼓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湘西苗族鼓舞有着悠长的历史,它扎根于苗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
“花鼓舞”和“团圆鼓舞”是原本湖南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苗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如今成了苗族礼仪庆典不可或缺的文化和娱乐的表现。“花鼓舞”一般会出现在苗族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如“六月六”、“赶秋”等。湘西苗族已经把舞蹈开始之前唱一首歌功颂德的古歌当做一种祖制,这是他们千百年来遗留的传统,这是他们习俗的一部分。“团圆鼓舞”是一种载歌载舞歌的鼓舞,跳舞开始时,有一鼓手在场中央击鼓伴奏,时而劲歌快舞,充满激情,时而轻歌曼舞,情意绵绵,“团圆鼓舞”的内容一般是反映苗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苗族儿女之间爱情。【2】
纵观苗族历史,苗族人民在古代社会生活状况,是苗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物质无写入的描述和记录。但是苗族人的这种“无文字”的文化环境,鼓励苗族的双重发展语言艺术和人体艺术,他们不止拯救了作为民间艺术字,还拯救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的物质。苗族鼓舞就是存于当代的苗族艺术,苗族鼓舞活泼而生动地描绘了苗族的祖先和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的现代进化,记录了苗族历史和文化发展。
二、湘西苗族音乐的“巫性”
(一)湘西苗族音乐的原始性
从古自今,湖南湘西地区都崇尚鬼神之说。流传千年的诗歌都描绘了这个喜欢祭祀的地方。据记载,《楚辞·九歌》就有苗族巫歌的元素。现今的沅水湘西一带一直传诵着《九歌》,就是传诵了千年,由诗人屈原所著的《九歌》。《楚辞章句》中有描述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显然看到,其中描写的就是苗巫,苗族先祖在内的“蛮人”就是“信鬼而好祠”的俗人的一种。
1、湘西苗族音乐内容体现了原始性
对湘西苗族先祖的来说,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大到天地,小到花草,不论动物植物都有灵。这些自然现象都和人一样都是鲜活的生命,有语言,有情绪,也有好坏。《苗族古歌》从开天辟地记录到了苗族人民日常生活,是苗族文化是非常独特的从时代的记录,以《开天辟地歌》为例:
《开天辟地歌》
悠悠太初头年份,最初最初古时期;
草草花茅还不长,花花野菜还没生;
没打银柱来撑天,没有日月来照明;
天上还没有造成,地上还没有造成;
什么都还没有造,不知生坐什么女;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心灵的记忆,它是一本描写苗族社会《百科全书》,仍然存在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苗族古歌》主要以苗语的形式在苗族人民中口耳相传,对主要的庆祝活动,节日,纪念仪式将其吟诵。《苗族古歌》的内容涉及到日月星辰的形成、苗巫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繁衍、部族间的战争与更替,是形象化的苗史和独一无二的苗族文化的经典。 2、湘西苗族乐器体现了原始性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苗族的传统乐器也常常应用在苗族活动中。如牛角,不仅是古代苗民战争时所用的一种号角,而且也是古今苗民祭祀活动中必备的一种乐器。如《椎牛歌》、《跳香舞》、《接龙》等重要苗歌都有吹牛角的部分。湘西苗族和黔东北苗族祭祀先祖一般是祭剖尤,苗语翻译过来即为尤公,就是三皇五帝时期的蚩尤。根据传说,川南苗族宰牛来祭祀祖先的习俗是起源于蚩尤时代。蚩尤在和黄帝的战争中,蚩尤战败被杀,苗民门在迁移的过程中首领也中箭而死,在埋葬这两位苗族英雄人物时,苗族先辈们吹响了牛角,鼓起了战鼓,吹出了芦笙。鼓,在古代可能只用来驱赶山林野豹和鼓舞士气,经过时间的流逝而使其功能有所改变。据考证,最为久远的苗鼓仅仅只用树干和竹子制成,后来又开始有苗族的铜鼓,直至到人民学会了用兽皮来做鼓面,才有现今苗鼓的雏形。在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就有记载“鼓乐手、葫芦笙”,其中的鼓乐和芦笙都是苗族传统乐器,代表了苗族传统文化。
芦笙是苗族的传统的民族乐器,也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芦笙的表演不仅仅将芦笙吹响,经常还把舞蹈和音乐等与之结合达到融会贯通,苗族民族文化的灿烂也有芦笙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据记载,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苗族有句古语“芦声不响,五谷不长”。在苗族人民祭祀、节日和喜庆活动中芦笙也是主要乐器之一。
(二)湘西苗族音乐的宗教性
湘西苗族地区一直都盛行巫术,苗族先祖以自身的睿智,创造了内容极其丰富的苗巫文化。信鬼好巫,崇拜多神使得苗巫文化闻名中外。据史志记载的被称为鬼教和巫教的原始宗教便是苗族先祖创导;巫文化就是苗族先祖的历史文化。湘西苗族音乐内容大都描述苗民们的生活,记录了苗族的历史。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以牛祭祀的习俗经常出现在重大的祭祀典礼上,而椎牛祭是湘西苗族地区最盛大的典礼。对湘西苗族来说,“椎牛祭”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是带有宗教性质的驱灾避邪活动,湘西苗民的淳朴可以在歌词中完全表达出来,如《椎牛歌》:
大碗里快倒糯米酒,
你们来了百褶裙才会旋转。
火塘里快舔筷子柴,
你们来了今喉咙才开。
迟迟来到的后辈子呦,
为什么这时才拢边。
再不来柳斗会不耐烦了,
再不来柳庆会生气责怪。
湘西苗族的椎牛祭是富有苗族文化和苗族特色的祭典。有两个传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一个是苗族的祖先迁移时招到了邪魔的突袭,苗民们为了对抗邪恶的妖魔,齐心协作,歃血为盟,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不仅为了庆祝胜利,而且还为了纪念在这场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先辈们,苗族人民举行了盛大的椎牛祭典,世代沿袭,最终成了湘西苗族最盛大的祭典;另一则传说是,苗族的祖先蚩尤和黄帝部落发生了战争,后来蚩尤战败,血洒沙场,苗族人为了供奉蚩尤,就举办了盛大的椎牛祭典,祭祀为他们战死祖先蚩尤的英灵。
跳香是供奉与祭祀自然神灵中“五谷神”和“天王大帝”的活动,也是苗巫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跳香是在每年秋后丰收,谷物和家禽都有很好的收获,如这首《跳香歌》:
说古人来唱古情,唱个月头答古人。
正月新春唱古人,唱个四姐看花灯。
二月唱个古人名,二郎挑沙塞海门。
塞了中央黄湖海。封住桃源三洞神。
跳香的开始就是由主持请神仪式,一个高冠阔杉的男巫师吹牛角三声就宣布跳香正式开始,然后跪于蒲团之上,后定神暝目,专心吟诵诵咒语歌:“近请诸神归位,日吉时良,天地开张,诸神迎进宝华仙殿。阿罗(即真诚)会合,酬神了愿”。吟诵完咒语,巫师会再吹三声牛角,然后伸指蘸上罐中水将水弹洒于地,再手指蘸水弹洒于屋边,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再得丰收。跳香它不但吸纳了苗族艺术文化的舞蹈、美术、文学、音乐,而且是苗族巫文化的一种宗教活动的仪式。由此可见,跳香是一种富有宗教性的湘西苗族巫文化。【3】
三、结语
湘西苗族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代表着湘西的遗产标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拥有着深厚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历史古韵。我们应该吸收民族艺术的精髓、民族的审美意识,以探索这个传统,将它融入我们的现代艺术创作,并将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熊晓辉.楚辞文化与苗族民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
[2]尹建国.湘西苗歌民族及演唱特点[J].中国音乐,2005(1).
[3]熊晓辉.湘西苗族跳香舞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3).)
【关键词】:“巫”文化;艺术特征;保护;传承
一、湘西苗族音乐基本情况
(一)苗族民歌描绘了湘西苗族的社会生活
“山歌之乡”是大家给予湘西苗族地区的称谓,自古以来,这里的苗民们就喜爱歌唱,唱生活,唱劳作,唱爱情,他们都是会唱会跳的民歌家。唱歌已经成为他们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的艺术方式,唱歌在湘西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占据很大比例,就如吃饭、耕地一样,一日不歌唱,他们就觉得生活不圆满。酒歌、山歌、婚俗歌、祭祀歌是把湘西苗族民歌按社会功能划分的类别。夸张、比兴、拟人是苗族民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这可以使民歌变得旁征博引,联想丰富,且寓含哲理。民歌的题材来自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有神秘奇妙的苗族神话故事歌,而且有苗族英雄挥洒热血的叙事歌,还有苗族儿女浓情蜜意的情歌等。
生性豪爽的苗族人民在苗族喜宴举起酒杯相互劝酒时所唱的歌就是“酒歌”。苗族人民生来爱酒,就连妇孺老少都喜欢喝一杯,酒是在各种喜事活动的酒席必不可少的,苗族人民会唱歌来助兴,他们用歌来结交,他们用曲来祝贺。酒歌一般是带有赛歌性质的群体对唱,其曲调嘹亮奔放、曲意充满喜庆,是苗族人民喜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苗民们在祭祀先祖是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唱苗族的“祭祀歌”。“祭祀歌”内容大多是讲述祭祀的礼仪和祭祀的起源。苗族先祖们在很久以前就崇巫信鬼,常常举行盛大的祭祖谢神活动来驱灾避邪,其中最为隆重的祭祀就是“椎牛”。《椎牛歌》就典型的“祭祀歌”,从找祭物唱到陈设,从宰牲唱到祭祖,从摆设唱到祭词,他们会唱出祭祀的每一个流程,没有丝毫遗漏。他们相信祭祀过后,将得到驱灾除病,生活安定,家道兴旺,歌词内容质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1】
唱歌已经成为了苗族人民的一种本能,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部分。苗族民歌在苗家儿女的生活地位中稳站宝座,有描写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茶歌、担水歌,有叙述婚嫁过程的嫁歌,还有反映民俗文化的祭祀歌。唱歌已被苗族人民等价为一种语言的工具,用来交流思想、联系感情、传播文化和艺术。对苗族人民来说,唱歌是一种比语言更为生动和灵活的工具,这种工具可以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正是这种工具讲他们养成了勤劳勇敢、内心淳朴、热情好客、豁达爽朗的山里孩子。湘西苗族音乐记录了湘西苗族的历史,是苗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苗族的音乐文化集中体现了苗族历史和文化
在长期社会生活及抵御外来势力的进攻中,湘西苗族人民不但创造了苗族民族历史,而且传承着苗族民族文化。湘西有神秘而迷人的神话传说、英勇的战斗故事、嘹亮的歌曲和优美的舞蹈等多种文化艺术这都是湘西苗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不但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内容多姿多彩,具有极为鲜明的苗族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苗族人民审美情趣和鼓乐承传也发生了改变。苗族鼓乐可分为庆丰和庆神,湘西苗鼓可以抒发苗族人民的情感,苗民们一般在重大节日里,都以鼓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湘西苗族鼓舞有着悠长的历史,它扎根于苗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
“花鼓舞”和“团圆鼓舞”是原本湖南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苗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如今成了苗族礼仪庆典不可或缺的文化和娱乐的表现。“花鼓舞”一般会出现在苗族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如“六月六”、“赶秋”等。湘西苗族已经把舞蹈开始之前唱一首歌功颂德的古歌当做一种祖制,这是他们千百年来遗留的传统,这是他们习俗的一部分。“团圆鼓舞”是一种载歌载舞歌的鼓舞,跳舞开始时,有一鼓手在场中央击鼓伴奏,时而劲歌快舞,充满激情,时而轻歌曼舞,情意绵绵,“团圆鼓舞”的内容一般是反映苗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苗族儿女之间爱情。【2】
纵观苗族历史,苗族人民在古代社会生活状况,是苗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物质无写入的描述和记录。但是苗族人的这种“无文字”的文化环境,鼓励苗族的双重发展语言艺术和人体艺术,他们不止拯救了作为民间艺术字,还拯救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的物质。苗族鼓舞就是存于当代的苗族艺术,苗族鼓舞活泼而生动地描绘了苗族的祖先和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的现代进化,记录了苗族历史和文化发展。
二、湘西苗族音乐的“巫性”
(一)湘西苗族音乐的原始性
从古自今,湖南湘西地区都崇尚鬼神之说。流传千年的诗歌都描绘了这个喜欢祭祀的地方。据记载,《楚辞·九歌》就有苗族巫歌的元素。现今的沅水湘西一带一直传诵着《九歌》,就是传诵了千年,由诗人屈原所著的《九歌》。《楚辞章句》中有描述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显然看到,其中描写的就是苗巫,苗族先祖在内的“蛮人”就是“信鬼而好祠”的俗人的一种。
1、湘西苗族音乐内容体现了原始性
对湘西苗族先祖的来说,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大到天地,小到花草,不论动物植物都有灵。这些自然现象都和人一样都是鲜活的生命,有语言,有情绪,也有好坏。《苗族古歌》从开天辟地记录到了苗族人民日常生活,是苗族文化是非常独特的从时代的记录,以《开天辟地歌》为例:
《开天辟地歌》
悠悠太初头年份,最初最初古时期;
草草花茅还不长,花花野菜还没生;
没打银柱来撑天,没有日月来照明;
天上还没有造成,地上还没有造成;
什么都还没有造,不知生坐什么女;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心灵的记忆,它是一本描写苗族社会《百科全书》,仍然存在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苗族古歌》主要以苗语的形式在苗族人民中口耳相传,对主要的庆祝活动,节日,纪念仪式将其吟诵。《苗族古歌》的内容涉及到日月星辰的形成、苗巫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繁衍、部族间的战争与更替,是形象化的苗史和独一无二的苗族文化的经典。 2、湘西苗族乐器体现了原始性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苗族的传统乐器也常常应用在苗族活动中。如牛角,不仅是古代苗民战争时所用的一种号角,而且也是古今苗民祭祀活动中必备的一种乐器。如《椎牛歌》、《跳香舞》、《接龙》等重要苗歌都有吹牛角的部分。湘西苗族和黔东北苗族祭祀先祖一般是祭剖尤,苗语翻译过来即为尤公,就是三皇五帝时期的蚩尤。根据传说,川南苗族宰牛来祭祀祖先的习俗是起源于蚩尤时代。蚩尤在和黄帝的战争中,蚩尤战败被杀,苗民门在迁移的过程中首领也中箭而死,在埋葬这两位苗族英雄人物时,苗族先辈们吹响了牛角,鼓起了战鼓,吹出了芦笙。鼓,在古代可能只用来驱赶山林野豹和鼓舞士气,经过时间的流逝而使其功能有所改变。据考证,最为久远的苗鼓仅仅只用树干和竹子制成,后来又开始有苗族的铜鼓,直至到人民学会了用兽皮来做鼓面,才有现今苗鼓的雏形。在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就有记载“鼓乐手、葫芦笙”,其中的鼓乐和芦笙都是苗族传统乐器,代表了苗族传统文化。
芦笙是苗族的传统的民族乐器,也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芦笙的表演不仅仅将芦笙吹响,经常还把舞蹈和音乐等与之结合达到融会贯通,苗族民族文化的灿烂也有芦笙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据记载,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苗族有句古语“芦声不响,五谷不长”。在苗族人民祭祀、节日和喜庆活动中芦笙也是主要乐器之一。
(二)湘西苗族音乐的宗教性
湘西苗族地区一直都盛行巫术,苗族先祖以自身的睿智,创造了内容极其丰富的苗巫文化。信鬼好巫,崇拜多神使得苗巫文化闻名中外。据史志记载的被称为鬼教和巫教的原始宗教便是苗族先祖创导;巫文化就是苗族先祖的历史文化。湘西苗族音乐内容大都描述苗民们的生活,记录了苗族的历史。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以牛祭祀的习俗经常出现在重大的祭祀典礼上,而椎牛祭是湘西苗族地区最盛大的典礼。对湘西苗族来说,“椎牛祭”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是带有宗教性质的驱灾避邪活动,湘西苗民的淳朴可以在歌词中完全表达出来,如《椎牛歌》:
大碗里快倒糯米酒,
你们来了百褶裙才会旋转。
火塘里快舔筷子柴,
你们来了今喉咙才开。
迟迟来到的后辈子呦,
为什么这时才拢边。
再不来柳斗会不耐烦了,
再不来柳庆会生气责怪。
湘西苗族的椎牛祭是富有苗族文化和苗族特色的祭典。有两个传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一个是苗族的祖先迁移时招到了邪魔的突袭,苗民们为了对抗邪恶的妖魔,齐心协作,歃血为盟,最终取得了胜利。后来不仅为了庆祝胜利,而且还为了纪念在这场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先辈们,苗族人民举行了盛大的椎牛祭典,世代沿袭,最终成了湘西苗族最盛大的祭典;另一则传说是,苗族的祖先蚩尤和黄帝部落发生了战争,后来蚩尤战败,血洒沙场,苗族人为了供奉蚩尤,就举办了盛大的椎牛祭典,祭祀为他们战死祖先蚩尤的英灵。
跳香是供奉与祭祀自然神灵中“五谷神”和“天王大帝”的活动,也是苗巫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跳香是在每年秋后丰收,谷物和家禽都有很好的收获,如这首《跳香歌》:
说古人来唱古情,唱个月头答古人。
正月新春唱古人,唱个四姐看花灯。
二月唱个古人名,二郎挑沙塞海门。
塞了中央黄湖海。封住桃源三洞神。
跳香的开始就是由主持请神仪式,一个高冠阔杉的男巫师吹牛角三声就宣布跳香正式开始,然后跪于蒲团之上,后定神暝目,专心吟诵诵咒语歌:“近请诸神归位,日吉时良,天地开张,诸神迎进宝华仙殿。阿罗(即真诚)会合,酬神了愿”。吟诵完咒语,巫师会再吹三声牛角,然后伸指蘸上罐中水将水弹洒于地,再手指蘸水弹洒于屋边,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再得丰收。跳香它不但吸纳了苗族艺术文化的舞蹈、美术、文学、音乐,而且是苗族巫文化的一种宗教活动的仪式。由此可见,跳香是一种富有宗教性的湘西苗族巫文化。【3】
三、结语
湘西苗族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代表着湘西的遗产标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拥有着深厚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历史古韵。我们应该吸收民族艺术的精髓、民族的审美意识,以探索这个传统,将它融入我们的现代艺术创作,并将它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熊晓辉.楚辞文化与苗族民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
[2]尹建国.湘西苗歌民族及演唱特点[J].中国音乐,2005(1).
[3]熊晓辉.湘西苗族跳香舞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