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6:上海种子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着眼于展望未来,探讨人类在22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蓝国,“ShanghaiProject 上海种子”确定以“2116”为主题,李龙雨及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担任联合艺术总监,为艺术与创意、人文与科学等诸多门类提供一个共通的全球智慧汇聚的平台。该项目将汇集世界知名视觉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电影人、音乐人、设计师、建筑师、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史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记者、医学家、律师、工程师、骇客、博客作者以及其他社会实践者等,与上海市民共同打造这一全新跨领域文化盛事。源自于“文化市集”(culturalemporium)的概念“ShanghaiProiect上海种子”意在创造一个新型的文化参与氛围,尝试将文化体验的现场形态一一诸如展厅、课堂、实验室、工作室、图书馆、影院、剧场、沙龙等,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一一诸如个人化的阅读、聆听、写作甚至是放空与冥想,与群体性的聚会、观影、出游、授课、辩论、嬉戏等重新进行嫁接,产生情境的混合与杂糅,有意识地为出自不同领域、学科,且专业门槛跨度较大的内容呈现、分享以及流通创造尽可能宽松、自然的氛围。2016年9月5日至11月13日,为期70天,围绕喜玛拉雅中心扩散至上海各个角落,“ShanghaiProject 上海种子”将承载来自全球的智慧碰撞。
  2116
  如同一部科幻小说的书名,“2116”的主题同时透露着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当我们提及22世纪,我们应该从何着手思考?如何想象上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一百年后的景象?权威气候观察组织Climate Central在其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以控制碳排放,至2100年,上海及其周边地区76%人口目前所分布的区域将被海水淹没。如果这真的发生了,那么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将何去何从7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7面对如此严峻的预测,我们要选择投靠什么样的未来主义?而我们所说的未来又是“谁的”未来?
  22世纪,看似尚且遥远,可任由我们展开无限的想象与试验。但另一方面,她又似乎已然近在咫尺,近到我们可以根据当下的环境现状及知识体系对其进行相当精确的推算与预测。去展望和预测这样一种未来,既是千钧之重,也是天赋之权。因此,这不仅是科学家、未来学家,乃至科幻小说家的工作,或者说是“特权”,而实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首届“Shanghai P roiect 上海种子”诚邀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广大市民,一起围绕“2116”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跨学科+根基研究员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正相反,无论在日常行事或任何专业实践中,“跨学科”都是频繁发生的,也更接近事物的常态。恰恰是在此意识之上,“ShanghaiProiect上海种子”尝试提出与以往不同的项目策划机制,为跨学科,或者说多重学科(multidisciplinary)线索下的内容编辑与生动呈现提出新的可能,以期望吸引以往并不熟悉、热衷于文化活动的观众,也进而挑战“文化”及其实践活动的既定概念与形式。
  在这一新的机制中,“ShanghaiProject上海种子”将所有参与者定义为“研究员”(researcher),他们分别来自于以下五大学科归类:视觉艺术,建筑、设计以及传播(communication),表演、影像、声音:人文及社会科学,科掌、技术以及生态学。这其中的部分;也真正构成机制核心的是一一“根基研究员”系统(Root Researchers System)。简单而言,甄选自上述五大类别的八至十名代表性人物,将受邀成为本届“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的“根基研究员”。以他们为中心,各自组建五人以内的跨领域团队,由此所形成的“根基研究员小组”就如同植物的根系。每个小组将不仅基于其常态下的研究性工作,衍生出回应本届主题的创作,并首展于活动现场,还将最终就小组的工作成果集结成一册小型出版物。除此以外,“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将另外邀请三十至四十位同样来自于各领域的“个体研究员”(lndividualResearcher),参与到展览、公共艺术、公共项目(public program)当中,如此,与根基研究员(小组)所贡献的部分,形成极为丰富的交织与彼此呼应。
  奇点:公开征集
  “奇点(Qidian)”计划,作为“Shanghai Project上海种子”下设的独立单元,致力于重新发现与认识中国青年一代中的思想者、行动者以及制造者(maker),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分享、交流平台。首届“奇点”计划将与“89plus”项目合作(后者由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与西蒙卡斯泰联合创建,是一项同样在国际范围内关注1989年以后出生的年轻创意群体的研究项目),通过一次覆盖全国“九零后”的公开征集,甄选并邀请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以“研究员”的身份加入本届“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通过其个人提案、创作,回应“2116”这一主题。据悉,“奇点”计划的首轮评选已于5月20日结束,经过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李龙雨、西蒙·卡斯泰、颜晓东、林秀英(Sooyoung Learn)、张涵露、徐文皑等七位评委的认真筛选,首轮入围者已出炉:(排名不分先后)曲倩雯、展销场、朱佩恩、黄乐玮、杨乙嘉、罗苇、花形瘦、Liu Yang、林立峰、陈天慈、夏孔深、E-M、胡为一、黄晶莹、杨星星、许聪、许世鹏、Carla Chan、周恺、胡伟、张铎、冯冰伊、王梓、虞宙村、周乐、刘沁敏、王文佳、杨牧石、赖鹏辉、李爽。入选者来自工业设计、视觉艺术、建筑、城市规划、交互/音乐、舞蹈、文物修复、景观设计、文学、实验动画、行为艺术等背景,首轮入选者需根据首届“上海种子”主题“2116”进行下一轮创作提案,并于6月25日审核通过并公布最终结果。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艺术走向变革的时期。先是乡土绘画,于官方现实主义集体传统中,置入反思历史的真实要求和艺术语言的个人特点。尽管突破有限,但确实激发了青年一代的创作活力。个人性表达一旦打开缺口,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难以收回。“八五新潮”美术对新旧集体传统的否定,其核心即是强调自我表现及个性解放的重要性。青年艺术家们所借重的正是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的西方现代艺术。但新潮美术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为了争夺
期刊
第二十届悉尼双年展于2016年3月18日在悉尼开幕,共有九十多位艺术家参展。其中来自中国的艺术家有上海艺术家徐震、中国台湾艺术家陈界仁、李明维、蔡佳葳、姚瑞中等人。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借用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威廉吉布森(Wiliam Gibson)的名言“未来已然在此——却非均匀分布”,由艺术总监斯蒂芬妮·罗森塔尔(Stephanie Rosenthal)担任策展人。据此主题,双年展在七个展出地点划定
期刊
“抽象表现主义”,亦称“纽约画派”(The New YorkSchool)或“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是20世纪中叶的一次美国艺术运动,代表画家有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巴内特纽曼、阿道夫·戈特列布、马克罗斯科等人。美国艺术史学者大卫·安法姆(David Anfam)曾写道:“(抽象表现主义是)艺术史特别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的确,它使得美国艺术第一次赢得国际
期刊
人们大多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说法:刘国松先生是一位已经奠定了美术史地位的艺术家。但是,笔者却更愿意补充下面的说法,即刘国松先生是一位要为今天的水墨画承担历史责任的艺术家。之所以要强调历史责任,是因为,对于当下的水墨艺术而言,刘国松先生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如下的方面:即创造了现代水墨的一些基本方法,传播了实验水墨的核心理念,成为了今天多元混杂、多管齐下、外沿不清、内核不定的“水墨”艺术的一个较近的重要来源
期刊
2016年5月26日,龙美术馆(重庆馆)正式开馆,并由王薇女士担任馆长及总策展人。这是龙美术馆在上海先后建立浦东馆和西岸馆之后,首次将事业版图扩展至西南地区。龙美术馆(重庆馆)落址于重庆直辖市江北区国华金融中心双子座一至三层,占地面积约一万二千平方米,共设有三个展厅,分别聚焦中国传统、革命主题绘画及当代艺术。主展厅采用跃层展厅结构,挑高七米。坐落于商务楼中的龙美术馆(重庆馆)将打破艺术场馆与商务楼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后的中国,经历了最深刻而根本的变化。加速、赶超的民族潜意识仍然挥之不去,令人惊奇的数字增长背后是产业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改造的强烈愿望和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以及高度商业化后个人加剧的焦虑情绪和无所适从。当在这二十年隐去“艺术家”身份、投身建设的尚暾再度做艺术的时候,选择采取一种更轻巧和幽默的姿态来转译社会剧变对于个体留下的痕迹。  近期在上海东画廊开幕的“目录”是尚
期刊
2016年5月21日,“吞吐大荒——许钦松山水画展(上海站)”在中华艺术宫开幕,此次展览由方旭东担任策展人,丁亚雷担任学术主持,集中展出了许钦松的92件山水画作品。展览以唐代《寒山诗》为主线串联起来,分为四个专题:大道之境、传统之桥、重建新山水以及宇宙心象,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许钦松在山水画上的创作与思考,呈现许钦松山水画中的自在之境,同时体现其“大荒”山水当中的人文意境与思考。  许钦松是中国
期刊
犯罪的痕迹,雌雄莫辨的形体,贲张的血脉,损坏的皮肤组织和暴露出来的内脏器官,极端扭曲的躯干,裁掉的肢体……作为残缺和解体的符号所存在的这些身体,是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摧残的再现美学所推崇的因素。这些撅起的身体所表现出的对于历史和存在的深深的失落感,明显是从道德的缺失和对于混乱的不满当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它们也在叙述着对于能够抚平皱纹的整形手术和飞上天空的钢铁侠的盔甲这些突破人类身体极限的事物的持
期刊
从程晓光的年表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先前主要是画人物,但在1996年主办了个人展览后,就转向了风景画创作。显然是更看重自己的风景画创作,他竟对先前的创作采取了忽略不计的态度,而将自己的创作分成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6年到2005年,第二阶段则是从2006年到2015年。对于他的划分我完全同意,并认为在绝然不同的两个艺术阶段中,他所解决的艺术问题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在创作的第一阶段中,他意欲解
期刊
蔡广斌自新世纪以来陆续创作的被人称作“影像水墨”或”手工影像”的作品,从早期的《逝去》《窗,窥露》发端,到《陈海公路》系列、《东滩》系列、《江湾》系列等几组水墨与影像并置的作品,以及2011年继续以这种影像水墨创作方式完成的《白求恩》《热点·2010》等,直到近期的新作《他拍》《自拍》系列,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批评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这些作品不仅以其对水墨媒介的创造性运用,将水墨材质的“内在力度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