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课程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应作为重中之重进行研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当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探讨多种策略,提高课堂质量。
关键词:课堂质量;高中化学;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增加体验
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主要科目之一,在整个课程比例中占据不少地位。但由于总体科目过多,化学总体课程数量不足,教师需要在现有的课程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知识记忆理解、增加化学实验等角度出发。基于此种情况,本文笔者特结合多年化学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善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在高学习兴趣下的学习效果更好。化学是一门需要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科,如果学生仅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化学,那他们学习到的知识是死板枯燥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化学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的美妙之处。
例如,在讲授“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离不开什么营养成分?”学生们说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这时我对学生说出的集中答案进行重复,然后着重点明同学们说出的几种营养成分我们都会进行学习,这节课首先学习大家熟悉的糖类。通过学生本身已掌握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接下来,我向大家询问有关糖类的知识,因为课前我有给学生布置过提前预习的任务,因此学生们大体能说出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糖类是我们人类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可是有一部分人并不喜欢吃糖,那大家在生活中所吃的食物是怎样转化为人体所需的糖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对第一部分内容产生了好奇,趁着学生的好奇我开展了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相比以往我直接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这节课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教学质量更高。
二、深化知识记忆理解
教師的任务是传授知识,但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课本宣读机,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至于如何顺利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则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细心引导。如,教师可以通过列举较为浅显的例子进行类化,深化学生对高深化学知识点的理解。相比于以往课堂,这种高质量教学水平的课堂更能给予学生启发。
例如,在讲授“物质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话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走进超市想买东西都会根据什么信息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这时候学生们会开始回答。我接着指出:“买笔记本要去文具区,买西瓜要去水果区,买洗衣粉要去生活用品区,所有的东西在超市里都有它的分类,我们所要学习的物质也是。”通过以上对话,我让学生们知晓了学习物质的分类的必要性,这对接下来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帮助。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我先让学生们把教室里的物品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在学生分类结束后,请几位学生起来分享他们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照用途进行分类,有的是按照材质进行分类,还有的是按照颜色进行分类。通过这个预热,深化了学生们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物质的分类的理解,这是有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
三、增加化学实验体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系统的课本知识固然能够让学生知晓某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相接触会发生什么反应,但这种知识是没有活力的。针对实验性知识,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如何操作化学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课本中的化学反应。当然,实验的前提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这种实验体验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必经的步骤。
例如,在讲授“获取纯净的水”的这部分内容时,我认识到这部分内容需要实验的辅佐,单纯地口头讲授实验内容是无法让学生真实地理解实验内容的。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前,我就告诉了学生本节课要进行实验,让学生们提前准备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了解课本上所告知的实验所需要注意的事项,避免学生在实验时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在三个烧杯中盛有等量的水,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依次在烧杯中加入课本上所要求的物质。在发生反应时,要求学生记录下反应过程和结果。因为三项试验所需物质较为简单,我给予了每个小组实验的机会,而不是采取我做实验、学生们观看的方式。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我对学生错误的做法进行指导,对学生正确的操作进行表扬。通过这种增加学生化学实验体验的方式,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这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教师需要多多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的课堂教学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负责,也对教师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沈明霞.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研究[J].学周刊,2014(12).
[2]杨东平.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J].南昌高专学报,2011,26(02).
关键词:课堂质量;高中化学;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增加体验
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主要科目之一,在整个课程比例中占据不少地位。但由于总体科目过多,化学总体课程数量不足,教师需要在现有的课程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知识记忆理解、增加化学实验等角度出发。基于此种情况,本文笔者特结合多年化学教学经验,探讨如何改善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在高学习兴趣下的学习效果更好。化学是一门需要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科,如果学生仅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化学,那他们学习到的知识是死板枯燥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化学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现象相联系,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在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的美妙之处。
例如,在讲授“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离不开什么营养成分?”学生们说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这时我对学生说出的集中答案进行重复,然后着重点明同学们说出的几种营养成分我们都会进行学习,这节课首先学习大家熟悉的糖类。通过学生本身已掌握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接下来,我向大家询问有关糖类的知识,因为课前我有给学生布置过提前预习的任务,因此学生们大体能说出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糖类是我们人类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可是有一部分人并不喜欢吃糖,那大家在生活中所吃的食物是怎样转化为人体所需的糖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对第一部分内容产生了好奇,趁着学生的好奇我开展了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相比以往我直接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这节课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教学质量更高。
二、深化知识记忆理解
教師的任务是传授知识,但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课本宣读机,需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至于如何顺利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则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细心引导。如,教师可以通过列举较为浅显的例子进行类化,深化学生对高深化学知识点的理解。相比于以往课堂,这种高质量教学水平的课堂更能给予学生启发。
例如,在讲授“物质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话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走进超市想买东西都会根据什么信息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这时候学生们会开始回答。我接着指出:“买笔记本要去文具区,买西瓜要去水果区,买洗衣粉要去生活用品区,所有的东西在超市里都有它的分类,我们所要学习的物质也是。”通过以上对话,我让学生们知晓了学习物质的分类的必要性,这对接下来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帮助。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我先让学生们把教室里的物品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在学生分类结束后,请几位学生起来分享他们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照用途进行分类,有的是按照材质进行分类,还有的是按照颜色进行分类。通过这个预热,深化了学生们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物质的分类的理解,这是有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
三、增加化学实验体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系统的课本知识固然能够让学生知晓某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相接触会发生什么反应,但这种知识是没有活力的。针对实验性知识,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如何操作化学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课本中的化学反应。当然,实验的前提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这种实验体验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必经的步骤。
例如,在讲授“获取纯净的水”的这部分内容时,我认识到这部分内容需要实验的辅佐,单纯地口头讲授实验内容是无法让学生真实地理解实验内容的。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前,我就告诉了学生本节课要进行实验,让学生们提前准备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了解课本上所告知的实验所需要注意的事项,避免学生在实验时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在三个烧杯中盛有等量的水,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依次在烧杯中加入课本上所要求的物质。在发生反应时,要求学生记录下反应过程和结果。因为三项试验所需物质较为简单,我给予了每个小组实验的机会,而不是采取我做实验、学生们观看的方式。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我对学生错误的做法进行指导,对学生正确的操作进行表扬。通过这种增加学生化学实验体验的方式,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这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教师需要多多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的课堂教学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负责,也对教师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沈明霞.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研究[J].学周刊,2014(12).
[2]杨东平.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J].南昌高专学报,2011,26(02).