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一双“顺风耳”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8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神话有所谓“千里眼”、“顺风耳”的神人神技。“顺风耳”即听力之最。教师要一双“顺风耳”做什么?去“倾听”学生的课堂反应啊。要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做出教学上的相应调整),教师就得放下身段,细心“倾听”,虚心整改,让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一、“倾听”是一种教学态度,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
  
  有的教师会因为课堂嘈杂、吵闹而放弃“倾听”;有的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发言随意、无聊而放弃“倾听”。有个老师她在课堂上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我不听闲话”(塞耳法:我不听),另一句是“少说废话”(堵嘴术:你别说)。她们放弃“倾听”的不仅是学生的废话闲话吧?还有学生正当的学习诉求吧!双向交流岂可省!?省不得也!
  
  二、“倾听”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师生课堂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课堂上,教师的“倾听”往往可以营造民主气氛,促进师生良性交流与互动。这样,学生必将打消原有的心理障碍与隔阂,畅所欲言。师生做到语言沟通,进而达到心理沟通,最后达到心灵契合。此时教学效果自不待言!从这个角度说,“倾听”也是一种教学必要手段。
  
  三、“倾听”是课堂行为的“矫正仪”
  
  它可以由教师“矫正”学生的学习错误,也可以由教师“矫正”自身教学失误。(即双向“矫正”)
  十几年前,我初为人师,教初一某班语文。在上课时,一个前排女生常会咕哝:“这么快!坐飞机!”我不明所以,也无暇问及。一学期下来,语文她考了个最差!我找她谈话,她抱怨说:“我基础差,你讲得太快!”哦,是这样!也怪我当时没学会“倾听”呀!自此以后,我在课堂上常提醒自己:要多“听”学生的反响,不可忽视。
  现今,我喜欢让学生读课文给我听。学生台下整齐读,我在台上眯眼听。他们读完了,我眼一睁,把他们读错的地方一一道出:哪个生词读错了音,哪句话读错了调,哪个词语的搭配读错了,哪个词“拆”成两个词读了……学生服了,送我雅号“顺风耳”。(这当然是溢美之词了)
  
  四、“倾听”是一种能力,要善于“倾听”
  
  1.要“听”人所未能“听”。别人“听”不出的,你能“听”得出。比如:学生的满意度,学生的薄弱点,学生的兴趣何在……
  2.于无声处“听”“心声”。有的学生内向,从不在课堂上表白。这就易造成教师“倾听”的“盲点”。此时,教师要熟悉他们的表达方式,从细微幽僻处(如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倾听”他们的“心声”。这种“心声”与其说是“倾听”出来的,不如说是感觉出来的。
  3.因势利导,借“听”发力,直指主题,变废为宝。有时学生爱发无聊之问,无关之言。我讲《杨修之死》时,一个学生突发奇问:“杨修的父亲是谁?他是个官吗?”对于这个无关之问,我却借机引向主题:“他父亲叫杨彪,官至太尉。杨修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所以才华惊人。又因他是官宦子弟,也易养成放旷性格。该性格是他日后被杀的一大诱因……”这样,我就把杨修身处的环境、性格、被杀主题串成一线。把无理之问变成有理之问(变废为宝)。这确是技巧性的“倾听”啊!这种“倾听”技巧不是短期所能获得的!
  君“听”臣则国治,师“听”生则学强。借你一双“顺风耳”,“听”出课堂一片天。让我们从认真“倾听”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一轮课改浪潮中去吧!■
其他文献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虽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头开得好,能引人入胜;但是尾收得好,更能使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正如明人谢榛所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下面我们来赏析一组有韵味的结尾。    一、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期刊
所谓命题作文,就是给出指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按照题目规定的范围、文体等进行写作。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它限制严格,指向明确,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检测出考生实际作文水平,因而十分重要。从中考实践看,话题作文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已盛极而衰,命题作文再度回归并倍受青睐。综观今年各地中考试卷,命题作文已稳坐“第一把交椅”,当之无愧地成为“龙头老大”。中考命题作文的形式,有三种类型:
期刊
摘 要:儿歌之所以吸引、感染幼儿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童趣美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儿歌 幼儿 艺术魅力     儿歌,是指流传于低幼儿中间,主要供学龄前儿童欣赏吟唱的一种短歌,它是幼儿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被称为“天籁之音”。当婴儿尚在襁褓之中时,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歌谣的内容他们可能并不理解,但那甜美动听的语音、舒缓和谐的节奏却可以给他们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期刊
梅花在中国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傲霜斗寒,凛然怒放于雪虐风冽,百花衰谢,寒凝大地之际;它冰肌玉骨,横斜疏瘦,国色天香,韵胜格定。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梅花的形象比比皆是,梅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厚重的内涵和底蕴。概括起来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一、梅花是高洁情操、理想人格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里梅花作为美的化身,作为一种高洁情操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她是我们民族精神品格的生动映现和真实投影。在众多
期刊
情感是一个人认真干好一项工作的内驱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是上好每堂课的关键。语文教材,由其独特的人文性、情感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以此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心中那根易感易动的弦,唤起他们心中的感动,从而体现情感的驱动力,真正发挥学科的教育功能呢?    一、首先教师自身要“带情”    
期刊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既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又是一位进步爱国、有正义感的民主战士。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对黑暗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但思想中又充满矛盾。因而当1927年中国南方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大地陷于血海之中时,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不能不感到迷惘、彷徨、苦闷。他说自己“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
期刊
摘 要: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才,集诗人、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僧人、革命者于一身。他短暂的人生充满了离奇的经历,尤其是信仰与情感之间的抉择与纠结,引发人们深长的思索。而他的诗歌与小说创作,也具有不可忽略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坎坷身世 情感纠葛 传奇色彩 文学成就    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才,集诗人、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僧人、革命者于一身。他不僧不俗,亦衫亦履,他的人生有如鸾漂
期刊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能禅悟的并不多。  回顾自己十多年的教学之路,我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有时却
期刊
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过程本应该是活泼自然、生动有趣、色彩斑斓、血肉饱满、情韵十足的。但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写作文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的苦差事。学生的失败,证明了我们教学的失败。作文的过程永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认为培养写作欲望,提高写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前者是“厚积”,后者是“薄发”,积累的厚度决定着薄发的表现力。    一、厚积    怎
期刊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福楼拜与他的几位朋友聚会的场景。  第三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都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关: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举世闻名的文学艺术家。他们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学习他们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同时,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学习群体人物的写法。2.了解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