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诵读为写作开辟捷径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语文教育丰富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经典诗文,将诵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对经典诗词进行再创作,为学生的写作开辟一条捷径。
  一、读写结合,相辅相成
  在作文课堂上,很多孩子一打开作文本就开始咬笔尖,写出来的东西要么千篇一律,要么空洞乏味,而诵读经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料。教师先精心指导学生诵读,明白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文的意境,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然后自然过渡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优秀的经典诗文不仅有各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手法,而且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描写诗词画面,从而达到读写结合。如我在指导学生诵读《少儿国学读本》第三册《回乡偶书》一诗时,就引导孩子们想象一下作者在年老后回到故乡的场景,可能遇到什么人,发生哪些事,再让孩子们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结果,孩子们兴趣高涨,日记内容非常丰富,有的写:“我刚到村子里,就有一个头发胡子都白了的老头来看我,我辨认了半天,才认出他就是小时候常和我去偷瓜的二虎。”还有的写:“我来到那口清清的池塘边,几棵柳树在风中摇摆着枝条,仿佛在跳舞,这是我小时候栽下的柳树啊,没想到已经长得这么粗了。”
  二、讲究方法,循序渐进
  在读经典写作文中要遵循写作的一般规律——读、思、写、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1. 产生共鸣,引发创作
  如何将古诗词或古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呢?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用想象、联想等方式填补诗文中的“空白”,进行再创作,并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品味,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如教学《少儿国学读本》第四册《水调歌头》时,我就引导学生与词中的“我”对话,想象当时“我”在中秋的夜晚,面对一轮皓月,自己的亲人都不在身边,只有一人孤独地徘徊在月夜下,会怎么想,怎么做。再反复诵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与作者感同身受的境界,所以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声产生了共鸣,自然引发了学生表达内心情意、表达对亲人祝福的冲动,此时再引导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2. 语言转化,用心表达
  在引导学生再创作时,要预防学生把再创作变成翻译诗文。如何把学生心内的“意”转化成“言”呢?首先是要把“意”变成学生的“口头语言”。教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教师随时纠偏、引导,让孩子们说得更完整更流畅。比如在《滁州西涧》一诗的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一起回忆描写春天的词语,学生说出了诸如“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等。我再不断地启发,指导学生把春天的景色用一段完整的话描绘出来,要按照远近、高低的顺序进行描写,然后让学生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体验、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反复读自己的作品,做到文句通顺流畅,条理清楚。
  3. 互评互赏,共同促进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要求包括:“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所以,在指导学生写完习作后,还要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展开讨论,如:这篇作文好在何处?哪些句子或段落最精彩?哪些地方需修改?通过优秀习作的赏析和修改典型的病句、文段这样的交流,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提升能力,厚积薄发
  学生每天进行经典诵读,感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理解和体会日渐加深,视野更加开阔了。俗话说“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多读多练,才能让学生“笔下有物”。如,一学生在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后,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凄风冷雨中,枝头上的残花在挣扎着,一朵朵梅花渐渐凋零,花瓣飘落在泥土地上, 就像是梅枝那不忍分离的泪水。”另一学生写道:“花朵刚刚飘落在地面上,一辆马车驶来,无情地在落花上碾过,顿时,那柔嫩的花瓣儿被碾成了碎片,淡淡的香味儿也随风远去。”如果没有长期的经典诵读作为铺垫,学生又怎会有如此优美的文笔,怎会有如此成熟的情感抒发呢?
其他文献
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别样的早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小琪,是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子。  那时,我在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教书。小琪长得高高的、胖胖的、头发短短的,和男孩子一样。家境非常好,却没有亲情的温暖。她的父亲已经50多岁了,曾经有六任妻子,小琪从小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我和小琪的关系很好。她是个很有才气的女孩子,她的文章写的很漂亮,有着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思想。第一次看她的文章,我就写下这样的批语:你的写作
整合社会保险经办资源,实行多险种由一个机构统一经办,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无二选择。同时,这无疑
目的:  人类颅内囊性动脉瘤是严重威胁生命的一种疾病,动脉瘤的发生率在人类为6%。关于动脉瘤的成因有许多假说,如细胞凋亡假说、炎性细胞浸润假说等,但没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
我校《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德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课题,从教育哲学层面思考更好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创设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使学生的生命力日益发达强壮,使其潜能充分挖掘拓展。  一、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渴望成长是本能  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教育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释放。教师脑中一定要呈现大写的“人”字,要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是
为促进专业技术士官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院校教育的“双证制”考核已成为军队加强高技能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因而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我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的并指分离指蹼成形方法,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山西省儿童医院2014年10月—2016年3月进行单纯性并指畸形手术患儿共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
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当前各所学校谋求自身发展、打造办学品牌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和国学教育升温两个大背景下,于2001年12月启动经典诵读实验,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形成了体系完善的少儿国学特色课程,促进了学校国学教育特色的彰显,推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的提升。  一、吻合学校办学理念  五山小学的办学理念——“全心培养人文内涵,全力提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综合
近日,听了一位语文教师上的口语交际录像课颇有感触:由于师生预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进行了不止一次的试教,于是,课堂上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教师那边按部就班地提问,学生这厢对答如流地回应,似乎顺风顺水,毫无意外。然而听者觉得味同嚼蜡,张口难言。这不由得勾起藏在我心底里不曾搁浅的记忆。  几年前,一位语文老师借用我的孩子就读的班级参加县优质课比赛。  比赛前两天放晚学,孩子脸上挂着乌云走进家门,还没等
如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诵读经典,品悟内涵,诵出韵味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丰富诵读的形式,将故事、画面、情境表演、比较品读等学习方式引入课堂,以提高经典课堂教学成效。  一、多种形式诵读  “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古诗文大多文质兼美、语言生动、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课堂上首先通过教师范读、音频领读等形式正字音,明节奏;其次,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
一、模式的提出  近年来,全国兴起的“国学热”“读经热”反映了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与回归的趋势,但是,目前国学教育存在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以及忽视国学精髓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等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研究与构建有效的国学课堂模式。历经十一年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我校构建了国学课堂教学的“三环七步”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  第一,建立适合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