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着眼于展望未来,探讨人类在22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蓝国,“ShanghaiProject 上海种子”确定以“2116”为主题,李龙雨及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担任联合艺术总监,为艺术与创意、人文与科学等诸多门类提供一个共通的全球智慧汇聚的平台。该项目将汇集世界知名视觉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电影人、音乐人、设计师、建筑师、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史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记者、医学家、律师、工程师、骇客、博客作者以及其他社会实践者等,与上海市民共同打造这一全新跨领域文化盛事。源自于“文化市集”(culturalemporium)的概念“ShanghaiProiect上海种子”意在创造一个新型的文化参与氛围,尝试将文化体验的现场形态一一诸如展厅、课堂、实验室、工作室、图书馆、影院、剧场、沙龙等,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一一诸如个人化的阅读、聆听、写作甚至是放空与冥想,与群体性的聚会、观影、出游、授课、辩论、嬉戏等重新进行嫁接,产生情境的混合与杂糅,有意识地为出自不同领域、学科,且专业门槛跨度较大的内容呈现、分享以及流通创造尽可能宽松、自然的氛围。2016年9月5日至11月13日,为期70天,围绕喜玛拉雅中心扩散至上海各个角落,“ShanghaiProject 上海种子”将承载来自全球的智慧碰撞。
2116
如同一部科幻小说的书名,“2116”的主题同时透露着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当我们提及22世纪,我们应该从何着手思考?如何想象上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一百年后的景象?权威气候观察组织Climate Central在其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以控制碳排放,至2100年,上海及其周边地区76%人口目前所分布的区域将被海水淹没。如果这真的发生了,那么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将何去何从7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7面对如此严峻的预测,我们要选择投靠什么样的未来主义?而我们所说的未来又是“谁的”未来?
22世纪,看似尚且遥远,可任由我们展开无限的想象与试验。但另一方面,她又似乎已然近在咫尺,近到我们可以根据当下的环境现状及知识体系对其进行相当精确的推算与预测。去展望和预测这样一种未来,既是千钧之重,也是天赋之权。因此,这不仅是科学家、未来学家,乃至科幻小说家的工作,或者说是“特权”,而实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首届“Shanghai P roiect 上海种子”诚邀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广大市民,一起围绕“2116”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跨学科+根基研究员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正相反,无论在日常行事或任何专业实践中,“跨学科”都是频繁发生的,也更接近事物的常态。恰恰是在此意识之上,“ShanghaiProiect上海种子”尝试提出与以往不同的项目策划机制,为跨学科,或者说多重学科(multidisciplinary)线索下的内容编辑与生动呈现提出新的可能,以期望吸引以往并不熟悉、热衷于文化活动的观众,也进而挑战“文化”及其实践活动的既定概念与形式。
在这一新的机制中,“ShanghaiProject上海种子”将所有参与者定义为“研究员”(researcher),他们分别来自于以下五大学科归类:视觉艺术,建筑、设计以及传播(communication),表演、影像、声音:人文及社会科学,科掌、技术以及生态学。这其中的部分;也真正构成机制核心的是一一“根基研究员”系统(Root Researchers System)。简单而言,甄选自上述五大类别的八至十名代表性人物,将受邀成为本届“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的“根基研究员”。以他们为中心,各自组建五人以内的跨领域团队,由此所形成的“根基研究员小组”就如同植物的根系。每个小组将不仅基于其常态下的研究性工作,衍生出回应本届主题的创作,并首展于活动现场,还将最终就小组的工作成果集结成一册小型出版物。除此以外,“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将另外邀请三十至四十位同样来自于各领域的“个体研究员”(lndividualResearcher),参与到展览、公共艺术、公共项目(public program)当中,如此,与根基研究员(小组)所贡献的部分,形成极为丰富的交织与彼此呼应。
奇点:公开征集
“奇点(Qidian)”计划,作为“Shanghai Project上海种子”下设的独立单元,致力于重新发现与认识中国青年一代中的思想者、行动者以及制造者(maker),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分享、交流平台。首届“奇点”计划将与“89plus”项目合作(后者由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与西蒙卡斯泰联合创建,是一项同样在国际范围内关注1989年以后出生的年轻创意群体的研究项目),通过一次覆盖全国“九零后”的公开征集,甄选并邀请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以“研究员”的身份加入本届“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通过其个人提案、创作,回应“2116”这一主题。据悉,“奇点”计划的首轮评选已于5月20日结束,经过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李龙雨、西蒙·卡斯泰、颜晓东、林秀英(Sooyoung Learn)、张涵露、徐文皑等七位评委的认真筛选,首轮入围者已出炉:(排名不分先后)曲倩雯、展销场、朱佩恩、黄乐玮、杨乙嘉、罗苇、花形瘦、Liu Yang、林立峰、陈天慈、夏孔深、E-M、胡为一、黄晶莹、杨星星、许聪、许世鹏、Carla Chan、周恺、胡伟、张铎、冯冰伊、王梓、虞宙村、周乐、刘沁敏、王文佳、杨牧石、赖鹏辉、李爽。入选者来自工业设计、视觉艺术、建筑、城市规划、交互/音乐、舞蹈、文物修复、景观设计、文学、实验动画、行为艺术等背景,首轮入选者需根据首届“上海种子”主题“2116”进行下一轮创作提案,并于6月25日审核通过并公布最终结果。
2116
如同一部科幻小说的书名,“2116”的主题同时透露着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当我们提及22世纪,我们应该从何着手思考?如何想象上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一百年后的景象?权威气候观察组织Climate Central在其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以控制碳排放,至2100年,上海及其周边地区76%人口目前所分布的区域将被海水淹没。如果这真的发生了,那么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将何去何从7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又是怎样一番景象7面对如此严峻的预测,我们要选择投靠什么样的未来主义?而我们所说的未来又是“谁的”未来?
22世纪,看似尚且遥远,可任由我们展开无限的想象与试验。但另一方面,她又似乎已然近在咫尺,近到我们可以根据当下的环境现状及知识体系对其进行相当精确的推算与预测。去展望和预测这样一种未来,既是千钧之重,也是天赋之权。因此,这不仅是科学家、未来学家,乃至科幻小说家的工作,或者说是“特权”,而实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首届“Shanghai P roiect 上海种子”诚邀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广大市民,一起围绕“2116”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跨学科+根基研究员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正相反,无论在日常行事或任何专业实践中,“跨学科”都是频繁发生的,也更接近事物的常态。恰恰是在此意识之上,“ShanghaiProiect上海种子”尝试提出与以往不同的项目策划机制,为跨学科,或者说多重学科(multidisciplinary)线索下的内容编辑与生动呈现提出新的可能,以期望吸引以往并不熟悉、热衷于文化活动的观众,也进而挑战“文化”及其实践活动的既定概念与形式。
在这一新的机制中,“ShanghaiProject上海种子”将所有参与者定义为“研究员”(researcher),他们分别来自于以下五大学科归类:视觉艺术,建筑、设计以及传播(communication),表演、影像、声音:人文及社会科学,科掌、技术以及生态学。这其中的部分;也真正构成机制核心的是一一“根基研究员”系统(Root Researchers System)。简单而言,甄选自上述五大类别的八至十名代表性人物,将受邀成为本届“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的“根基研究员”。以他们为中心,各自组建五人以内的跨领域团队,由此所形成的“根基研究员小组”就如同植物的根系。每个小组将不仅基于其常态下的研究性工作,衍生出回应本届主题的创作,并首展于活动现场,还将最终就小组的工作成果集结成一册小型出版物。除此以外,“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将另外邀请三十至四十位同样来自于各领域的“个体研究员”(lndividualResearcher),参与到展览、公共艺术、公共项目(public program)当中,如此,与根基研究员(小组)所贡献的部分,形成极为丰富的交织与彼此呼应。
奇点:公开征集
“奇点(Qidian)”计划,作为“Shanghai Project上海种子”下设的独立单元,致力于重新发现与认识中国青年一代中的思想者、行动者以及制造者(maker),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分享、交流平台。首届“奇点”计划将与“89plus”项目合作(后者由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与西蒙卡斯泰联合创建,是一项同样在国际范围内关注1989年以后出生的年轻创意群体的研究项目),通过一次覆盖全国“九零后”的公开征集,甄选并邀请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以“研究员”的身份加入本届“Shanghai Project 上海种子”,通过其个人提案、创作,回应“2116”这一主题。据悉,“奇点”计划的首轮评选已于5月20日结束,经过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李龙雨、西蒙·卡斯泰、颜晓东、林秀英(Sooyoung Learn)、张涵露、徐文皑等七位评委的认真筛选,首轮入围者已出炉:(排名不分先后)曲倩雯、展销场、朱佩恩、黄乐玮、杨乙嘉、罗苇、花形瘦、Liu Yang、林立峰、陈天慈、夏孔深、E-M、胡为一、黄晶莹、杨星星、许聪、许世鹏、Carla Chan、周恺、胡伟、张铎、冯冰伊、王梓、虞宙村、周乐、刘沁敏、王文佳、杨牧石、赖鹏辉、李爽。入选者来自工业设计、视觉艺术、建筑、城市规划、交互/音乐、舞蹈、文物修复、景观设计、文学、实验动画、行为艺术等背景,首轮入选者需根据首届“上海种子”主题“2116”进行下一轮创作提案,并于6月25日审核通过并公布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